發布時間:2019-04-1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實現健康青海戰略,必須要加強民族村落健康文化建設,其核心是制度保障是前提,科技創新是源動力,可持續發展是目標,道德自律是助推器。 關鍵詞:少數民族,村落,健康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
摘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實現健康青海戰略,必須要加強民族村落健康文化建設,其核心是制度保障是前提,科技創新是源動力,可持續發展是目標,道德自律是助推器。
關鍵詞:少數民族,村落,健康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青海作為中國扶貧開發任務重、難度大的省份之一,少數民族人口占46.98%,大多數貧困人口居住在青海淺腦干旱山區和高寒牧區。大力加強民族村落健康文化建設,對于實現“健康青海2030”和《青海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及各民族平等、團結、友愛和共同繁榮,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現實意義。
一、制度保障是村落健康文化建設的前提
健康權是每個公民都享有的基本權利。建設村落健康文化的第一要務是建立健全健康法律制度體系,健全的健康法律制度不僅是健康文明的標志,也是保障國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最后屏障,其作用在于用剛性的制度引導人們樹立健康理念,養成健康行為方式,約束和規范人類非健康行為。
(一)加強剛性約束的強制性制度建設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難度極大的系統工程,若決策失誤,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難以挽回。目前,涉及健康的深層次問題依然突出: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西部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農牧區“看病難、看病貴”現象仍然存在;化肥、農藥、添加劑過量,食物中毒、假冒偽劣食品等食品安全問題偶發;空氣、水源、土壤等生態環境污染。這些都會對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不僅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和穩定,也關乎政府的形象。
要徹底解決人類健康問題,就必須深入剖析產生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在借鑒國外健康監管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制定健康標準,強化社會對醫療衛生、食品安全、全民健身和環境污染等方面的監督,建立起全社會參與的健康監督網絡,有效地遏制非健康行為的發生,為保障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健康環境。
(二)完善權衡利弊的選擇性制度建設
德國通過減免稅、提高設備折舊率等方式鼓勵企業參與環境保護,日本對購買低碳產品的國民提供補貼。這種制度的設計,是管理者在給定的制度環境下按照管理者的偏好、所擁有的信息、技術創新的成本等權衡利弊,向行為主體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利益做驅動,通過政府杠桿行為,選擇性地實現管理者設定的目標,實現“激勵相容”。該制度在我國的運用主要包括基于“庇古稅”理論實施有效的生態環境財稅制度和基“科斯定理”實施有效的環境產權交易制度。重點完善生態環境的稅費和補貼制度,全面推進水權、排污權和碳權的交易制度,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為人類健康活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1]
(三)強化道德教化的引導性制度建設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設村落健康文化,必須加強道德教化,養成法治文化,實行法治和德治的有機結合。法治社會的建設,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培育,離不開公眾的法治信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一種國家治理方式,更是一種治理理念被明確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這就要求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提升全民族健康素養,牢固樹立健康理念,在道德教化的引導性制度建設中,在教育引導方向上,強化健康危機意識、健康責任意識、綠色消費意識、生存權保障意識和健康維權意識等;在教育引導主體上,強調政府、媒體、社區和社團的多主體聯動。須重視道德自律與制度引導,大力弘揚誠信文化,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推動道德教化,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榮譽感,促成良好風尚。上述三方面的制度建設相互補充,并且形成不同制度相互融合的制度結構。
二、科技創新是村落健康文化建設的源動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萍紕撔滤酵癸@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在關系國家命運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必須靠自主創新。
(一)搭建科技集成創新平臺
科技集成創新平臺是健康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政府應當依托優勢企業、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統籌全社會創新資源,打造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環保產業發展、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重大疾病科技攻關、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等重大專項,通過創新、協調、開放和共享打造大健康資源集成創新平臺,產學研結合,共同解決環境、生物醫藥、中醫醫藥、醫療器械、養老、農業、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政策的綜合效應,從技術支撐、優勢引領、創業支持、業態培育和市場拓展等方面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助推科技服務業發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
(二)加強專業科技隊伍建設
一是在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創新基層柔性引才方式。通過雙向掛職、對口支援、短期工作、項目合作、兼職等靈活多樣的人才柔性流動政策,鼓勵各類人才到基層創新創業和開展服務活動;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基層定向培養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和醫療衛生等大健康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加大繼續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繼續教育基地、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遠程教育等資源,為基層培養培訓一批急需緊缺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提升專業技術人才素質;三是健全科技人員的崗位責任制,激發人才活力,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機制。完善符合青海農牧區實際的人才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農村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管理制度。
(三)構建多措并舉創新體系
一是要不斷拓寬合作渠道,與省內外知名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通過科技信息、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共享,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建立長期、穩定、全面的科技合作關系;二是積極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良好合作關系,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術優勢,引進技術,引進人才,提供企業研發能力。鼓勵創新,以成果轉化、專利實施和技術重大難題招標等多種舉措、多形式促進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是加強技術成果轉化平臺,根據當地區域優勢、行業集中優勢和產業優勢,在生態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發展和食品安全保障等產業設立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集專利申請、維權援助、調解執法和司法審判于一體的“綠色通道”綜合服務平臺。
三、可持續發展是村落健康文化建設的目標
青海是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健康觀念相對落后,不良健康行為和生活習慣等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民眾健康。構建青海農村大健康格局,以農牧民健康紅利為主旨,踐行“一優兩高”戰略,要繼續深化環境治理與保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體育體制改革,逐步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現代社會養老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之路。
(一)優先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為戰略主題,構建大健康格局,必須要優先解決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以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優化健康服務、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假冒偽劣食品、假醫假藥等專項行動,保障群眾健康。加大健康執法力度和強化環境監管,做好突發健康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切實維護民眾的健康權益,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養成健身好習慣,在優美宜居的環境中生產生活,提高民眾對健康質量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同時,加強信訪工作,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切實解決民眾高度關心的健康熱點、難點問題,切實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全省居民健康水平。
(二)創新健康產業發展模式
政府不僅要大力支持健康產業加快發展,尤其要促進與環境保護、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體育、醫藥、醫療保險的大融合,積極培育綠色消費市場,充分挖掘綠色食品市場的需求潛力,在食品安全的關鍵領域取得知識、技術和產業的突破;抓準重大科學原創發現與產業發展突破制高點,推動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對健康產業新業態形成的影響與滲透,實現重大技術變革對產業變革的推動與促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慢病高發的健康挑戰,培育和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2]
以持續創新引領體育產業升級,以結構調整驅動體育產業轉型,以體制完善釋放體育產業活力;打造“符合現代人體質”的健康代餐產品,不斷滿足健康、便捷與口味創新的市場需求,共同布局民族大健康產業。實施健康產業發展與健康文化建設結合戰略,建立健康文化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健康化的發展模式。
(三)以健康文化引領村落可持續發展
農村既是提供農產品的生產空間,也是為城鄉居民提供生態休閑空間,更是為城市輸送勞動力資源空間的重要載體,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農產品和生態安全的重任。在實現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振興鄉村,建設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衛生整潔,農牧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美麗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當前,農村經濟進入以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為重點的新常態發展階段,振興鄉村,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推動健康村落和實現同步小康目標的關鍵環節。為此,當前亟需把全面促進村落健康文化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以健康文化引領“三農”,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大力發展有機、高效、生態、低碳的現代高原農牧業,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大力發展農村體育事業,進一步完善新農合醫療保險制度,全面提升健康村落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道德自律是村落健康文化建設的助推器
青海農牧區地域遼闊,農牧民生產生活較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牧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氣候條件差,平均壽命偏低,傳統的思想及其價值觀念對他們的影響根深蒂固,不同程度影響了村落可持續發展的高效配置。增強農牧民的健康憂患意識、提升文化素質、營造健康文化氛圍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增強憂患意識,實現健康文化全民共建大健康
圍繞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生、老、病、死,它既包括了每位農牧民的身體健康,也包括了農牧民的精神、心理及思想道德等的健康。因此,既要提倡科學的健康生活和工作觀念,也要樹立正確的健康消費理念等。要注重提升農牧民的健康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大局意識和參與意識,大力加強農牧民健康衛生教育培訓力度,牢固樹立農牧民健康理念,不斷學習健康衛生保健知識,逐步改變健康生產生活方式,增強農牧民身體素質。確立健康價值需求,在保障農牧民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大力加健康文化的建設,充分調動農牧民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各級組織、群眾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廣大農牧民在村落健康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實現村落健康文化建設的人人參與、協調發展,共享健康文化建設的成果。
(二)提升道德素質,以德治理健康文化建設
目前,農牧民消費模式跨上了新的臺階,健康需求快速增加,“無病早預防、有病早治療、防止傷病殘”,已經成為農牧民最關注、最迫切、最現實的需求。為此,要不斷提升健康道德境界,提高健康道德教育的普及性,以德治理村落健康文化建設,建立和健全村落健康文化建設的相關政策法規。既要強化政府及相關健康機構在污染治理、環境保護、疾病預防和控制、食品安全、健康養老、健康保險、體育健身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努力改善與健康相關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提高健康服務能力,也要注意培養和提升農牧民的健康素養知識,逐漸形成有利于健康促進的生活與行為方式,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促進健康文化的制度化、法治化進程。
(三)強化健康文化,倡導良好村落健康治理行
培育和發展現代村落健康文化,要建立人與自然共同生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共贏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要從健康行為方式開始,從農牧民的生產生活習慣著手,提倡大健康消費方式,引導農牧民樹立科學的健康消費理念,以創建健康學校、健康社區、健康活動場所、健康家庭、健康農村合作社和健康個體私營經濟等載體為抓手,多形式、多渠道創新性地開展宣傳大健康知識,大力倡導大健康文化,營造大健康氛圍,不斷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健康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推進青海民族村落健康文化發展,把民族村落打造成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進步、家鄉美麗和農牧民健康的示范區。
參考文獻:
[1]沈滿洪.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依靠制度[N].浙江日報,2012-12-31(14).
[2]孫韻孜.我健康產業步入創新發力關鍵階段[N].科技日報,2016-07-18.
相關刊物推薦: 《中國生態文明》雜志的宗旨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宣傳黨和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政策,搭建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研究與創建實踐的交流平臺,為深入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揮智囊智庫、支撐服務和橋梁紐帶作用,服務于各級政府機關、學術理論界、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和各類生態環保社團以及關心生態文明的廣大讀者。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