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析藏漢親屬稱謂的分類及特點

發布時間:2018-10-23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歷史上,藏漢兩大民族的稱謂是根據各自民族不同幾千年的生活文化習性、風土民俗等逐漸形成的。其中,親屬稱謂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本文依據國內外人類學家及社會學家相關的分類法,通過分析兩個民族之間親屬稱謂的區別及特點,闡明其形成的

  【摘要】歷史上,藏漢兩大民族的稱謂是根據各自民族不同幾千年的生活文化習性、風土民俗等逐漸形成的。其中,親屬稱謂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本文依據國內外人類學家及社會學家相關的分類法,通過分析兩個民族之間親屬稱謂的區別及特點,闡明其形成的原因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親屬稱謂,特點,文化內涵

稱謂

  藏民族世代居住的青藏高原,由于常年氣溫較低,這里既有牧人們逐水草而居的廣袤牧區,也有以耕地為主的農區和半農半牧區。按照地理劃分,藏區被分為衛藏、安多、康區三大區域,歷史上因各地區方言不同,親人之間彼此在口語稱謂上也有所差異,但在書面語中幾乎都是相同的。親屬稱謂反映的是一套社交、家庭禮儀的規則和權利義務。

  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藏族與漢族親屬稱謂上發生了很多變化,又因兩者的生存區域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形成了較大的差異。因此,在甘、青、川、滇、藏等多民族聚居區在文化交流上產生了一定的隔閡。然而,親屬稱謂作為家庭及社會交流的先導,認知不同民族相關稱謂,有利于并且了解彼此的心理、文化習慣和差異,有利于日常生活中交往與民族和睦。

  一據權威詞典的解釋,親屬稱謂是指“因婚姻、血緣和收養而產生的、彼此間具有法律上權利與義務的社會關系”[1],或言“跟自己有血統關系或婚姻關系的人”[2],是指“人類社會中體現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家庭或社會人際關系中的特定的身份或輩分、性別等而表現出來的反映了人們的社會關系的一套名稱”。[3]

  親屬關系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是由出生等血親關系產生;二是由婚姻關系產生。據此,通常將親屬關系定性區分為血親和姻親,又根據是否與自己有直接關系,將血親分為直系和旁系親屬。直系親屬是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緣關系或婚姻關系的人,包括己身所從和從己身所出的兩部分血親。

  如祖父祖母、外祖父母、父母、自己、配偶、子女、孫子女等,即藏民族所特別講究專指的骨系血統。旁系親屬是指是具有間接血緣關系的親屬,即非直系血親,但是在血緣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親屬。

  如父母的兄弟姐妹(伯父、叔父、嬸嬸、姑母、舅父、姨母),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堂兄、堂弟、表兄、表弟),父母兄弟姊妹的孫子女,父母的兄弟姊妹的曾孫子女等。血親是指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是以具有共同祖先為特征的親屬關系。血親又分為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兩種。直系血親是指有直系關系的親屬,是從自身往上數的親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均為長輩直系血親。從自身往下數的親生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均為晚輩直系血親,是與自己同一血緣的親屬。

  而伯父、叔父、嬸嬸、姑母、舅父、姨母、自己的兄弟姊妹和侄、甥等這些長輩、平輩和晚輩,都是旁系血親。姻親是指以婚姻為中介而產生的親屬關系,是一種簡單的親屬關系,不會因夫妻離婚或一方死亡、他(她)方再婚這種過去曾經客觀存在的關系而消失。除外,自己的姐夫、兒媳,自己的妻子和兄弟的妻子妯娌之間或丈夫與姐夫連襟之間也是姻親關系。不管是在藏區還是在中原內地,藏漢族親屬稱謂存在著個別獨具特色的地域性稱謂。但是,因地域不同其家庭內部也有一定的差別,從全方位而言差別只是在語音上。藏區三大區域自不例外,各區域雖然語言不通但書面文字(語)相同。

  二關于親屬稱謂的分類,國內外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家有多種方法,有摩爾根的二分法、默多克的六分法、羅維的四分法等等,在此簡單列舉三個分類方法的概念。親屬制度“反映了人們的親屬關系以及代表這些親屬關系稱謂的一種社會規范。它是一種完全確定的、有相互義務的稱呼,對維護整個社會秩序起著決定性作用。”[4]從親屬稱謂中可以了解到家庭的實際親屬關系,進而也反映了當時當地的婚姻和家庭近況。為此,通過下面的分類法可以簡單的了解藏漢親屬稱謂的所屬情況、親屬稱謂形成的社會背景等。

  (一)摩爾根的分類法[5]△類分式親屬稱謂:將血緣親屬分為幾個不同的范圍,不在意親屬遠近,屬于同一范圍的人都用同一種的稱謂,每一輩的旁系親屬都歸入直系親屬之中!髡f明式親屬稱謂:將旁系親屬從直系親屬中分離出來,并明確地區別于直系親屬。區分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是劃分類分式親屬稱謂和說明式親屬稱謂的主要標準。

  (二)默多克的分類法[5]○夏威夷式:與父親同輩的男性親屬都稱為“父親”,與母親同輩的女性親屬都稱為“母親”。與自己同輩的表姐妹、堂姐妹、同胞姐妹等女性都用同一個稱呼語!饜鬯够κ:父親和母親有別于其他同輩親屬的稱謂,比如母親有別于母親的姐妹和父親的姐妹,但母親的姐妹與父親的姐妹沒有差別,都用統一稱謂!鹨茁蹇:外婆的姐妹用同一稱呼;父親和父親的兄弟用同一稱呼。

  父親的姐妹稱“姑”,母親的兄弟稱“舅”!饖W瑪哈式:只在意父系親屬中親屬之間的區別,而忽視母系親屬之間的區別。○克勞式:它是母系制群體的稱謂方式,是對母系繼嗣制度的反映,也是對一妻多夫制婚姻形態的反映!鹛K丹式:每一個親屬都有明確的稱呼,如同中國的漢民族。

  (三)羅維的四分法[5]羅維的四分法與默多克的分類法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研究者所起的名稱不同而已。◇行輩型:將父親同輩的男性親屬都稱為“父”,母親同輩的女性親屬都稱為“母”。關于此,跟默多克的夏威夷式是相通的!蠖趾喜⑿:父親和父親的兄弟都稱之為“父親”,母親和母親的姐妹都稱為“母親”。但是,由于父親的姐妹與父親性別不同,因此稱為“姑”;又由于母親的兄弟與母親性別不同,因此稱為“舅”。這一點跟默多克易洛魁式分類法相通。◇二分旁系型:不管直系旁系都有明確的稱謂,與默多克的蘇丹式分類法相通!笾毕敌:以核心家庭為準則,父親和母親僅用于生自己的人;父親的兄弟與母親的兄弟稱為“叔父”,父親的姐妹與母親的姐妹稱為“嬸母”。與默多克式及愛斯基摩式分類法一脈相通。

  三關于藏漢親屬稱謂的特點,可以從兩個民族日常生活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藏族的親屬稱謂具有幾個特點:首先,一個稱謂可以用于許多個不同的個體身上。如父輩中,“阿奈”(a-ne)一詞可以稱呼自己的伯母、阿姨、姑姑、舅母、姨媽。

  其次,稱呼父輩對血親和姻親有明確的區分。父親的兄弟叫“阿克”(a-khu),母親的兄弟叫“阿襄”(a-zhang)。在實際家庭婚姻過程中,舅舅在家庭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表現在對侄兒、侄女有教育的管理權、婚姻的決定權。又次,同輩中對直系和旁系的稱呼沒有明確的區分,比如“普沃”(phu-bo)一詞既可以指自己的同胞哥哥,也可以指堂哥或表哥。這與英語的稱謂有些相似之處,例如英語中不管是堂兄弟姐妹,還是表兄弟姐妹一律統稱為“卡仁”(cousin),而不加任何專有稱謂相區別。

  但是在漢民族的親屬稱謂上有較為細密的區分,有堂姐、堂妹、表姐、表妹、姑表姐、姑表妹、舅表姐、舅表妹、姨表姐、姨表妹等等諸多特定的稱謂,并且明確劃分各自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再次,父系和母系姻親使用的是相同的稱謂,但是其親密程度不存在有任何不同。如“阿旺”(a-bang)既指自己父親姐妹的丈夫又指自己母親姐妹的丈夫。

  再其次,在藏民族家庭的日常平時生活中,需要留意的是親兄弟姐妹之間有一套特殊的稱謂系統,例如:哥哥與弟弟之間或姐姐與妹妹之間均稱為“森”(sren),姐姐與弟弟之間或哥哥與妹妹之間稱為“芒桑”(mang-srang)。誠然,漢族親屬稱謂較為縝密細化,其特點一是將家庭成員中的直系和旁系關系有明確的劃分,且有按照老幼尊卑及家庭中地位不同的稱謂。比如堂侄兒、堂侄女是自己兄弟的兒女,外甥、外甥女是自己姐妹的兒女,表侄、表侄女是自己妻子的兄弟姐妹的兒女等等。

  再有,父系和母系中除了有性別不同的稱呼外,又因兄弟或姐妹的不同而分為兩個系統,他(她)們彼此都有相互對應的稱謂。例如叔父、叔母;姑姑、姑父;舅父、舅母;姨母、姨父等,由此不難得知,這種親屬稱謂區分如此細密的程度,極大地體現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傳統的尊長禮儀及宗法制度。這種確立于夏朝、發展于商朝、完備于周朝、影響于歷代封建王朝的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集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為一體,旨在建立世襲一統的政權。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該制度對以漢民族為主的華夏民族影響非常深廣。

  當然,又由于中國古代“男耕女織”的社會屬性和“男尊女卑”思想的作祟,在至親的稱呼上也反映出了父系親戚比起母系親戚更為重要的關系。除外,漢民族中還有堂弟、姑表弟、姨表弟、舅表弟等明確表示親屬身份的專有用詞。相反,藏民族中沒有此類繁復的稱謂,在同輩親屬中表親的稱謂基本上與直系親屬相同。如上所述,藏族家庭對直系和旁系沒有明確的劃分。為了便于理解,本文根據羅維分類法區別二者的親屬稱謂系統,清楚了解這一概念的內涵。藏族的親屬稱謂制是行輩式①和二分合并型②結合的一種稱謂系統。

  而在漢族的親屬稱謂中,明確區分了直系和旁系,所以說是二分旁系型③親屬稱謂系統。結語任何親屬制都是長期而復雜的歷史事件的積累。親屬稱謂是各民族形成的獨特的文化范疇,歸納藏漢族親屬稱謂的最大特點,就是前者相對來說簡單和概括化,而后者就顯得復雜化和精細化。親屬稱謂的復雜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民族豐富的文化和漫長悠久的社會變遷,一般情況下它對應著更加復雜的家庭階層和更加分明的社會結構。

  而稱謂的簡單化也并不能說明這個民族的落后,它對應的是更加開放寬容的民族習性、心理素質與社會結構。當然,每一種語言里都包含著這個民族獨特的世界觀和意識形態以及對種族、社會、家庭的認知。因此可以看出藏漢民族在親屬稱謂上有很大的不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這也是不同民族心理和文化意識的集中反映。我們不能簡單地從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出發,去妄加評議其他民族相關文化的孰優孰劣。親屬稱謂的區分,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功能,它不僅是文化上的差別,是親屬之間約定俗成的彼此呼喚上的異同,但在各自的家庭及社會上所實現的功能都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p476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p1105

  [3]齊曉峰.漢韓親屬稱謂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p6

  [4]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p374

  [5]鄒中正.漢族和藏族親屬稱謂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p22、p23、p11

  [6]索緒爾著,高明凱等譯.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p37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