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3-2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淡泊名利、清靜安逸、道通為一的觀念都是來自于中國哲學的思想,屬于中國的心靈哲學。這類心靈哲學對于人的心身健康非常重要,以虛無觀筑其根基,這些理念不僅可以指導中醫的防病治病,而且對于解決當今人類心靈健康也非常重要。伴隨醫學人文學、敘事醫學的
“淡泊名利、清靜安逸、道通為一”的觀念都是來自于中國哲學的思想,屬于中國的心靈哲學。這類心靈哲學對于人的心身健康非常重要,以虛無觀筑其根基”,這些理念不僅可以指導中醫的防病治病,而且對于解決當今人類心靈健康也非常重要。伴隨醫學人文學、敘事醫學的出現,臨床醫生越來越重視患者的內心感受,在中醫理論中也開始逐漸應用唯心史觀的理念,詮釋中醫理論,讓人們對于健康有所認知。
關鍵詞:恬淡虛無,哲學基礎,健康認知
1“恬淡虛無”詮解
“恬”即安靜,安然,坦然!墩f文解字》解釋為“安也。[1]”如恬臥(安臥,指清靜無為);恬愉(安適愉快);恬泰(安逸舒適),皆指安靜。《荀子•富國》:“輕非譽而恬失民”[2]100,則為安然、泰然之意。如恬退(安然引退);恬不知怪(安然處之,不以為怪);恬不知羞(安然處之,不以為恥);恬不為怪(言恬不知怪);恬如(安然,泰然),皆指安然、泰然之意。“淡”本意為淡泊,即清凈、純素。清凈則心安順事,純素即樸,不雜為純、不污為素;淡者平和庸常地過日子。淡與顯赫富貴相悖,如若追求顯貴而不及則必生亂。
以平淡為懷,天天都是好日子,安詳清凈過好每一天。恬淡即淡泊名利,清靜安逸。恬淡的心靈或意識層面是淡雅、淡定以內守精神,非功利性、非物態化,在充斥物欲繁復雜多的社會中,以仁德之力量,泛眾愛致良知,體現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可謂淡雅;淡定則是恒心克服一切貪婪狂癲,始終不渝追求崇尚高潔的定力。“虛無”觀是國學儒、道、佛的范疇。
“虛”即原象,此謂太虛。太虛絕不是真空,當屬真氣從之的元氣,即中和之氣。一元正氣是中醫原創思維,此為混沌陰陽未分之原象。原象體現生命的力量,既不離物質性人體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功能,又是心智水平恍兮、惚兮的感受、印象、記憶等“直覺”的覺知載體。“無”是道,道者無名、無己、無功,核心是無私欲,故無為而治又無不為。
道通為一,“一”乃哲學大數,大一無外,宇宙星空、江河湖海、高山平原。小一無內,粒子再分,分子、原子、質子、中子等。大一蘊含小一,小一容含大一。老聃謂:“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3]”緣此小一歸依網絡,大一歸于天地,天地只能定位于大自然,包括人類,所以“天、道、自然”一體,人必須合規律性順自然,合目的性生產生活利民生。“道通為一”體現原象的大象無形之象,也是直觀動態流轉整體的象,又是融入內心安撫精神之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依《素問•上古天真論》王冰注:“恬淡虛無,靜也。法道清凈,精氣內持,故其氣從,邪不能為害。[4]”依其法道,于心身健康則恬淡為重,于心靈哲學以虛無觀筑其根基。“觀”者即看,屬于范疇。虛無超越取象,以視聽嗅味觸、看舌象、候脈象、觀癥象、病象等所取之為具象,以象為素,從象開端為辨證辨病而設定。恬淡-虛無觀當屬原象,首當提升到良好的心理狀態,“識心見性”不僅與祛邪防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相關,而且其醫學淵源于中華民族的哲學觀。
2“恬淡虛無”的哲學基礎
“恬淡虛無”為我們營造出良好的心理狀態。其以“靜”轉化為“敬”,敬畏體現人性的品格,于人類學史上積淀為自然的、潔凈的、崇高的心理體驗。又以謙卑的人生態度把一切看淡以求“勢”,從而獲得排除一切雜念,順應、消融于大自然中的生存力量。先秦儒家荀況的哲學認為,凡是善的德行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恬淡虛無”由心理的覺知轉化為文化學的價值觀,正是人在宇宙中與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荀子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謂之能參。[2]177”依其說“人與天地參”,人的職責當是利用天地賦予的物質來創造自己的文化。
人們必須生活在社會中,為群居而無爭,自然以誠敬處之,淡然有禮,尊禮而行就是道德?梢姡竦摕o的良好心理狀態,無疑能保護元真,抵御病邪侵害,更為重要的是維護中和、庸常的幸福生活。“恬淡虛無”具有心靈哲學的品性。由植根于民族歷史文化土壤的“覺知”,以啟迪、匯聚、整合經驗并轉化躍升為基礎理論內容,也就是先秦儒道“仁德”“無、樸”國學的精神,從心靈意識層面形成的對健康的理念,恰恰是經驗-理論、理論-經驗,是逐漸向高層次、整一性、多時空新一輪的心智循環?此苼韥砣トサ闹貜,其實在來中之來、去中之去之中不斷豐富與發展,給理論本身指向了診療實踐,也帶來了人們生活閱歷的體認,這種心智的循環為理論的完善、提高、成熟提供了素材。
這種心智循環不是平滑的旋轉,正是心靈哲學對關于“進展”意義上的認識,是心靈永遠增生的看法,心靈循環也是現實的看法,推而廣之又是歷史文化語境中人性整合的標志。通過對“恬淡虛無”的詮釋,其延伸到意象思維的創生性,尤其是虛無觀的非實體性原象,以象筑境,境以蓄意,意以揚神。將可感知的具象與無形之觀的原象整合,訴諸物我兩忘,回歸到本真本然之我,進入思想和精神完全自由的境域,拓寬精神與“思”的路徑,將原象之觀、無形之觀的“無”,有生于無的“無”,成為真正創造性地“生生不已”之源。精神與“思”的這種原動力,朝著求知、求理、開悟的取象邁步。
3讀懂中醫理論離不開唯心史觀
追憶1962年即將畢業前夕,北京中醫學院因五老上書,要求學生留下來補課三個月,主要是補習《黃帝內經》。記得在學習《素問•上古天真論》首篇,先生對“恬淡虛無”一帶而過,課后曾去請教先生避而不談,囑我去讀《十三經注疏》。經歷文革我才醒悟,受歷史條件限制,在那只許講一分為二,而不允許講合二為一的年代,中醫基礎理論定位在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上,誰也難以剖析“恬淡虛無、太虛原象、物我合一”的理念。
21世紀的今天,醫學人文學出現了,尤其是敘事醫學逐漸浸潤到臨床工作者的心靈,聆聽尊重疾病的故事,在場再現患者內心的痛苦,醫患兩個自我的融通成為道德的共同體。諸如此類,這些對于心靈哲學唯心史觀必不可缺。遍讀中醫學基礎,敬、恕、和,以敬代靜、太虛原象、道通為一,游于藝與成于樂、陰陽二十五人、五態人格、論勇、淫邪發夢、人與天地參、天人合德、日新之謂盛德等等,真正讀懂并念之于臨床,切合當下更新的健康理念,對于端正醫生和臨床工作者的價值觀、世界觀和宇宙觀有重要價值;仡櫲祟悓W的歷史,許多時間和人物的評價幾乎沒有亙古一致的取象,如屈原的離騷、陶淵明的避世,甚至有為曹操翻案、為海瑞罷官的紛爭,對于史料的真偽都可有完全對立的矛盾。因此,學人應該喜歡讀歷史,企望辨明真相,多攝取些許養分,少犯錯誤、少一些教訓。學習哲學才明白時代的流轉會有各色各樣的限制,絕然難弄清楚,但凡由人設定的情事,大多有偏見甚至差訛。人世間重視學習經典,反復錘煉自身的品格,依存于內心的那幅“世界圖景,來放眼世界”。依循具人類史格局與普適性的理念,包容一切不同見解,敞開精神襟懷,則愈顯心靈境界的寬廣。
心靈作為價值文化的結晶,學人希冀人格的豐美,心懷敬畏積學儲善,醫者敬畏仁術而大醫精誠。真正的學人能夠確認,若無世界文明的多年積累和民族文化的陶冶,他將一無是處。真正的學人深懂謙卑,那些足以托起巨人地位的原創性學說乃至體系,說到底皆是某種智慧設定或假說,是人類給定歷史語境的認同,一切皆是“約定俗成”。中國哲學以其“直覺”概念為出發點,道家老莊之學尤其如此,他的起點和終點皆是混沌的全體。形而上學的任務僅僅在于“對于不可知是不可知這個事實說些什么,誰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誰也就總算對于他有所知”,“不知而知”是哲學負的方法。
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由于反思的性質必當是自體的,不可能成為思想對象的“某物”,非主客二元論,自為主體直觀整體動態時空流轉則自然是正方法與負方法的相輔相成,亦是唯物與唯心史觀的整一,正確認識物質與意識、器官與功能、生理與心理的關聯互動,正確看待唯心史觀以詮釋“恬淡虛無”為略例,回應并推動健康新觀念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218.
[2]荀子簡注[M].章詩同,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老子[M].李存山,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79.
[4]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林憶,校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7.
推薦閱讀:我國從古至今對哲學研究的歷程
自古以來,我國就對哲學就有一定的研究,具體包括自然現象、歷史經驗等方向。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相關知識的積累,于是便開端了一系列的探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哲學概念和范疇。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我國從古至今對哲學研究的歷程論文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