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2-10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明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巔峰時期,在明朝建立了完善的三級考試制度,也是根據地域的不同,實行了南北卷制度,有效平衡了地區之間的差異,創造了八股文,對后世的影響也十分深遠。明朝時期河南的科舉地位就開始下降,河南的進士在地域和時間分布上有一
明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巔峰時期,在明朝建立了完善的三級考試制度,也是根據地域的不同,實行了南北卷制度,有效平衡了地區之間的差異,創造了八股文,對后世的影響也十分深遠。明朝時期河南的科舉地位就開始下降,河南的進士在地域和時間分布上有一定的不平衡性,河南武舉人數較少,明朝時期科舉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是科舉制度也為河南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河南學子刻苦研讀,對當時的社會氛圍有了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明朝,科舉制度,河南,歷史意義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通過既定科目的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婆e制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又叫做科舉?婆e制極大的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依靠血緣的世襲關系,打破了世族對官員和上層社會的的壟斷,使得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可以通過考試進入社會上層,謀得一官半職,并獲得施展自己才華和智慧的機會。
一、明朝的科舉制度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明朝時期是科舉制度發生特大改變的時期,同時也是科舉制度發展的鼎盛時期。明代對科舉高度注重,所以科舉辦法的系統性和嚴謹性也超過了以往的朝代。明朝以前,學院的設立只是為科舉培養人才的一個途徑,但是從明朝時期開始,進學院成為了士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必經之路。明朝時期科舉制度作為封建國家選賢任能的制度,它對明朝封建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簡而言之,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是對國家的政治文化制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普遍而深刻影響的一個社會文化現象。
明朝時期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和殿試。
鄉試是明朝時期科舉考試的第一個臺階,鄉試屬于省一級別的考試,鄉試“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鄉試每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舉行,由于在秋天舉行,所以鄉試在當時又被叫做“秋闈”,鄉試在京城和各省城舉行,由皇帝派遣的正、副主考官為主考人。參加鄉試的考生都是通過本省學政事先考試的成績優秀的秀才,鄉試考中的人被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舉人們就取得了參與下一階段考試即會試的資格。
會試是明朝科舉考試的第二個臺階,會試屬于國家級別的考試,在明朝的科舉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了。會試是在每年的二月舉行,所以會試在當時又被人們稱做“春闈”.會試在京城的禮部舉行,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或由皇帝特派正、副主考官主持,會試后被錄取的人都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貢士們獲得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的資格。
殿試也稱廷試,是明朝時期科舉考試的最后一個臺階,殿試由皇帝親自在宮廷大殿策問,參加殿試的考生是通過會試錄取的貢士。殿試是在皇宮的奉天殿前,殿試由皇帝親自擔任主考,殿試考試的考試科目是策論,策論考察貢士們的實際能力,殿試考試后被錄取的人被稱為甲榜,第一名是狀元,也叫殿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他們都會被皇帝給予相應的官職。
南北分卷是指,明朝時期在舉行科舉會試的時候,將全國按照地區劃分為南方和北方兩個區域,會試考試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從兩個地區錄取進士。由于元朝末年北方地區遭受了比南方地區更嚴重的戰亂破壞,使北方地區本就落后于南方的教育遭受了嚴重的打擊,所以明朝實行南北卷制度,實際上是為了照顧相對于南方而落后的北方考生,南北分卷也是明朝時期科舉制度區別于其他朝代的科舉制度的一個顯著特征。
明朝時期科舉考試中的鄉試、會試頭場都考的是八股文,八股文文體的格式收到極大限制,文章有八個部分組成,既: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八股文題目出資四書五經的原文,答題時必須用古人的語氣,不可以自由發揮,成文時句子的長短,聲調的高低也要對應。這種文章對考生的寫作技巧有比較高的要求,所以八股文文章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明朝時期,為了科舉考試,一般讀書人把所有精力都花費在在八股文的寫作上,這嚴重的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讀書之人沒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明末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顧炎武曾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
二、明朝河南考科舉制度的特點
明朝時期河南在全國的科舉地位下降。河南省位于中原地區,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先后有22個王朝曾把河南的城市作為都城,歷史上河南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河南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雄厚的文化底蘊。唐宋時期河南進士的人數占全國進士總人數的17%左右,位居全國之首,到了南宋,隨著都城往南方的遷移,南方經濟政治的迅猛發展,而河南開始走向了衰退。到了明朝,河南中進士的總人數排全國第5位,科舉地位有所下降。結合史料,我們可以分析到,明朝時期河南科舉地位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北宋覆亡以后,政治和經濟中心南遷,河南不再是往日的中心。元末明初中原地帶戰亂不斷,自然災害頻發,使得河南的經濟政治實力不斷沒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原地區錄取名額的減少,明初開科取士存在不公現象,所取的進士,絕大多數都是南方人,這使得北方學子收到嚴重打擊,引起他們嚴重不滿,進而產生消極情緒。
明朝時期河南的進士在地域分布上有不平衡性。進士人數偏重于幾個地區,明顯形成了幾個不同類型的科舉人才帶,比如:以祥符為中心包括祀縣、鄭州等地在內的人才帶。這一地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政治、文化重心地帶, 明朝時期該地帶的進士人數最多。其次是以洛陽為中心,東至禹州,西至陜州的人才帶,洛陽素稱“九朝古都”,自古以來賢才輩出,明代重臣如劉健等也多出自該地區。但是明代河南大多數縣進士較少,有58個縣共計不足10人。
明朝時期河南進士在時間分布上也呈不平衡狀態。河南舉子在八十九科會試中考中人數最少的是永樂七年,只有唯州喬良一人,人數最多的是萬歷四十四年的43人,當時全國共取344人。隨著經濟的漸趨恢復,社會環境逐步安定,河南原有的文化優勢顯示作用,在永樂二十二年到正統四年,其比例有所上升,形成明朝河南進士數的高峰期。嘉靖年間,由于南方戰亂不斷,文化教育和科舉考試受到干擾,這給中原的科場競爭造成有利條件,進士人數有所增加。由此可見,考中進士的多少,不僅取決于經濟的發展,而且與社會環境的安定與否存在著密切聯系。
明朝時期河南武舉人數較少。由于重文輕武現象的廣泛存在,明朝時期武舉人沒有之前的朝代多,并且他們主要分布在浙江、河北、安徽、江蘇、山西、福建等省份。明朝時期,與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武舉人數較少,在全國屬于比較靠后的位置,這反映出明朝時期河南的重文輕武的思想較為明顯。
三、明朝河南考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
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雖然極大的禁錮了人民的思想的發展,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埋沒了很多真正的人才,但是它對河南的雄厚的文化底蘊的形成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科舉制度對推動河南的民風發展、道德教化、社會文化繁榮起著積極而深遠的作用。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為河南培養出大量人才?婆e制與河南這個中原省份有著不解之緣,一大批河南的有志之士通過科舉考試步入政途,他們在明朝的政界扮演者中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一代名臣于謙、史可法,著名將領鐵鉉、馬文升等。這些河南人,經過科舉的洗禮后,在中原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大量的影響中華文明和文化的優秀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為河南學子營造了積極求學的社會氛圍。河南悠久的科舉傳統和獨特的文化底蘊影響著河南的學子們在科舉這條路上前仆后繼,寒窗苦讀?婆e不問出身,即使是底層的士子,只要考中,就能進入上層社會。為了出人頭地,為了追求功名利祿,一大批士子刻苦攻讀,積極求學,希望通過躍過科舉的龍門,進入上層社會,光宗耀祖。正因如此,重視教育、崇尚科舉的風氣一直籠罩在河南這塊土地上,在“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的文化氛圍的激勵下,河南千百萬家庭教育子女一定要努力學習、自強不息,勵志以優異的成績通過科舉這個龍門。明代采用八股取士制度,一直以來八股文以內容空洞、形式死板飽受后人詬病,然而我們不可否認,它卻使得淳樸忠厚的河南人沉淀了循道立德的品質、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中庸辯證的思維理念。許多河南進士走向仕途后,依然兩袖清風,成為后人為官的典范。
參考文獻
[1]趙廣華.明代河南科舉與人才消長[J].河南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2]龐乃明,姬云錦.明代河南儒學與地方志. [J]中州今古. 2001(01).
[3]郭林林.明清時期河南進士籍貫地理分布初探[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3(02)
[4]馮海清.河南貢院與中國科舉制度的終結[J].蘭臺世界. 2008(18)
[5]余揚.科舉考試制度的社會功能再論[J].教育與考試. 2011(05)
[6]任繼愈.科舉考試制度值得借鑒[J].炎黃春秋. 2005(1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