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剖析蘇雪林精神信念尋求其價值觀的形成原因

發布時間:2017-12-2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在這之間成長起來的蘇雪林,思想和行為卻推崇儒家的傳統文化,這和當時時代有些許的不符。其實這就是自我定位的問題,從蘇雪林的家庭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其作品帶有自傳性質,通過研究蘇雪林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尋求其保守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在這之間成長起來的蘇雪林,思想和行為卻推崇儒家的傳統文化,這和當時時代有些許的不符。其實這就是自我定位的問題,從蘇雪林的家庭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其作品帶有自傳性質,通過研究蘇雪林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尋求其保守的原因,發現儒家傳統文化信仰對現代社會的價值。

  關鍵詞:蘇雪林,精神信念,婚姻傳統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人們信奉幾千年的文化信仰提出了質疑,這對國人來說無論是在思想文化還是在道德倫理方面都是一個不小的沖擊。蘇雪林在這種沖擊下思想也發生了變化,她需要不斷調整自己做出選擇,調整的過程需要一個信念作為指導,這個信念是她對儒家傳統文化的認同和推崇。本文通過對蘇雪林精神信念的探析,解讀蘇雪林的傳統文化價值觀是怎樣形成的,以及形成后怎樣內化到她的性格中,影響她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的。

  一、道德觀和價值觀

  綜觀蘇雪林的小說、散文創作,無不書寫著她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生命體驗,«棘心»便是一篇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人們普遍認為蘇雪林的母親是小說女主人公母親的原型,而女主人公杜醒秋則是蘇雪林本人的真實寫照。文章的題目來自于«詩經􀅰凱風»“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寫出了母親撫養孩子的艱辛,從文章題目中可以看到蘇雪林對母親的感情非常深厚。杜醒秋的母親十六歲嫁入杜家,是傳統大家庭培養出來的溫柔、端莊的淑女。母親每天侍奉祖母起床,還要給她梳頭畫眉,伺候祖母吃早飯,幫祖母拆洗破舊的衣服。祖母每天都要睡很多覺,祖母一躺在床上母親就要給她做按摩。長時間超負荷的按摩,使母親的食指和拇指變了色,就連指甲也磨得沒有了。

  盡管如此母親沒有一絲怨言,她認為這些都是兒媳婦應該做的事情。蘇雪林的大哥出生不久后她的四叔也出生了,祖母產后沒有奶水,她就把四叔抱給母親去喂養。其實母親的乳汁不夠同時喂養他們兩個。但母親順從了祖母的命令,不顧自己的兒子,把乳汁留給四叔。對于那時候的母親來說她已經顧不得兒子能不能活下去,她更重大的任務是把婆婆侍奉好,把四叔喂養好。大哥沒有充足的奶水吃,母親就把飯嚼爛了喂他或者給他點稀飯喝,使得大哥很小就得了胃病。母親盡自己所能孝敬自己的婆婆,凡婆婆提出的要求必竭盡所能地去做。在宗法社會,對公婆表示出來絕對的順從和忍耐被看作是傳統女性的一種婦德,是孝順父母的一種體現。

  蘇雪林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在蘇雪林心目中,母親做到了一個賢妻良母應該做的事。蘇雪林說:“真正的主題,杜醒秋的故事尚居其次,首要的實為一位賢孝婦女典型的介紹,這位婦女便是醒秋的母親杜老夫人。”[1]母親對于祖母可以用忠孝概括,這恰恰是蘇雪林最看重的。蘇雪林幼年所讀的書都是一些儒家經典文化書籍,例如«三字經»«千字文»«四書»«幼學瓊林»等。童年時期對古典文化書籍里面具有忠孝節義品質的道德人物非常敬仰,蘇雪林認為“道德之美,原是世界上最高之美”[1]158。在蘇雪林看來,雖然德行表面上會隨著外在時代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它內在的意義卻不會因此而發生改變。母親雖然是舊社會的犧牲者,但她個體價值并不因此而遭到貶低。

  母親犧牲忍耐和委婉順從的德行,是純粹人格的一種體現。在蘇雪林眼中母親的人格是完美的,“原來一切道德的根本都是義務,包含自我的犧牲。這自我犧牲出發于極高度的愛,方其發展到有人無我的境地之時,早已拋卻任何利害關系的計較,忘懷于對方的反映了,這才算得上純粹的人格。”[1]6蘇雪林對母親的情感已經達到戀母的狀態,當她周圍的同學朋友都在積極追求自由戀愛時,她只希望“依依于慈母膝前,便算是她莫大的快樂”[1]16,有時候她還會專門邀請同學到她家里吃飯,讓同學們看到她母親是多么慈祥和藹。不愿追求兩性戀愛,把依偎在母親身邊視為最大的快樂,急于向同學展示自己的母親,都流露出蘇雪林對母親的崇拜,也從側面看到蘇母極為龐大的母愛。榮格認為“如果一個婦女身上的母親情結沒有產生過度發育的性欲,它就會導致對母親的認同及女兒主動權的麻痹。

  然后她的性格就會被完全投射到母親身上。”[2]蘇雪林母親對蘇雪林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蘇雪林的重要價值觀的形成都是受其母親的影響。蘇雪林出生于具有傳統徽州文化的大家庭,這種傳統的大家庭“對女性的教育在三個范圍中進行:無形訓育,他通過操練女性的閨閣和身體,反復灌輸各種訓誡和價值觀;文化教育,指的是閱讀和書寫計較及總體識字能力的獲得;道德教育,女性美德的培養。”[3]道德教育和無形訓育方面,母親承擔了衛道士的角色,蘇母積極信奉儒家傳統文化的價值觀,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詮釋著儒家道德文化,并且通過言傳身教把它傳承給她的女兒。“在儒家社會中,母親的職責是社會秩序的基本準則”[3]343“母教是儒家倫理傳統中的一個長久信條”[3]169。

  蘇母在她的現實生活和倫理情感中用自己的實際行為在對蘇雪林起到一個引導,這種引導是潤物細無聲地一點一滴的通過日常行為滋潤他(她)們的思想。蘇母的引導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實踐理性”,而儒家文化把人的情感和觀念“引導和消融在以親子血緣為基礎的世間關系和現實生活之中,將其抒發和滿足在日常心理———倫理的社會人生中。”[4]楊春時認為:“個體是環境的產物,傳統價值觀能夠通過無數次的集體規訓向每一代人施加影響,并通過潛移默化的力量在個體心理上形成文化積淀。”[5]當蘇雪林面對母親這樣賢孝的人物時她選擇了崇拜模仿,把母親視為她人生行為的典范。對母親犧牲精神的贊揚流露出了蘇雪林骨子里對這些傳統文化是認可的,也傳遞出了蘇雪林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二、婚姻觀

  蘇雪林的婚姻是秉承父母之命定下的,對于一個接受過新文化、新思想洗禮的青年來說,蘇雪林對這樁婚姻的態度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也許我們只能到蘇雪林的作品中去尋找答案了。從«棘心»中能夠看出蘇雪林對父母為她安排的這場婚姻的態度:首先,她對這場婚姻是默認的,默認的原因是父母之命,蘇雪林不愿意傷母親的心。第二,她認為男方對于她來說是合適的,對方的品行學識都和自己相當,在文化程度和家庭觀念上不存在較大偏差。她認可這個婚姻,甚至期待這場伙伴式的婚姻。第三,她希望這個婚姻可以約束自己,讓自己的性情能夠安定下來。蘇雪林的婚姻觀是“她以為:戀愛,無論是肉體和精神上都是,都應當有一種貞操;而精神貞操之重要更在肉體之上”[1]52。

  宗法社會里,女性被要求保持對男性的絕對忠貞以保證其家族血統的純正。在傳統的倫理觀念中女子貞操被看作婦女一種很重要的美德,是社會評價女子的價值標準。女子對男子保持從一而終會得到社會的贊美及物質獎勵,在傳統的徽州文化中貞操則被看得更為重要,貞節牌坊比比皆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又接受過傳統教育的閨秀來說,蘇雪林希望她的愛情在肉體和精神上達到契合,保持一種貞操,有如此的情感需求是不足為奇的,是符合她的道德審美要求的。所以當面對秦風的熱烈追求時,杜醒秋選擇了拒絕。她把這種拒絕看成是打了一場勝仗,并把這次勝利歸功于她的母親。小說寫道:“這不過是一場迷惘,不能算什么戀愛。人生隨時隨地都有迷惑的時候。但我這一次若不是為了母親,則我幾乎不免。”[1]55。她的這種貞操觀和從一而終的婚姻觀符合她內心的道德之美,也是對她母親的忠貞之德在行動上的詮釋。«棘心»中有關戀愛的描寫,使我們看到了蘇雪林對于男女之間的愛的態度。

  蘇雪林在法國留學的幾年間,除了張保齡以外沒有和別的男子發生戀情。失戀之后,她把她的愛情對象由個體升華到精神,蘇雪林認為愛情的對象有兩種:一種是個體的生命,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是男人愛著的女人,是女人所喜歡的男人;另一種是超越生命個體的精神上的對象,凡是比自己高尚的神圣的都可以成為戀愛對象。“愛情有了這項對象,那愛情才純潔,才高貴,才屬于靈,否則只是卑陋的肉感而已”[1]199。后來她的愛情對象發生了變化,她的母親成了她戀愛的對象。蘇雪林在她的自傳中寫道“我覺得世界上可愛的人除了母親更無其他,而我愛情的對象除了母親,更無第二了”[6]。在蘇雪林心中母親的愛不光是高尚而且還非常的偉大,“和她的母親對她一樣,她愿為她的母親犧牲一切”[7]。

  母親是儒家傳統文化代言人,她俯首于偉大而高尚的母親,外在的傳統文化已經內化成蘇雪林的人格模式,進而決定了她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F實生活中的張保齡是帶有保守思想,非常大男子主義的人。他很少顧及蘇雪林感受,把蘇看作是他的附屬物,這讓蘇雪林非常痛苦。但她不愿意為了保全自己去犧牲母親,表面上看是傳統孝道在束縛著她,其更深的原因是她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與遵從。傳統文化中家的觀念特別重,中國社會是非常注重家庭的社會,家和才可以萬事興。所有的家族家國都是以家庭展開而來,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家的重要性。

  蘇雪林曾經表示也希望得到丈夫的疼愛,有一堆兒女,說明她內心也是非常注重家庭渴望婚姻的傳統女性,只是求之不得,傳統的家庭觀念讓她保持了婚姻形式上的完整,這和她內心追求的貞操價值觀相吻合。蘇雪林與張寶齡結婚36年,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4年。她做到了對母親誓言的堅守,但這種堅守是用自己一生的幸福換來的。談其原因,她說:“我是一方面為一種教條所拘束,一方面為我天生甚為濃厚的潔癖所限制。我總覺離婚二字對于女人而言,總是不雅,況那時我已薄有文名,過去受的屈辱已不少,若自己的名字再刊布報紙,讓那些好事的記者把我橫涂直抹,實覺不是滋味。”

  三、宗教與儒家文化

  失戀對于蘇雪林的打擊很大,讓她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蘇雪林說:“我當時不知道為什么竟有那樣很對的念頭:我有好幾次希望母親早些去世,”[1]210對于視母親為人生典范的蘇雪林來說,讓人難以理解,蘇雪林的價值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她煩悶,感到人生的痛苦,戀愛的失意讓她對人生重新思考。從母親身上尋得的信仰已經不能滿足她現在精神上的訴求,她需要新的信念來支持。最后她選擇皈依了天主教,但在皈依的過程中充滿了矛盾。剛開始蘇雪林對于天主教是排斥的,她眼中的天主教是陳舊落伍的。在杜醒秋和叔健的通信中可以看到蘇雪林剛開始是反對宗教的,但由于后來蘇雪林生病住進了醫院,得到修女的照顧,修女身上那種無私的犧牲精神讓她聯想到了她的母親,她們身上的虔潔、謙虛犧牲的德行是蘇雪林一直所尊崇的,由此對于宗教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在好友馬沙的勸導下,她選擇受洗和皈依天主教。皈依之初并不是因為誠心誠意的敬愛耶穌基督,只是因為在感情上受了打擊,想通過宗教來填補愛情上的缺憾而已。領洗之后的蘇雪林其實也并不虔誠地信奉天主,她總是在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才去天主那里祈禱。其實領洗之后的蘇雪林內心是痛苦的,因為蘇雪林是一個理性思想非常強的人,當理性與信仰發生沖突后她很痛苦。蘇雪林說:“我自己理性與信仰的沖突,精神痛苦之大莫可言喻”。對于理性與宗教信仰的沖突,蘇雪林通過學術研究找到了平衡點。她在«希伯來文化對中國之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與天主古教»中指出了儒家文化與基督教義之間的聯系。

  一,關于人的方面。舊約«創世紀»第九章講到:天主希望他們的孩子們能夠不斷的繁殖增多,充滿大地,把地上的一切都交給他們。在«周書􀅰泰誓»上講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人在儒家文化和基督教義里面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關于君主方面。«訓德篇»講到,“智慧的長官,善于治理自己的百姓,賢明的政治,必然穩固。”«說命»上講到:“知之曰明哲,明哲作則,天子惟君萬邦,百官承式。”都強調需要一個賢明的君主擔負起治理百姓的責任。

  三,關于君權方面。«智慧書»說道,“因為你們的權威,是由上主賜予的,高位是來自至上者,他要詢問你們的工作,查究你們的心志。因為你們是他國中的公仆。”«盤庚»有:“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都強調君主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四,關于孝道。舊約記載,族長對于子孫有絕對的領導權,子孫要很周到地孝順養育老者。儒家更是講究孝道文化,孔子寫了«孝經»十八篇,主張做人要孝順,孝順是順應天道的行為。孝道方面儒家和基督教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孝道正是蘇雪林耗其一生所推崇的。蘇雪林運用大量史料,在儒家文化和基督教義中,找到了共通點,借以論證儒家思想與基督教的密切關系,讓她的理性和她的信仰不再沖突。同時也把儒學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她說道:“筆者本人則敢倡言儒教實亦算的宗教”“儒教不但可稱為宗教,而且在中國一向屈于國教地位”[8],蘇雪林至此一生追求的信念浮出水面,對母愛的崇拜,對婚姻的忠誠,對皈依天主教的矛盾,其實都是源于內化在她思想里的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對儒家傳統文化的推崇。

  四、結語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旨是“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這種道德與文化的碰撞讓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產生了思想上的沖突。對于一個受著傳統儒家思想教育成長起來又處于新舊轉折點的五四人來說,需要尋找到一個信仰為生活做指導。蘇雪林在婚姻家庭及信念上表現出來的是對儒家傳統文化的堅守,這種堅守是蘇雪林一生做人的原則。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個人品格的修養,講求的是仁心與道德的和諧發展的價值觀。蘇雪林眼中“德行的外表隨時代環境而變遷,德行的意義則亙古不變”[1]6的道德觀念及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對于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也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需要我們傳承下去的。

  參考文獻:

  [1]蘇雪林。蘇雪林文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6。

  [2]榮格。原型與集體無意識:第五卷[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73。

  [3]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153。

  [4]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9:53。

  [5]楊春時。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258。

  [6]蘇雪林。蘇雪林自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205。

  相關閱讀: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7年第1期已發表論文題目參考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