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8-1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景觀設計論文發表了墻體景觀設計概念與作用,公共環境需要景觀設計的支持,通過劃分空間、營造氛圍才能彰顯其公共屬性和人文價值,在環境設計中,景觀墻具有重要的作用,使人們看到了景觀墻在環境設計中的審美價值。
這篇景觀設計論文發表了墻體景觀設計概念與作用,公共環境需要景觀設計的支持,通過劃分空間、營造氛圍才能彰顯其公共屬性和人文價值,在環境設計中,景觀墻具有重要的作用,使人們看到了景觀墻在環境設計中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景觀設計論文,景觀,功能屬性
引言
在景觀設計體系當中,常常要面對區域內的獨立景觀設計,景觀墻體作為一種常見的景觀營造形式,在整體景觀的構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墻體景觀的設計風格甚至影響著整個區域內整體景觀的設計風格。
一、墻體景觀設計的概念
《爾雅》曰:“墻,謂之墉;墉者,垣墻也。”[1]墻體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最常見的建筑形式,在景觀設計的構成中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構成因素。通常,以“線”或“面”的形式來劃分空間的非自然構筑方式都可以稱為一種墻的建造。從狹義的角度講,墻體可分為建筑隔墻和景觀構筑的圍墻,景墻。而我們所談的正是景觀中的景觀墻體設計。它是為空間劃定、景致組建、游歷線路的設定而設計的圍墻,并具有準確的映射整體景觀的文化特點,兼有隔阻、通透等作用的景觀墻體。
二、墻體景觀的形式與基本作用
江南古城里青磚黛瓦的煙雨迷蒙;紫禁宮園中精雕玉琢的金碧輝煌;克里姆林場上暗紅厚重的綿延不絕;耶路撒冷旁莊嚴神圣的“嘆息之壁”。無論身處何方,都有各種各樣偉大的形式標識著人類的思想與靈魂。
(一)墻體景觀的構成形式
從亙古開始,人類處于一種對自我保護的意識,在人類的活動空間里,依照水平方向,建立起自我保護的限制、分隔空間,墻體便應運而生了。隨著公共環境面積的增大,墻體的物質形式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一般根據墻體本身斷面的不同,在高矮、曲直、虛實表現、材料構成等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呈現。
1.墻體景觀的構景形式與特征。墻體作為獨立的景觀小品具有隔斷、襯景、裝飾、保護等作用。墻體景觀按照其構景形式大致可分為:a.獨立式景墻,作為整體景觀的視覺焦點獨立安排在景區之中。b.連續性景墻,以一個單面的景觀墻體作為構成元素進行的組合,形成一定的秩序感。c.生態性景墻,將墻體景觀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進行構建,包括合理的植被種植,循環水源的搭建,培育相關的生物體系等,使之在觀賞性基礎上兼具降溫、抗污、滯塵、減噪等環保功能。
2.墻體景觀的構建方法。墻體景觀在整體景觀的構成當中充當了劃分空間的主要構件,在整個景觀構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表達整體景觀設計精神的重要載體。墻體景觀在構建形式中大致可分為:
a.圍合,圍合作為景觀墻體最基本的存在形式,通常體現在整體景觀的四周,使得整體景觀區域得以形成。強調了景墻所分離出的內向空間的獨立性,對體驗者形成領域內的心理隔離,避免外部環境對區域內氛圍有過多影響。b.連接,墻體景觀作為景觀設計的媒介,在彼此分離的空間中又建立起不同空間的相互聯系,為獨立的景觀之間建立起一種線性的動勢關系,從而影響著整個景觀空間的核心秩序。
c.引導,墻體景觀的營造同時也影響著整體景觀空間的視覺方向性,可分為靜止性、水平性和垂直性三種引導方式。當景墻的高度大于其寬度時,景觀所呈現出的對于空間的引導就是垂直性的,空間會呈現出豎向延伸的特點;反之當景墻寬度大于其高度時,景觀所呈現出的對于空間的引導就是水平性的,空間亦會呈現出橫向延伸的特點。
d.介入,在某種景觀設計中,對于墻體景觀的設計包含了一部分“侵入性”原則,就是墻體景觀的介入形式,用來打破原有設計空間過于均勻的規劃,使整體景觀靈活多變,增強戲劇性和趣味性(如圖1)。
(二)墻體景觀的基本功能
a.維護功能:墻體景觀充當防護、遮擋的作用,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持空間的私密性。這種自我隔絕與封閉的觀念在傳統中國園林造景中尤為常見,同時也反映出封建社會中的自我封閉和等級觀念的意識形態。隨著思維的進步與開化,這種以影壁為主的構建形式也開始采用半通透甚至是全通透性的設計,封閉的觀念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開放共享的意識形態。b.點景功能:所謂“點景”即是畫龍點睛。在園林造景和景觀設計當中,墻體景觀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室外陳列藝術,成為整個景觀設計的中心,如代表中國皇權至尊的九龍壁;美國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這不僅僅是一種墻體景觀的營造,更是文化的體現。
(三)墻體景觀的基本作用
墻是有控制力的。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認為:“墻體無一例外表現出了它的進攻性,并帶有一定的暴力成分,盡管墻始終沉默著。”[2]我們不難想象,人們會對空曠的大地上突然冒出的縱向突起物萌生興趣,是由于該物體成為視域范圍內的視覺焦點。因此墻體景觀雖然作為靜止的景觀體量存在,卻對體驗者的心理產生著強烈的影響。
1.視覺控制:在墻體造景的空間中,墻體景觀作為整個景觀營造的視覺焦點,體驗者的視線就被限定在特定的范圍之內。上文提到的墻體景觀擁有的圍合性特點以及墻體本身的構造特點都對處于景觀之內的受眾起到了控制作用,客觀地組織、引導了受眾所看到的景觀,在特定的范圍之內顯示出區域內的景觀設計特色。
2.行為控制:景觀墻體在造成視覺控制的同時,通過吸引視線和限定視覺范圍的方法,限定了區域內人群的活動方向,影響人的“運動”。行為的控制包括兩個方面:
a.墻體景觀的體量本身所造成的方向性引導,使體驗者的行進方向發生變化。
b.景觀自身形成的誘導作用,使得體驗者發生與其所處環境相適應的行為改變。另外通過墻體景觀本身的形狀構造也會產生一種相對含蓄的控制作用。根據不同形狀的墻體景觀將相應的場地分成不同的空間,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或鼓勵、提倡;或限制、禁止,使人群在具體空間的影響下產生不同的適應性行為。
3.環境控制:相對于行為控制而言,墻體景觀對于客觀環境所采用的控制手段是比較柔和的,更易于人群的接受。主要體現在墻體景觀的設計中。通過對墻體景觀本身的營造,改變景觀的材質,在客觀景物的基礎上添加輔助材料,進行改造。使墻體在所處的局部空間內,產生風向、陽光、陰影、溫度、聲音等人體感官的變化。
三、墻體景觀的屬性
以城市公園的墻體景觀設計為例,城市公園一般建設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人口居住密集區或城市標志性地帶。具有人口密集、大眾化、開放性等特征。在城市公園造景內的墻體景觀,在設計上要求考慮得更加周全,與周圍的空間需要更加融合滲透。
(一)功能屬性
墻體景觀作為一個獨立的景觀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或突出、或消隱,始終需要與所處環境的密切結合。[4]1.環境的營造:在景觀設計中,景墻的設立通常是通過自身形態、所處位置來實現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a.對景觀環境的過渡。有時,墻體景觀是作為主體景觀的背景來利用的,這時在墻體景觀的建造上要注意用材的搭配,主題色調都不易太突出,對其的設計與修飾也不能超越主體景觀,切忌喧賓奪主。
b.對環境空間的過渡。古語說:“佳者收之,俗者屏之。”[5]墻體景觀作為公園景觀中最直接的實體化元素,強調整體場所的結構特征,凸顯空間序列的規劃。在整體景觀的重要位置上增加一些墻體景觀的元素,會使空間和空間得到很好的過渡。
2.引導的發生:
a.視覺引導。在城市公園中,設計者習慣運用墻體景觀來增加空間的層次性和局部空間的私密性。人群視覺所達到的范圍通過墻體進行了垂直性分割。距離人群視角較近的墻體景觀往往被設計得十分豐富,增強了景觀的吸引力。反之,距離較遠的墻體景觀,通常會呈現出簡潔、大氣、流暢的特點。
b.行為引導。在城市公園中,景觀墻觸發人群的感知意識,鼓勵人們參與其中,從而引導人的行為。墻體景觀具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引導作用,指示人在不同空間的活動路線。這種引導方式較為潛移默化,景觀墻通過自身的形態要素,呈現出特定環境下的氛圍營造。體驗者往往會在景觀的引導下產生活躍、歡快或是寧靜、安然的情緒,從而影響體驗者自身行為。
3.文化的承載:墻體景觀對于城市公園的地域性文化承載起著積極作用。使墻體景觀具有獨到的文化屬性,是城市空間中的墻體景觀重要的營造目標,也是設計者認為所能體現設計精髓最直接的表達方式。景墻設計有了文化的融入,一方面具備了位于整體布局中的功能性、觀賞性,更可貴的是使得體驗者對該空間的人文氣息、歷史文化有了解讀和品位的依據。其表達方式可以是在墻體上設置文字篆刻,人物雕塑,也可以通過一定的繪畫性、藝術性的加工來反映當地景觀的文化傳承與地域風貌。
(二)材料空間屬性
景墻在景觀空間中的形態表達至關重要,其空間形態作為實體形態和被實體占據之外的空間構造,包含了材料屬性及物質形態。
1.尺寸體量:墻體景觀的尺寸體量主要是墻體自身的長、寬(厚度)、高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6]a.長度。墻體景觀的長度主要體現在其延伸性上,邊界延伸越強,表達出的空間圍合性就越強。人體的視覺感受可以隨著墻體本身的長度發生變化。一般情況下,墻體越長所使用的設計手法就越簡約,而墻體較短的狀態下,細部的設計就越精致。
b.高度。在公共空間中墻體景觀的選址更多的是依照地形而設立,景墻高低隨地勢的高差變化而變化。
c.寬度(厚度)。墻體景觀的厚度通常因墻體的結構特征及材料而定,體量大而質地堅實的墻體傳遞了厚重穩定之感;體量小而輕薄的墻體,則是為了營造靈動輕巧的感受而設。
2.用材:材料是所有構建形式的靈魂和基礎。材質的外觀、形態不同,呈現出的景觀效果也不同,使之具有多樣性的感染力。
a.自然用材。自然用材通常情況下屬于非人工支配下自發形成的墻體。如自然長成的植物墻、自然的地形、斷壁等b.半自然用材。一方面是指天然用材經過簡單的加工處理,呈現在受眾眼前;另一方面是指人工化的仿自然處理材質,經過處理完全以自然的形態呈現。c.人造用材。在近現代景觀設計中,人造用材的運用最為廣泛,如人工石材、磚瓦、混凝土、涂料、玻璃、陶瓷等材料(如圖2)。
3.色彩:墻體景觀的色彩設計主要融合于整體景觀環境的色系基調,同時也取決于該環境的性質與功能。如進行兒童公園設計時宜選用鮮明的色彩,可以大膽地使用純色系和對比色,以保持兒童的活力和拓展其想象力;在古典園林景觀中設置的景墻,既要考慮與環境造型的協同,又不能出現過于跳躍的色彩,常以灰色為宜。不同地域對墻體景觀的色彩應用,都有其慣用的色彩習慣和審美需求,如巴黎的建筑和景觀主體色是米黃色;北京的景觀墻是灰色為主的復合色;廈門景觀墻習慣用低彩度紅色等。
(三)文化屬性
文化作為人類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紐帶,在墻體景觀的設計中呈現出的作用尤為重要。
1.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由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組成,同時具備著時間與空間的屬性。關乎當地的地形特征、自然氣候、水體條件、植被種類城市的發展情況等,是特定區域發展過程中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積累。依地域文化特征為背景建造的景觀墻體,往往囊括了一個地方的自然特征、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特色植被等自然條件方面;也可以以當地區域的文化傳統,民俗民風等人文形式表現出來,具有地方的獨特性和唯一性。
2.人文特征:一個地方的人文特征,是當地人群在生活實踐中有意識地從環境要素中創造出來的,它包括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經長期累積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習俗等。同時這類特征又是受到當地住民的感知和認同,如地方特有的三峽文化、巴蜀文化、三國文化;又如非物質文化遺產、飲食文化等在當地人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體現(如圖3)。
結語
在墻體景觀設計中,我們不僅要考慮景觀墻本身的結構、空間、色彩,更要將其置入宏觀景觀規劃中思考,考量景觀墻所處的地位和由此劃分的空間、游覽路線關系等。除此之外,對“人”的關懷始終是設計的最終目的,在景觀墻體設計中須兼顧體驗者的安全性、體驗性,將體驗者的心理感知置于首位。歸根結底,重視環境與人的關系是景觀墻體設計的根本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宋立民.城市景觀評價方法與應用[J].設計.2013(9):164-165
[2]馬晨光.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的景觀墻設計[J].門窗.2016(12):1-4
[3]黎華江.與城市互動——“眾籌”景觀墻[J].城市環境設計.2017(1):300-301
[4]鮑詩度.城市公共藝術景觀[M].中國工業建筑出版社.2006:87-90
[5]JamesWines.ZIELONAARCHITEKTURA[M].TheRepublicOfPoland2008:130-138
[6][美]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157-170
作者:馬晨光 李雅嵐 單位:重慶郵電大學 傳媒藝術學院
推薦閱讀:《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主要刊載土木工程、建筑與規劃、數理科學、化學與生物學、計算機技術與應用等方面的文章。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