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旅游管理類論文范文(兩篇)

發布時間:2017-05-1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以下兩篇旅游管理類論文探討了當前生態旅游的管理體系,論文介紹了生態管理的主要內涵,探討了構建旅游業和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那么有哪些完善生態旅游管理體系的主要途徑呢?第二篇論文介紹了區域旅游管理的條例和適用狀況。并提出了完善生態旅游體系的措施

  以下兩篇旅游管理類論文探討了當前生態旅游的管理體系,論文介紹了生態管理的主要內涵,探討了構建旅游業和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那么有哪些完善生態旅游管理體系的主要途徑呢?第二篇論文介紹了區域旅游管理的條例和適用狀況。并提出了完善生態旅游體系的措施。

生態旅游

  關鍵詞:生態旅游;管理;基本要素;途徑

  旅游作為現代人娛樂放松的主要方式,不僅可以緩解壓力、放松身心,還可以讓游客增長見識,豐富知識結構。也正是這些優勢,使得追求高質量生活的現代人,給予旅游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但在此過程中,由于資源開發過度、開發方式不當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旅游區生態結構的失衡。因此,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生態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旅游管理的主要內涵

  生態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思想,實現生態旅游系統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程度,進而促進生態旅游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在實際應用中,生態旅游管理以受旅游業影響的生態系統為管理對象,由于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態旅游管理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使得相關學者紛紛參與到生態旅游管理研究活動中,推動我國生態旅游管理領域的發展。從本質而言,生態系統主要以生物要素、環境要素為核心,而生態旅游管理則是對旅游資源中的生物和環境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構建旅游業和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將旅游融入到生態系統中,實現生態資源和旅游價值的保護和強化。

  二、生態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資源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生態旅游管理逐漸凸顯出其價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態旅游發展中的地位。在生態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態環境管理與旅游管理,經過大量調查顯示,我國生態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態環境受旅游業影響的程度較高,進而降低了我國旅游區旅游資源整體利用價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周圍居民生活。旅游資源作為生態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態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內容,保護生態旅游環境,強化生態旅游管理基本工作,進而達到生態旅游管理的最終目的。

  2.生態資源在進行生態旅游管理的過程中,生態資源作為生態旅游管理的重要內容,通過制定生態資源管理指標,對生態環境和物種變化進行動態監控,以此為依據調整生態旅游管理結構和各項管理措施,及時發現生態旅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措施,進而實現生態資源的保護和控制。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生態資源環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標管理、度量指標管理,這些指標隨著生態資源環境的自然變化或者是人為變化而變化,評估生態自然環境,為生態旅游管理系統的運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據。

  3.景區資源景區資源屬于生態旅游管理的重要內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證生態旅游景區資源的完整性和生態型的,以防止景區資源受到人為破壞和干擾。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園和國家公園、自然湖泊與自然保護區等內容,將地質、土壤、水文、動植物和空氣等元素納入到保護范圍中,以實現生態景區環境和生物的保護。除此之外,景區邊界位置也在保護范圍內,維持景區與外部生態環境的穩定,結合景區實際情況進行管理規劃方案的制定,優化管理結構,進而實現生態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態旅游管理體系的有效途徑

  1.完善宏觀管理,推進法制管理為了提高生態旅游管理水平,要先從宏觀環境入手,一方面國家要完善生態旅游相關的法律機制,以法律為主要支撐,明確生態旅游管理的發展方向,健全立法內容,進而為生態旅游管理創造有利的宏觀發展環境。在此基礎上,國家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生態旅游開發、旅游經營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內容,使得生態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實法律法規,以實現生態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關單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機制,嚴格按照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機制開展生態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態旅游管理活動開展的有序性,將景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實行統一管理策略,落實責任分工原則,進而促進生態旅游管理體制的創新與改革。與此同時,相關管理部門要加緊合作,做好生態旅游規劃工作、開發工作和監測工作,以分工協作為主,強化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高生態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進而實現生態旅游管理的最終目標。

  2.提高管理力度,發揮管理職能針對生態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機構要提高管理力度,發揮出自身對生態旅游活動的管理職能,進而提高生態旅游管理的綜合質量水平。其具體措施為以下幾點:第一,做好培訓工作。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機構要開展工作人員培訓活動,一方面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豐富生態旅游理論知識,提高工作人員管理能力,樹立正確的生態旅游觀。另一方面,借助現代化工具,加大生態旅游知識的宣傳,推廣生態旅游內涵和發展方向,強化思想意識,引導管理行為,提高工作人員綜合素養。第二,制定生態旅游管理方案。為了達到生態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

  3.引入綠色科技,落實環保原則在進行生態旅游管理的過程中,管理機構要引入綠色科技,以環保原則為核心,推行綠色管理,進而達到生態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進一步強化環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員和游客的環保意識,對生態旅游主體開展教育工作,重視環境解說,加深生態旅游的內涵與意義,引發生態旅游主體的自覺行為,保證生態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綠色科技提高環境質量,一是清潔生產技術,通過綠色能源供應旅游生產,以達到旅游活動環境影響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術,針對已污染情況,通過污染防治技術進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過垃圾分類開展分類化治理工作,結合污染程度進行差異化治理,進而實現生態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環境監測技術,更新監測設備,監測生態環境,以獲取準確信息,保證生態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機構要針對生態環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視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合理管理和控制影響,并對旅游活動進行干預,以達到生態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環境管理評估機制,明確管理人員工作職責,考核管理結果,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管理措施的調整,進而提高生態旅游環境管理的綜合質量水平。

  4.規范游客行為,控制游客數量在進行生態旅游管理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擔起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重視生態教育,從生態意識出發,組織各個生態旅游知識普及活動,深化游客對生態旅游的認識,進而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管理機構要加大生態輔助設施的建設力度,利用輔助設施潛移默化的引導游客行為,落實講解策略,將生態旅游知識以趣味方式講解出來,激發生態意識。除了游客自身意識培養之外,管理機構要對游客數量進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處于生態旅游可允許范圍內,防止人數超多而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進而保證生態旅游系統的正常運行。嚴格規定旅游景區各個時間段的客流量,將其細化到小時,特別是針對西游動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證動植物的生長與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區管理人員可以適當調高票價,降低游客數量,為景區生態平衡提供重要保證。針對游客行為而言,由于游客行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進而影響生態系統的運行。對此,管理機構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游客行為規范,實現對游客行為的約束,構建旅游業和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將旅游融入到生態系統中,實現生態資源和旅游價值的保護和強化,進而提高生態旅游管理水平。

  5.重視綠色經濟,實行協調發展在進行生態旅游管理的過程中,管理機構引入綠色營銷戰略,結合景區生態特色,通過先進技術開發綠色旅游產品,吸引大量游客,進而實現經濟效益。這種方式可以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效結合在一起,促進營銷和生態的協調發展。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明確管理職責,融合生態旅游管理和生態旅游經營管理,做好經營活動監督工作,完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降低生態旅游管理成本,進而實現生態旅游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同時,為了提高生態旅游管理效果,管理機構要制定參與機制,引導和鼓勵當地社區積極參與到生態旅游管理活動中,帶動周邊地方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其具體措施為以下幾方面:一是制定生態旅游決策規劃,定期舉行居民會議,對各個生態旅游管理方案進行投票,將當地居民的意見納入到生態旅游管理中,落實民主策略,提高生態旅游管理規劃方案的可行性與科學性,進而達到生態旅游管理的最終目的。二是管理機構要為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管理創造良好的平臺,從中選擇優秀人員進行晉升,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合理配置管理人員,強化生態旅游管理結構,針對管理內容配置管理人員,使得管理人員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和作用,以環保理念、綠色理念和民主理念貫穿于整個生態旅游管理活動中,發揮出當地居民的積極作用,彌補管理人手上的不足,進而提高生態旅游管理的綜合質量水平。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生態旅游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在分析生態旅游管理內容的基礎上,明確旅游資源、生態資源、景區資源等生態旅游管理要素,提出完善生態旅游管理體系的有效途徑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環境與旅游產業之間的協調性,提高生態旅游管理綜合質量水平,進而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卞顯紅,張光生,王蘇潔.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管理研究[J].生態經濟,2015,10:298-302.

  [2]韓瑩.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

  [3]劉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比較研究[D].廣州大學,2016.

  [4]周偉,李旭,楊錦玉,趙曉東.中國濕地生態旅游管理及評估研究概述[J].西南林學院學報,2015,01:89-94.

  [5]王昌玉.生態旅游管理的內涵、原則及路徑選擇[J].商業時代,2014,27:101-102.

  [6]王金葉,時昭.近20年我國生態旅游管理研究進展[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6,04:849-858.

  作者:胡雙 單位:大連廣播電視大學

  二篇:

  區域旅游管理條例及適用狀況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云南省、四川省先后頒布《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瀘沽湖風景區保護管理條例》(2009年)與《涼山彝族自治州瀘沽湖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2004年),本文筆者發現雖然兩省出臺的條例的管理對象均為瀘沽湖區域,但二者具有一定差異性與共同性,筆者通過調研了解兩省條例的實際適用狀況,試圖從條例本身以及條例實際適用狀況入手,分析條例適用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關法律建議。

  關鍵詞:管理條例;保護條例;瀘沽湖區域;適用狀況;法律建議

  一、《云》與《涼》兩個條例之間的差異性與共同性分析

  (一)差異性分析通過對條例的對比可以看出云南省將瀘沽湖景區實行三級保護管理,四川省將瀘沽湖風景區按照瀘沽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劃分重點村落保護區、點,濕地生態保護區,風景游覽保護區,生態恢復區,實行兩級保護管理,云南省的劃分方式更為細致,更有利于對景區進行保護。云南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種經濟組織和個人投資建設景區,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相對重視經濟效益與投資者的利益,四川省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責任保護風景區的生態環境,對侵占和破壞風景區環境資源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并且對保護風景區環境資源成績顯著的組織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更強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在合理的條件內進行開發利用!对啤芬幎ㄗ灾慰h人民政府設立景區保護管理機構可以征收風景名勝資源有償使用費,《涼》并未做出有關規定!对啤放c《涼》二者對水質級別要求不同,云南省要求瀘沽湖水域水質按國家GB3838-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Ⅰ類標準保護,四川省對瀘沽湖水域的水質的要求是保持國家規定的地面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筆者認為瀘沽湖雖分屬兩省監管,但實質為一體,且湖水具有很強的流動性,所以《涼》應該提高標準,爭取實現對全湖進行Ⅰ類標準保護。《涼》規定風景區內所有船只應當依法登記,取得許可證,而《云》沒有規定船只登記事項,筆者建議增加有關規定,同時兩省可以對船只進行統一管理與登記。

  《云》對瀘沽湖裂腹魚的的保護問題作出了規定,《涼》未對此問題作出相關規定,裂腹魚經濟價值較高,但逐年產量急劇下降,筆者建議為保護瀘沽湖生物資源多樣性應在條例中增加相關內容!对啤芬幎ㄟM入景區從事科研、考察、影視拍攝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須向管理機構申請辦理有關手續,《涼》未做出此類規定,建議增加此類規定,兩省可以對該事項進行協商,統一規定!对啤返诙畻l與《涼》第十七條規定可以看出云南省對景區內的挖沙、采石、取土,實行定點限量開采,四川省嚴禁在風景區內采石、采礦、采土、采沙和其他毀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筆者建議云南省將“限量開采”改為“禁止開采”,與四川的規定同步,將更有利于對景區的保護!对啤芬幎ü芾頇C構可從門票收入中提取2%的經費,專項用于景區的保護管理工作,《涼》未對此做出相關規定,建議增加相關規定。

  從對兩個條例全文結構的對比可以看出《云》未對條例內容進行結構上的劃分,結構相對混亂,筆者建議將條例根據內容劃分為總則、保護與利用、管理與監督、法律責任、附則五部分組成!对啤返谌龡l規定景區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堅持保護為主,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協調。根據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一體,筆者建議應對條例的該條內容予以改進,增加“政治效益”與“文化效益”的表述。(二)共同性分析川滇兩省兩省出臺的旅游管理條例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兩個條例都包括對瀘沽湖風景名勝區的生態環境與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對景區內從事各項活動的管理與監督以及違反條例后的法律責任的內容。因為兩省條例存在共同性,所以兩省在管理瀘沽湖的過程中也會采取一定的聯動方式,例如兩省正在協商達成“在四川鹽源縣蓋租鄉共建污水處理廠,統一收集處理污水”的共識,兩省進行交叉執法等。筆者認為兩省有必要對聯動管理方式做進一步商討,以促進瀘沽湖區域的統一發展。

  二、《云》與《涼》兩個條例的執法效果分析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它的這一特性不僅要求其具有可實施性,且實施過程中取得一定成效,即執法效果。筆者通過調研了解到云南省瀘沽湖管委會充分利用云南省政府2004年,2011年兩次現場會項目資金和瀘沽湖國家良好湖泊生態保護試點項目資金,加強對瀘沽湖的保護,穩定保持了條例所規定的I類水質,瀘沽湖已被列為全國良好湖泊保護試點。隨著瀘沽湖旅游業的發展,部分瀘沽湖景區群眾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導致原有古色古香的摩梭民俗民居面目全非。2015年11月起開展瀘沽湖環境綜合整治和項目推進工作,摸底排查出瀘沽湖景區有手續但未嚴格按照審批文件要求建設和整改戶64戶,無手續“兩違戶”45戶,截止2016年7月15日,瀘沽湖“兩違”整治工作,有手續的64戶風貌整治,已整改拆除44戶(41戶通過整改驗收)。對6家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酒店,客棧進行處罰,責令停業整治3個月,罰款5萬元同時,移送公安機關處理。筆者認為云南省在對遭到破壞的民俗民居進行整改同時可以學習四川省《涼》有關表彰和獎勵保護景區突出的組織及個人的規定,通過獎懲兩種方式對景區民俗民居進行保護。

  云南省為切實加大摩梭文化保護力度,借助四川經驗,適當提高重點保護民居補助標準,每年實施檢查驗收,符合條件的,繼續給予資金補助。同時為營造全社會共同護湖的良好氛圍,制定《瀘沽湖沿湖全民保護瀘沽湖工作實施方案》,并成立工作領導小組,促進對全湖的管理與保護。筆者通過對四川省鹽源縣瀘沽湖景區管理委員會、四川瀘沽湖污水處理廠進行調研訪談了解到四川省瀘沽湖區域為進一步規劃景區旅游市場環境,凈化景區干線街景街貌,根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結合景區實際,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經研究決定,由涼山州摩梭家園暨瀘沽湖旅游景區管理局采集信息,并制作統一規范的店招店牌,做到了條例第二十一條的規定,風景區的開發利用,符合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的要求,并尊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習俗,建設項目的建筑風格應與民族傳統文化、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

  為有效保護和恢復瀘沽湖漁業資源,做好封湖工作,在封湖前三天張貼通告,加大封湖宣傳力度。同時為鼓勵瀘沽湖景區內單位及個人,開展了瀘沽湖第一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和先進個人評選表彰活動。確定瀘沽湖景區環保公司等3個單位、5名個人為表彰對象,做到了條例的第五條規定。瀘沽湖管委會為推進瀘沽湖旅游市場綜合整治,保護瀘沽湖生態環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保護瀘沽湖,我們在行動》實施方案。川滇兩省在管理瀘沽湖區域的執法過程能夠依條例執法,并在保護水質,民俗文化,生物資源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發揮旅游保護管理條例的價值,但在法條適用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筆者將在下文進行分析,給出相關建議。

  三、《云》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法律建議

  (一)專項規劃滯后,存在風景名勝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自然保護區規劃,環境保護規劃,集鎮和村莊規劃等不銜接問題。景區供排水,道路,服務設施,居民建筑風格等專項規劃滯后。筆者建議:瀘沽湖管委會同麗江市規劃局負責,組織完善景區各類專項規劃,強化規劃引領,嚴格按照規劃進行保護開發。

  (二)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沿湖截污治污體系不完善,現有污染治理設施效能有待提高。湖濱生態帶建設不完整,入湖河道的保護與治理工作需加快。筆者建議:景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盡快實施瀘沽湖供水工程、環湖截污治污工程、湖濱生態走廊工程。川滇兩省盡快達成“在四川鹽源縣蓋租鄉共建污水處理廠,統一收集處理污水”的共識,推進川滇兩省共建共管瀘沽湖環湖截污治污處理系統建設工程。

  (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筆者建議:景區加快基礎設施規劃,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可適當提高條例中規定的從門票中提取出的費用比例,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進程。

  (四)景區執法和監管體制亟待理順,由于瀘沽湖景區與社區,風景名勝區與自然保護區,旅游渡假區交叉重疊,長期存在條塊分割,多頭管理,體制不順,權限職責不清等體制機制上的問題,執法部門之間存在推諉扯皮,在推進瀘沽湖保護與開發進程中出現管委會與縣直有關部門執法“兩張皮”的現象。筆者建議:加快理順景區管理體制機制,盡快成立景區綜合執法局,落實編制與人員,由瀘沽湖管委會所屬的景區綜合執法局履行條例中規定的行政執法權及有關行政強制,監督檢查職責,協調聯系市、縣相關執法部門,開展景區綜合行政執法工作。市,縣環保部門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有關規劃,強化對瀘沽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

  (五)籌融資工作進展緩慢,瀘沽湖景區供水建設項目,蒗放湖濱生態走廊建設項目等籌資困難。影響項目建設。筆者建議:拓寬籌融資渠道,引入社會資本,采用與企業合作的方式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省級的資金支持,請求“十三五”期間繼續對瀘沽湖環保項目予以省級環保資金,國家江河湖泊專項資金支持。

  四、《涼》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法律建議

  (一)污水處理廠運作狀況堪憂,污水處理廠于2006年開始修建,2007年投入運轉,由于污水處理沒有進行雨污分流,夏季降水多,導致運作超負荷。污水處理廠所處位置較低,所以增加大量水泵,自流管與壓力管共同進行,所以工程量投資較大,隨著游客量增加,污水處理效果有所下降,水質下降。筆者建議:景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盡快實施瀘沽湖供水工程、環湖截污治污工程、湖濱生態走廊工程。川滇兩省盡快達成“在四川鹽源縣蓋租鄉共建污水處理廠,統一收集處理污水”的共識,促成兩省省級瀘沽湖環保聯席會議制度,推進川滇兩省共建共管瀘沽湖環湖截污治污處理系統建設工程。

  (二)基礎設施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筆者建議:景區加快基礎設施規劃,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可以學習云南省條例的規定,從門票中抽取一定費用作為景區專項建設費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進程。

  (三)景區垃圾處理問題,舊的垃圾場使用已經趨于飽和。筆者建議:加快推進新垃圾廠選址及建設進程,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科學合理處理景區垃圾。

  (四)百姓對景區建設工作支持度不高,在污水處理廠地下埋管過程中會經過當地居民使用的土地,居民認為自建房屋與污水處理廠建廠相矛盾,不是很支持工作,這對于工作開展有一定的難度。筆者建議:加大對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宣傳力度,創新景區環保宣傳方式,景區政府加強與當地居民的溝通與協商以獲得居民的支持。

  (五)景區建設項目審批效率慢,出現體制不順等體制機制問題,手續上報過程復雜,審批時間過長往往拖延工程的開展。筆者建議:加快理順景區管理體制機制,減少不必要的上報過程,精簡項目審批程序,爭取做到早上報,早審批,早建設。

  [參考文獻]

  [1]李仲新.瀘沽湖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與利用的矛盾及解決途徑[J].林業調查規劃,2006.31(增刊).

  [2]董仁才,茍亞青,李思遠,曹慧明.不同管理主體對瀘沽湖流域生態系統影響的比較分析[J].生態學報,2012,32(18).

  [3]喇明英.關于四川省瀘沽湖旅游景區開發模式的探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4]裴麗萍.試論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以瀘沽湖地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1,16(30).

  [5]王維艷,林錦屏,沈瓊.跨界民族文化景區核心利益相關者的共生整合機制———以瀘沽湖景區為例[J].地理研究,2007,26(4).

  作者:付月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推薦閱讀:《旅游縱覽》雜志創刊于1991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總署批準,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河北省旅游協會、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國家級期刊,奧地利奧中科技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聯合協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2011年由月刊擴展為半月刊,上半月刊為市場版,即原來的《旅游縱覽》,新增下半月刊為行業版。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