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城市規劃論文城市設計與地下空間開發研究

發布時間:2017-03-0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城市規劃論文發表了城市設計與地下空間開發研究,論文探討了未來地下空間在城市設計層面的發展方向和應用前景,通過合理有序的開發地下空間,還要加強和規范城市設計的成果內容,形成地上地下有機協調的重要性。

  這篇城市規劃論文發表了城市設計與地下空間開發研究,論文探討了未來地下空間在城市設計層面的發展方向和應用前景,通過合理有序的開發地下空間,還要加強和規范城市設計的成果內容,形成地上地下有機協調的重要性。

城市規劃論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論文, 城市設計,空間開發研究

  城市空間的輪廓,天際線是閉合的上限,平原大川是延展的基底,地下空間的外輪廓線是可塑的下限——城市在茁壯成長的同時,也在扎根深入。文章通過對國內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現實及研究背景、以及地下空間結合城市設計相關文獻的研究,梳理并總結了城市設計在地下建筑學和地下空間城市規劃兩個層面的理論研究,提出未來地下空間在城市設計層面的發展方向和應用前景,強調了地下空間和地上空間一體化設計的重要意義。

  引言

  城市自形成以來,因科技水平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逐步成為巨大的、動態的三維空間實體,映射出日益完整的功能系統以及形態結構。構木為巢、鑿穴而居的遠古人類,怎會不對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瞠目結舌?而在現代城市中生活的我們,也已開始研究未來城市的組成部分——地下空間。

  1.背景

  1.1現實背景城市是接收幾乎人類一切的巨大載體,從成立、成長再到成熟,走過的不同路口決定了城市的延續方向。我國的大城市經歷了轟轟烈烈的建設和開發,在日新月異的面貌更新中,終于要面對自身存在的地域和空間的限制,接受土地被規模建設不斷吞噬的困境和空間的重構要求。在這樣復雜多樣的背景下,地面空間成為城市開發建設這個“蹺蹺板”的支點,已經被深度發掘了潛能;地上高層建筑的建設已深深壓下“蹺蹺板”的一端,層次豐富的城市天際線成為城市面貌的“代言”;而“蹺蹺板”另外一端的地下空間開發正在蓄勢待發,城市的地下資源利用在逐一拉開序幕。作為輔助城市規劃建設的手段,城市設計以規劃為前導,在不同的層面通過相應的語言范式銜接,塑造城市面貌。同時,城市設計以廣義建筑學中的核心元素的身份,統領并協調建筑學、地景學和城市規劃的要點,對城市進行綜合性的開發指導。將地下空間的規劃融入城市設計的手法,為城市做出多元化的回應,有利于城市結構的建構和整合。1.2研究背景1.2.1存量更新下城市建設的方向在功能主義的規劃途徑下城市經歷了增量擴張的時代,地下空間的開發建設,既是對城市空間利用的另辟蹊徑,更希望借此緩解城市目前的巨大壓力。1.2.2地上地下一體化發展的需要地下空間將會被賦予多項職能,既有自帶屬性包括軌道交通、市政綜合管廊、儲藏設施和人防設施等,也會承接一部分地面上的外溢功能,包括大型公共服務空間、商業設施等。功能豐富化促進空間建設的多樣化,將眾多的功能結合地上地下一體化建設,形成科學合理的豎向結構,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1.2.3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實施層面城市設計的指引缺失隨著城市建設的需要,多個城市已經編制了地下空間相關利用規劃,但是實踐中的規劃內容多停留在總體層面,關于地下空間資源如何結合城市設計在實施層面的利用,其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擴展;同時,地下空間建設在城市設計方面的引導性、可操作性較差。地下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從合理有序地開發地下空間的角度出發,需要加強并規范城市設計的成果內容。

  2.研究綜述

  通過對歷來的地下空間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國內外關于地下空間的研究方向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工程技術類,以人防工程、軌道交通以及綜合管廊三方面為主,研究者多屬于結構工程、市政工程、橋梁和隧道工程等領域。二是空間規劃類,以陳志龍等專家學者為代表,研究方向包括地下空間的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并在相關的編制方式、結構框架和控制指標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偏向宏觀層面。三是以地下建筑為側重點,包括地下建筑分類、環境設計和地下綜合體設計開發等,屬于微觀層面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我國關于城市設計層面的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開發利用,主要穿插在地下建筑和地下空間相關規劃的研究中,但是因為關注層面的不同而具有差異化。2.1地下建筑學層面地下建筑學層面主要基于物理環境和工程結構的設計兩方面,對包括聲音、采光、消防和生態方面的研究。城市設計作為方法手段,穿插在地下建筑學層面的研究中,但是相關的研究比較少。例如清華大學的童林旭教授在地下建筑學[1]一書中指出,“對城市地上空間與地下空間的發展實行統籌規劃,合理分工,一體設計,分期實施,是一條重要的經驗。”林瑜將地下綜合體的設計結合城市設計中的各項要素整合,將原本單純的各項功能的內涵延展,聯系地上地下空間的復雜關系[2]。袁紅等提出,由于地下建筑與地上建筑的表達要素有所區別,地下空間的設計要更強調室內設計、交通聯系、與地面城市的立體關系,并通過地下城市設計方法形成地下城市意向[3]。2.2地下空間規劃層面相對于地下建筑層面,在規劃領域中的地下空間城市設計研究更加深入。研究城市設計的角度也是多維的,大致可以分成兩類。2.2.1按照空間功能的分類(1)交通空間關于地下交通空間的研究自始以來便是專家的關注點,從宏觀角度上與城市格局的互動關聯探析到具體項目的地下空間交通組織模式研究,從軌道交通的發展路徑到步行系統的構建,研究范圍和深度不斷拓展深入。例如沈佳對寧波行政中心廣場地下空間開發項目進行交通組織模式研究,提出地下人車分流的構想[4]。馬曉東等以濟南火車站站前樞紐開發設想為例,提出交通樞紐站點高效步行系統構建的重要性,并以地下空間作為切入點進行研究[5]。(2)商業空間對于地下商業空間的研究,主要有兩個研究方面。一方面,是對地鐵站點的地下商業協同及配套設施的研究。例如馬歸民等人對天津市津匯廣場地下商業空間進行分析,從空間和社會學兩個層面,探索軌道交通站點地下商業空間開發的活力因素[6]。李秀敏等以重慶市軌道交通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為對象,將軌道站點分為五類進行商業業態的布局研究[7]。另一方面,是對城市地下空間環境設計的研究。例如王惠強調地下商業建筑入口空間人性化設計的重要性,研究并提出過渡空間和入口空間的設計策略,以保證更加舒適的環境設計[8]。袁紅、趙世晨以重慶商業空間中心區為研究對象,強調城市地下空間結構應與地面相適應[9]。(3)公共空間2011至2012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明確提出,微觀城市設計工作的核心是城市公用空間的精細化設計[10]。楊天嬌、呂海虹等以北京中關村豐臺科技園為例,基于城市設計的手法,在空間尺度、空間主題、空間界面和環境景觀設計四方面,探討了地下公共場所的彈性引導性要素[11]。2.2.2按照法定規劃層次分類(1)總體規劃層面總體層面的地下空間規劃,更加注重整體框架的系統性,對于城市設計的考慮更多停留在指導的意義層面,相關點較少。例如謝英挺以廈門為例,提出地下空間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了地下空間平面形態、豎向結構等涉及城市設計因素的內容[12]。趙光、范杰等以天津為例,依據不同的編制側重點和不同的時代環境,對三次總體規劃進行了梳理,其中就地下空間的布局形態,要求更多地與地面空間的功能結構對應[13]。(2)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控規層面的地下空間規劃,更加針對以開發地塊為單元的設計和規劃,具有實踐性的借鑒意義。例如周覓提出地上地下一體化城市設計是直觀模擬空間的有效方法,在整個地下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過程中都應有涉及[14]。茹文、陳紅等提出錢江新城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地上地下有機協調的重要性[15]。

  3.發展方向

  對城市設計城市設計在地下空間規劃實施層面的相關概念、意義并沒有明確的界定,針對具體項目的設計和實施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間。3.1結合專項規劃進行復合開發對地下交通設施、地下防災設施、地下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分別進行規劃,并對地下空間的業態進行分析與預測,確定相應的發展策略。需要根據城市的具體特點和實際情況,在城市設計層面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給予關注強調。3.2分區針對性指引策略對老城、新區的地下空間建設采取不同的分區發展戰略。老城以樞紐節點區域的地下空間更新、改造為動力,實現功能的整合與環境的優化;新區建設時統籌地上地下空間的立體開發,保證上、下的協調發展和高效銜接。3.3開發時序與規劃補位,優化空間豎向布局與其他規劃相銜接,明確地下空間近期、中期、遠期的建設內容。近期統計地下空間的項目,遠期結合地面的規劃前景提出發展目標。實施與管理借鑒國外立法的先進經驗,推進相關法規的制定工作,保障順利實施。

  4.小結

  地面、地上和地下的三維式拓展,對于空間容量和環境質量具有強大的改善作用。地下空間的開發是不可逆的,從城市建設的角度出發,地下空間的開發已經逐漸無法滿足城市的深度延展。而從空間需求出發的地下空間建設,應該在環境設計的基礎上,有效銜接法定規劃,注重豎向空間和平面空間的城市設計聯系,結合專項規劃和具體地塊進行方案的設計。地下空間城市設計在城市豎向一體化建設中擔任著重要的職責,如何在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設計中使空間立體的因素有效介入,進而完成城市空間的持續化發展,仍然有待探索與研究。

  作者:榮玥芳 秦蜜

  推薦閱讀:《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主辦、商務印書館出版,旨在從規劃的視角探討城市與區域發展的規律,推進城市與區域規劃學科的發展。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