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1-22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院大學治理體系是按照治理本質和大學規律組成治理大學的規范系統袁其系 統彰顯的治理理念堯大學精神堯治理效能構成大學治理能力遙 大學治理體系與大學治理能 力建設具有相互激勵堯互相建構的關系院治理能力需要在治理體系中得到孕育袁治理體系 中蘊藏的
摘 要院大學治理體系是按照治理本質和大學規律組成治理大學的規范系統袁其系 統彰顯的治理理念堯大學精神堯治理效能構成大學治理能力遙 大學治理體系與大學治理能
力建設具有相互激勵堯互相建構的關系院治理能力需要在治理體系中得到孕育袁治理體系
中蘊藏的理念堯精神堯效能需要治理主體激發曰治理體系是通過具有治理能力的主體進行 建設袁不斷完善遙 顯然袁大學治理體系建設應基于大學規律架構大學利益相關者互動博弈
的一種治理框架袁大學治理能力建設應基于大學治理的目的描繪大學治理主體具有應對 大學的不變事務與動態事務和培養現代化人的一幅能力圖景遙 因此袁大學治理體系和大
學治理能力建設不僅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論前沿袁而且構成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的重要方面袁這將對化解我國大學內外各種緊張關系袁以及對我國大學當下綜合改革堯大
學協同創新等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遙
關鍵詞:社會科學論文,大學治理體系,大學治理能力建設,治理能力
一堯大學治理體系和大學治理能力建設研究具有的背景和意義
大學治理體系和大學治理能力建設研究近些年來之所以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學者廣泛的 關注袁主要緣于我國國家政策及其高等教育本身問題和矛盾的驅使遙 對大學治理體系和大學 治理能力建設研究的關注一方面基于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袁推進國家治理體 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冶這樣一種政治背景院中國面臨的諸多問題都具有體制性和結構性特征 顯然需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曰政府與社會堯分權和集權堯政治和經濟等具有內
基金項目院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淵BGA120040冤 作者簡介院田聯進袁博士袁副研究員淵E-mail院tianlj168@126.com冤
在緊張關系需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曰政府與公民社會堯中央與地方堯中共與他黨和其它社
會團體是影響國家治理體系的三類結構袁治理能力面臨黨治和法治堯票決民主和協商民主堯公 平和效率這三大關系問題袁而這三大關系問題的平衡是對國家治理能力的考驗遙 另一方面袁我
國大學外部治理結構是一種強勢政府堯弱勢高校二元不對等的關系格局袁其內部治理結構主
要涉及黨政組織堯行政組織堯學術組織堯民主組織的權力如何配置與制衡的關系格局遙 這種關 系格局的問題和矛盾主要體現在大學外部受管治的地方太多袁大學自主辦學權力有限袁大學
內部權力配置不合理袁學術主體并未真正享有參與學術決策的權力袁師生員工民主參與的途
徑不暢遙 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冶這樣一 種政治戰略及其我國大學凸顯的諸多問題和矛盾共同驅使著大學治理體系和大學治理能力 建設的研究遙
作為最能對國家堯社會發展能夠起到動力引擎作用的大學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制度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責無旁貸袁大學治理體系和大學治理 能力建設理應一馬當先遙 因此袁大學治理體系和大學治理能力建設的理論探討具有深遠的戰 略意義和現實價值院 大學治理體系和大學治理能力建設本身體現的是一種國家政治戰略袁其 國家政治戰略不僅在于實現中國大學夢袁而且作為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之中的野大學治理 體系和大學治理能力建設冶對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冶具有動力支撐作用曰大 學治理體系和大學治理能力建設不僅有利于化解高校內外積聚的各種問題和矛盾袁而且對當 下大學綜合改革堯協同創新等各種戰略的實施提供保障和支持遙 如何加強中國特色大學制度 建設袁如何完善中國大學治理體系袁如何提升中國大學治理能力鑰 這是中國大學從管理走向治 理所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袁這是高等教育學術界亟待解決的歷史命題遙
二堯大學治理體系與大學治理能力之間具有相互激勵堯相互建構的關系
國家治理體系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袁必然對政府與高校權力之間及其高校內 部權力的配置模式將產生體系性影響遙 野多中心治理主體冶堯野合作式治理模式冶 需要發揮不同 社會主體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1]袁必然需要在政府對高校治理中更應強調政府服 務職能的完善袁在大學內部治理中更應突出學術組織的主體地位遙 所以在高校外部制度機制 配置中袁要求重新劃分政府與社會堯市場間的職責范圍袁在高校內部制度機制配置中袁需要理 順政治組織堯行政組織堯學術組織堯民主組織的權限和職能袁并由此推動我國大學治理現代化 的進程遙
大學現代化的本質是解放高等教育生產力袁釋放大學活力遙 大學治理體系和大學治理能 力都標志著大學管理的根本性革命袁決定著大學治理是以大學自治和學術自治為基調的共同 治理袁告別傳統單邊統治模式走向多邊協商的共同治理范式遙 大學治理能力需要在大學治理 體系中才能獲得孕育袁大學治理體系中蘊藏的能量需要治理主體激發遙 大學治理既要考慮外 部力量的動機袁也要考慮大學內部規律遙 緣于大學自身的需要袁大學需要考慮大學規律袁實現 大學使命袁大學治理不能脫離大學規律而存在遙 緣于管理本身變革的需要袁大學需要從管理走 向治理院從治理主體而言袁治理是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博弈曰從治理過程而言袁治理是民主協商
的過程曰從治理結果而言袁治理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遙 顯然袁在大學外部大學治理需要由
政府堯大學堯社會組織共同參與袁在大學內部大學治理是大學師生堯行政人員等不同利益主體 的互動博弈袁并且需要融進大學本身的氣場和規律遙 所以袁大學治理體系是依據治理本質和大
學規律所組成的大學治理規范體系袁包括相應的理念體系堯制度體系和機制體系袁大學治理體
系彰顯的治理理念堯大學精神堯治理效能是大學治理能力袁大學治理體系及其治理能力既要體 現共治本質袁又要彰顯大學規律遙
大學治理體系與其治理能力密不可分袁二者相互依存袁彼此支撐袁相互激勵袁互相構建遙 正
如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袁二者相輔相成袁 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袁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 效能冶[2]那樣袁大學治理體系既是大學治理能力的物質基礎袁又是大學治理能力孕育的生長空 間袁大學治理能力需要治理主體在大學治理體系中獲得理念帶動堯制度規范堯機制調節實現袁 大學治理體系是通過具有治理能力的主體進行建設和不斷完善的遙 因此袁在大學治理進程中 既要通過完善大學治理體系為提升大學治理能力創造良好的治理空間袁也要通過提升大學治 理能力為完善大學治理體系提供激勵遙
三堯大學治理體系建設在于架構利益相關者如何互動博弈的一種治理框架
大學治理體系是孕育大學治理能力的母體袁構成大學人才培養機制堯科研創造與創新機 制的活力源頭遙 大學治理體系需要把美好的價值融入相應的理念堯制度堯機制中袁形成相應的 治理理念體系堯治理制度體系和治理機制體系遙
淵一冤架構大學治理理念體系
大學治理理念體系需要融合共治理念和大學理念才能走向完善與成熟袁大學治理理念體 系是孕育大學治理能力的孵化器遙 大學治理理念體系是把治理中的野民主堯參與堯協商堯分權堯
責任堯人權堯平等堯合作冶 [3]等諸多美好的價值理念和大學理念融為一體袁形成一種新的大學治
理理念體系遙 大學治理理念體系是共治理念與大學理念融合的體系院只有具有共治理念的大 學才能走向共治袁共治理念彰顯治理本質曰只有擁有大學理念的大學才不會偏離大學的方向袁 大學治理體系才有靈魂遙
共治理念在我國并不晚于西方袁我國傳統社會的共治理念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萌芽遙 在 戰國堯西漢時期袁我國傳統社會的共治理念已經形成袁如葉六韜曳就有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袁乃天
下之天下也冶的說法袁葉禮記曳就有野大道之行也袁天下為公冶的觀念遙 然而袁遺憾的是共治理念在
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被帝王治理長期占據上風袁即使是賢君明主所實施的野君臣共治冶和 地方賢能所實施的野官紳共治冶袁終究也未能擺脫專制的巢窟遙隨著 20 世紀 70 年代西方公共治 理理論的形成袁其價值觀念對我國逐漸產生影響遙 作為補充政府管理和市場調節不足的共治 理念不失為公共管理領域極其重要的價值追求[4]袁并成為我國諸多學者探討中國未來公民社 會化治理及其我國大學治理的內在動力遙 共治理念的本質在于突破傳統的政治-行政二分模 式袁推行政府改革袁防止政府失靈袁實行共同治理遙 完善我國大學治理體系顯然需要融入共治 理念院在宏觀上袁政府需要轉變管理職能袁從原來單一的政府管理大學模式走向政府堯社會組
織堯大學三者共同治理格局曰在微觀上袁大學需要轉變管理方式袁從原來單一的行政組織管理
模式走向大學師生堯行政人員共同治理格局遙 大學理念是大學靈魂袁大學治理體系需要融入大 學理念遙 大學之所以活躍在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袁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學理念作為遺傳因子萬
世傳承遙 沒有學術自由堯學術自治的大學稱不上一所好大學袁這是大學存在的公理遙 大學治理
體系需要融入大學理念袁就在于守護學術和創新學術遙野自由的心靈堯自由的意志堯自由的思考堯 自由的探索堯自由的表達堯自由的批判冶[5]既是大學美好的歷史記憶袁也是構成知識守護與創新 的條件遙 大學理念就在于弘揚野普遍主義堯公有主義堯無私性和有條理的懷疑主義冶的一種科學 精神氣質袁并對科學研究的基本渠道要要野客觀的依據袁理性的懷疑袁多元的思考袁平權的爭論袁
實踐的檢驗袁寬容的激勵冶[6]提供保障遙
只有融入共治理念袁大學才能走向治理袁共治理念是治理本質所在遙 大學理念就在于守護 大學的遺傳特質和內在氣場袁弘揚大學的人文特性袁彰顯大學的科學精神與理性追求遙 由此
可見袁離開共治理念的大學治理稱不上治理袁沒有大學理念的大學配不上大學袁大學治理理
念體系就在于形成學術自由堯民主平等堯公平公正堯透明開放堯規范科學堯服務至上堯依法自治 等理念遙
淵二冤構造大學治理制度體系
大學制度是大學治理體系的根袁 大學治理制度體系是孕育大學治理能力的制度化力量遙 大學治理制度體系需要立足于大學根本制度建構各方利益主體共同治理的制度體系袁既要保
障大學核心制度不變袁又要維護各方利益不受損害遙 制度是調節某種關系的規范袁大學治理制 度體系是立足于大學根本制度調節大學外部堯內部各種關系的規范體系袁包括調節大學與政
府堯大學與教師和大學與學生的規范體系[7]遙 大學自治制度與學術自治制度是大學治理體系的兩大黃金法則袁 大學治理制度體系顯
然既要圍繞大學自治制度建構大學堯政府堯社會組織之間關系的規范體系袁也要圍繞學術自
治制度建構大學內部教師堯學生堯行政人員之間關系的規范體系遙 大學是由利益相關者組成 的公共部門袁即由作為學術主體的師生與作為黨政堯行政堯群團等主體的成員構成的內部主
體袁和由政府出資人堯社會贊助者堯大學舉辦者堯學生家長堯用人單位等構成的外部主體袁都
野將自己所擁有的獨特資源帶給大學冶[8]袁對大學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遙 在大學外部袁 大學治理制度體系需要基于大學自治制度建構政府治理大學的規范體系袁 建構政府監督堯
社會組織管理堯大學自治的三者各施其職堯相互分離的共 治規 范體系 袁給予大 學更多 的自
由堯獨立性和自主權袁以激發大學活力遙 大學外部治理制度體系在于打破長期以來的強政 府-弱大學的二元不對稱堯不對等的關系格局袁防止政府過度干預袁以建構社會組織以第三 方機構的形式與政府堯大學一道形成一種三元共治的關系格局遙 社會組織作為第三方機構 介入高等教育系統袁有利于防止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袁西方社會組織之所以能夠成熟地承 當管理大學的角色就在于西方社會組織具有防止政府和市場失靈的雙重功能遙 因此袁大學 外部治理制度體系就是政府堯社會組織堯大學基于大學自治為前提的三者互動博弈的關系 格局院政府更多體現的是對大學引領堯對大學財政支持堯對大學與社會組織監督和干預的治 理規范體系曰社會組織更多體現的是如何科學地治理大學堯如何有效地平衡政府與大學之
間關系堯如何主動地接受各種監督的治理規范體系曰大學更多體現的是如何更好地實現大
學自由堯大學自治堯學術自治等方面的治理規范體系遙 大學內部治理制度體系就在于架構以 黨代會堯黨委全委會堯黨委常委會等為代表的政治主體袁以校務委員會堯校長辦公會堯行政工
作例會等為代表的行政主體袁以學術委員會堯學位委員會堯教學指導委員會堯職稱評審委員
會堯教授委員會等為代表的學術主體袁以及以教職工代表大會堯團代會堯學代會袁各民主黨派 及黨外人士等為代表的群團主體之間互動博弈的關系格局遙 大學內部互動博弈的治理規范
體系的目的就是把不同的治理主體引向各自的理性治理區域袁使其保持各自理性的楚河漢
界院黨委組織主要在于把國家的戰略和規劃滲透在中國大學夢中袁并對其他組織進行有效 的監督和干預曰行政組織主要在于實施大學的各種政策和規劃袁保護大學治理的正常運行袁 并為大學師生服務曰學術組織主要在于如何治理學術袁如何傳承和創新學術袁如何提升大學 的品質等曰群團組織主要在于保護師生的權益使其不受侵害遙 并且袁大學內部治理制度體系 應基于學術自治制度進行建構院大學內部是由黨委權力主體 堯行政權 力主體堯學術權 力主 體堯民主權力主體等不同利益群體組成袁大學內部關系規范體系建構既要考慮各方的利益袁 又要考慮大學學術至上堯學術自治優先的原則遙 在建構大學內部治理規范體系時袁需要強化 學術自治的優先法則袁突出學術組織的性質堯地位與職責袁規定學術組織的準入資質條件袁 限定行政身份的人員對學術組織的準入袁從制度體系上保證大學最高學術組織具有對學校 學術事務的立法權堯評定權堯審議權堯否決權等實質性的權力袁使其擁有統一的學術組織框 架和治理制度體系遙 所以袁大學治理制度體系需要在建構各方利益群體共同治理堯共享成果 紅利的規范體系的同時袁還需要建構政府服務大學堯行政服務學術的規范體系袁以消解大學 政府化堯學術行政化的現象遙
大學治理制度體系是根植于大學根本制度而兼顧各方群體利益組成的治理規范體系袁既 迎合治理的美好價值追求袁也符合大學邏輯的需要遙 建構尊重大學自治與學術自治并兼顧大 學各方利益的大學治理制度體系能夠消解政府與大學的矛盾關系袁能夠化解行政人員對學術 人員的沖突現象袁能夠緩解大學教師與學生的緊張關系袁發揮大學的自主與自治袁提高大學教 師和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遙 顯然袁植根于大學自治與學術自治而建構的大學治理制度體系 是大學治理能力的根本保障遙
淵三冤建立大學治理機制體系
大學治理體系最終體現在對治理和大學的美好價值能夠形成理性的自動調節系統袁這種 按照理性的自動調節系統構成大學治理機制體系遙 權力是大學治理體系的基點袁大學治理機
制體系是通過理性自動調節大學權力實現遙 大學治理機制體系顯然需要建立權力的有序運
行堯監督得力堯具有服務性能的機制體系袁是尊重大學自治和學術自治前提下的各種權力的博 弈院各方權力自動運行堯各施其職堯利益兼顧堯相互監督曰大學外部權力服務大學自治權力袁大學
內部非學術權力服務學術權力遙
大學治理機制體系需要在尊重大學自治和學術自治的前提下實施多方利益群體共治袁并 強化監督力度袁以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協調制約的機制體系遙 從宏觀層面而言袁需要建立政 府堯大學堯社會組織實施權力共治的機制體系院政府需要把重心由原來的直接管理向戰略管理
方向轉移袁實行簡政放權曰塑造服務性能的政府袁理順政府堯大學和社會組織的關系袁強化大學
自治袁突出社會組織對大學的管理職能袁加大政府的宏觀領導和監督力度曰加強政府堯大學堯社 會組織之間的協商堯協調堯協作堯協同袁既要有利于大學自治袁也要有利于共同治理曰在共治中
要善于運用法律堯制度堯規劃堯經費堯標準等手段實施監督堯引導和問責遙 從微觀層面而言袁黨委
系統堯行政系統堯學術系統堯群團系統分別對應的是政治權力堯行政權力堯學術權力堯民主權力袁 大學內部權力治理的機制體系既要以共同治理為基礎袁更要崇尚學術堯追求卓越院確立黨委系
統堯行政系統堯學術系統堯群團系統等各方治理主體共同治理的權力基礎曰授予大學學術權力
的優先權袁賦予非學術權力的服務性能袁突出黨委的規劃引領和監督行為袁強化民主共治曰遵 循學術原理袁理順系堯院堯大學不同層面學術組織的權力適用范圍袁保障學術權力運用的科學 性和合理性[9]曰加強學術組織的自身建設袁增大學術組織決策的透明性堯公正性和公開性袁以維 護學術組織的公信力遙 顯然袁只有在大學外部化解政府與大學的緊張關系袁激發大學自治的活 力袁在大學內部強化大學黨委的政治領導能力建設袁制約行政權力泛化袁重鑄大學教師的主體 理性袁才能最終承擔起培養國家和民族發展所需杰出人才的任務和責任[10]遙
大學治理體系需要建構融合共治理念和大學理念的大學治理理念體系堯 根植于大學根 本制度而兼顧各方群體利益組成的大學治理制度體系堯以及按照理性自動調節構成的大學治 理機制體系遙 大學治理體系既能充分實現大學自治堯學術自治袁又能彰顯時代性的諸多美好價 值追求袁是更符合社會民主化堯學術至上堯兼顧公平堯長期效率堯遠期規劃的一種新的管理體 系遙 顯然袁大學治理體系是優越于大學管理的一種高級系統袁能夠孕育大學治理能力遙
四堯大學治理能力建設在于描繪治理主體應具有何樣的一幅能力圖景
大學治理能力需要在大學治理體系中進行孕育袁更需要治理主體主動激發遙 大學猶如萬 事萬物處在野不變中變冶的規律之中袁并以培養現代化人為其主旨遙 大學治理能力主要在于提 升治理主體處理大學常態事務的治理能力堯應變大學動態事務的治理能力和培養現代化人的 治理能力遙
淵一冤提升治理主體處理大學常態事務的治理能力
大學存在著相對固定堯不變的常態事務袁大學常態事務處于一種有序的運行狀態袁大學治 理主體應該具有熟練的處理常態事務的治理能力決定治理體系的運行有序袁構成其治理能力
的基礎遙 大學常態事務主要聚焦在大學本質規律及其相關的權力與權利的關系問題袁大學治
理主體只有在把握大學的本質和規律的前提下協調不同群體的利益袁才能提升其處理大學常 態事務的治理能力遙 在大學治理體系中政府與大學的關系調整堯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堯大 學學術事務與行政事務的關系處理等都是圍繞權力與權利的博弈展開袁這些關系都需要治理 主體合理分配權力并進行利益協調院在大學外部權力分配和使用上袁中央政府需要對地方政 府放權堯地方政府需要對大學放權袁實施政府堯大學堯社會組織共同治理袁對社會組織配置相 應的事權堯財權堯人權袁對政府配置領導權和監督權袁對大學內部配置大學自治權曰在大學內 部權力分配和使用上袁對黨委配置規劃權和監督權袁對行政組織賦予執行權袁對學術組織配 置學術權力袁賦予民主組織參與權和監督權遙 顯然袁提升治理主體處理大學常態事務的治理
能力的關鍵是通過把握大學的本質和規律理解學術至上原則袁 自覺養成服務大學堯 服務學
術堯服務師生的風氣和習慣以激活大學學術的創造力和創新力院大學外部主體多從間接管理 對大學進行宏觀調控袁多從監督方面對大學進行引導和督促袁以使大學按大學自身規律實行
大學自治曰大學內部治理主體對學術組織的運行環境和特征進行深入了解袁理解學術組織
的習慣堯特點堯運行機理袁行政人員敏銳地理解和把握黨委組織所貫徹的戰略決策袁理智地 與學術人員相互交流堯相互協商袁聰慧地聽取群團人員的意見觀點袁共同實現大學使命袁這
顯然是大學內部治理主體中各利益相關者優先考慮的問題遙 大學治理主體既要善于協調不
同的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袁以提升大學治理主體的協調能力袁更要把握大學的本質規律袁突 出大學自治的學術特征遙因此袁大學外部治理主體中的政府堯大學堯社會組織等既要考慮大學 對國家堯社會的貢獻袁又要考慮大學自身邏輯的需要袁也要考慮學生和家長的需要袁大學內部 治理主體既要兼顧大學教師堯學生堯行政人員等各種群體的利益和訴求袁更要把握大學學術 本質特性遙
淵二冤提升治理主體應變大學動態事務的治理能力
大學更多處在動態的變化之中袁變是大學的新常態袁提升大學治理主體應變大學動態事 務的治理能力是提升大學治理能力的關鍵遙 自中世紀大學誕生以來袁大學經歷了兩次大的嬗 變袁即先后將野研究冶和野服務社會冶作為新的大學使命引入袁相應地也孕育了兩種全新大學模
式曰研究型大學把科學研究植入大學殿堂袁使科學研究融入大學教學使命中曰創業型大學將
過去的教學堯科研堯決策咨詢使命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使命結合起來[11]遙 并且袁大學在整 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無時不處于變化之中袁大學治理主體顯然需要善于捕捉機會袁應對挑戰袁 根據實際情況能夠及時提出有效的新觀念堯新方案和新舉措袁以提升大學治理主體應變動態 事務的治理能力袁這種治理能力構成應變創新能力遙 提升大學治理主體應變動態事務的治理 能力首先在于自治主體按照各自特定專業屬性分權治理袁以發揮各種治理主體的專業智慧遙 發揮專業智慧需要大學管理走向社會化堯職業化堯專業化袁以使政府堯社會組織堯大學養成各 自獨特的職業性職能遙 政府主要聚焦于大學發展的戰略堯監督方向袁社會組織主要聚集在大 學宏觀管理袁大學主要聚焦大學內部如何治理袁并取消行政級別袁大學治理主體按照專業分 權治理袁符合治理的職業堯專業特性袁能夠發揮各專業主體應變動態事務的專業智慧遙 提升大 學治理主體應變動態事務的治理能力的關鍵還在于配置資源合理優化的結構袁 以激發治理 主體的群體智慧遙 大學的資源價值和物品屬性同樣處在社會不斷變化的動態中袁按照不同屬 性的資源建立不同的合理優化結構袁能夠提高專用性資源為價值目標的應變創新能力遙 我國 大學資源的管理目標往往是通過強制性手段去實現袁依靠外在力量袁但是強制性手段只有被 最基層成員自覺接受才有效遙 按照不同屬性的資源進行合理優化袁其治理方式具有誘致性的 應變創新性質袁大學治理主體就能積極地參與資源治理的進程中袁奉獻其智慧和能量袁以應 變資源的動態變化袁實現資源創新遙提升大學治理主體應變動態事務的治理能力的關鍵還在 于凝聚團隊智慧袁實行協同創新遙 大學在變化中往往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袁大學治理 主體需要把相關領域的專家堯學者匯聚起來袁甚至集聚多所高校堯企業堯研究院等力量形成 團隊智慧袁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袁實現深度合作袁充分釋放彼此人才堯信息堯資源等要素活
力袁從而實現協同創新遙 大學治理主體善于應變大學動態事務變革創新的治理能力關鍵在
于推行分權 治理堯優 化資 源堯協同創新以凝聚各種智慧袁就能夠提高治理主體的應變創新 能力遙
淵三冤提升治理主體培養現代化人的治理能力遙
處理大學常態事務的治理能力堯 應變大學動態事務的治理能力都是為培養人才做準備袁 培養現代化人的治理能力是提升大學治理能力的目的和歸屬遙 人既是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的
統一體袁培養現代化人更是終極目的遙 野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現代心理基礎袁如果執行和
運用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袁自身還沒有從心理堯思想堯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 轉變袁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果是不可避免的遙 最完美的現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袁最先進的 技術工藝袁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遙 冶[12]大學現代化的核心顯然是培養現代化 人袁大學治理主體需要提升其培養現代化人的治理能力遙 現代化人是指具備與現代社會相適 的思想觀念堯時代意識堯行為方式堯生活方式堯精神面貌堯思維方式堯語言堯心理堯態度堯文明習慣堯 技術運用等現代人格堯現代品質的社會主體[13]遙 提升培養現代化人的治理能力需要以人的自由 發展為價值取向袁以人的主體性為動力袁以人的現代化能力為著力點遙 現代化人始于自由袁只 有在自由發展的狀態下袁人的知識堯個性和能力才能協調發展袁人的自然素質堯社會素質和精 神素質才能共同提高袁人的政治權利堯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才能充分實現遙 野以一種全面 的方式或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的人冶[14]必然擁有自由的發展袁并且野每個人 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遙 冶[15]培養現代化人需要以其主體性為動力袁主體性是 人在實踐中表現的自主堯主動堯能動堯自由堯有目的地活動的地位和特性袁是人實現其本質的一 種精神和能量袁直接決定現代化人的水平和程度遙 培養現代化人需要以人的現代化能力為著 力點袁使其求知堯求真時彰顯科學氣質和創新精神袁使其指向職業時體現職業道德和奉獻精 神袁使其面向共眾時表現公共觀念和服務精神袁使其對待同行時擁有合作觀念和競爭意識袁使 其面對公民社會時具有自主意識堯民主觀念堯法制意識和人文精神等遙 治理主體顯然需要具有 自由觀念袁創造自由空間袁激發人的主體性袁并以培養新人的現代化能力為著力點袁就能提升 治理主體培養現代化人的治理能力遙
五堯余 論
大學治理體系建設在于架構利益相關者互動博弈的一種治理框架袁而在這種治理框架中 政府堯社會組織堯大學應堅守大學自治為前提實現互動博弈最為重要袁大學內部黨政組織堯行 政組織堯學術組織堯民主組織應堅持學術自治為原則實現互動博弈最為關鍵遙 大學治理能力建 設在于描繪治理主體應如何擁有應對大學不變事務堯 動態事務和培養現代人的一幅能力圖 景遙 由此可見袁大學治理體系的完善和大學治理能力的提升必然標志著大學學術自由堯學術自 治袁學術自治堯學術優先袁國家戰略堯大學發展袁科學治校堯民主決策袁共同治理堯利益平衡等價值 都能夠得到質的飛躍遙
參考文獻院
[1] 趙豪.國家治理體系下的地方政府權力重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0.
[2] 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J].求是,2014,(1):3-6
[3] Stoker G.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援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J].1998,(155):17-28援 [4] 李清偉.論公共治理理念及其法律范式的構建[J].法商研究,2009,(1):36.
[5] 田聯進.我國大學學術權力體系理性化重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9).
[6] 蔡德誠.科學與民主不可分割要要也答野錢學森之問冶[N].中國青年報,2014-05-02(3).
[7] 田聯進,冒榮.中國現代大學制度反思與重構要要基于權力關系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5):54.
[8] 壟怡祖.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真實命題及中國語境[J].公共管理學報,2008,(4):70-76.
[9] 田聯進.論教授治學的回歸[J].高校教育管理,2013,(3):63-67.
[10] 張學文.大學如何告別平庸[N].光明日報,2015-04-07(13).
[11] Etzkow itz Henry. Entrepreneurial Scientists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in American Academic Science[M]. Minerva,1983.
[12] A窯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13] 魏運才.新時期人的現代化問題[J].江淮論壇,2008,(5):111.
[1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3.
[1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推薦閱讀:《東南亞縱橫》(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廣西東南亞經濟與政治研究中心主辦的刊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