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文化產業論文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節慶活動發展

發布時間:2016-11-2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文化產業論文主要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節慶活動發展,我國幅員遼闊,有著廣闊的土地和悠久的文化,節慶活動是我國個一種傳統文化,需要我們來繼承和弘揚,論文討論了當前節慶活動中存在的傳統文化挖掘和傳承的問題,進行了如下總結。

  這篇文化產業論文主要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節慶活動發展,我國幅員遼闊,有著廣闊的土地和悠久的文化,節慶活動是我國個一種傳統文化,需要我們來繼承和弘揚,論文討論了當前節慶活動中存在的傳統文化挖掘和傳承的問題,進行了如下總結。
 

文化產業論文

  【摘要】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傳統文化豐富深厚,世代傳承。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推進,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劇,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失傳、消亡的危險。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內容之一,具有十分寶貴的文化價值。如何通過開展節慶活動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在新時期散發出耀眼光芒,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文化產業論文,節慶活動,傳統文化,弘揚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節慶活動精彩紛呈,許多節日都蘊含了大量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是傳統文化重要傳承和表現形式。例如傳統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等節日,蘊含了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加強民族團結、增強凝聚力、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也是推動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但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不斷發展,傳統文化開始淡化、瓦解,如何利用傳統節慶活動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新煥發勃勃生機,這是當前我們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

  一、當前節慶活動中傳統文化發掘和傳承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傳統節慶活動的內涵和內容正在發生變化,逐漸吸收了越來越多的新文化元素和內容,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現代文化。雖然我國節慶活動十分多樣化,但是名氣大、國際化高的卻很少。總體來看,從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角度來看,當前節慶活動主要面臨著以下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傳承遺失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燃放煙花爆竹是最傳統的祈福儀式,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跟春聯、年畫、踩高蹺、壓歲錢、餃子、湯圓、祭灶一樣,成為記憶里最生動最溫暖的記憶。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禁止了煙花爆竹的燃放,強制性剝奪了人們歡慶、祈福的愿望。然而在倫敦、在紐約、在迪拜、在悉尼……都是以燃放焰火,歡慶新年的到來,展示國家的精神實力。還不僅僅是春節,多少中國傳統的節慶活動淡化或消失了,比如三月三上巳節、乞巧節,比如過年摸門釘、上元放花燈扭秧歌、端午掛香符賽龍舟、中元盂蘭盆會等。更多的地方性社戲、雜耍幾乎失傳。

  (二)現代節慶活動功利色彩濃厚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許多地方在舉辦節慶活動時,都以發展地方經濟為導向,使節慶活動充斥了各種商業氣息、政治或者其他宣傳工作目的,傳統性節日例如春節、中秋、端午等逐漸淪為商家搞促銷活動的消費盛宴,傳統節慶活動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沖擊下逐漸消失、淡化,文化內涵正在加速流失。在隨機的采訪中,青年人認為節慶活動就是聚餐、是消費,摸門釘、放花燈、賽龍舟等的意義已毫不知曉,節慶活動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正在不斷削弱。

  (三)節慶活動文化內涵發掘不夠

  目前,不少地方在舉辦傳統節慶活動中,沒有深入挖掘和領會節日活動的精髓,為了完成任務,應付節慶而臨時搭湊人員,為了追求商業利益、導致節慶活動往往成為舉辦一些與傳統文化毫不相關的文娛活動,喧賓奪主。一些原本有深厚傳統文化沉淀的節慶活動,沒有發揮出其文化價值和功能。

  (四)節慶活動創新不足

  許多地方在舉辦節慶活動時,從形式到內容存在明顯同質化、一般化和庸俗化,大多數以歌舞表演、展銷會、花車巡游、座談會等為主,無論是舉辦方式還是活動內容,都缺乏創新,導致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

  二、發掘和保護節慶活動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我國有豐富的節慶資源,例如各民族的節慶活動、宗教活動、傳統節日、節氣風俗等,其中都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任何文化都要與時俱進,與社會發展保持同步,吸收新時期元素和內容,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內涵,這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前提條件。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掘和保護節慶活動中傳統文化。

  (一)發揮區域資源優勢

  區域資源優勢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核心要素,要在節慶活動中融入本地資源優勢,加快促進節慶活動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形成區域節慶產業,賦予節慶文化新的內涵。例如:在侗族多耶節上宣傳本地旅游資源、侗族傳統文化同時,推出“長桌宴”特色美食、雕刻產業、刺繡藝術品等新興產業,把民族文化融入雕刻和刺繡,形成獨特有民族風的旅游產品,依托旅游資源弘揚文化,實現文化傳承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

  (二)創新節慶活動舉辦形式

  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我們要加強本土文化與國外優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接軌,通過文化交流互動,不斷增強中華傳統文化吸引力。當前,可以采取引進各種國際賽事、文化研討會、展銷會等方式來開展節慶活動。例如2015年廣西舉辦的國際民歌藝術節,邀請了來自英國、美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多國歌手參與,同時還舉辦了“民族狂歡夜”“民俗燈謎會”“國際文化美食節”等多種文化交流活動,收到了十分不錯的效果。同時我們的煙花爆竹產品出口到國外,參與國外的重要節慶活動,弘揚中華焰火的古老文化。

  (三)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

  一直以來,各地政府是各類節慶活動的重要舉辦者和運作者,政府在節慶活動主辦方面做好服務轉型,從主辦者向監督者、服務者轉變,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產業化發展”的節慶開發利用模式。要在地方政府主導下,根據地方民族傳統文化和節慶資源,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制定科學合理的開發規劃,同時在政策制定、節慶主題、活動項目、節慶環境、對外宣傳等方面做好統籌指導,讓老百姓認識到節慶活動的重要意義,體驗到其中蘊含的傳承文化,讓其成為家喻戶曉、極具傳承魅力的城市名片。在這方面張藝謀的印象系列,為我們做了一個極好的樣板。

  (四)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性

  傳統文化之所以得以傳承和發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深入人心,割舍不掉。春節放鞭炮、吃水餃,仲秋節團聚賞月、吃月餅,已經代代相傳,其中的含義孩童也知曉,這就是家傳,是凝聚家族文化的符號,是社會細胞的滋養。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要滲入到每家每戶,滲入到娃娃心里,那才是撐起中華文化未來的基石。

  三、充分發揮節慶活動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

  文化深入人的骨髓,具有延續性,并且跟我們每個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煙花爆竹的文化魅力就在于大至國家慶典,小至民間婚喪嫁娶,她那清脆的爆響、五彩繽紛的燦爛、濃濃的芬香,總能一下子把人們的思緒帶入到另一個精神世界:初生的嬰兒施以了最圣潔的洗禮;新婚夫婦許下了最真摯的諾言;一切喜慶悲愿都能在炮聲花海中得到最盡情、最酣暢的宣泄……這種力量、這種方式是無法用其他任何物品所替代,是千百年來煙花爆竹得以傳承至今的最重要的精髓所在。每當迎春祈福之時,聽著噼嚦啪啦的鞭炮聲,看著孩子為夜色里煙花綻放的瑰麗花朵歡呼雀躍,自然是溫馨而快樂的。

  (一)利用節慶活動提升傳統文化的時代性

  在節慶期間,組織各種大型群眾性民俗文化娛樂活動,將節日儀式活動包裝成傳統文化與藝術表演相結合的盛會。在設計節慶物品時,可根據社會發展要求,不斷創新發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讓節慶用品融合現代性與傳統性元素,提高吸引力和情趣性。在節日食品制作方面,要生產和設計出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美食,吸引民眾品嘗。在儀式活動組織和策劃方面,要緊緊扣住傳統文化主題,要迎合地方民眾審美心理和風俗習慣,既要讓群眾樂于參與,又能夠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要體現民族特色,注重人文關懷,彰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增添傳統節日的永久魅力。

  (二)利用節慶活動豐富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

  傳統文化傳承方式十分多樣化,節慶活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方式。通過開展代代相傳的集體慶典活動,讓一代代人親身體驗同一種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延續和發揚下去。另一方面,通過節慶活動衍生出來的文化形式,例如紀念品、歌舞、傳說等,進一步豐富和補充傳統文化,感染和熏陶著人們。讓節日、節氣、風俗等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并引導生活,規范行為,形成正能量的良好社會風尚,形成強有力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利用節慶活動拓寬傳統文化傳承渠道

  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節慶活動有了更多的組織和傳承路徑,不管是影響力還是知名度都較以前有了明顯改觀。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媒介工具來提高效果,例如利用微信、qq、微博、公眾號等來開展節慶活動宣傳,提高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擴大輻射范圍,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吸引更多民眾關注和了解。我們欣喜地看到里約奧運會上的“中國之家”,看到眾多政府公眾號上的傳統文化和節氣風俗的傳播,都在努力弘揚和滲透著我們的傳統和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讓我們在一個個歡樂的節日里,繼續綿延我們中華民族的悠遠宏大。

  參考文獻:

  [1]李錦平.論旅游開發對民族原生態文化的負面影響[J].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5.

  [2]石群勇,龍曉飛.民族文化生態特征與民族文化生態保護關系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

  作者:鄒衛紅 單位:山東省煙花爆竹協會

  推薦期刊:《北方作家》(雙月刊)創刊于1979年,是由甘肅省酒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一份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文學期刊。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