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23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文化發展論文發表了當代文化發展的成與失,保持民族特性不僅是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民族繁榮的需要,我們要理性看待中國文化發展中的得與失,實施積極走出去的文化戰略,中國文化的走出去也給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發展。
這篇文化發展論文發表了當代文化發展的成與失,保持民族特性不僅是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民族繁榮的需要,我們要理性看待中國文化發展中的得與失,實施積極走出去的文化戰略,中國文化的走出去也給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發展。
[摘要]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文化影響多元化、深入化和細致化,中國在近現代以來形成的向西方學習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在當代文化藝術中有何表現?本文從此問題出發,論述了中國當代文化藝術中傳統文化的式微現象,并進一步從民族傳統文化繼承的角度,對中國的文化發展現狀當中的問題和成效進行分析和評價。最后,筆者從文化機制體制、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一以及建設語言文化交流平臺等角度對促進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文化發展論文,傳統文化,文化發展,當代文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碎片化和式微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進入當代之后,受到國際藝術界的關注。特別是在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之前,這種關注是史無前例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被消解為通俗語言,傳統藝術形式的內涵深度被元素的力量所取代,我們可以把形式看做縱向聯系,元素看做橫向聯系?梢哉f,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變成了一個個橫斷面上的碎片,蘊藏在其中的民族文化的歷史繼承性不斷喪失,雖然這種碎片通過與其余碎片的組合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豐富和擴大它的應用性,讓文化和藝術更有生命力。但是,文化作為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作為民族傳承的根本,它本應該如何傳承?“碎片化”的傳承最終將會把一個民族的文化帶向何方?相信任何人都不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當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通過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來對本民族的文化進行保護,非常突出的一個事件就是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中國的傳統文化竟被外國搶注為本國的文化遺產,這件事被許多國人視為恥辱,不僅給我們所有人敲醒了保護傳統文化的警鐘,還反映了一個深層次的文化問題———對傳統文化的維護是保持民族歷史延續性必不可少的一環。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被碎片化,不管是出于主動的選擇還是被動的適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西方文化成為中國學習借鑒和反思的最主要對象,并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巨大沖擊。西方文化藝術出于豐富和發展自身的需要,以自身作為標準,從中國文化中選擇可以結合的元素,對中國文化進行碎片化處理。這本無可指責的,也是符合文化歷史發展規律的。但是中國當代文化藝術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在或理性或崇洋媚外或從眾地認同西方文化藝術比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先進之后,我們當中有一些人認為傳統文化當中的一切皆不可取,一味去迎合西方,在作為最主要的文化傳遞方式的教育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學鋼琴、吉他、小提琴的人遠多于學二胡、古箏的人,學油畫、粉彩的人遠多于學國畫的人……這無不說明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管是在文化市場上還是經濟市場上與西方文化相比均是處于弱勢。當然,筆者言及此并不是否定學習西方文化藝術的正確性和必要性,更不是為文化保守主義辯護和開道,走入另一個極端同樣也是有失偏頗的。筆者認為,每個個體都該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明確自己的文化定位,在靈魂中根植下民族文化的精髓,只有這樣才能取其精華為我所用,而不是淪為他人文化的俘虜。我們鼓勵不同民族文化間的交流和融合,但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喪失自己民族性的核心,保持民族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不僅僅是本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全世界各民族繁榮長遠的需要。
二、理性看待中國文化發展中的成與失
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這一方針由毛澤東提出,經中共中央確定為我國科學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針。這些年來,在該文化方針的指導下,我國的科學文化建設的確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斷增多的學術成果,越來越豐富的文學藝術,越來越廣泛的學術應用。當然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譬如傳統文化的流失,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對國人思想的腐蝕以及西方自由主義對中國的和平演變等等。但是,在中國文化發展或是文化強國建立過程中,我們既不能因為它的成績而忽視已有的或是潛在的問題,更不能因為過程中遇到了阻礙或是出現問題而對對外開放的政策產生質疑。中國人習慣性地拿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來批判中國的教育和文化的落后,而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作為“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的標志性事件”[1],諸多學者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研究。有的學者認為“莫言獲獎,固然是他個人創作成績的顯示,同時,又是對中國文化大國的承認的開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莫言獲獎證明中國的文學和文化,伴隨中國國力的強盛正在逐漸融入全球,將會一改中國文化一直跟著西方跑路的窘境”[2]。針對這種觀點,另有學者則提出“如果以莫言獲諾獎證明中國文學、文化之崛起,這仍然是受東方主義影響而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莫言獲諾獎是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的標志性事件,但并不足以證明中國已經實現了文化強國之夢”[3]。這一說法是非常中肯的,一方面,諾貝爾獎確實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發達程度,但是這種體現是很局限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評定標準由西方人制定,評定由西方人進行,東西方文化的確存在差異,也就是說,在獎項設置之初就不可能完全公平;第二,諾貝爾獎是授予個人的,雖然獲獎者是在某個文化土壤中成長,創作背景也在這個文化環境中,甚至內容也是該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并不能就此肯定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發達程度;第三,文化是一個大系統,即使是其中的一個或是幾個小系統得到了認可,也不能說上升至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高度。另一方面,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的一個大家庭,中國領土幅員遼闊,文化的豐富價值還有待挖掘,豈是一個諾貝爾獎可以衡量的。我們不能因為沒有得到諾貝爾獎就對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比中華民族保留的更加長遠和完整,僅憑這一點,我們作為華夏兒女不僅可以而且應當樹立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否定發展以及為發展而作出的努力。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過程,方向是前進的,過程是曲折的,我們應該看到:第一,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的停滯和倒退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文化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與西方文化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必然會導致兩種文化融合之初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矛盾的解決需要一定的過程;第二,即使發展過程中的確出現了問題,也不能武斷地說國家政府的政策決定有誤,國家最初在制定文化政策和方針的時候,只是出于戰略性的考慮強調對西方文化的重視,而并不是對它的全盤肯定,更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完全拋棄;第三,歷史發展過程自有其不合理性或說是逆歷史性的發展,經過長久以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爭,國人容易把傳統文化中的封建性擴大化甚至完全化,認為凡是傳統的、舊的、過去的都是不好的,再加上西方的和平演變以及從眾心理,國人會轉而認為凡是現代化的、科學的、自由的都是好的,換句話說,西方的就是好的,從根源上來說,這也是缺乏文化自信所導致的結果。
三、實施積極走出去的文化戰略
中國的文化發展戰略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當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而中國的現當代文化又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因此,兩對關系存在一定的重疊性。另外,中國文化的對外開放,既包括外來文化的引進來,也包括本土文化或傳統文化的“走出去”,引進來是為了更好地走出去,“走出去”才是最終的追求。盡管中國的文化發展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礙,產生了很多問題,但是鴉片戰爭已經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了閉關鎖國的危害,我們只有積極走出去,化被動為主動,中國的文化才能取得新發展。接下來,筆者單就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關于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等決議,對我國的文化建設提供了規范與保障。沒有一整套完善的文化機制,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可能得到持續有效的發展,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更需要政府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因為文化只有在國內發展好了,在國際市場上才會有競爭力,同樣的,也只有機制建立好了,開放才能有序。
(二)挖掘本土文化價值,促進呈現方式多樣化,實現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個體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獨特性,而文化整體的價值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它擁有著人類最悠久的歷史,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它的文化地位也隨之不斷提升,這無疑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莫大機遇。首先,必須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價值。有學者提出,“對本土性文化經驗的重視與挖掘,體現的是文藝工作者對文化之根的認同與珍惜。這種意識的保有與發揚,對于任何國家的文化創造而言均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如果一個民族的文藝家、藝術家不珍惜自己民族的本土文化,不努力發掘本土經驗中的寶貴財富,就沒有理由讓其他民族認同你的國家的文化,更不要說尊重與欣賞了”[3]。文化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諸如茶文化、戲曲文化、酒文化等等,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只有挖掘出本土文化的潛在價值,中國人才能夠重新樹立對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們要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以達到文化輸出的目的,這不僅僅是出于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民族發展的大計。其次,必須善于借鑒外國經驗,注意兩種文化資源的整合,實現最優化的“引進來”。一方面,要借鑒國外文化走出去的經驗教訓,并結合本國實際和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制定適合本國本民族的文化發展戰略,并不斷結合國際背景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在引入國外文化時要有所選擇,注意抵制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的洗腦,要有所批判不能全盤吸收,要消化吸收不是機械引入。
(三)搭建語言文化交流的平臺,完善人員和技術支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發生的溝通行為即為文化溝通。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相尊重、互為補充和融合,以達到人類心靈的溝通,應該是多元文化語境下的一種理想追求。而翻譯則是實現文化溝通的基礎,是不同語言、民族間文化交流的重要保證。沒有優秀的翻譯家把作家作品翻譯成外文,很可能影響到作品在國外的傳播性和影響力”。[4]語言問題是文學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制約因素,而譯者的水平直接影響原作的文學魅力、藝術水準,尤其是那些文化特色特別明顯的文學作品,翻譯不僅要還原到具體的文化背景中,還要在原著與目標群體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民族性”到“世界性”的轉變。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政府必須成為最大的推力之一,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大背景下,政府著力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對外譯介和對外宣傳。中國作家協會開展的與文學對外譯介相關的工作有:一是中國作家百部精品工程,由中國作協組織推薦作品,如果國內外翻譯家有興趣,可以補助翻譯出版費用;二是國家圖書推廣計劃的工程,中國作協也接受漢學家、翻譯家的申請;三是互譯出版,中國作協與某個國家或當地文學組織相互出版文學作品,具體作品由雙方商議決定,方式是各負其責。保證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不僅能夠提高我國文學作品在國際上的信譽和流傳性,反過來也會刺激本土作家進行本土創作,促進文化繁榮。其次,重視漢語的推廣。漢語是中國文化的文字載體,推廣漢語是輸出中國文化的一項基礎性也是根本性的工程。漢語的推廣過程中應承載著一定的中國文化,同時,目標群體不僅僅是外國人,還應該包括中國人。中央臺不久前推出的漢字書寫大賽正是出于應對中國人漢字書寫危機的考慮,不僅僅是書寫,還有表達,如何用自己的母語介紹本民族的文化,這關系到每一個說漢語的人(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能否在外成為文化的活載體,這種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再次,重視傳媒的介入和推進作用。當今世界傳媒技術越來越發達,可以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或是信息的傳遞與獲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種各樣的傳媒技術,以文學作品為例,它可以文字化表現為文學作品,也可以視覺化為電影電視劇,也可以聽覺化為音樂,典型的代表就是《梁!、《紅高粱》等。很多人是看了張藝謀的《紅高粱》電影之后才去尋找小說,進而認識莫言。尤其是世界逐漸進入視覺化閱讀時代,人們更傾向于看圖片、看視頻,比如前幾年拍攝的國家形象片以及《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利用視頻來介紹中國形象和文化的方式,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也可以采取多重傳媒渠道相結合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劉朝暉.“全球化”語境下的民間藝術與中國當代設計[J].美術大觀,2009,(06).
[2]周志強.趕超英美的文化生產邏輯反思[J].人民論壇,2012,(30).
[3]姚涵.為世界文化作出中國特色的偉大貢獻—從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看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12).
[4]吳樹新.莫言文學創作及其成就的文化解讀[J]江淮論壇,2012,(06).
作者:張凌林 單位:中共啟東市委黨校
推薦期刊:《大連民族學院學報》創刊于1999年,是國家民委主管、大連民族學院主辦的刊登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綜合性學術刊物(雙月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