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旅游畢業論文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

發布時間:2016-11-03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旅游畢業論文發表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論文通過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及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進行分析,并從生態文明道德觀、生態文明法制觀念培養等方面進行闡述,提出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培養

  這篇旅游畢業論文發表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論文通過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及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進行分析,并從生態文明道德觀、生態文明法制觀念培養等方面進行闡述,提出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培養的途徑。

  [摘要]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作為未來旅游行業的一線從業人員,他們所具有的生態文明意識的程度以及內化到自身行動的深度,對于我國旅游行業是否能夠保持健康、長遠發展,旅游資源是否能夠得到有效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旅游畢業論文,生態文明,高職學生

  “生態文明”的概念首次在黨和國家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是在2007年10月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材料中,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單元,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及具體措施,該報告被譽為“全球最綠施政報告”。2013年,習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不僅是中國未來發展必須解決的難題,也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1]。習總書記擲地有聲的堅定話語,傳遞了中華民族向污染宣戰的堅強決心,同時也清晰地闡述了推進生態文明與建設美麗中國及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關系。美麗中國作為全新的發展理念,它體現了自然之美、生態之美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通過深入學習習總書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所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難發現,我們黨和國家已經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至關重要的位置[2]。

  一、生態發展與旅游業持續發展

  旅游是與環境保護形成沖突最小、目標最為接近的產業,實現產業與環境互利的雙贏局面[3]。旅游者在觀賞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在影響著當地的生態環境,與旅游關聯度較高的交通運輸業、餐飲業、住宿行業等也都在影響著當地的生態環境。許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都出現程度不同的過度開發、同質化、人工化、城市商業化的傾向,部分旅游企業及個別旅游者對上述地區的自然環境的污染現象屢有發生,交通運輸行業發展起來后,汽車尾氣對當地空氣質量的影響已不可逆轉。旅游作為一個產業后,不可避免地會強調部門經濟利益,年度考核指標成為相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此外,地方領導也依靠這種支柱產業的增長指標來為地方經濟服務或影響自己的仕途,這些就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目標產生沖突。要想從根本上扭轉上述局面,促進旅游業的整體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首先需要一大批能夠深刻領悟生態文明內涵,重視生態文明發展必要性,同時具有較高的旅游管理水平或從業能力的專業人才去擔任傳播生態文明意識,推廣生態文明行為的傳播者。

  二、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

  生態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生態知識、生態倫理、生態道德和生態素質、形成優良的個人生態行為習慣所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它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和有效保障,人們通過接受相關教育,可以改變傳統的不合理的自然觀,塑造生態文明理念,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道德觀,并形成良好的自覺保護自然環境的行為。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是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必須要求,21世紀的大學生不僅要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而且要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不僅能夠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要能夠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F在,他們生活在校園內,但大學校園內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具有獨特的校園生態系統和文化,如果學生在校園生態文明建設中有不良表現,那么他們也是不能適應美麗校園及美麗中國的建設要求的,此時,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注重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使命,更應當倡導與傳播生態文明意識,尤其是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而言,該專業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將在旅游行業的六大板塊(食、住、行、游、購、娛)中繼續發展,對他們的教育應該以培養理性“生態人”為目標,使該專業學生在校內系統掌握生態文明相關理論,具備正確的生態環保意識、掌握嫻熟的生態環保技能、擁有良好的生態環保宣傳責任意識,從而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為他們以后更好地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他們的文化傳播的優勢和踐行生態文明先鋒作用,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引領作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文明道德觀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學生的日常行為舉止來源于其自身的文明意識所支配,特別是對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教育者一定要督促學生養成正確的生態文明道德觀念,樹立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發展的觀念,將生態文明的知識內化成個人素養,從而形成個人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此外,要讓學生懂得愛護自然界的萬生萬物,小到愛護花草樹木,善待動物,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等,還要提倡少用一次性產品,多用耐用消費品或養成隨身攜帶自用物品的習慣,減少浪費。學生在從業的游購娛食住行的各領域中,要屏棄盲目消費引導,反對強迫消費、奢侈消費、超前消費以及互相攀比的不良行為。概括起來,該專業學生應該以文明、集約、經濟、低耗作為自己及其指導旅游者的基本消費尺度。此外,該專業學生將來都有機會走上旅游管理與建設相關崗位,只有他們擁有正確的生態文明道德觀,才能在景區建設與管理過程中,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合理建設與開發,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大自然平衡的破壞與影響?偠灾寣W生具有堅定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正義感,從而影響、帶動參與到旅游活動中的每一個個人,形成人人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風尚。(二)增強學生生態文明法治觀念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要有個人主動保護的自覺性,還要有完善的帶有強制力和約束力的法律法規。目前,國家已先后制定了相關法律,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我們可以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或利用第二課堂,或召開專門主題的講座,普及相關知識,學生只有學習并熟悉了相關法律條款后,在日后從事旅游管理相關工作中,才能做不違法不犯規,遇到違法行為,還可以主動舉報,真正成為一名保護生態環境的使者。(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發教育課程和校本教材,在課程實踐中對學生加以引導專業課教師自身要加強對生態文明類知識的學習,或由學校引進專業教師,在校內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要融入科學的生態文明觀、生態價值觀、低碳發展觀、生態自然觀等。可以通過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或相關主題的講座,對高職學生進行生態文明優良傳統教育,增強他們建設“美麗中國”的自覺性。課程及教材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載體,生態文明課程設置包括研制課程標準、課時計劃、組織形式和教材編寫等,一定要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要保證教學的有序進行,確保教學質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此外,還要努力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校內外課程實踐課,可以采取對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實地考察、情景式教學等方式,整和資源,不斷拓寬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視野,此外,專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舉行對空氣污染指數進行檢測分析、城市環境衛生社會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同時培養其作為文明使者的宣傳能力。該工作的開展,也可以促進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更加了解社會、了解國情,通過風險社會,鍛煉其毅力并培養優良的個人品質。為進一步擴大受教育學生范圍,教師還可以充分借助網絡平臺,開設生態文明教育專題,通過列舉案例喚醒更多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促使同學們改變不文明的行為方式。(四)大力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是對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與意識的培養,更是對他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學院可以在原有旅游管理專業實習基地的基礎上,與相關單位共同建設與打造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依托相關單位旅游資源,擴大生態文明教育的覆蓋面,讓學生在校內學習階段即有機會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基層工作之中,更能夠實現高校文科類專業服務社會的職能。(五)通過生態校園環境創建工作,增強學生的生態情感良好的生態校園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性情,使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培養生態文明意識及生態素養。通過開展創建生態校園環境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即使是開展類似保持公共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強調人走關燈的低碳生活理念等活動,都不僅可以對校園硬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同時可以促進學生積極行動起來,為營造良好的生態校園軟環境共同努力,實現育人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Z].新華網,2013-7-20.

  [2]向云駒.“美麗中國”的美學內涵與意義[N].光明日報,2013-2-25.

  [3]林漫亞.旅游與環保的現實沖突[J].改革與開放,2011(07).

  作者:趙永峰 單位:長江職業學院

  推薦期刊:《當代旅游》是由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理論刊物,本刊堅持學術性、時代性、創新性和超前性特點,立足中國現實,旨在為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平臺,促進學術繁榮,加強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