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0-2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語言學論文發表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與漢語言文學的融合,什么是多民族文學概念?多民俗文學是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融合發展的肯定和促進,都是中國文學形態的一部分,民族文學和和漢語文學的同創共生也將最終促進中國文學的大繁榮。
這篇語言學論文發表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與漢語言文學的融合,什么是多民族文學概念?多民俗文學是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融合發展的肯定和促進,都是中國文學形態的一部分,民族文學和和漢語文學的同創共生也將最終促進中國文學的大繁榮。
摘要:多民族文學教育的展開需要強調多元文化的交融發展,肯定文學的歷史融合,重建文學評價體系,以漢語進行多民族文學實踐,追求多元一體文學格局目標,無論哪個方向或環節都需要對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進行跨越和整合,因此,多民族文學教育必將有效推進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語言學論文發表,多民族文學,民族文學,漢語文學,融合
前言
多民族共存的社會格局決定了多民族文學共存的現實,少數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但是長期以來,在政治形態和意識觀念的影響下,中國文學格局一向以漢語文學為主導民族文學為補充,少數民族文學的主體性被忽略。隨著中國文學的深入發展,如何在中華文學體系中體現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的事實格局,多民族政治共同體內部的文學關系如何梳理等有關中國文學如何發展的問題逐漸凸顯。與此同時,隨著世界民族族群意識的覺醒,世界文學格局中多民族文學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逐漸得到重視,成為世界文學話語的重要構成。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多民族文學教育逐漸成為中國文學研討的熱點問題。多民族文學教育的本質是肯定民族文學在中國文學中的主體性,把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化放置于平等位置,跨越差異,進行文化資源整合,共同構筑中國文學的格局,因此,多民族文學教育的展開實際上也是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融合發展的肯定和促進。
一、多民族文學概念強調了多元文化的交融發展
多民族文學教育展開首先要做的是明確多民族文學概念。雖然近年來多民族文學理念滲透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討論中,但是對于什么是多民族文學并無統一的說辭。根據各方面的探討,筆者理解多民族文學是在基于多元一體政治格局的基礎上,使民族文學由原來漢語文學的補充或點綴,獲得文化上的主體性,使其擺脫當前在中國文學中的邊緣狀態。這個概念的成立意味著之前所定義的以漢語文學為主導的中國文學向更為寬廣的方向擴容,中國文學概念被重新詮釋,之前以漢語文學為主導的中國文學轉變為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的共同構建。在多民族教育實踐過程中,就要通過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形態的共建來體現以上對中國文學的詮釋,而這種詮釋和體現的過程自然也是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融合發展的過程。多民族教育以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共建中國文學概念需要解決以下問題:第一,民族文學的主體性;第二,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的求同存異。多民族文學教育對以上兩個問題的解答過程也是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融合發展的過程。首先,從前者來說,多民族文學認為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一起構成和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都是中國文學的組成部分,因此,民族文學自然需要和漢語文學獲得同等地位,能夠平等對話,而不是處于中國文學史的邊緣地帶。多民族文學把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相提并論,強調其主體性,意味著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是平等但又有差異的兩種文學形態,兩者具有異質性,并不能完全糅合在一起,共同作為中國文學的內驅要素,兩者需要融合創新才能形成凝聚力,共同推動中國文學的發展。[1]由此可見,在多民族文學教育中對民族文學的主體性明確,在中國文學體系內,其必然需要和漢語文學融合發展。其次,從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的求同存異來說,在教育實踐中,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共同成為中國文學教育的內容,但是兩者又存在著差異,要使兩者有機結合,成為中國文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需要對兩者尋求共性,求同存異,如漢語文學擁有發達的書面文學傳統,而藏族、蒙古族則有口頭文學傳統,也有部分民族口頭文學和漢語文學共存,這些文學形態都是中國文學形態的一部分,只是文學載體不同,認知和明確書面文學和口頭文學的差異,并從中尋找共性,使其共生共存,在這個明確特殊性并保持一致的實踐中,實際上也是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相結合發展的過程,自然也是兩者融合發展的過程。
二、多民族文學教育肯定了文學的歷史交融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和現實情境相一致,知識界開始顛覆單一國家或民族主流民族歷史敘事的潮流或模式,開始提倡性別或族群話語,以族群嬗變和互動視角來講述文學現象稱為世界文學研究的跨國轉向,族群文學成為超越國別文學敘述的支撐點,多民族文學教育由此而起。族群文學的研究自然需要從族群文學的歷史源流來把握,因此,沿循歷史脈絡解讀多民族文學便成為多民族文學教育的必然內容。在中國歷史發展中,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的發展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生共創的發展狀態,中國文學的發展一直是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互動互融的過程。[2]歷史已成過去,但是歷史并未完全抹平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交融發展的歷史,以南北朝的詩歌為例,雖然當時的《樂府詩集》中很多民族詩歌的內容已經遺失,但是胡琴、琵琶、羌笛等民族特色樂器卻在遺存詩歌中多有出現,以此便可以想象當時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共榮共生的和諧情境。每個民族的文化或文學都不是單一發展的,各民族之間的文學發展都相互影響,特別是中國歷史上由于戰爭或政治因素造成了多次民族遷徙,每一次民族遷徙都意味著遷徙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而民族融合環境下,表現在文學上便是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的融合,如遼金時期,漢語詩詞中包含了民族文化的成分,特別是漢語戲曲等民間文學的民族成分更加明顯。中國歷史中的多民族融合使得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也相互交融,中國文學史中包含了大量少數民族的文學成分。[3]雖然歷史發展中民族文學一直和漢語文學共生互融,共同構建了中國文學的框架體系,但是由于漢族人口數量的絕對優勢和漢語語言的官方通用下,當下教育體制對于中國文學的表述理所當然地指向了漢語文學,無論是中國文學史的編寫,還是教育體制中的文學教育,以及大眾視野中的中國文學概念,都從事實上佐證了這一點。在漢語文學被作為中國文學的全部或主導時,中國文學歷史發展中漢語文學和民族文學的共生互融的事實被遺忘或忽略。而這種情況在大眾的視野由漢語文學轉向多民族文學時,民族文學的歷史發展和嬗變成為關注的焦點,多民族文學共存共榮的歷史融合自然而然便會重新提起或發掘,在多民族文學教育展開時,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的融合發展的歷史真實面目最終會突破教育體制、意識觀念和語言等因素的阻隔重新回歸到民眾視野中,而這種回歸也將成為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融合發展的開端。
三、多元文學評價體系需要整合民族文學評價資源
文化是人類在不同生存發展環境中自我保護、自我表達的機制,雖然表述方式不同,但是所有文化表達的都是共同的人性。文學是文化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不同文化體系的文學表達各有特點,對不同文學表述差異的學習和了解,可以擴展人類對人性認知的寬度,同時也能讓人類在多種文學表述中探尋人類共性的邊界,因此,對于各種文學形態都需要端正認識。不同文學作品由不同文學創作者創作,由于創作者本身的文字水平和思想認知的限制,文學作品有高低之分。同時,由于表達需要,文學作品有多種體裁,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才能使文學作品得到合理評價。特別是在文學教育中,更需要借助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來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從而通過文學評價使學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判斷。文學評價體系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思想性、作品形態、作品表達、語言文字、文學價值等都是文學評價的標準,越全面的文學評價體系得到的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多民族文學理念下,漢語文學和民族文學共同作為民族文學的構成部分,更需要多元文學評價體系才能使評價結果接近客觀事實,而多民族文學教育也需要通過這個評價體系來對學生進行引導。由于社會環境及文化發展的影響,少數民族文學形成了各種神話、史詩、歌謠等文學作品,同時由于文字及書寫習慣所限,部分民族文學并未成為書面文學,而只是用口頭方式傳承下來,成為口頭文學,這些形式各異的文學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學價值,如少數民族歌謠是民族民眾人際交往、調適身心、溝通神靈的媒介,而民族史詩則傳達了民族特定的宇宙觀,對民族歷史進行了記憶。和書面文學一致,各種形式的少數民族文學都是人類用身體、儀式進行的文化展演,在人類影響上和書面文學有同樣的價值。但是在當前的文學評價體系中,書面文學是文學的唯一形態,漢語語言是主要評價語言,這樣的文學評價體系自然把民族語言創作的民族文學和口頭民族文學排除在外。在多民族文學教育中,隨著民族文學的主體性加強,以及主體地位的回歸,必然要形成新的文學評價體系,擴大文學層面,調整評判標準。新的文學評價體系對民族文學形態特征的兼顧,以及對民族文學評價資源的整合,也是變相的民族文化和漢語文化的融合發展。
四、多民族文學教育實踐以漢語語言為主導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中蘊含著特定的文化信息,對某種語言的文學使用,自然會使作品具有以上語言所對應的文化意味,而這種由于不同語言使用而進行的文學創作也是文化之間的交融。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因此,在文化教育中,用什么語言來書寫往往就成為文學研究的重點問題。由于漢語的官方使用和大范圍內應用,當前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主要分為本民族語言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和用漢語創作的民族文學作品,以本民族語言創作的民族文學作品自然不存在語言文化的差異問題,但是對于以漢語創作的文學作品目前還有不同的認知。有人認為漢語和特定民族文化不屬于同一個文化系統,無論是漢語的文化表達,還是漢語對民族韻味的反映,都存在欠缺,因此,對于漢語創作民族文學作品還存在一些爭議。另外,也有觀點認為,民族文學的特質在于民族思想文化,關鍵是文學中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使用漢語創作對于民族文學有影響但影響并不大,而且漢語創作還有利于漢語文學作品的廣泛傳播,有利于民族文學作品的影響擴大。[4]爭議歸爭議,事實上,由于民族學生的漢語學習,相當一部分的民族學生并未掌握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而在現實教育中,高等院校的文學教育也往往是以漢語來教學,20個擁有一級語言學科學位授予權的“985”院校幾乎都有漢語言文學,但是僅有中央民族大學等四所大學設置了民族語言學科,F實的客觀情況決定了即便是民族文化和漢語文化并列于院校的課程內容中,但是由于民族語言普及限制,多民族文學教育實踐仍然主要是以漢語為主導,民族語言的離席意味著多民族文學教育實踐只能以漢語為主,在民族學生對漢語的輸入學習中,以及漢字的輸出創作中,漢語的文化意義已經和民族學生原有的母語文化進行了對接或融合。
五、多民族文學以多元一體文學共同體為目標
費孝通先生曾經對多民族共存狀態及趨勢提出了美美與共的總結和構想,這個觀點是在多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歷史的差異基礎上為各民族尋求和諧發展的模式,對多民族文學同樣有借鑒意義。形成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每個民族文學都有自己的特點,文化的差異決定了民族文學的差異和分歧,在文學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民族文學不同程度地參與到中國文學的發展創造中,最終形成了中國文學體系內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學生態。多民族文學的提出雖然強調了民族文學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并對民族文學的主體性提出了要求,但是最終的目的是強調民族文學的價值意義,并對其在文學史中進行明確地位,意圖通過民族文學地位的合理確定和文學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動中國文學發展,而并非對民族文學厚此薄彼。無論是漢語文學還是民族文學都要置于中國文學的語境下,多元文化政治共同體決定了多民族文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形成多元一體文學共同體。[5]在這個構想下,各民族文學都共同參與到中國文學歷史的發展中,共同創造中國文學史,而這種參與并非是無序雜拌,而是少數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的相互融合創新來實現。多民族文學教育對以上構想的實踐,首先,便是樹立多民族文學史觀;其次,通過各種方式促進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的融合。多民族文學史觀自然會對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融合關系給予肯定,在此文學觀引導下,多民族文學教育要明確各民族文學的差異和特征,使各種文學都能從其他文學中尋求到可以融合的要素或方式,并以各種方式來促進其融合交流,而中國文學統一體開放和包容的組織結構也為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的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結語
雖然長時期以來,少數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在歷史發展中互融共生,共同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但是由于族群力量、語言等方面的差異,少數民族文學在歷史中的影響和作用并未在中國文學史中真實呈現,中國文學體系形成了漢語文學一支獨大的格局,這種格局不僅使少數民族文學既有的貢獻和價值難以得到正確評估,同時也局限了中國文學的多樣化發展。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文學的價值發掘,多民族文學必將成為中國文學發展的主要趨勢。多民族文學理念是中國文學內部的反思和重構,其對中國文學概念擴容和新文學格局的重建,都意味著多民族文學教育的過程也是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融合發展的過程,對多民族文學教育的系統梳理和認知,將有助于民族文學和漢語文學更好地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宏巖.英美文學參照下民族文學創作的文化認同差異[J].貴州民族研究,2015,(11).
[2]陳躍紅,付海鴻.多民族文學教育的融合與發展——北京大學中文系陳躍紅教授訪談[J].百色學院學報,2013,(2).
[3]肖昕茹.我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現狀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1).
[4]張利玲.漢語言文學對湘西民族文學的滲透和影響[J].吉首大學學報,2009,(2).
[5]徐新建.回顧與前瞻:2015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評述[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5,(6).
作者:郭常順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近代史研究所
推薦期刊:《北方作家》辦刊宗旨:力求突出絲綢之路地域特色,立足酒泉,憑依北中國,面向全國,面向世界,努力張揚前衛的藝術表現手段、天才的藝術想象力和優美的藝術話語,辦出一份優美、現代、神奇、時尚的全國著名文學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