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7-1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關于哲學的書籍有很多,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有著很大的區別,我國哲學界的專家也針對此進行過很多研究。本文就是一篇 研究生論文 范文,主要論述了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思考。 摘要: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學為書名的專著,在
關于哲學的書籍有很多,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有著很大的區別,我國哲學界的專家也針對此進行過很多研究。本文就是一篇研究生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思考。
摘要: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學為書名的專著,在我國高等教育學術界享有盛譽。該書以高深學問為邏輯起點,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八個基本問題。但是該書也存在些許不足,如將高深學問作為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我國的高等教育哲學既要受其啟發,也要看到它的不足,以更好地解決國內高等教育實際問題。
關鍵詞: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問題
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約翰•S•布魯貝克(1898-1988)的《高等教育哲學》從美國高等教育的實際問題出發,以“高深學問”為邏輯起點,以兩派相互對立的高等教育哲學長期的沖突和此消彼長的演進過程為主線統覽各家之言,深刻分析了高等教育最為關鍵且又彼此相互關聯的若干基本問題,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豐滿的分析高等教育的框架。
一、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解析
20世紀60-70年代是美國高等教育所經歷的“艱難時期”、學術界大為不滿的“冬季”。布魯貝克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結合自己從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經驗,對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進行哲學思考!陡叩冉逃軐W》對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高等教育的主要流派及其重要著作進行了概括評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西方高等教育,特別是美國高等教育中的邏輯基點——高深學問、高等教育的精華——學術自治和學術自由、高等教育的民主化——高等教育為誰服務、高等教育如何實施——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與高等教育、治學的道德以及高等教育移動到社會的中心——作為教會的大學等許多問題作了分析。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哲學研究的覺醒,國內對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質疑的聲音逐漸多了起來。譬如無視人的存在。從本體論的角度看,教育的第一意義存在是人,人是第一位的。如果說高深學問是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我們就會進一步追問高深學問的基點是什么?顯然是人,沒有人就不可能有高深學問。這樣看來,高深學問并非高等教育的本原。
二、進一步思考的幾個問題
(一)高等教育是否應傾向實業。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當前,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政府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鼓勵自主創業。隨著這種趨勢發展,高校人文學科的發展令人堪憂。對個人的影響,在大學生自主創業中,文科生的比例謹小慎微,其就業率也是遠遠低于理工科生。大眾認為文科生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所以在高中文理分科時,家長、甚至學生本人在這種環境下,均傾向選理科。對高校的影響,國家大力扶持學生創業、科技創新,在高校渲染了一種人文學科貶值的氛圍,今天阿里巴巴有了馬云“爸爸”,明天京東商城有劉強東,后天小米之父雷軍……貌似在此領域成功,獲資多少,就是人生的贏家、眾人學習的楷模。另一方面,高校領導在項目撥款時也優先理工科發展,忽視人文學科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的教育已變成另一種形式的企業學徒培訓。高校的工作就是培養腦力和技術工人,滿足企業經營和政府管理的需要,確保企業界精英的所有命令都得以貫徹。
(二)從貝克案例看我國教育傾斜政策。從貝克案例筆者聯想到我國對偏遠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給予教育上的傾斜政策。比如,有些大學對少數民族學生開放綠色通道,破格錄取一批學生。實際上,部分漢族學生在學業、能力方面優于他們,單從學生個人角度來說,筆者認為這種結果是不公平的。這種“反向歧視”是通過平等主義而實現公正的一種努力。同樣是學生,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資源較差,但漢族學生的競爭壓力也是少數民族學生無法體會的,不能因為這種起初的不均衡,就給予“綠色通道”,這是對漢族學生的一種不公平。當然,從國家角度來講,這是合理的。最近聯合國難民署——中國親善大使、著名演員姚晨第五年自費走進巴基斯坦,關注阿富汗難民以及女童教育,她在微博中寫到“不給他們提供教育資源,他們手上拿起的不是筆,而是武器”。放眼國內,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比如新疆、甘肅等地,他們經濟非常落后,如果國家不從經濟、醫療、教育等各個角度給予傾斜政策,不讓他們接受高等教育,那么我國這些地區如何發展,如何安定,如何團結,這都會成為阻礙我國躋身世界民族之林的隱患,因而,國家不得不采取此項措施。
(三)互聯網+的時代,技術能否代替教師。布魯貝克認為“教育技術也永遠不能代替有愛教學。講授法越來越為機器教學所取代并不意味著講授無足輕重,而只意味著它能適應機器操作”。早在布魯貝克那個年代早已考慮此問題并給出相應的答案。前段時間,北大教科院院長陳曉宇教授作名為《數字時代中國大學教學的抉擇》的專題講座,探討信息技術革命下兩個問題:一是傳統大學的末日來臨?技術可否代替教師?顯然眾人皆知答案,然而大數據時代給我們的感官卻是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趨勢,MOOCs、EDX、TED、可汗學院等充斥著教育領域,在許多經濟發達地區,甚至可以達到小學生上課一人一本的程度。一次,筆者作學院區外比較學習項目助理時,某位本地老師說“人家太先進了,我們哪比得上,怎么學?”簡短的一句話卻讓人察覺其中的深層原因,很多教師認為有先進的科學設備,就可以更好地教學,學生可以學得更好,殊不知其中因果關系的顛倒。中小學以及高校的教師應主動積極地將技術創新應用于教學,以促進教學的生動形象、師生互動,通過“回歸傳統”改善中小學以及高等教育。這不僅僅需要認識,更需要我們廣大教育者從觀念上根本改變。
參考文獻:
[1]約翰•S•布魯貝克.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宋小平.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思想反思[J].湖南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2009(07).
[3]趙軍.高等教育哲學:詮釋與再詮釋[J].高等教育研究,2009(06).
研究生論文發表期刊推薦:《長江叢刊》是都市小說雜志社編奮力推出的文學評論?。都市小說雜志社已變更法人代表,重新組建編輯管理班子,自此撇清過去,開創未來!堕L江叢刊》以“直面文壇真相,弘揚文學本義”為辦刊理念,銳意刊發具有前沿性、批判性、學理性的文學評論,同時精選并推介具有思想和藝術拓展價值的優秀文學作品。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