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7-0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文化戰略論文發表了文化建設中的民主主題,民主思想發展,將對市場社會與市場經濟起到促進作用。一個完善的市場社會應該有民主思想與其“配套”,而成為完整的社會文化整合體系。
這篇文化戰略論文發表了文化建設中的民主主題,民主思想發展,將對市場社會與市場經濟起到促進作用。一個完善的市場社會應該有民主思想與其“配套”,而成為完整的社會文化整合體系。
關鍵詞:文化戰略論文,文化建設
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與三個概念發生主要聯系:民族、發展、民主。如果要尋找中國近代160年來思想文化史這部大書的“主題詞”,入選的擬為以上三詞。如果將中國近現代文化建設比喻為一部宏大樂章,那么此樂章即是民族、發展與民主三大主題的交響變奏。為此,我們研討中國文化建設問題時,既注意“民族”與“發展”(經濟發展)也強調“民主”的重要地位。
注重民主啟蒙在文化重構中的作用,是因為中國原典文化中民主資源的嚴重缺乏。因為格外缺乏,故須格外注重。
“民主”此一概念在中國出現得很早。如《書·多方》:“乃惟成湯克以而多方簡代夏作民主”!蹲髠·襄公三十一年》:“趙孟將死矣,其語偷,不似民主”。有關民的詞匯與論說在中國古籍中還有不少。如以下:
“民天”!稘h書·酈食其傳》云“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端问·樂志十二》云“土爰稼穡,允協民天”;“民生”!蹲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民時”。《漢書·五行志上》:“妄興徭役,以奪民時”; “民賊”:“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民本”:《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睹献·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不過我們無法從以上記載中找到“民主”的現代意義。五四運動所提倡的民主在英文為“democracy”,是人民(市民)自己作主。
而在中國的古典詞匯中,“民主”是“為民作主”,或作“民”的“主人”解。人民自己做主與別人(或天)為民做主,意義上完全不同。如果說“民主”指的是“民”的“主人”則更與民主的現代含義南轅北轍。
中國古代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中,與“民”有關的概念表現以下的思想:
其一,反映封建君主對“民”的管理思想與統治策略。古代君主與官僚已經看到了“民”的物質生活本質是“食”,即民以食為天。認識到惟注意民的物質生活的滿足,才能維持自己的統治。才能從根本上阻止農民的“造反”,而使“天下久安”。需要補充的是,“民以食為天”的思想也表達了中國古代支配思想對社會經濟規律的初步認識。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為本的自然經濟的社會。農民靠從土地收獲糧食與棉麻養活自己并維持整個社會人群的生存。所謂“食”也可以理解為農業生產。“農”興則國興,“農”衰則國衰。統治者看到這一點,天下“賢君”無不將農業視為頭等大事,以此維持國運。
其二,表現了中國的“君民” 辯證關系。中國文化意識視君民如舟與水。水既可以載舟也可以復舟。中國不存在如日本所有的天皇萬世一系的情況,皇朝處在不斷更迭過程之中,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是農民起義。中國古代思想承認“革命”的合理性,對“湯武革命”抱首肯與認同的態度,這在世界文化中是比較突出的。也正是中國統治文化對君、民辯證關系的認識,也正是中國有悠久的農民“革命”傳統,使“君”對民即有肆意的一面,又有畏懼的一面。而其畏懼的最大本質是皇權的喪失。也是在這個意義上統治者才提出“以民為天”及“民為本”的思想。但這樣的理論中并沒有現代“民主”的真正含義。
其三,中國有關“民”的思想,“君”為主體,“民”為客體。體現中世紀的強烈的君民、官民的不平等性與“養民”思想。從中國來看,從古代起就有所謂“養民”思想!蹲髠鳌吩疲“天生民而樹之君”,“命在養民”?鬃诱f:“其養民也惠”(《論語》)。中國文化只是承認國君與官僚有養民的義務,而不承認民眾與以后的市民的社會權利。養民思想如果說還可體會到在“上”的賢良精神,但確實找不到民主思想的痕跡。民主思想建設是中國近代以來文化發展演化的必然結果。我們有意將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做作160年 (近現代)、100年(20世紀、現代)與50年(當代)的區別。
另外,我們在分析文化建的歷程時,一定要注意一個時期文化與作為其背景的社會大事。我們將這些社會大事說成是社會的大事件,簡單地說是“事件”。諸類的社會“事件”組成社會的時代“主題”。因此就有了“社會事件”--“社會主題”。“文化”跟著社會“走”,不會別開歧道,不會“異軍突起”。“社會”決定“文化”,社會“事件”引發文化“事件”。社會主潮引發文化主潮。每當社會發生了大問題,文化也就出現了大問題,文化的變遷總是對社會大“事件”與社會總“主題”的回應。
中國近代即從1840年到1900年中國的社會事件是什么?依照事件的排列,擇其要者雖有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以及一系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洪秀全起義、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但說到最大變局則眾口一詞:世界列強的侵略。這樣,中國的文化變革就有了“民族”的“學西方”的明確取向。
禁錮的國門被西方堅船利炮攻破,在中國人思想中留下最直接鮮明的印象。故中國文化變革的最早特點表現為西方地理研究與西方器物介紹。此后,留學生與官僚的出洋學習與考察,中國人對西方認識日漸加深,中國文化建設又多了認識西方制度的任務。西方地理→西方器物(科技)→西方制度,是近代(1840-1900年)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最初步的思想路徑。
我們要提出的一個觀點是:對于西方器物與制度的學習有一個“表里”的問題。其“表”是模仿與制造。其“里”是內藏于“表”之里的思想與精神。也就是說一直到戊戌變法,中國人的向西方學習是表面的模仿與制造。洋務運動是對西方器物科技的模造,戊戌變法是對西方制度的模造。仿其“表”而不探究或少探究其“里”。知其外表與形式而不知其思想與精神。
其實,在西方“器物”與“科技”的背后依靠著“科學精神”的支撐。在民主共和制度的里面包裹著“民主思想”的內核。直到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中國還沒有將“民主”與“科學”提上文化重構的日程,是因為民族的認識能力呈漸進式的提高,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到達這樣的認識程度。至少說對民主與科學的認識只停留與醞釀在少數領袖人物的心田,還遠遠沒有成為一種“運動”。 從社會整體上來說整個近代中國對西方文化的吸收還是如王韜所說,知其發膚而不識其“臟腑”。
20世紀開啟,先進的文化學者已不再滿足于對西方文化之“表”、“形”的模仿。從學習西方的意義上說,西方的外表“發膚”已經知曉,從文化重構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的表面層次的建構已大體完成,所要進一步去做的是對中國文化的內在層次更新與重構。所以說,五四運動正式提出“民主”的課題是中國受容西學,進而重構文化的邏輯演進。
這樣的邏輯演進的現象不啻出現于五四運動時期,而且還要順著這樣的邏輯繼續演進下去,直至中國文化真正的重構成功。只要是中國文化重構工作進行一天,就不能忘記重鑄中國民族魂魄,其重要精髓之一即是“民主”。離卻民主精髓,就說不上有真正的中國新文化。
民主的本意是公平、平等與自由,在一個民主思想不普及,民主制度不完全的社會,商業的競爭將是不平等的。合理的市場社會將建立合理的競爭規則,營造公平的經營局面。不平等將對商業競爭規則的建立與國家市場的組合起到極大的破壞作用,最終破壞市場,破壞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由此停滯。民主所表現的自由,首要的是投資的自由與民營的自由,民主思想得不到普及,自由投資與民營發展將因無奈的拘牽,而發展緩慢。
民主發育不全的社會,將會因監督力的缺乏,無法對腐敗現象做有效的監控。 “失控”力的延續,將導致社會組織的最后解體。而市場經濟也由于失卻社會組織的統合與調節同時走向崩潰。確然,民主實現需要社會“均質”做它的前提,假如一個國家還存著較大的貧富差別、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別、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差別、公民受教育程度與機會的差別……,而達不到“均質”水平,民主的施行將會遇阻;假如一個國家市民(中產階級)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量化程度,國民所受教育程度還很低下,這個國家也沒有“資格”獲取民主的“證書”; 假如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低下,“發展”還是它的首要難題,民主的課題就會推后;假如一個國家遭受外敵侵略,民族矛盾上升,民主與民族的課題也很難并舉,率先解決的很可能是“民族”而不是“民主”。
黑格爾將國家視為普遍的存在,而將市民社會看作是特殊的存在,最后得出市民社會、市民思想(民主思想),“必須以國家為前提”的判斷。②馬克思對此曾說:“黑格爾對國家精神、倫理精神、國家意識崇拜得五體投地”。事實是,德國一方面在宗教上是堅定的“新教”堡壘,其現代化方式又表現出較多的有別于其他歐洲國家的地方,由此與東亞現代化模式表現出某些相近代的地方。
然而,一旦均質水平提高,“路面”漸平,就應該加快速度,向民主理想奔馳。雖說駕車的第一前提是“安全”,而其“本質”卻是“速度”。雖說以“權威”方法求“發展”,而目標是“發展”與“民主”的總和。
進一步說,“發展”推動與醞釀著“民主”。發展過程中市民層的擴大將促成“民主”載體的拓展;市場原則中“公平”、“契約”理念向政治范疇的外延,將最終使“市場”成為“民主”的課堂;市場經濟的每一發展都在為“民主”的殿堂,砌磚樹梁。
“民主”思想的出現、民主程度的提高與民主操作的成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與文明程度的標志,F代化不能僅僅體現在“經濟”上,還要體現于“民主”。一個經濟發展而民主滯后的社會,不能說是一個現代化社會,不能說是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
顯然,現代化從一個意義上說,不僅是經濟的現代化而且也是政治的現代化(民主)。對現代化的詮釋,不僅是國家與民族的,還是“世界”的,F代化是“工業化”與“市場化”,現代化還是“世界化”。當世界精神主流已經向著民主平等與自由的方向涌進,而一個國家還只是滿足于“經濟”,將民主的課題延宕無已,勢將疏離國際潮流,其結果成為世界孤兒而陷入向隅而泣的尷尬。其顯例在東亞有日本,在西方則有德國。半個世紀之前,兩國的經濟發展取得相當的程度,經濟發展任務已經完成,卻繼續維持甚至發展專制統治,一舉向外侵略,留下的教訓十分慘重。
這樣,對東亞權威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會有一個辯證的認識:這樣的發展方式是需要的,但只是“權宜”的與一時的,是東亞現代化的過渡形式。由于中國古典文化中民主資源的缺乏,由于人類文化進化必然要使封建文化演化為民主文化,由于“民主”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決定中國文化在重構與更新過程中要十分注意民主思想的輸入、啟蒙與受容。
注釋:
① 筆者還認為,作為一個更新了的現代性文化,大體要符合以下的幾個條件:其一“入世”性。這個文化要積極參與“世俗的生活”,使被這個文化所“化”者,關心現實世界。其二是“普世性”,對“普世”定義我們這里已作了自己的解釋,說的是文化滲透性及于大眾中的普及性。其三是經濟倫理。其四是民主思想。還有其它,以上說的是主要的幾個方面如果再簡約地說。中國近現代文化的變遷其基本的路數是沿著“民族”、“民主”、“科學”這樣的路數進行的。具體言之即是將中國的文化演化為適合時代的民族的文化、民主的文化與科學的文化。以上的說法還不夠的話,則要補充的是將中國文化轉化為現代性經濟倫理的文化。
、 例如日本明治時代實行現代化,在政治體制與倫理構造方面,重要的學習對象即是德國。
推薦期刊:《報告文學》湖北省新聞出版局主管、長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刊物,主要欄目: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