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3-10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現在文化信息的新傳播方式有哪些呢,要如何來加強現在文學建設新發展形式呢?本文是一篇文學論文。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是密不可分的。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語言交際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環境所決定。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
現在文化信息的新傳播方式有哪些呢,要如何來加強現在文學建設新發展形式呢?本文是一篇文學論文。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是密不可分的。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語言交際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環境所決定。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行為都是代代相傳和后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淀而形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在非語言交際中,有關文化的表達方式異常豐富,以至于文化學習的障礙主要來自于非語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語言方面的因素。
摘要:非語言交際與文化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除了要懂得語音、語法、詞匯等基礎語言知識外,還必須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蘊含了許多文化因素的非語言交際手段。從而就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環境語等幾方面的文化差異及其引起的交際障礙來闡述文化在非語言交際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語言交際,文化信息,文學論文
一、非語言交際的定義與種類
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的結合,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學者對于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Samovar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有關非語言交際的定義有很多。根據Samovar的觀點,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為生成,也可由環境造就”。非語言交際涉及文化、民俗、社會學、人類學等許多領域,運用范圍廣泛,其語義也很復雜。非語言行為只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表達明確含義,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常常是難以奏效的。
文學論文:《湖南文學》,《湖南文學》Hunan Literature(月刊)是大型文學期刊。自雜志創刊以來,《湖南文學》以高水準、高規格的選稿要求以及新穎的版面設計,在眾多文學期刊中獨樹一幟,被譽為近年來最具活力的文學期刊,其獨創的“作家封面人物”是其金牌欄目,已推出數十位國內外著名作家,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文學效應。Hunan Literature(月刊)是大型文學期刊。自雜志創刊以來,《湖南文學》以高水準、高規格的選稿要求以及新穎的版面設計,在眾多文學期刊中獨樹一幟,被譽為近年來最具活力的文學期刊,其獨創的“作家封面人物”是其金牌欄目,已推出數十位國內外著名作家,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文學效應。
關于非語言交際的涵蓋范圍,其分類方法有很多。胡文仲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將非語言行為大致分為四大類: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體態語包括基本姿勢、基本禮節動作以及人體部分動作所提供的交際信息;副語言包括沉默、話輪轉接和各種非語義聲音;客體語包括皮膚的修飾、身體氣味的掩飾、衣著和化妝等所提供的交際信息;而環境語則包括空間信息、時間信息等。前兩類可稱為非語言行為,而后兩類則指非語言手段。
二、非語言交際與文化
Birdwistell認為,沒有一種表現行為是適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為都是文化的產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遺傳或天生的。因此,通過非語言方式表達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認為,通過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語言表現的基本模式,我們可以探尋人們的舉止態度;通過非語言行為模式可以了解一種文化的價值體系;通過對非語言行為的研究可以排除狹隘的文化優越感。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比語言行為差異所引起的文化沖突更為嚴重,因為非語言行為一般是情感或情緒的表露。由此可見,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和錯誤破譯信息是顯而易見的。
1.體態語中的文化差異
體態語指的是傳遞交際信息的表情與動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體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動作。它包括身體語言、手勢語、態勢語和體語等。體態語和有聲語言一樣,它也是文化的載體。在體觸行為方面,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得尤為突出。不少美國學者將英美文化列為非體觸文化。在西方國家,人們對近體交際的親密距離非常敏感,人們不才慣相互擁擠,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在捍衛屬于自己的領地。尤其是同性之間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為都被視為禁忌。而在東方的傳統文化中,近距離體觸并不屬于異常現象,人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親密、溫暖的表現,如父母與子女之間,同性朋友之間的體觸都被認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語言交際行為。
2.副語言中的文化差異
副語言又稱伴隨語言,它一般指伴隨話語而發出的無固定語義的聲音。副語言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最顯著的方面之一是對沉默的不同態度。Hall曾把“沉默”作為他劃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一條重要標準。在他看來,東亞文化如中國、日本、朝鮮等屬于高語境文化。在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過手勢、對空間的利用甚至沉默來傳遞的,因此對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語言行為以外的語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語國家的人對中國人經常采取的沉默態度很不習慣。西方有的學者將東方人的“沉默”視為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認為東方人的沉默態度是對交際對方的蔑視或侮辱。而中國人卻很重視交談中沉默的作用,認為停頓和沉默具有豐富的含義。恰到如處的停頓能產生驚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
3.客體語中的文化差異
客體語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妝品、修飾物、服裝、衣飾、家具等。這些物品具備雙重功能:實用性與交際性。以交際角度來看,這些用品都可以傳遞非語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個人特征。東西方文化對嗅覺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樣。中國人適應人身體的自然氣味,中國人很少習慣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對這種人體的自然氣味是很難接受的。因而無論男女都注重對身體氣味的掩飾,都習慣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需要注意正確對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體氣味,即身體氣味的文化差異,不能從本民族的喜好出發去厭惡、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習慣。
4.環境語中的文化差異
環境語也是非語言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從非語言交際的角度來看,環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境。環境語包括時間、空間、顏色、信號等。這些環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際信息,所以環境語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無聲的語言》中對不同文化對于空間、領地、近體距離等的不同認識作了詳盡研究。他認為,人的空間觀念是后天習得的,因此人們的領地要求和空間關系在每種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規則與程序。文化不同,人們對空間的需求和與空間有關的交際規則也不同。在中國,人們比較能夠容忍擁擠;而在英美國家,一旦公共場合出現擁擠,人們會馬上盡量回避,因為他無法適應過近的近體距離與體觸。西方人的領地觀念明顯強于東方人,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無形的領域被侵犯,就會馬上采取各種反應進行維護。領地觀念最突出的心理反應是對待隱私的不同態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視保護自己的隱私,這也是他們與中國人交往時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沖突之一。東西方文化對待時間的觀念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講,西方人具有更強的時間觀念性,他們非常注重守時,并十分珍惜時間。
三、結語
從以上闡述不難看出,在非語言交際中文化因素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忽視了文化的重要性,必然會導致交際中的誤解與障礙,最終導致交際失敗。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文化差異是真正理解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前提,它有助于消除不同文化的沖突與沖擊,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