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1-1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正確認識京劇,有關京劇中武戲和昆腔戲曲的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同時有關現在京劇發展的新方向有什么呢變化呢?文章對此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 《中國京劇》 ,《中國京劇》主要欄目:京劇論壇、京劇沙龍、京劇劇評、菊壇談往、緬懷思念、知識講座、京劇
正確認識京劇,有關京劇中武戲和昆腔戲曲的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同時有關現在京劇發展的新方向有什么呢變化呢?文章對此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中國京劇》,《中國京劇》主要欄目:京劇論壇、京劇沙龍、京劇劇評、菊壇談往、緬懷思念、知識講座、京劇曲譜、人物特寫、菊圃新蕾、京劇雜談、欣賞京劇、舊文拾翠、京劇文化、故事連載、京劇教室、信息平臺、京劇書窗等。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昆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斗藝,并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昆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丈虖V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也開始興盛。他們唱昆腔,由于語言的差異而不“諧吳音”,不經意間唱出了一點“。尤以誕生在安徽安慶市懷寧縣的石牌調最著名;罩菟嚾藥еl音下揚州,得到了徽商們的親情惠顧和重金扶持。他們或出沒于碼頭街肆,或為徽商富賈所容留。技藝得到發展,鄉音也漸占上風。這的含義。
關鍵詞:京劇,昆腔戲曲,戲曲論文發表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注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后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于嘉慶八年(1803),遲于三慶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京劇的武戲基本是承傳于昆劇,演唱保留唱昆腔曲牌,所以武生當往往是京昆不分家的。京劇的武戲基本是承傳于昆劇,演唱保留唱昆腔曲牌,所以武生當往往是京昆不分家的。京劇的武戲(武生、武丑、武旦、刀馬旦)用昆腔,由于京劇的皮黃音樂屬于板腔體,有過門、間奏,不方便持續不斷的表演,因此不能勝任載歌載舞。昆劇重視文戲,武戲受此影響必然趨于舞蹈化、精美化。京劇的武戲用昆腔,武戲里加入許多舞蹈動作,這兩種技都要求連貫、優美,可視性強。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流行于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京劇武戲源遠流長,它的遠祖可追溯到“角抵戲”,后在宋、元雜劇和明、清傳奇源流的基礎上,吸收了徽劇、昆曲等劇種的武戲的表演、傳統和民間武術方才形成。
京劇的武戲基本是承傳于昆劇,演唱保留唱昆腔曲牌,所以武生當往往是京昆不分家的。京劇的武戲(武生、武丑、武旦、刀馬旦)用昆腔,由于京劇的皮黃音樂屬于板腔體,有過門、間奏,不方便持續不斷的表演,因此不能勝任載歌載舞。武打或武戲的表演既 模仿武術,又加入了許多的舞蹈動作,這兩種技藝都要求連 貫、優美,可視性強,因此必須采用沒有過門和間奏的曲牌體,如果不是這樣,京劇藝人早就將它們改用皮黃演唱了。梅蘭芳為何鐘情昆曲,原a因之上就是他看中了昆劇的載歌載舞,他何嘗不想在皮黃戲中應用優美表演?如《別姬》中唱[南梆子]因過門太多而無法起舞,劍舞只能選用過門極少的[二六板],但真正完全得心應手地舞蹈還是干脆閉口不唱,供助[夜深沉]曲牌伴奏。類似情況再如《散花》,天女上場后的[慢板]是不方便舞的,只能偶爾甩甩袖子;開始起舞也是用的[二六],按梅先生演出的路子,之路又唱了兩支昆曲曲牌帶[尾聲],才真正滿足載歌載舞的愿望。
另外,京劇中的許多武戲都是從昆劇中搬來的,其中有的是整折搬,有的稍加改編.昆劇的武戲決不是某些人信口胡言,什么“早期無武戲”,“只是用竹片比劃”。稍有戲曲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昆劇自產生之日起,就不是小戲,而是基于全國性官話體系的大戲。它的表演語匯匯攏了當時能夠借鑒的所有表演藝術形式,而且這些幾乎都是現成的,用不著從頭開始一點一點地摸索。中國不是從昆劇才開始演戲,之前有南戲、北雜劇,身旁還有南曲系統的幾大聲腔。昆劇只是將它們綜合、整理、提高、系統化、程式化。由于昆劇的表演是在士大夫們的密切關注下進行的,因此較其他戲曲倍受挑剔,也更臻完善。莫非元雜劇都普遍使用把子了,昆劇還硬要從竹片耍起?業內人士都知道,京劇及其他大劇種的衣箱管理制度就是沿用了昆劇的制度,其中分“衣、盔、雜、把”四大箱類。“把”是什么?就是武打用的各種兵器道具!
昆劇重視文戲,武戲受此影響必然趨于舞化、精美化。太平天國運動后,江南的昆劇班社大多星散,文戲藝人尚能收集部分,武戲藝人多因參加戰爭等原因難以復聚。多數幸存武戲藝人或加入皮黃班,或加入其他地方戲,這也是使京劇等保存了不少昆劇武戲。當然,較之其他地方戲,京劇在語言方面的優勢更利于吸收昆劇。
與武戲相類似的一個情況是,京劇的合唱曲一般也是用昆腔,原因一樣,皮黃不適宜合唱。皮黃不僅有過門,唱腔節奏還可依演員條件、情緒自由發揮。昆曲比較規范,字數、板數、節奏、調門相對固定。適宜同場合唱。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