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27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林業發展功能區劃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隨著林業生產條件的不斷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區劃布局需不斷地進行修訂充實和完善,才能適應林業生態產品和生產力布局的需求。五寨縣林業發展功能區劃分后,對于進行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工作具有
摘要:林業發展功能區劃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隨著林業生產條件的不斷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區劃布局需不斷地進行修訂充實和完善,才能適應林業生態產品和生產力布局的需求。五寨縣林業發展功能區劃分后,對于進行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將為今后的林業建設提供科學的指導。
關鍵詞:林業,農業技術,農業技師論文
1研究地概況
五寨縣位于晉西北黃土高原,地勢呈現東南朝西北方向傾斜。地理位置東經111°28'~112°00',北緯38°44'~39°17'.東南為石山區,主峰蘆芽山海拔2736m,為縣境最高峰;中部為“丁”字形盆地,以三岔為最低海拔1300m;北部與西北部為黃土丘陵。境內主要河流是朱家川河及其支流清連河。屬寒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4.9℃,歷年極端最低氣溫-38.1℃,極端最高氣溫35.2℃,晝夜溫差大。積溫2430℃,無霜期110d~130d.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2872.1h,年總輻射量145kcal/cm2.年降水量448.4mm~478.3mm,降雨集中在7月至9月,占全年降水總量的65%,年蒸發量1784.4mm.年均風速2.8m/s,旱、澇、凍、雹、風等自然災害頻繁。全縣共轄3鎮9鄉,250個行政村,總面積138791.66hm2.
2區劃依據
區劃按照科學實用的原則,以達到既能反映森林生態規律,又便于應用,使基層技術人員易于掌握的目的。以《山西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技術方案》和《山西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技術細則》的相關要求為基礎,結合當地自然地理、林地資源等實際情況,對五寨縣進行林業發展功能區劃。
3林業發展功能區劃
根據資源調查結果,五寨縣林地面積76359.18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55%;非林地面積62432.48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45%.在林地中,有林地14881.58hm2,占19.09%;疏林地1586.34hm2,占2%;灌木林地35794.77hm2,占47%;未成林地4696.27hm2,占6%;苗圃地12.7hm2,占0.01%;無立木林地1179.34hm2,占2%;宜林地18208.64hm2,占23.9%.主要樹種有華北落葉松、云杉、油松、楊、柳、樺、檸條、沙棘等?傮w來看,五寨縣的林地和非林地面積各半;喬木林較少,灌木林較多;有林地面積少,森林覆蓋率低,森林分布不均;樹種單一,林分質量較差;宜林地面積多,林業發展空間大。在《山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五寨縣大部分地區屬于限制開發區,局部(蘆芽山自然保護區)為禁止開發區,生態區位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被劃入恒山長城沿線防護林區。為了調整空間利用結構、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從空間布局上統籌生態產品生產與物質產品生產的關系。本研究根據各區域特點確定全縣林地保護利用方向和空間布局,按照區劃依據中所述方法將五寨縣劃分為東西兩梁防風固沙林區、南山水源涵養林區、西北山水土保持林區、中部平川農田防護林區,共4個林地保護利用發展功能區。各功能區所轄區域及特征介紹如下:
3.1東西兩梁防風固沙林區
包括新寨鄉、小河頭鎮、李家坪鄉、胡會鄉、東秀莊鄉、梁家坪鄉、孫家坪鄉、前所鄉,共涉及8個鄉鎮45個行政村,人口1.8萬人,總面積2.63×104hm2.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約4000元。該區位于五寨縣的最東面和最西面,屬典型的黃土丘陵區。土壤質地以淡栗褐土為主,土地寬廣,植被稀少,年降水量400mm左右,無霜期較短,僅有110d左右,風沙和凍害較為嚴重。由于風沙大、降水少,所以該區荒漠化、沙化現象較普遍,每年冬春時節風沙天氣達30d之多。營造防風固沙林能有效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提高農作物產量。林業發展方向應以營造防風固沙林為主,加強區域防風固沙和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強化征占用林地的審批監管,控制人為的植被破壞。同時積極發展農村新能源,保護自然植被,鼓勵移民并村,減輕生態脆弱地區自然生態的壓力,積極開展生態環境的保護。
3.2南山水源涵養林區
包括李家坪鄉、前所鄉、孫家坪鄉、硯城鎮四鄉的37個行政村。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在3000元左右?偯娣e2.76×104hm2,林業用地0.77×104hm2.該區位于縣城南部,為土石山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氣候寒冷,無霜期短,耕地少,產量低,農作物以莜面、馬鈴薯等高寒作物為主。林地面積大,林草覆蓋率平均50%,林業用地是全縣比重最高的區域,也是全縣最主要的用材林基地,但經濟結構單一,以林為主,屬縣貧困地區。該區東部位于管涔山系,屬土石山區,淡栗褐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為主要的土壤類型,海拔1700m~2300m,氣候冷涼,無霜期短,降雨較多,年均降水量450mm~500mm.土壤肥沃濕潤。主要河流朱家川河發源于神池縣利民溝,五寨境內流長30km,流域面積1253.4km2,占總面積的90.1%,其主要支流清漣河發源于管涔山北麓由蘆芽山自然保護區內的16條支流匯成,上游清水長年不斷。在管涔山腳的清漣河中游,建有南峰水庫,是管涔山國有林管理局森林的主要分布區和天然林的集中分布區,其內自然植被茂盛,云杉、落葉松天然次生林生長良好。該區林業發展的方向應以水源涵養為主,對水庫周圍的生態環境實行重點保護,提高保護等級,重點營造水源涵養林,強化天然林保護,力爭建成以五寨溝為走向的具有景觀效果的生態景觀林。
3.3西北山水土保持林區
包括三岔鎮、韓家樓鄉、杏嶺子鄉、東秀莊鄉、梁家坪鄉5個鄉鎮97個村。該區總面積3.98×104hm2,人口密度82.2人/km2,是五寨農業生產的主要地區,交通方便,環境質量優良,經濟發達。主要種植玉米、糜黍、山藥、雜豆等農作物,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約3400元。該區東部為緩坡丘陵,高出平川60m~100m,出現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現象,是縣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近年來退耕還林工程、人工飛播造林種植的檸條、沙棘等灌木林在該區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土壤質地以栗褐土淡、栗褐土為主。降雨偏少且較為集中,年均降水量350mm~400mm,無霜期125d左右,深厚的黃土層經雨水不斷侵蝕,地面被分割的支離破碎,形成梁、峁和溝谷交錯分布的地形。絕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坡度為10°~35°的梁峁斜坡上,地塊小、易受干旱威脅,單產低,機械耕作和運輸較為困難。該區氣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林業發展的重點是水土保持,應堅持治理水土流失和發展經濟林產業并舉的方針,大力營造生態林。在生態優先的大原則下,實行喬、灌結合,對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減少地表徑流,提高林地植被,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合理調配發展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和薪炭林比例,促使農、林、牧副業協調發展。
3.4中部平川農田防護林區
包括硯城鎮、胡會鄉、小河頭鎮、新寨鄉、三岔、韓家樓、孫家坪鄉、李家坪鄉、梁家坪鄉、前所鄉,共涉及10個鄉鎮71個行政村。人口6.2萬人,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左右。209國道及省道神五線在該區縱橫交錯,交通極為便利。該區地勢較為平坦,人口密集,海撥高度1040m~1400m,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7.6℃,≥10℃的積溫為2788℃.無霜期長達130d左右。土壤深厚肥沃,主要以黃綿土、潮土為主,種植農作物有玉米、糜黍、雜豆等,是五寨縣主要的經濟林分布區,盛產蘋果、123小果、梨、杏、李子等優質干鮮果。該區的林業發展方向應以商品林為主,圍繞村鎮進行農田林網、河渠綠化、通道綠化、沿線荒山綠化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發展以核桃、仁用杏等品種為主的干果經濟林,對現有經濟林加強管理、高接換優、更新品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