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2-26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杜仲游離氨基酸極少,含有的少量蛋白質,是和絕大多數食品類似的完全蛋白,即能夠水解檢出對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測定了杜仲所含的15種礦物元素,其中有鋅、銅、鐵等微量元素,及鈣、磷、鉀、鎂等宏量元素。 關鍵詞: 杜仲 ,農業技術,種子 藥用杜仲,
摘要:杜仲游離氨基酸極少,含有的少量蛋白質,是和絕大多數食品類似的完全蛋白,即能夠水解檢出對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測定了杜仲所含的15種礦物元素,其中有鋅、銅、鐵等微量元素,及鈣、磷、鉀、鎂等宏量元素。
關鍵詞:杜仲,農業技術,種子
藥用杜仲,即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樹皮,是中國名貴滋補藥材。其味甘,性溫。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調理沖任、固經安胎的功效。 可治療腎陽虛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軟無力,肝氣虛引起的胞胎不固,陰囊濕癢等癥。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
現代研究杜仲具有清除體內垃圾,加強人體細胞物質代謝,防止肌肉骨骼老化,平衡人體血壓,分解體內膽固醇,降低體內脂肪,恢復血管彈性,利尿清熱,廣譜抗菌,興奮中樞神經,提高白血球藥理作用。
杜仲喜溫暖濕潤氣候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能耐嚴寒,成株在-30℃的條件下可正常生存,我國大部地區均可栽培,適應性很強,對土壤沒有嚴格選擇,但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壤土最宜。杜仲樹的生長速度在幼年期較緩慢,速生期出現在7-20年,20年后生長速度又逐年降低,50年后,樹高生長基本停止,植株自然枯萎。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為杜仲科,杜仲屬植物。世界上僅在中國存1屬1種,屬我國特產;▎涡,雌雄異株,與葉同時開放,或先葉開放。落葉喬木,樹高25m以上,胸徑達60cm,樹干通直。皮、枝及葉均含膠質,可以直觀看到白色膠絲,即杜仲膠。全樹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所產的硬橡膠為制海底電纜和粘著劑等的重要材料;樹皮、葉、嫩枝、雄花、種子入藥;木材可制家具和供建筑用;葉子可食用;種子可榨油。杜仲作為中藥材,在中國、東南亞及世界華人當中長期盛行。近代研究發現杜仲在降低血壓、增強人體免疫機能、抗疲勞、抗衰老、抗癌、預防骨質疏松等方面具有良好療效。目前國內關于其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杜仲中藥、保健品、杜仲膠、杜仲葉飼料、果實和花粉、木材綜合開發等方面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其綜合開發利用具有廣闊的前景。
采種
杜仲成熟種子的基本特征:果皮呈栗褐色、棕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種粒飽滿,胚乳白色,子葉扁平筒形,米黃色。采種時間在11月5日左右,選擇無風或小風的晴天,用木棍輕敲或用手搖動樹枝,使種子脫落;高大樹木要用云梯固定樹干向上攀登采集。同時,在樹木生長的下山坡離母樹一定距離的地面鋪上塑料布,承接飄落的種子。種子的標準含水量是10%~14%。種子陰干后即可裝袋放在通風干燥的庫房保存。
種子處理
播種育苗前需要浸種,將貯藏的種子放入冷水中,浸泡8h后沉落水底的為飽滿種子。將懸浮的種子撈出,放入另一個容器中繼續浸泡16h,沉落的為亞飽滿種子,撈出癟種。播種前15d進行催芽處理。將篩選的種子與細河沙以1∶3的比例混合,堆放于沙床內(忌用水泥地)。沙的濕度以手握不滴水、手張開后沙不散、有手印為度,厚度以30~40cm為宜,室溫在5~6℃。上蓋薄層稻草以保持河沙濕潤,每隔2~3d翻動1次,防止因過分潮濕或干燥而使種子霉變或失水,床干時適當澆水。
選地做床
育苗地應選擇土質疏松、土壤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緩坡地,秋季深翻地,施足基肥,然后做床并進行土壤消毒。山地做床應順山走勢,床面寬1.3~1.5m,便于作業,長度因地勢而定,一般長度在3~5m。平地做床應挖深25~30cm、寬1.0~1.2m、長度因地形而定的長方形作為畦床。
播種
山地播種一般采用條播(壟式),行距20~25cm,株距10cm,深度2~3cm,覆土厚1~2cm,厚薄要均勻。上面覆蓋雜草或樹葉,防止土壤水分蒸發或晚霜為害,在不影響苗木生長的情況下,覆蓋物可留于床面。播種量以75~150kg/hm2為宜。平地播種可條播,也可撒播。
病蟲鼠害防治
可用1∶1∶100波爾多液溶液噴施預防杜仲葉斑病、立枯病,如發生立枯病還可用抗枯靈、多菌靈澆灌。在氣溫20℃左右,較長時間多雨、濕度大、地力不足以及受附近杜仲幼林病源感染時,苗圃中易得葉斑病和菌核病,可采用代森銨(鋅)、代森錳鋅、多菌靈噴撒或灌澆防治。及時松土能增加地溫,并加撒1∶4的草木灰和生石灰粉于株根部,可預防病害的發生[3]。苗出土的15~20d前,即用1∶3的呋喃丹和黃土拌合撒哇面,毒殺地老虎。在整個苗期,要噴藥防治蝗蟲和隨后招引來的吉丁蟲、天牛等害蟲。稻草蓋畦后,必須及時投藥誘殺老鼠。
田間管理
種芽出土后及時松土拔草,當幼苗長出4片葉時即可少量追肥,最好施用生物菌肥,既對苗木生長有利又可獲得綠色無公害杜仲。初次施肥少量,以后每月追肥1次,結合除草和灌水進行。苗期施肥要“少吃多餐”,以農家肥和復合肥為佳,施肥要清淡,以每次松土后稀澆為宜,碳銨不宜用,以防肥害。苗高30cm后即可在雨天撒施尿素,每次用量為60~75kg/hm2。苗高40cm后,每隔15~20d輕撒1次尿素。對于出苗過密的幼苗應間出另行移栽,保持株距8~10cm,以苗基本出齊后開出真葉前移栽為佳,在陰天或傍晚用硬竹片輕輕挑出(盡量帶泥),隨挑(一把)隨栽,栽后澆水,7~10d后用極淡人尿糞或尿素點裕澆肥1次[4]。幼苗出土后見草就拔,防止草荒;長出4片真葉后要松土鋤草。早鋤能提高地溫、抗衡病源,最初1~2遍時要淺松,整個苗期松土鋤草4次,8月高溫期只拔草不松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