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04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牢固樹立抓生產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場,依靠市場促進生產發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開拓草食畜產品市
摘要:牢固樹立抓生產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場,依靠市場促進生產發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開拓草食畜產品市場。特別要規劃和建設好縣(區)草食畜產品市場、鄉(鎮)畜禽產品初級交易市場、畜產品專業市場,大力發展各種運銷實體和販運大戶,鼓勵農民發展各種形式的購銷服務組織。本文選自:《中國家禽》雜志將繼續貫徹“全球化視野,精品化道路”的辦刊理念,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中國家禽業的發展與進步,追蹤報道家禽前沿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等研究領域的新視點、新技術、新成果、新方法,密切關注家禽生產領域的技術發明、技術創新、技術應用、技術規程,深度調查家禽生產、研究技術領域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
關鍵詞:畜牧業,農業技術,農業技術
按照“大規模、大帶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制;多種成分、多種經濟組織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高起點地抓好飼草料加工和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建設,使之形成經營機制新、技術水平高、規模效益好、市場覆蓋面廣、帶動能力強的經濟組織。
圍繞“東鄉羊肉”“靖遠羊羔肉”“首曲牛羊肉”“隴東紅牛”“隴東山羊”等名牌產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堅持建一個企業、創一個品牌、開發一個系列,實行由粗到精、由主產品到副產品、從正品到下腳料的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
近年來,甘肅省在草食畜牧業發展上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建立完善的規劃和制度規定,規范發展草食畜牧業,包括《甘肅省草食畜牧業發展規劃》《甘肅省草食畜牧業發展扶持辦法》等;二是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思路發展牛羊產業大縣,使全省的牛羊產業大縣總數達到50個,其中肉牛產業大縣20個,肉羊產業大縣30個;三是集中對良種繁育體系、規模養殖場(小區)、飼草料加工利用和技術培訓等關鍵環節給予重點扶持;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新增優惠貸款項目、母牛補貼、退糧還草補貼等;五是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累計培訓各類技術人員近3萬人(次)。
行動計劃有力地促進了草食畜牧業的發展,尤其是草食畜牧業戰略性主導產業地位基本確立。據統計,2012年全省牛飼養量、存欄量、出欄量分別達到682萬頭、509萬頭和173萬頭,居全國第12位,其中有5個縣飼養量超過20萬頭,8個縣區出欄量超過5萬頭,甘州區等9縣區被列入全國肉牛優勢區域。全省羊飼養量、存欄量、出欄量分別達到3096萬只、1925萬只和1171萬只,居全國第7位,其中有8個縣區飼養量超過100萬只,4個縣區出欄量達到50萬只以上,民勤等12縣區被列入全國肉羊優勢區域。草食畜牧業產值占畜牧業總產值的52%以上。草食畜牧業的主導產業地位基本確立,可以為200多萬農牧民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
近年來,由于市場導向和城市人口的消費觀念方式的變化,對牛羊產品的消費越來越強,致使牛羊養殖效益穩步提升。2011年全省牛羊肉市場零售均價40元/千克~45元/千克,2012年又上漲到年均價55元/千克~60元/千克,與2008年的市場行情比較,上漲幅度接近80%。根據抽樣調查,目前規模養殖場(戶)育肥出欄1頭肉牛平均純收入在2000元~3000元之間,出欄1只育肥肉羊平均純收入在200元~300元之間。同時奶業的發展也開始走向正規,2012年末全省平均生鮮乳收購價格3.54元/千克,1頭高產奶牛年盈利在6000元~10000元之間。全省農牧民人均養殖牛羊年收入在500元~800元之間,占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15%~20%。
按照政府引導、大戶牽頭、銀行支持、農戶參與等方式,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草食畜牧業發展。近年來,全省在牛羊產業大縣建設上的投入累計接近40億元,其中地方政府整合配套7.2億元,銀行貸款和群眾自籌32億元,有效提升了草食畜牧業發展水平。同時探索出了利用金融資本建設牛羊產業大縣的四種發展模式:一是省級成立專門投資公司和擔保公司,實現資金放大增量;二是縣級成立專業擔保公司,解決規模養殖企業貸款;三是建立縣級婦女小額貸款平臺,解決農戶小規模貸款;四是成立村級扶貧基金會,解決農戶小額臨時性周轉資金。
在項目建設上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是黃牛凍配改良數量由2008年的70萬頭增加到100萬頭,凍配率由54%提高到75%,綿羊常溫人工授精工作普遍開展,累計改良綿羊200萬只,推廣良種肉羊1.2萬只;二是全省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發展到5392個,其中牛羊養殖小區(場)2686個,肉牛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30%,農區肉羊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38%,創建部級標準化示范場25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50個;三是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到40%,其中50個牛羊產業大縣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到45%以上。探索出了“青貯銀行、青貯合作社、代貯、揉絲打捆”等秸稈加工利用模式,草食畜牧業已從牧區資源約束型逐步走向了充分利用農區飼草料資源循環發展的路子。
堅持以設施技術為基礎、良種技術為核心、飼草料技術為支撐,加大了牛羊品種改良、養殖小區與標準化生產、秸稈加工利用、污物處理、健康養殖等核心技術推廣步伐。省農牧廳、農科院、鄉鎮科技領導等每年抽調多名專業技術干部包縣蹲點,對大縣項目建設開展技術咨詢和服務工作。一些項目縣區按照雙向選擇、定點幫助、全程服務的工作要求向規模養殖場(小區、大戶)派駐科技特派員;一些縣區還探索出了“稈畜互促、良性互動、循環利用”的發展新模式。
通過近年來“六大行動”項目的推動,甘肅省的養殖小區建設進入快速階段,根據調查和測算,目前在甘肅省農村的農戶中,有32.21%的村建設了養殖小區。農戶養殖的家畜按數量統計依次為豬、雞、羊和牛。20.99%的農戶養牛,其中38.16%的養牛戶采用了牛雜交改良技術;35.9%的農戶養羊,其中33.08%的養羊戶采用了羊雜交改良技術;有22.33%的養牛養羊戶采用了秸稈氨化青貯技術;31.23%的農戶采用了暖棚養殖技術,占牛、羊、豬養殖戶的35.33%;78%的農戶是通過親朋好友或自學方式學習的家畜養殖新技術,政府和社會服務組織提供的技術培訓只占14.11%。
根據研究預測,雖然甘肅省的草食畜牧業目前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但仍然存在許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主要有:一是投資不足,養殖小區的覆蓋面不廣;二是已經建設的養殖小區標準較低,配套不完善;三是養殖新技術的普及率較低,政府和社會服務機構的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力量薄弱,有待加強;四是畜產品的深加工能力比較弱,市場份額比較低,經濟效益比較差;五是經營組織還是以農戶為主,公司化和企業化的程度比較差。
甘肅省中長期草食畜牧業的發展戰略導向是:圍繞打造全國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著力推進草食畜牧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图s化,努力提升草食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加快培育新型市場主體,啟動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跨越發展行動,引進和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實力、市場占有率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養殖企業和牛羊肉精深加工企業,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培育壯大產品品牌和地理標志產品,加快草食畜牧業強省建設進程。
建立以國家投入為導向,集體和農民投入為主體,全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體系。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的“六化”要求,每年完成1000個標準化養殖小區(場)建設任務,并組織創建一批部、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
甘肅天然草場面積2.68億畝,人工種草留床面積2200萬畝,農作物秸稈等飼草料資源量超過2000萬噸。結合“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技術推廣,采取多種形式,開發利用秸稈資源,確保飼草料生產與牛羊產業同步發展,努力實現草畜平衡,力爭三年內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率提高到65%以上。
以發展養牛業為重點,把龍頭企業、養殖小區、專業村、規模戶、養殖場建設作為重點,把草食畜養殖小區(場)與新農村建設、畜牧業結構調整和畜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緊密結合起來,統一規劃、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真正實現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