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農業職稱論文發表論述當下農業生態環境的管理新制度

發布時間:2015-01-1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經濟效益顯著;只計算坡改梯、水田、水澆地凈增產的糧食和經濟作物,按照2010年當地市場價計算得出治理期末各項措施年發揮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4000元以上,人均占有糧食450kg。生態效益顯著;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實施,首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摘要:經濟效益顯著;只計算坡改梯、水田、水澆地凈增產的糧食和經濟作物,按照2010年當地市場價計算得出治理期末各項措施年發揮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4000元以上,人均占有糧食450kg。生態效益顯著;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實施,首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其次,林草措施凈化了空氣,改善了水狀況,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最后,涵養了水源,調節地表徑流,減少了泥沙的沖刷量,減輕對下游水庫的淤積。通過水土保持工程治理,白河縣植被覆蓋率達到89.3%(治理前71.3%),年可攔蓄水1016萬噸,水土流失面積大大減少,減少侵蝕量142.37萬噸(全流域估算年侵蝕總量197.45萬噸),占總侵蝕量的70%以上。本文選自:《西北植物學報》(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科學出版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類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載:有關植物遺傳育種學、分子生物學、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學、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生化、藥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態學、生物多樣性、植被演替、植物區系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的原始論文、研究簡報以及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綜述論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報。

  關鍵詞:農業,生態農業,水土保持

  社會效益顯著;通過水土保持與生態農業的結合,群眾從中獲得了利益,生態農業開發積極性大大提高,水土保持意識和自覺性有了提升,人為造成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的開發,為當地農村勞動力增加了就業崗位,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有了用武之地;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對土地利用結構與農村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使得水土資源利用更加合理,農村產業結構更加合理;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提高了植被覆蓋率,改善了流域內水資源環境,降低了洪澇災害的發生機率,使得區域內群眾生存安全得到保障、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總結了白河縣水土保持工作在農業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水土保持工程改善了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改善了生態環境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提高了農產品產量,減少了環境污染。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該模式適合于在陜南丘陵山區推廣。

  白河縣水土保持工程區地處巴山山脈,巖石以變質火成巖為主,土壤以黃棕壤為主,礦物質營養豐富、礫石含量大,質地松,土層薄,保水保肥抗旱力差。植被以櫟類為主,經濟林以人工栽植木瓜、桑樹、核桃為主,但管理粗放,效益較差,薪炭林較多,用材林次之,經濟果林面積少。春干秋濕,夏季多暴雨,極易形成水災,坡耕地無灌溉,群眾靠天吃飯。白河縣水土保持工程項目區涉及8個鄉鎮,64個行政村,總人口83410人,農業人口81939人,農業勞動力49300個,其中40歲以上勞動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小部分在家從事農業生產。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紅薯、豆類,經濟作物有黃姜、烤煙、芝麻、油菜等,平均畝產134kg,人均占有糧食278kg,用材林群眾自產自用,經濟果林不成規模,農戶飼養的牲畜大多供自己消費。在耕地中農田數量雖然較多,主要是以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修建的石坎梯地為主,因受當時資金制約修建質量標準低,加上年久失修,垮坎較多。項目水利工程較少,能夠灌溉的水田和水澆地更少,項目區群眾基本上是走靠天吃飯的旱作雨養農業道路。經濟果林很少,品種差,零星分散無規模,管理水平低,無支柱林種。坡耕地面積小、土層薄、坡度大、產量低、效益差,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來源地,更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白河縣內水土流失面積449.56km2,共規劃治理449.56km2。主要治理方式有以下三種:①水利措施:建攔河壩、修渠、埋管道、渠系建筑物、小型蓄、排水工程、溪流護岸等;②農業措施:改良耕地、修建梯田埂等;③林業措施:造林(防護林、核桃木瓜等經濟林);從山地區域位置上講,走的是“山頂移民搬遷大封禁、山坡退耕搞造林、山腰修田造地種產業、山腳疏溪固堤保糧田”的水土保持道路。白河縣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163.14km2,其中坡改梯1254.7hm2,配套坡面水系600多處,建作業道路19km,新修河堤15.4km,建水窖590口可蓄水2.8萬方,栽植經果林1479.02hm2,種草160.6hm2,坡耕地栽植生態林10161.65hm2,荒山栽植生態林2427.44hm2;生態修復面積286.42km2,制定封育管護制度,采取圍欄,移民搬遷、建節柴灶和沼氣池等措施來提高森林覆蓋率。

  把農業發展項目與水保項目相結合;采取“水保搭臺,部門唱戲”的辦法,整合農業項目資金,按照“用途不變、渠道不亂、各計其功、捆綁使用”原則,將小水工程、水毀修復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還林口糧田建設工程、遷移式扶貧工程和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的資金集中到“丹治”一期項目區。把新農村建設與水保項目相結合;在龍王溝小流域治理中,朝陽村組織農戶投勞參與治理,把田間道路、河堤、和沼氣池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來抓;大構扒河流域的玉門村把小水工程和南水北調水土保持工程有機結合,修地200多畝,水窖15口、田間道路2km,排洪溝2km、埋設管道3km,綜合效益明顯提高。把水保項目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工程實施中把改善土地條件作為智力的關鍵,將上個世紀修的窄幅地改建為寬幅地,配套水窖、溝渠等小型水利設施,河道溝邊新修防洪堤,提高土地生產能力。治理后的山坡地發展烤煙、木瓜、核桃、黃姜,旱平地興桑養蠶,水平地發展大棚蔬菜,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使每個項目區都有特色主導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由政府牽頭整合水利、農業、林業、交通等部門,捆綁資金,用于基礎設施配套和主導產業建設,大力培育高效特色農產品,調整農業內產業結構。水保工程通過水利措施基本解決了沿河兩岸集中連片耕地的灌溉不足問題,提高了河道兩岸抗洪能力,形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改善了農業生產基本條件,為生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小流域治理是基礎和手段,小流域的農業經濟開發才是目的,將治理與開發融為一體,把每個流域作為一個完整的單元,溝、坡、塬、梁、峁綜合治理,點、片、帶、網配套組合,山、水、田、林、路一步到位,林、草、果、糧、菜全面開發。梯田進行糧食、馬鈴薯和中藥材特色農作物生產,緩坡種林果發展特色水果生產帶,陡坡種草適度發展養殖業,做到宜林則林、宜糧則糧、宜果則果、宜草則草、宜菜則菜,提高資源利用和系統能量轉化效率,推動農林牧副大農業系統的發展。①加強基本農田建設;興修梯田、建設基本農田是生態農業建設中的一項主要工程。通過改變坡地地形,對水土流失進行控制,將“三跑田”變為“三保田”,使得土地的生產力得以提高,從而保證農業產量的提升。據觀測,水平梯田的攔蓄水效果能夠達到90%以上,每公頃梯田要比坡耕地每年能夠多攔蓄水600~700m3左右,每公頃梯田要比坡耕地每年能夠多攔泥土50~60t左右。在產糧方面,旱作水平梯田要比旱坡地產糧多1000~1550kg/hm2。②加強植被修復與重建;植被修復與重建也是水土保持和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措施。地表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直接作用者,不僅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又是農林牧副業生產的再生資源,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③大力推廣旱作農業蓄水保土耕作技術;除了采取深翻深松耕作、等高耕作、等高溝壟耕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等均具有抗旱保墑增產作用措施外,建立了技術培訓和示范園。積極組織農民參與核桃栽培、木瓜種植、大棚蔬菜、地膜洋芋、優質高產油菜、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培訓,并且建立了核桃示范園、優質木瓜示范園、優質高產油菜示范園等。④相關的配套措施:實施龍頭引領和大戶帶動,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支持返鄉能人創辦農業園區、建設產業基地,推動傳統農業向規;、特色化、園區化的現代生態農業轉變;以循環經濟理念大力推廣“豬-沼-園、種-養-加”相結合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限制砍伐就限制了香菇、木耳產業的發展,大量種植既是經濟林又是水保林的木瓜,2012年底全縣種植面積達到21萬畝(人均1畝)。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