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0-18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逆向物流是指通過對缺陷產品、退回產品、廢棄產品、運輸容器、包裝材料等進行回收、再利用、再循環等正確處理,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在產品的生產流通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及包裝物,這些廢棄物、包裝物一旦得不到正確的處理,直接排放到環境中
摘要:逆向物流是指通過對缺陷產品、退回產品、廢棄產品、運輸容器、包裝材料等進行回收、再利用、再循環等正確處理,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在產品的生產流通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及包裝物,這些廢棄物、包裝物一旦得不到正確的處理,直接排放到環境中,就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及自然資源的浪費。對退回產品及包裝物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對廢棄物的正確處理,能夠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減輕其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按照循環經濟理論,完整的物流系統不僅包括正向物流,還應當包括逆向物流,它們共同構成了具有“循環回路”的物流系統[3].
在農產品從生產者向消費者的流動過程中伴隨著發生一系列的逆向物流活動。論文格式農產品逆向物流是為了對在生產、流通及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原料廢物、廢棄產品及各類包裝物等進行回收再利用或正確處理而引起的從農產品供應鏈下游各節點向起始點的物質實體流動。農產品逆向物流是對農產品正向物流的補充和完善,其對象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及邊角料、廢料;農產品庫存或運輸中因過期或質量問題引起的退回產品;各類可重新使用的包裝容器如玻璃或塑料瓶、罐、箱等;以及在農產品消費過程中由于自身損耗而無法繼續使用的廢棄物。在循環經濟模式下,農產品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正向物流實現農產品的流通,更需要逆向物流實現農業資源的再循環利用。對農產品供應鏈中可再利用物資進行回收、分類、提純、加工,往往能夠變廢為寶,而不可再利用的物資、廢棄物經過焚化、填埋等處理,很大程度上可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梢,農產品逆向物流是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目標的重要手段。
與正向物流相比,農產品逆向物流更具復雜性和隨機性,在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隨時都會產生需要回收或處理的物質,這些物質種類多且混雜,加上農產品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地域分散性,農產品逆向物流對象的產生時間、地點也具有不確定性和分散性,處理方式各不相同,加大了農產品逆向物流的實施難度。
農產品逆向物流參與主體應當包括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生產商、加工配送商、銷售商、消費者、政府機構,以及專業回收企業、再加工、再處理企業等;厥罩行氖寝r產品逆向物流的專業收集者,它可以是專業回收企業,也可以是政府機構或農產品經銷商;厥仗幚砥髽I負責對農產品生產流通各環節產生的各類副產品、包裝物等統一收集并分類,經過檢驗、加工等處理使其成為可重新利用的物資,進入農產品供應鏈再循環。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生產商、加工配送商、銷售商及消費者既是農產品回流物資的制造者,也是逆向物流的主要參與者,在生產、加工、配送、銷售的同時應負責相關農副產品、包裝物、廢棄物料的回收與分類處理。消費者是正向物流的終端,也是回收物的主要源頭,應對各類廢舊物資進行收集和分類,通過各種途徑使其進入回收渠道[5].政府機構制定農產品逆向物流的相關政策規范,進行監督和控制,引導農產品物流各參與主體有效地利用資源,減少廢棄物排放。農產品物流結構及農產品逆向物流運作模式如圖1所示。
農產品逆向物流過程包括對農業廢舊物資、副產品及各類包裝物的收集、分類與檢測、再處理和廢棄處理等活動[4].收集包括各種退回產品、副產品及各種包裝物如塑料、紙箱、薄膜、瓶罐等的回收與集中;厥盏漠a品及包裝物種類較多,可利用的價值也不相同,必須對回收的產品及包裝物進行有效檢測、分類后才能進行后續處理。
再處理包括對回收的產品及包裝物進行檢驗、加工、提純等處理,使其重新獲得價值,也包括農產品生產流通中農副產品的再生利用,如秸稈、禽畜糞便等的能源化、肥料化處理。廢棄處理是對不可再利用、對環境有害的物質進行無害化、焚燒或填埋等處理。
一方面,建立專業的農產品廢舊物資街道及社區回收網點、回收處理中心,可配備定時車輛巡回收集回流物品,或由各廢舊物資產生源主動將可回收再利用物品送到回收點,然后再由回收點集中運往廢舊物資處理中心,在處理中心對廢舊物資進行分類處理。
對回收方式、回收服務進行規范,完善回收市場的功能,發揮回收中心廢舊物資收集、分類、儲存、加工、交易的作用,整合資源、利用規模回收處理降低回收的成本。另一方面,培育專業的第三方逆向物流企業,形成了具有健全的服務網絡和設施的農產品廢舊物資回收體系。同時,加強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各參與主體與回收中心、第三方逆向物流企業的相互協作,通過各參與主體之間的聯動,準確快速地實現農產品的逆向物流。
農產品逆向物流具有很強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但經濟利益較小,需要加強政府對農產品逆向物流的關注,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統籌規劃,為農產品逆向物流創造有序的市場環境,支持和引導相關企業正確實施逆向物流。一方面通過制定農產品逆向物流的相關規則,明確各參與主體在農產品逆向物流中的責任與義務,以法律手段保證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另一方面,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鼓勵各參與主體通過技術與管理模式創新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效率。
根據循環經濟的要求,農產品逆向物流過程應盡可能采用資源利用效率高、環境污染小的處理方法,因此,應加大農產品逆向物流技術的研究投入,包括農產品廢舊物資回收處理技術、可再生資源開發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一方面,從源頭上減少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各類廢棄物的產生,如采用綠色包裝、通用包裝或可多次反復使用的包裝技術,以減少包裝廢棄物的產生,對于蔬菜、水果、肉類等鮮活產品的儲運盡量采用冷藏技術,防止大量食品變質損壞而產生廢棄物;另一方面,在進行逆向物流操作時,優先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量小的技術進行農產品廢棄物的回收。
對于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及廢棄物資,應充分使用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將這些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如許多的農作物秸稈,都可通過先進的冷壓成型技術,用飼料壓塊機生產為秸稈塊狀飼料,這種塊狀飼料便于運輸與儲存,可為養殖場提供優質價廉的飼料。同時,秸稈也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稈集中通過生物質氣化轉換成可利用的氣體燃料,不僅能夠為農民提供清潔的生活和生產能源,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還能改變農村臟亂差的面貌,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由于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廢舊物資、包裝物等的產生時間、地點具有不確定性,農產品逆向物流信息化水平就成為制約逆向物流效率和效益的主要因素,逆向物流運作過程中關于回流物資的回收及處理信息的及時傳遞,可避免農產品廢舊物資回流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政府應重視建立農產品逆向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為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相關主體提供信息共享和交易平臺[7].同時,加強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如電子標簽、電子數據交換等,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和交換,對農產品廢舊物資逆向物流過程進行全程跟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