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01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在人工同齡純林內,宜采用下層撫育間伐,主要伐去林冠下層的被壓木、瀕死木,同時伐除干形不良的上層林冠的林木。撫育間伐時要按照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優的原則進行。林內的斷梢木,雙梢木如對保留木有輔助作用,或伐除后會出現天窗,應予保留不砍
論文摘要:在人工同齡純林內,宜采用下層撫育間伐,主要伐去林冠下層的被壓木、瀕死木,同時伐除干形不良的上層林冠的林木。撫育間伐時要按照“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優”的原則進行。林內的斷梢木,雙梢木如對保留木有輔助作用,或伐除后會出現天窗,應予保留不砍。本文選自:《中國農墾》雜志創刊50多年來,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時傳達黨中央、國務院、農業部對農墾工作的有關政策及農墾局的工作部署;宣傳各墾區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成效和經驗;弘揚“勇于開拓,艱苦奮斗”的農墾精神;介紹農墾干部職工的先進事跡;傳遞科技和市場信息;是溝通農業部農墾局與各部委及全國農墾各級管理部門和500萬農墾職工的橋梁;是全國農墾系統“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宣傳陣地。
1 前言
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都有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身影,其生長數量非常多,分布面積也特別廣。尤其是在南方地區,由于其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其數量占到了森林蓄積總量的50%以上[1]。在生長速度快與適應能力強的優勢條件下,馬尾松的產量一般都相當之高,且加工起來比較簡便,松脂質量較高,可用于產脂、造紙或是建筑用材,能夠帶來非常高的經濟效益,是發展我國林業與社會經濟的優良樹種,具有推廣栽培的價值與意義。
2 馬尾松的育苗技術
2.1 圃地的選擇
土壤疏松、深厚、濕潤、肥沃其陽光充足是圃地選擇的基本條件,若為沙壤土是最好的選擇,其次還要保證圃地的排水性。圃地確定下來后,要進行土壤消毒,適當的淺耕將土整細,并保證底肥充足,為育苗做好準備。
2.2 催芽
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選種。用30攝氏度左右的溫水對樹種進行浸泡,浸泡時間以12小時到24小時為宜,這能夠起到有效的催芽效果,并保證出芽的整齊與均勻。
2.3 播種
適當的早播對于馬尾松的幼苗生長有益,所以每年的2月上旬便可以開始播種,最遲要在3月的中旬完成播種工作,具體的播種方法以條播或撒播均可。在播種工作結束后,要用黃心土或火燒土經細篩篩土后將種子覆蓋起來,覆土的厚度在0.5厘米到0.8厘米即可,不要太厚,以免影響出苗,但要均勻一致,以保證整齊出苗。輕輕將土壤壓實之后,再用草將土壤蓋起來,防止雨水對其造成沖刷,并保證土壤的水分適宜發芽。
2.4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注意在適宜的時間揭草,并防止鳥害,搞好除草、松土、間苗工作,適當的澆水、追肥。
3 馬尾松的造林技術
3.1 林地選擇
選擇海拔不超過800米的山地中、下坡,面積大、坡度平緩且土壤深厚、疏松、肥沃,以陽坡、半陽坡為最佳,不能選擇澇洼地、鹽堿土、鈣質土,作為造林地,其次還要考慮到林地的排水性以及當地的交通條件等問題[2]。
3.2 整地
整地工作應當提前一年在秋季或冬季進行。要想使馬尾松的造林成本得到控制,可以采用半明穴或暗穴整地方式,這可以有效的避免水土流失現象。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且勞動力與時間充足,可以采用明穴整地,以對土壤的質量起到最大限度的保證作用,以有利于苗木在栽植之后的早期生長。整地的具體規格一般為50厘米×50厘米×30厘米。
3.3 造林密度控制
如果經營集約度較高,且所選擇的造林地立地條件比較好,肥力較為充足,土壤厚度超過50厘米,交通方便,造林密度可以為300株到400株每畝,以培養中大徑的馬尾松。反之,可以適當的提高造林初植密度,以500株到600株每畝為宜。
3.4 栽植造林
馬尾松的栽植時間一定要控制好,這對整個造林的成活率影響非常之大?傮w上來講,應適當的早植,以保證苗木的成活率,使苗木盡早發根、盡早生長。從每年的1月中下旬到3月的中上旬,都是馬尾松栽植造林的最好時間[3]。選擇生長態勢良好的苗木,搬運過程中要對苗木做好保護措施,尤不能使苗木的根系受到損害,否則會降低苗木的成活率。栽植的過程中,要一邊取苗,一邊進行栽植。栽植馬尾松的時候,要注意幾個基本的要點,第一是要分級栽植,第二是適當的深載,第三是不窩根、不吊空,使苗木的根系可以完全的舒展開來,保證根系正常生長,第四是要將苗木扶正,并將土壤夯實。在造林目的的需求下,如果條件許可,可以在栽植的時候連帶基肥,這能夠非常有效的提高苗木生長發育速度。
4 馬尾松林地管理
4.1 幼林的撫育與管理
在栽植后的5年時間內,由于馬尾的根系還沒有完全的生長發育起來,其自身的抵抗力較低,需要通過悉心的撫育和管理措施來保證幼林的生長質量。
4.1.1 除草與松土 在馬尾松苗木剛栽植后的一段時間內,其生長發育受林地環境的影響非常大。由于林地周圍雜草會吸收一部分的光照、養分以及水分,會對苗木生長的養分汲取造成障礙,同時雜草的根系還可能影響到苗木的根系發育,所以除草是非常必要的。要以苗木自身的栽植穴為中心,向外擴大一圈進行除草松土,并遵循由淺到深、從里到外的基本原則,不能對苗木的根系或是枝干造成傷害,同時將石塊移出林地,松土除草后把土壤培成凸出的幅形,將雜草鋪蓋在苗木根部周圍。最好的除草松土時間應當在5月到6月左右,即苗木生長發育的旺盛期之前,此時進行除草松土,對于第二年的雜草生長有著很好的減少和控制作用,并能為苗木的旺盛生長掃清障礙[3]。幼苗的除草松土應當至少堅持3年,第1年除草松土3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即可。
4.1.2 補植 在苗木栽植的當年秋季,要對林地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統計幼苗的成活情況,并針對性的采取處理措施。如果苗木的死亡率在60%以內要進行補植,死亡率超過60%應當重新造林。補植的話應當在苗木栽植當年的秋季或是第二年的春季,要選擇健壯的苗木進行補植,并與林地其他成活下來的苗木同齡。
4.2 成林的撫育與管理
要想進一步提高馬尾松的生長速度,并使其實現優質、高產,在成林之后依然要搞好撫育的管理工作。
4.2.1 修枝 通過修枝,能夠對馬尾松的自然生長干形起到改善作用,使其木質質量得到提升,并進一步促進其生長。經過5年到6年生長的植株便可以開始修枝,因為這個時候由于其枝繁葉茂,擋住了陽光的照射,使樹冠下部的枝條不能良好的生長,甚至開始枯死,要是任其發展,就會形成死節,使木質質量降低,并阻礙植株本身生長。所以應當要將這些枯枝、衰枝全部的修除掉。修枝的時候,除了枯枝、衰枝以外,一些過長、過粗,過于突出的樹冠中的枝條也應當考慮到實際情況進行修枝,以保持樹冠整體的均勻性,防止偏冠的情況出現。但是要注意不能修去水平枝上面的枝條,否則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修枝不能一次性修得過多,但要保證修枝的次數,也就是要遵循“輕修、勤修”的基本原則,同時要把握好樹冠與樹高的比例[4]。生長年齡不滿10歲的馬尾松樹冠與樹高的比例應當控制在2:3左右,生長年齡在10歲到15歲之間的馬尾松樹冠與樹高的比例應當控制在1:3到1:2左右。這樣的比例結構能夠始終保證樹干上部枝條能夠吸收到充足的養分。晚秋到第二年的早春是進行修枝的最好時間段,這個時候進行修枝能夠減少樹脂的流量,且傷口愈合時間短。這個時間段之外不應當進行修枝,否則會影響到植株的正常生長。
4.2.2 撫育間伐 馬尾松林林分郁閉后進入群體生長階段,原來幼樹與環境的矛盾轉化為各個體之間的矛盾,隨著林齡的增加,各林木要求的營養空間也不斷增大,相互擠壓,引起強烈的分化和自然稀疏[5]。
撫育間伐的始期,應從造林密度、立地條件、林分郁閉度、胸徑和材積連年生長量以及間伐木的利用價值等方面來綜合考慮。不同的造林密度、立地條件等,林分郁閉時間有所差異,一般在4年到6年郁閉,郁閉后2年到3年,林分的分化逐漸明顯,出現被壓木,小徑材較多,郁閉度達0.8到0.9,即可開始撫育間伐。一般在8年到10年進行第一次間伐。造林密度大的、立地條件好的或經營水平較高的林分,生長快、郁閉早,撫育間伐應適當提前;造林密度不大或立地條件較差的,可推遲1年到3年。
間伐強度關系到保留木的生長和林分產量。強度太小,林冠恢復郁閉快,沒有起到撫育間伐的應有的作用,反而縮短間伐重復期,增加間伐次數,間伐材過小,利用價值不高,同時還增加了撫育投資。強度太大,造成林中空地,林地雜灌滋生,林地干燥,樹干尖削,破壞林分郁閉,影響林木生長。適宜的間伐強度應根據造林密度,林分生長特點確定。8年到10年進行一次弱度的撫育間伐,強度為林分材積的10%到15%,并可結合修枝。10年到20年可采用中度到強度的撫育間伐,強度為林分材積的20%到30%,同時伐除干形不良的上層林冠的林木。20年以后,可采用強度為30%的撫育間伐。
間伐的時間間隔應當為3年到5年,間伐之后要使林分郁閉度控制在0.6到0.7之間。間伐的次數要視造林的目的而定,以培養中徑用材為目的的林地,經過2次到3次的間伐后,便可以正式的主伐利用。
在人工同齡純林內,宜采用下層撫育間伐,主要伐去林冠下層的被壓木、瀕死木,同時伐除干形不良的上層林冠的林木。撫育間伐時要按照“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優”的原則進行。林內的斷梢木,雙梢木如對保留木有輔助作用,或伐除后會出現天窗,應予保留不砍。
綜上所述,馬尾松是一種經濟性較強的樹種,且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通過不斷提高其栽培質量,能夠對我國林業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非常有效的推動作用,值得做進一步的大范圍推廣。
參考文獻
[1] 龔愛玲,鄭國輝,韓濤.淺談馬尾松的育種與管理[J].技術與市場,2012,(07):125-127.
[2] 陳國生.淺析馬尾松栽培技術[J].科技致富向導,2011,(09):242.
[3] 顏培棟,覃富健,楊章旗.馬尾松優良家系人工造林經濟效益評價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2,(02):132-136.
[4] 唐武.馬尾松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及方法[J].吉林農業,2011,(10):320-321.
[5] 陳繪畫,王堅婭,楊勝利.馬尾松蛀干類害蟲林間種群數量混沌特性的識別[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0(11):33-36.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