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11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近年來,在竹林生態經營、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環保竹制品生產技術等方面的研發與生產。與國際竹藤組織合作共建宜賓低碳產業示范園區,全面發揮竹林的經濟效益、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 引言 2013年11月
論文摘要:近年來,在竹林生態經營、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環保竹制品生產技術等方面的研發與生產。與國際竹藤組織合作共建宜賓低碳產業示范園區,全面發揮竹林的經濟效益、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
引言
2013年11月的波蘭首都華沙,注定是舉世矚目的地方。聯合國氣候大會11日在這里召開,來自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名代表、專家學者以及國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人員從五洲四海聚集在此,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氣候盛會。
華沙國家體育館矗立在波蘭的母親河維斯瓦河東岸。2012年歐洲杯開幕式曾在這里舉行。如今,充滿競賽氣息的運動場內臨時搭建了眾多會場,成為世界各國代表們就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商討、交鋒、論戰之地。
此次會議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9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9次締約方大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看來,大會同樣也是一場競賽。參加者是你我他,但決不出勝負。大家要么一起贏,要么一起輸。面對愈來愈緊迫的挑戰,各國應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積極推動多邊談判進程。
中國奉獻了最綠的邊會
中國林業奉獻給這次世界盛會的,是一本文由場高水平、高質量的邊會。這是11場“中國角”邊會中惟一的由林業唱主角的邊會。作為開場之戲,“林業碳匯的產權及標準化研討會”14日舉辦。
兩位身著艷麗民族服裝的喀麥隆代表早早趕到會場,認認真真坐在了第一排,自始至終聽完了每一位專家的報告。各國的代表越聚越多。第二天還有代表問詢趕去,索要中國林業碳匯的資料。
據統計,參加會議的有荷蘭、德國、美國、莫桑比克、加拿大、芬蘭、贊比亞、印度、中國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80多名代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邊會的負責人稱,首場邊會就吸引了如此多的人參加出乎意料,顯示了人們對中國林業的重視。
這場被稱為氣候大會最綠的邊會,由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和國際竹藤組織共同主辦。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李怒云,國際竹藤組織總干事古珍共同主持了邊會。
會議結束后,李怒云的微博、微信不斷,都是看過新聞的同事、朋友們發來的。離開華沙時剛到肖邦機場,她就被香港、上海的兩位女代表認出。她們說,聽了專家學者們談林業碳匯問題很感興趣,希望了解更多的情況。
林業碳匯產權吸引代表
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向世界展示中國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為,組織者在確定邊會主題時進行了反復思考。事實證明,將林業碳匯產權研究和碳匯計量標準化建設作為此次研討的重點,確實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李怒云告訴記者,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和制度建設進程中,森林所具有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雙重功能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林業碳匯作為重要的生態產品,科學計量碳吸收、碳固定及其綜合效益,碳交易后的受益群體,是確保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森林生態系統長期穩定發揮作用的關鍵環節。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銀行都將其列為重點課題,積極組織開展研究。
古珍在開幕致辭時說,中國在利用竹子應對氣候變化中取得了顯著成果。國際竹藤組織在竹林碳匯方面開展了研究,得到了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和浙江農林大學等機構的支持和合作,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試驗和推廣所編制的竹子碳匯造林方法。碳匯造林新技術的推廣實踐,不但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同時也能夠為當地貧困人口增加收入。同時,這些探索性的工作也為利用竹林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提供新的知識和技術。
碳匯基金會貢獻最大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作為中國首家以增匯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為目的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近年來做出了許多努力。為了把報告講好,李怒云隨身帶著筆記本電腦隨時修改。時差原因,凌晨四點鐘她就睡不著了,一遍遍地演練英文報告。
她告訴代表們,基金會與國際竹藤組織和浙江農林大學等單位合作,成功開發了全國首個竹林碳匯項目方法學。組織跨部門、跨領域、跨專業的多學科專家,承接了國家林業公益專項課題,開展了林業碳匯產權研究,并在浙江省臨安市開展“森林經營碳匯產權與林農碳收益”的試點。
她向與會各國代表展示了中國林業碳匯產權研究的現狀,特別強調了明晰林業碳匯產權對推進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碳匯交易的重要性。
澳大利亞通過立法、新西蘭通過配額,明確碳匯產權的歸屬、建立相應的碳匯交易制度;加拿大政府建立碳信托基金,推動碳匯產權轉移以實現政府和企業的“碳中和”……
中國對此有何作為?
李怒云重點介紹了建立公募性基金會以及依托科研課題開展的中國林業碳匯產權研究進展情況。她說,這些研究包括:林木產權與碳匯產權的關系、確定碳匯產權的方法學研究、確認碳匯產權注冊平臺的建設、確保碳匯產權合理轉移的標準和規則等。同時,積極探索建立林農護林、愛林、可持續經營森林的正向激勵機制,以鞏固中國林權制度改革和退耕還林等國家生態工程建設成果,增強林區民眾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美麗中國建設,同時為推進林業碳匯交易乃至森林生態服務市場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國林業企業承擔生態責任
中國林業集團公司總經理的宋權禮來去匆匆。盡管企業事務繁忙,但還是擠時間遠渡重洋參加了邊會。他把行李帶到了會場,做完報告后直接趕往機場回國。問他為什么如此辛苦,他說:應該讓世界聽到中國林業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聲音。
作為首次參加大會的中國林業企業負責人,他發表了題為“承擔生態責任,可持續經營森林資源”的演講。他闡述了企業在發展過程應該承擔的生態責任。在他看來,大型林業國有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是,保持國有資產的增長、增值,增強主要生產對象——森林的碳吸收能力,減少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在大規模的培育人工林、實現森林持續經營并努力提高森林資源的質量和利用效率的同時,幫助農民增收、脫貧致福、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環境等,也是林業企業的社會責任。
他說,中林集團公司長期以來,把維護生態安全列為企業發展基本理念,始終自覺承擔生態和社會責任。以聯營形式在全國9個林業重點省(區)建立了林木種苗花卉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800多公頃;近10年雷州林業局帶領當地農民荒山造林50多萬公頃,打造出了雷州半島的“綠色明珠”;出資300多萬元人民幣修筑了20多公里山區道路,方便當地農民產品運輸和出行,實現了山添綠、人增收,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推動了農民脫貧致富進程。
“生態責任不是負擔”。他強調,企業只要解放思想,創新模式,就能達到盈利和環境受益雙贏,而中國林業集團公司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廣闊的沙區是巨大碳匯庫
中國治沙協會秘書長錢能志演講的題目,是“沙區植被恢復與應對氣候變化”。他向參會者介紹了中國防沙治沙巨大成績和成功經驗,闡述了中國2020年防沙治沙目標任務,推薦了中國沙區植被恢復主要模式與樹種選擇及成效,分析了中國沙區植被恢復與碳匯潛力。
“廣闊的沙區也是巨大的碳匯庫。”沙區不僅現有的森林、草地、農田、荒漠資源,蘊藏著豐富的碳匯資源,而且,中國廣大的沙區將是今后增加森林植被的重點區域。沙區植被紅線為治理和保護恢復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積不少于56萬平方公里。
他強調,明確沙區植被的碳匯權屬將成為推動防沙治沙工作的又一個原動力。及時有效開展碳匯交易,不僅能促進沙區植被恢復,而且能更好地幫助沙區群眾脫貧致富。
他說,明晰的碳匯產權,是開展碳匯交易的前提。中國實施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具有明晰的碳匯產權,開展碳匯交易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從沙區治沙恢復植被的林權現狀看,沙區碳匯產權類型大體有三種類型:一是企業所有;二是農牧民個人所有;三是企業與農牧民共同所有。
竹林碳匯作用不容輕視
邊會上,有幾位演講者的共同話題,圍繞著竹子的碳匯作用展開。
國際竹藤組織環境項目主任樓一平博士介紹了竹子碳匯造林方法學試點的最新進展,以及在國際竹藤組織非洲成員國中的推廣應用情況。
國際標準化組織環境項目委員會負責人Jose Luis Hernandez先生在演講中,從技術的角度探討了把竹林碳匯造林方法學研制成國際標準的可能性。他提請中國有關機構為開展造林方法學的國際標準制定,開展必要的準備工作。
國際竹藤組織竹子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專家Yannick Keuhl博士在其演講中介紹了竹子在緩解、適應氣候變化以及在扶貧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展望了在竹林可持續經營增匯和耐用竹產品增匯固碳及其交易方面廣闊的研究前景。
四川省長寧縣縣委書記何文毅向與會者介紹了該縣的實踐。近年來,該縣在竹林生態經營、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環保竹制品生產技術等方面的研發與生產。該縣與國際竹藤組織合作共建宜賓低碳產業示范園區,全面發揮竹林的經濟效益、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
百萬農戶是有生力量
浙江農林大學校長周國模的雙肩包里裝滿了各種資料。他就中國南方集體林區農戶森林碳匯供給與產權保護發表了演講,介紹了竹子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中國南方集體林區農戶森林碳匯供給與產權保護等研究和實踐。
他認為,林權改革促進了小規模林業經營者的產生。農戶成為最為重要的經營主體。提高農戶經營森林的積極性,對未來增加森林碳匯有著正面的激勵作用。林權改革使單位經營規模顯著減小和林業經營者分散,導致林業管理成本提高,加大了林業政策的實施難度,對未來碳匯供給和交易帶來更大的困難。
他圍繞農戶的森林碳匯供給在經濟上可行性、碳匯產權如何界定與保護以及政府如何促進農戶參與碳匯供給和交易等問題進行了闡述。針對中國南方集體林區農戶森林碳匯供給與產權保護問題,他提出通過嘗試限定額度的方式吸引國際碳匯購買者進入中國市場,以彌補國內需求不足;同時,提高企業或公眾購買碳匯的意識,創造出市場;政府對企業實施合理的碳稅政策,給企業增加壓力,推行碳匯抵扣減排指標,使更多潛在的買者進入市場;強化政策研究,實施引導性政策機制,以拉動志愿者市場等建議。
他提出,要通過試點,率先出臺森林碳匯權益保障與碳匯交易相關的地方性法律和政策,為全國性政策制定與立法提供借鑒;鼓勵成立民間碳匯中介組織,完善行業管理,強化人員資質培訓,使林業碳匯工作有序開展,起到保護環境和惠及千萬農戶的目的。
林業碳匯的希望在青年
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附中校長付曉潔是第二次站在“中國角”邊會演講臺上。他向代表了介紹了學生們開展的“模擬聯合國氣候大會”以及豐富多彩的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活動的情況。
自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以來,這所中學攜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在應對氣候變化青少年教育方面不斷探索前進。鼓勵學生捐贈壓歲錢“購買碳匯”,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碳匯科普林”;編寫出版全國首套應對氣候變化中學課本教材,每年安排32個學時在初高中學習;形成了“碳、水、生物保護”為主題的生態特色教育活動課程,學校成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生態綠色校園。這些活動不但受到了學生的歡迎,而且也得到了家長的肯定和北京市政府的重視。
他告訴各國的朋友們,這些有意義活動,使學生們獲得了多方面的鍛煉,為培養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一代奠定了基礎。
告別的時候,大霧籠罩了華沙城。應對氣候變化,的的確確是一個世界性的任務。據悉,明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將在秘魯舉行。從坐上回國的飛機上那一刻起,李怒云和她的同行者們就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明年的大會上,中國林業將向世界展示什么?他們十分清楚,這完全取決于中國林業碳匯在這一年中所做的艱苦努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