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5-0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隨著城市綠化對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和對竹類綠化景觀的開發,竹在城鄉園林綠化工程中的比例越來越大。近年來,在我市公園綠化規劃施工中,移植散生竹(如毛竹、剛竹、早園竹等),叢生竹(如琴絲竹、孝順竹、鳳尾竹、佛肚竹、青皮竹等)取得很好成效,快
論文摘要:隨著城市綠化對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和對竹類綠化景觀的開發,竹在城鄉園林綠化工程中的比例越來越大。近年來,在我市公園綠化規劃施工中,移植散生竹(如毛竹、剛竹、早園竹等),叢生竹(如琴絲竹、孝順竹、鳳尾竹、佛肚竹、青皮竹等)取得很好成效,快速成園成景。栽竹不同栽樹,栽竹成活關鍵在于竹鞭;竹鞭是地下莖,在土中橫向生長,故不能栽深,否則影響竹鞭的生長行鞭;移栽時注意竹鞭的保護,切忌損傷鞭根、芽,也不可損傷竹鞭與竹竿連接處,要掌握深挖穴,淺栽竹,高培土的要點。為了提高竹類種植成活率,取得明顯綠化景觀效果,以下按叢生竹和散生竹兩類對竹子的移栽方法和技術要求進行控制施工。
關鍵詞:竹子,移植方法,技術要求
1.叢生竹的移植方法與技術要求
叢生竹是一種地下橫走的竹鞭、僅靠竹竿基部的芽發成竹筍、長出新竿的竹子。一般叢生竹的竹蔸、竹枝和竹竿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采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進行繁衍移植。
1.1換土、整地
竹子地要求有灌溉條件,又要排水良好。由于叢生竹類地下莖入土較淺,出筍期在夏秋,新竹當年不能充分木質化,經不起寒冷和干旱,它們對土壤的要求高于一般樹木。按照叢生竹喜酸、喜肥、喜溫濕、怕水澇的生長特性,移栽叢生竹應選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略偏酸性的沙質土壤。
在大多數情況下,移栽地的土壤理化性質并不適宜叢生竹的生長要求,這時就需要對土壤進行換土處理。清除垃圾,清除過于黏重的土壤和鹽堿土,換上草炭土、腐蝕葉土等PH值在4.5-7.0、疏松肥沃的土壤,為增加土壤滲水的排水性能適當摻加河沙。
大多數叢生竹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來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但又怕地下積水,引起地下根蔸的缺氧窒息死亡。故移植地應作有利于排水的微地形。
1.2移植時間
叢生竹一般在3-4月份發芽、6-8月份發筍。因此移植最好選在1-3月間竹子的休眠期進行,此時氣溫低,葉面水分蒸發少,有利移植成活。當年即可出筍,2年即可形成景觀效果。
一般應避免在夏季的6-8月份移栽,因氣溫過高、濕度偏低,移竹的難度增大,成活率很低。
1.3移植程序及技術要求
作為園林景觀種植,需要立即見效,故一般竹林只采用移植法進行栽植。移竹栽植又稱分蔸栽植,種植程序一般分為選竹、挖竹、運輸、栽植等四個階段。
1.3.1選擇母竹:一般要求母竹必須是生長健壯、枝葉繁茂、節間均勻、健枝較低、無病蟲害、無開花枝、竿基的芽眼肥大充實、須根發達的1-2年生的竹竿。此類竹竿發筍力強,栽后易成活,是叢生竹移栽最理想的母竹。兩年生以上的竹竿,竿基芽眼已有部分發筍成芽,殘留下來的也基本趨于老化,失去了萌發能力,而且根系也開始衰退,不宜選作母竹。1-2年生的健壯竹株一般都著生在竹叢邊緣。
此外,選擇母竹還要大小適中,一般大竿竹種要選胸徑為3-5㎝、小竿竹種要選胸徑為2-3㎝、竿基上有健壯芽4-5個的成竹。母竹過于細小,根莖生長點再生能力差,影響成活;過于粗大,挖掘、搬運、栽植都不方便,移栽后抗風能力較差,也不宜選作母竹。
1.3.2挖掘母竹(分株):叢生竹的竹蔸部分(即竹子的竿基和竿柄)就是地下徑,竹蔸節間短縮,似煙斗形狀,只有竹根,沒有竹鞭。竿柄細小而無根,是母竹和子竹的聯系部分。叢生竹的竿柄一般較短,節數較多,相當于散生竹的竹鞭。竿基肥大多根,每節著生1芽眼,又叫筍目,交互排成2列,芽眼數目按不同的竹種而有變化。
挖掘時,要根據竹種特性和竹竿大小,決定竹子的帶土量和母竹竿數。一般較大竹種如孝順竹、鳳尾竹等,竹株較小,密集叢生,竹根分布也較集中,可以3-5株,成叢狀挖起栽植。為了保證移栽的成活率,竹蔸掘起后要用稻草或麻布將竹蔸連土包扎好,防止損傷芽眼并保證宿土不致脫落。
1.3.3竹苗運輸:竹苗起掘后盡快運輸到位。如運輸路途較遠,要使用編織袋或草袋將竹苗包裹好,并用繩子扎緊。上下車要輕搬、輕裝、輕卸,不要使竹苗受損或宿土脫落。叢生竹苗裝車應直立,以防止運輸途中因苗木堆壓造成損傷,因竹葉較薄,易風干失水,故運輸車廂要用篷布覆蓋,防止風吹日曬使竹苗失水降低成活率。長途運輸時,還應在途中噴水保濕,減少水分蒸發。
1.3.4栽植方法:由于叢生竹的地下徑節間短縮,不能在土中作長距離的蔓延生長,為了加快生長速度、盡快形成景觀效果,栽植密度要大些。一般在溪流兩岸,平坦而肥沃的土壤上,栽植的行株距可大些,對于需要點景的部位,可以20-30竿呈叢狀種植。
2.散生竹的移植方法與技術要求
園林移植散生竹一般采用直接將母竹從竹林里分離出來,用于園林造園種植或事先將母竹移植到苗圃地里去培育2-3年,待竹苗增殖后,再起苗用于園林造園的母竹移植方法。
2.1換土、整地
為了培育速生優質的竹林景觀,在散生竹移栽前,必須根據竹子對立地條件的要求,選擇適宜的土壤和地形條件。
散生竹生長速度快,有強大的地下竹鞭系統。散生竹在堿性土上生長不良,因此,移植散生竹的土壤要求深度在50㎝以上,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能良好的酸性、微酸性或中性沙質土或沙質壤土,PH值以4.5-7為宜。散生竹大都不耐水濕,因此種植地的地下水位以1m上下為宜。此外,過于黏重瘠薄的紅土、黃土以及鹽堿土等,對竹子生長不利,不能種植散生竹。如必須種植,要進行客土更換,因為散生竹生長土層深度要求較高,換土厚度必須達到50㎝以上。
在移植竹子前,還應對移栽地全面翻土,深度30-50㎝,篩土清除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將表土翻入底層,有利于有機物質的分解;底土翻到表層,有利于礦物質的風化。
散生竹也不能在積水中正常生長,移植地必須作有利于排水的整形,整成自然坡地以利自然排水。特別是在比較平坦的地塊上毛竹的移植,一般還需要在種植帶溝底設置碎石等濾、排水系統,在其上鋪設1-2層土工布,在土工布上回填30㎝以上的松散微酸性黃土。濾、排水系統必須和種植區域內的總排水系統有效連接,確保雨季積水能迅速排除。
2.2移植時間
散生竹一般在3-5月出筍,6-7月新竹生長旺盛,8-10月行鞭發芽,11月-翌年2月是竹子生長比較緩慢的時期。所以,冬季至早春(即11月-翌年2月,除冰凍期外)是散生竹適宜的移栽季節。散生竹近距離移栽,只要挖
竹時注意保護鞭根、多帶宿土,1年中除高溫伏天和冬天冰凍期以外,都可以進行移栽。
2.3移栽方法
散生竹移栽方法有:移母竹、移鞭、截竿移蔸鞭、實生苗移栽等多種方法。作為景觀栽竹,需要立即見效,因此在園林種植上一般采用移母竹法和實生苗移栽法。
2.3.1母竹的選擇:母竹質量優劣對移栽成活的質量影響很大。散生竹母竹質量主要反映在年齡、粗度和生長勢等方面。1-2年生母竹所連的竹鞭,一般處于壯齡階段(3-5年生),鞭色鮮黃,鞭芽飽滿,鞭根健全,容易栽活和長出新竹、新鞭;而三年以上的竹子已趨于老齡,老竹必定連著老鞭,鞭色常呈黃棕或深棕色,鞭芽多數已腐爛,鞭根也明顯稀疏,不易栽活。有的雖能栽活,但因竹鞭上活芽不多,出筍和行鞭都較困難,不宜選作母竹。另外,園林應用的母竹不宜過粗或過細,因為粗大的竹竿,易受風吹搖晃,不易栽活;過細的竹子往往生長不良,出筍行鞭能力弱,景觀效果差,也不宜選作母竹。
根據實踐經驗,毛竹的母竹直徑以3-6㎝左右為宜。剛竹、早園竹等中小型散生竹的母竹根際直徑1-3㎝左右為宜。造林母竹應選生長健壯、分枝較低、枝葉繁茂、竹節正常、無病蟲害。在竹林中選定了合格的母竹后,可在竹竿上做好標志。
2.3.2竹苗起掘:竹苗起掘前要先確定竹鞭走向,竹鞭走向大致和竹子最下一層枝條走向平行。用山鋤挖開土層,找到竹鞭,再沿母竹的來鞭和去鞭兩側20-50㎝處截斷竹鞭。一般大型竹保留來鞭30-40㎝,去鞭70-80㎝;中小型竹保留來鞭20-30㎝,去鞭50-60㎝。斷鞭操作時,要面對母竹,用山鋤或快刀斬斷竹鞭,要求截斷面光滑,鞭蔸多留宿土。然后沿著竹鞭平行的兩側逐漸挖深,掘出母竹。挖掘時不能動搖竹竿,以確保母竹竹蔸與竹鞭的良好接合,因為竹鞭與竹竿的連接處很細,俗稱“螺絲釘”,極易受損乃至斷裂,使得竹鞭與根的輸導組織被破壞,栽植后不易成活或無法萌發新竹;起苗時要盡量多保留鞭蔸上的宿土。土球直徑以25-30㎝為宜。
2.3.3栽植:栽植散生竹首先要控制好栽植密度。為了考慮盡快形成綠化景觀,栽植散生竹的間距可控制在(50-80)㎝×(50-80)㎝左右。為達到自然竹林的景觀效果,栽植時應疏密有致,不能按規則陳列式種植,同時做到隨到隨植。栽植穴的規格,視竹種不同和母竹土球大小而異。挖穴時,要把下層土和表土分別放置于穴的兩側。在坡地上挖坑時,應注意坑的長邊與等高線平行?拥某叽缫话銘恍∮谒尥梁捅薷睆降1.5倍,以栽植后鞭根舒展為原則。常規的要求是:深挖穴、淺栽竹、下壅緊、表土松、水澆足。具體為:栽植前先在穴底墊15㎝左右種植土,有條件的可在栽植穴底部鋪施一層有機肥,厚度10-15㎝左右,然后覆蓋一層種植土。栽植時解除包裝,深度適中,鞭根舒展,覆土的深度比母竹原來的入土部位稍深3-6㎝,上部培成饅頭形,填土時要防止踏傷鞭根和筍芽。踩實后起圍堰、澆透水。待水滲入后,加蓋一層松土,并將包扎母竹的稻草等物,覆蓋在母竹周圍,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然后用竹、木樁、和麻繩架設支撐架,支撐架可扎成水平方向的網格狀,使新移栽的竹子形成一個穩定的整體,以防止風吹搖晃或倒伏。
參考文獻
1.張蕾 馬軍山.《淺議竹子在造景中的應用》。
2.趙忠 許宏海 戴慰.《竹子移植栽培技術》。
3.郝志剛 孟立文. 《竹子在城市景區中的應用研究》。
4.E.W.臘塞爾著(譚世文等譯). 《土壤條件與植物生長》。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