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生物演化的自然均衡選擇理論——對生物演化的實質及其規律的生物計量學分析

發布時間:2022-03-0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在達爾文看來生物演化之所以發生是由于物種之間的相互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物競天擇,是一種遵守叢林法則的自然選擇過程。這種方式只是從生物個體相互競爭上描述了生物物種起源及其演化過程。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基因突變、基因重

  在達爾文看來生物演化之所以發生是由于物種之間的相互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物競天擇,是一種遵守叢林法則的自然選擇過程。這種方式只是從生物個體相互競爭上描述了生物物種起源及其演化過程。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基因位移、基因復制、基因連鎖等遺傳和變異過程在物種起源及其演化上發揮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從分子生物學上講生物演化的實質是生物基因組的形成及其演化過程。過去人們在研究生物演化問題時基本上都是著重于定性描述生物競爭。自從我們發現生物演化的自然均衡選擇現象時起,就開始著重用生物計量學方法研究生物競爭規律問題,F在我們提出的自然均衡選擇理論就是在系統科學與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利用生物界基因供需均衡關系建立的生物演化數學動態分析模型。所以,它是對過去生物演化理論及其方法研究的一次創新,也可以看成是生物計量學在現代生物演化理論研究上的一次創新。

生物演化的自然均衡選擇理論——對生物演化的實質及其規律的生物計量學分析

  生物演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態發生、發展的變化過程。自從 19 世紀以后,演化通常用來指生物不同世代之間外表特征與基因頻率的改變。達爾文 1859 年 11 月發表《物種起源》一書,標志著生物演化的自然選擇理論正式誕生。演化在生物學中是指種群里的遺傳性狀在世代之間的變化。所謂性狀是指基因的表現,生物在繁殖過程中,基因會經復制并傳遞到子代,基因的突變可使性狀改變,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新性狀又會因物種遷徙或是物種間的水平基因轉移,而隨著基因在種群中傳遞。當這些遺傳變異受到非隨機的自然選擇或隨機的遺傳漂變影響,在種群中變得較為普遍或不再稀有時,就表示發生了演化。簡略地說演化的實質便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在達爾文看來生物演化之所以發生是由于物種之間的相互競爭。優勝劣汰,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物競天擇遵守叢林法則。這種方式從生物個體變化上來解釋生物物種起源及其演化過程是沒有錯的,但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基因復制、基因位移、基因交換、基因連鎖等遺傳與變異過程在生物物種起源及其演化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從現代生物學 DOI:10.3969/j.issn.1001- 8972.2022.01.003 影響力 可替代度真實度上講生物物種起源及其演化的實質是生物基因組的形成及其演化過程。過去人們研究生物演化都是著重于定性描述,F在我們通過對生物演化的生物計量學分析,提出生物演化的自然均衡選擇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內容:“生物演化本質上是生物基因組演化,這一過程受生物系統目的性的控制與調節,生物演化是進化與退化過程的統一。這種統一是按照自然均衡選擇演化規律進行的,生物競爭力在生物演化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由此可見,該理論是在系統科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的基礎建立的一個演化理論,它是在現代基因生物學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個具有量化分析特點的新生物演化理論,其產生為生物演化理論研究提供了數學動力學分析模型。我們認為自然均衡選擇演化理論為生物演化理論及其方法研究的數學化開辟了一片廣闊新天地。

  生物演化包括進化與退化兩個雙向選擇過程

  隨著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學的進步。人們對生物系統的演化機制的進一步了解已不再只局限于對生物物種之間的個體競爭認識,而是對生物演化的核心和本質的內容,即生物基因組競爭的認識。其實生物演化的過程就是生物基因組的演化過程,也是這部“生命之書”不斷寫作,不斷修改,不斷創作,不斷完善的過程。也就是生物基因組通過基因雜交、基因復制、基因突變、基因位移、基因重組、基因連鎖、基因交換等遺傳與變異過程,實現生物基因組不斷演化的目的。是一個不斷存儲縱向遺傳基因信息和橫向遺傳基因信息的過程。每一部生命之書寫好之后,就是將它們進行分類。生物基因組演化與分類的過程是與生物在環境中適應性調整密切相關的,也可以說與生物基因組系統目的性實現直接相關。生物基因組是每個生物體所特有的。大到生物種群,小到生物個體,每個生物都具有特異性的生物基因組。生物在演化的過程中,只有那些適應外界環境的生物基因組改變的物種才能生存下來,盡管這些改變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的,但真正新物種的形成,應該是生物基因組改變的產物。從生物基因組的產生到生物基因組的發展,再到生物基因組的消亡。這就是生物演化的實質內容。生物演化過程就是對生物基因組的選擇過程。將適合環境的生物基因組保存下來,而將不適應環境的生物基因組淘汰掉。被選中的生物基因組物種就可以大量繁殖。而那些沒有選中的生物基因組物種就自然而然地淘汰掉。

  演化包括進化和退化兩個雙向選擇過程。所謂進化與退化都是相對的,沒有進化哪來退化,沒有退化又哪來進化,生物在演化的過程中就看進化的力量與退化的力量誰比誰強。如果進化的力量大于退化的力量,生物的演化就表現為進化;如果退化的力量大于進化的力量,生物的演化就表現為退化。生物在進化時不停地將縱向基因信息(種系遺傳基因)存儲到非編碼基因區,將橫向基因信息(個體遺傳基因)存儲到編碼基因區,使生物系統生物基因組結構不斷地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轉化,生物基因組結構向有序化方向發展;生物退化時就不停地從非編碼基因釋放縱向基因信息(種系遺傳基因)和編碼基因區釋放橫向基因信息(個體遺傳基因),使生物基因組結構不斷地由高級到低級;由復雜到簡單的轉化,生物基因組結構向無序化方向發展,最后達到一個均衡點,形成一個新生物物種(圖 1 所示)。

  生物演化的目標和方向是由系統目的性所決定

  系統科學包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自組織理論、協同學、突變論、博弈論、系統動力學、系統工程學、人工智能學等學科在內的一門綜合性科學。用系統科學理論與方法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及其演化規律是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生物就是一個典型的有機統一結構與功能的網絡系統。生物基因組的形成及其復制與表達過程不僅控制著生物演化的過程,同時也決定著生物生殖與發育的全過程。在我們看來,生物演化就是生物基因組(DNA 和 RNA)的形成及其變化過程。其變化必然會引發生物一系列基因組突變現象的出現。生物系統各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這種聯系和作用不是簡單的連接,而是具有一定組織結構和復雜運動的生命狀態。其中包括物質變化與流動、能量的傳輸與轉變、信息的傳遞與調節。比如 DNA 量的快速增長,對細胞增殖的貢獻;又比如生物大腦信號的傳遞對生物肢體的控制等。生物系統內部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是具有高度組織性和結構性,這使得生物按照一定的組織與結構產生一定的功能。生物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都是為了實現系統目的性而形成和發揮作用的。生物之間的相互競爭也是一種生命狀態。是導致生物物種演化的外在動力。系統目的性是系統科學的核心概念。系統正是通過正負反饋進行調節和控制,使其一切行為都是圍繞著實現系統的目的展開。

  生物系統目的性原理可以表述為:“生物演化過程就是對自然界生物基因進行選擇,這個選擇是生物系統目的性自然均衡選擇過程,這個過程完全是一種自然的,不是神的意志所左右的。系統目的性定律就是生物系統通過反饋(正負反饋)調節使系統趨向相對穩定目標值,這個目標值就是均衡點。生物為了實現自身的目的(適應、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通過反饋調節(正、負反饋),一方面保持自身體系的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獨立和穩定;另一方面與外界環境其他事物(物種)競爭的過程中保持物質、能量與信息交換的動態平衡(均衡)。當吸收物質、能量和信息時(合成反應)負熵增加,就意味著生物系統向有序化方向發展,表現為進化;反之當系統釋放物質、能量和信息時(分解反應)負熵減少,則意味著生物系統向無序化方向發展,表現為退化;從而實現生物系統的演化過程,當進化與退化過程達到一定均衡點時,就意味著新生物物種的誕生”。所以,生物的系統目的性原理決定生物的演化方向和目標,決定著新物種的形成與演化過程。也這是說,生物要想實現演化的目的,就必須通過正負反饋,一方面保持自身體系的相對獨立與穩定,另一方面與外界生物物種(生物基因組)競爭的過程中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基因)交換并保持動態平衡(均衡)。因此,我們把生物物種的演化看成是其生物系統目的性實現的過程。而這一切又取決于生物基因組的變化,所以生物演化的核心內容是生物基因組的演化,它決定了生物新物種形成,這是本質的方面。系統目的性原理解釋了生物系統演化的目標和趨向,回答了生物系統演化(進化和退化)的原因和動因。也是我們提出生物演化的自然均衡選擇學說的理論依據(圖 2 所示)。

  生物演化的實質就是生物基因組的演化

  生物基因組的形成

  在孟德爾之前,人們曾認為遺傳是一個混合過程,但是孟德爾證實存在一種不可分割和獨立的遺傳單位,后來人們證實這種遺傳單位就是存在于染色體的基因上一段 DNA 序列。孟德爾在基因水平上揭示了有性生殖的遺傳過程,雖然他那時并不知道基因的真實存在形式,F代遺傳學家認為,基因是 DNA 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 DNA 分子片段;蛭挥谌旧w上,并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虿粌H可以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還可以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不同人種之間頭發、膚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異所致;蚴巧z傳的基本單位,而基因組是包括全部生物的生命遺傳信息。人類基因組序列圖譜首次在分子層面上為人類提供了一份了解生命本質及其規律的“說明書”,不僅奠定了人類認識自我的基石,推動了生命與醫學科學的革命性進展,而且為全人類的健康帶來了福音。生物基因組就好比一本本“生命之書”,記錄了每種生物物種的全部生命遺傳信息。

  生物基因組基因序列的縱橫雙向性

  生物基因組圖譜在自然情況下是如何繪制的?從縱向看,生物基因組是從生物界逐步演化而來,是生物演化的產物;但從橫向看,生物基因組則是親代遺傳基因即親代配子染色體雜交的產物。這一縱一橫繪成了我們今天生物基因組圖譜?v向遺傳基因信息主要存儲在非編碼區;橫向遺傳基因信息主要存儲在編碼區。所以,我們認為生物遺傳信息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的遺傳:一方面,生物遺傳信息來自生物界的長期進化,是從整個生物界繼承而來;另一方面,生物遺傳信息又來自于親代染色體的雜交。因此,生物基因組圖譜中應該包含兩方面的生命遺傳信息,即一方面是縱向的種系進化信息即縱向生命遺傳信息(一般共同信息,即種系遺傳信息);另一方面是橫向的父母遺傳信息即橫向生命遺傳信息(特殊差異信息,即個體遺傳信息)。不管是縱向生命遺傳信息,還是橫向生命遺傳信息,在遺傳基因的結構序列上和存儲數量上均發生了一定質與量的變異。這點是非常至關重要的,正是因為變異現象的出現使得生物體可以不斷地去適應更為復雜的外界環境,同時也使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個體與個體之間產生生物性狀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導致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的形成。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由于其生物基因組所包含的上述兩類信息的質與量的不一樣而分布于不同的演化與發育層次之中并表現出不同的分布狀態。這就是我們對生物基因組內縱向生命遺傳信息和橫向生命遺傳信息的存儲與重組、復制與表達過程所具有的生物演化和生物發生學意義的理解。

  生物演化的自然均衡選擇規律

  我們認為,每一種生物的進化率不隨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也就是一種生物有一種生物進化率。物種一旦形成,其基因組進化率是不變的。這種進化率決定了生物基因組基因結構和功能的形成。這種比率是不變的,這就是決定生物物種特征的數值。生物物種在形成的過程中,由于為了達到適應、生存和發展的目的,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就會不斷地在基因水平上進行調整,形成一般共同基因(非編碼基因、縱向基因、種系基因)和特殊差異基因(編碼基因、橫向基因、個體基因)組合體。生物正是在這兩種基因的基礎上進行雜交、重組,最后達到一定的相對交叉均衡狀態,形成一種生物的基因組。然后又不斷地由均衡狀態走向非均衡狀態,再由非均衡狀態走向均衡狀態,完成一次又一次突變過程,進行生物遺傳基因的自然均衡選擇,最后形成多種多樣的生物物種。生物物種在演化過程中要進行選擇,如何進行選擇?并遵循什么規律?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生物演化的自然均衡選擇規律。

  根據生物系統目的性原理,生物要實現系統目的(適應、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通過反饋(正負反饋)調節,一方面保持自身體系的相對獨立和穩定,另一方面與外界保持動態平衡。環境因素是驅使生物演化的外在動力因素,外界環境中生物競爭必然要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基因)的交換和爭奪,生物競爭就是一場生物基因的爭奪戰。因此,生物演化主要取決于生物基因競爭,而生物基因競爭的強度又取決于生物競爭力的大小。因此生物競爭力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生物演化過程與生物競爭力直接相關。生物競爭力越大的生物,其表現生物進化的概率越大,生物競爭力越小的生物,其表現生物進化概率越小;反之亦然。也可以這樣說,生物競爭力與生物進化率曲線成正相關,與生物退化率曲線成負相關。生物演化過程伴隨著生物競爭,這與市場競爭類似,都是優勝劣汰。市場競爭是把有價值的商品被保留下來,沒有價值的商品淘汰掉。生物競爭也一樣,生物優良品種會被保留下來,次級品種也就自然被淘汰。生物就是在這兩種不同的力量作用下,存儲和釋放這兩類基因(縱向基因和橫向基因)到非編碼基因區和編碼基因區。在非編碼基因區主要存儲縱向遺傳基因(種系一般共同遺傳基因),在編碼基因區主要存儲橫向遺傳基因(個體特殊差異遺傳基因)。然后進行不斷結構和功能的調整并完成生物基因組架構的組建,最終達到均衡狀態,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生物基因組,最后導致新生物物種的誕生。生物就是在這種兩種力量的作用下實現對遺傳基因的均衡選擇,從而導致生物不斷演化(圖 3 所示)。

  評價生物競爭力的兩大重要指標體系

  生物競爭的生物遺傳基因供給曲線定理

  生物在競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生物基因供給曲線對生物競爭的強度進行評估。如果生物供給曲線變化率增大,就說明其競爭力增大,反之則變小。生物競爭力(P)與生物遺傳基因供給變化率曲線成正比。生物基因供給曲線對生物競爭力的影響是通過變化率實現的。所謂生物基因供給變化率是指生物在競爭過程中在某個時期生物基因供給的變化速率。生物基因供給變化率曲線在某種意義上講代表了生物競爭力,也反映了生物競爭力的大小。因此,生物基因供給變化率的確定對評價生物競爭程度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計量學指標。生物競爭力(P)與生物基因供給曲線具有非常重要的相關關系。這種關系表現為生物基因供給變化率越大,其生物競爭力越大,生物基因供給變化率越小,其生物競爭力越小;生物競爭力與生物基因供給曲線變化表現出正相關關系。生物競爭力與生物基因供給變化率之間表現出來的這種普遍規律,我們稱之為生物競爭的基因供給曲線定理(圖 4 所示)。

  以縱軸0P 表示生物競爭力,橫軸0Q 表示生物遺傳基因數量,生物基因供給曲線 SS 就是按照不同生物競爭力下相對應的生物基因數量而描繪出來的曲線。曲線上的各點都表示在不同生物競爭力下的生物基因數量變化率。例如生物基因供給曲線上的 E 點就表示,當生物競爭力為 Pe 時,生物基因數量為 Qe。

  生物競爭的生物遺傳基因需求曲線定理

  要了解生物競爭力還可以從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曲線上來考慮。通過對生物競爭的生物基因需求曲線分析,就可以了解生物基因需求曲線變化率與生物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如果生物競爭力越大,就說明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越小,如果生物競爭力越小,就說明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越大。生物基因需求曲線對生物競爭力的影響是通過需求變化率實現的。所謂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是指生物在競爭過程中某個時期基因需求的變化速率。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在某種意義上講代表了生物競爭力,也反映了生物競爭力的大小。因此,其無疑也是確定生物競爭力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計量學指標。生物競爭力與生物基因需求曲線變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表現為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越大,其生物競爭力越小,其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越低,其生物競爭力越大。生物競爭力與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曲線之間表現出負相關性。生物競爭力與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之間表現出來的這種普遍規律,我們稱之為生物競爭的基因需求變化率定理(圖 5 所示)。

  縱軸0P 表示生物競爭力,橫軸0Q 表示生物基因數量。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曲線 DD 就是根據在各種生物競爭力下相應的生物基因數而描繪出來的曲線。曲線上的各點表示在各種生物競爭力上的生物基因的數量。例如,生物基因變化率曲線上的 E 點就表示,當生物競爭力為 Pe 時,生物基因的數量為 Qe。

  總之,生物演化取決于生物競爭,有競爭優勢的生物被保存下來,沒有競爭優勢的生物自然被淘汰。有沒有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生物獲得優勢基因的能力和有沒有整合優勢基因的能力。也就是將縱向遺傳基因信息和橫向遺傳基因信息整合到生物物種基因組中,形成非編碼基因和編碼基因,導致生物基因組結構突變并進一步進行功能調整,從而達到適應環境選擇的目的。生物競爭力表示生物所具有生物競爭力量。它與生物基因供給變化率成正比;與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成反比。

  生物競爭力均衡定律

  生物競爭力均衡的定義

  生物競爭力均衡是生物基因供給變化率與生物基因需求變化率之間相一致時的生物競爭力。

  生物競爭力均衡的形成生物競爭力均衡是生物遺傳基因供給曲線和生物遺傳基因需求曲線的相互作用而導致生物競爭力本身的波動而形成。這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生物競爭力過高的情形。如果生物競爭力過高,其生物遺傳基因供給就會增加,而其生物遺傳基因需求則會減少。生物基因供給數量就會大于基因需求數量。出現供給大于需求。這樣生物競爭力就會越來越增強。隨著供給不斷地大于需求,生物競爭力也就越來越大;隨著供給基因的增加,供過于求時,就會出現轉折從而導致生物競爭力下降,生物競爭力一旦下降,就必然導致需求基因的增加。隨之生物需求基因數量的不斷增加,這樣就必然導致生物競爭力下降,最后降至一個新的均衡狀態。就像市場商品價格變化過程一樣,由于供給增加,供過于求時,導致市場商品價格下跌,需求就會上升,必然引發商品價格上漲。需求上升到一定程度時,求大于供時,價格就會下降,從而促使價格達到一個均衡狀態。

  另一方面,生物競爭力過低的情形。當生物競爭力過低時,其生物遺傳基因需求就會增加,而其生物遺傳基因供給則會減少。生物基因供給數量就會小于生物基因需求數量,出現需求大于供給。隨著需求不斷地大于供給,供給生物基因數量將會增加,隨之供給就會不斷上升,這樣就必然導致該生物競爭力上升,最后升至一個新的均衡狀態。就像市場商品價格變化過程一樣,由于需求增加,導致市場商品價格上漲;求大于供時,供給就會上升,當供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發商品價格下跌,從而促使價格達到一個均衡狀態。

  從以上兩種情況的分析,無論是生物競爭力過高的情況,還是生物競爭力過低的情況,都有動力導致生物競爭力趨向新的均衡。因此,生物競爭均衡的形成是具有其內在必然規律的,這種內在必然規律我們稱之為生物競爭力均衡選擇演化規律。

  縱軸0P 表示生物競爭力的大小,橫軸0Q 表示生物遺傳基因數的多少。DD’和 SS’分別是生物遺傳基因需求曲線(DD’)和生物遺傳基因供給曲線(SS’)(圖 7 所示)。

  第一種情形是:“當生物競爭力為 P1 時,生物系統供給生物遺傳基因數為 Q1,生物系統的需求生物遺傳基因數為 Q2,形成供給大于需求,即 0Q1>0Q2”。因此,從均衡理論上講,這必然導致生物競爭力下降的壓力增大。(如由 P1 下降到 Pe)促使供給生物遺傳基因數量和需求生物遺傳基因數量趨向均衡,以及其生物競爭力趨向均衡點 E。形成均衡生物競爭力 Pe 和均衡生物遺傳基因數量 Qe。

  第二種情形是:“當生物競爭力為 P2 時,生物系統需求生物遺傳基因數為 Q3,生物系統的供給生物遺傳基因數為 Q4,形成需求大于供給,即 0Q3>0Q4”。因此,從均衡理論上講,這必然導致生物競爭力上升的壓力增大。(如由 P2 上升到 Pe)促使供給生物遺傳基因數量和需求生物遺傳基因數量趨向均衡,以及其生物競爭力趨向均衡點 E。形成均衡生物競爭力 Pe 和均衡生物遺傳基因數量 Qe。

  根據以上生物競爭力的均衡曲線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從競爭力均衡曲線上我們可以看到,E 點以上部位的生物基因數量Q,由于其需求率越小、供給率就越大(供給大于需求),因此,其生物競爭力越強,生物價值就大,就越有機會被保留下來,這樣就會導致生物不斷進化。而在E 點以下部位的生物基因數量Q,由于其需求率越大、供給率就越小(需求大于供給),因此,其生物競爭力越弱,生物價值就小,就越有機會被淘汰,這樣就會導致生物不斷退化。

  第二,當生物基因供給為零時,其需求曲線即反映出其生物競爭力大小程度;當生物基因需求為零時,其生物基因供給曲線即反映出其生物競爭力大小程度。

  第三,當生物基因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都為零時,表明此生物競爭力為零。

  第四,衡量生物競爭力的大小既取決于其生物基因供給曲線變化,也取決于生物基因需求曲線的變化。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可以看成是生物競爭力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兩種基本力量。它們的相互作用決定了生物競爭力的大小。因此,生物競爭力不僅自動調節和控制著生物物種的進化和退化方向,同時也促進著生物基因資源的不斷優化配置。

  總之,生物競爭力均衡的形成具有其本身的內在動力機制。這種內在動力機制是生物競爭本身演化規律的反映,也是外界對生物演化過程作用的結果。生物競爭均衡現象的發生與發展無時不反映出生物演化的競爭是生物物種內外因素作用的結果。生物競爭力均衡演化規律在生物演化過程中起著關鍵的控制和調節作用。根據生物基因需求曲線和生物基因供給曲線相互作用關系,我們發現生物競爭力的大小程度與其生物基因需求曲線和生物基因供給曲線具有確定性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表現在生物基因需求越大,其生物競爭力就越小;生物基因需求越小,其生物競爭力越大。生物基因供給越小,生物競爭力越小;生物基因供給越大,其生物競爭力越大。生物競爭力與供給變化率曲線成正比,與需求變化率曲線成反比。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之間也同樣存在確定性的交叉聯系現象,并在彼此之間的交叉點上形成一種均衡,我們把這種均衡稱之為生物競爭力的均衡。并將這一均衡規律稱之為生物競爭力均衡定律。——論文作者:沈 律

  本文來源于:《中國科技信息》雜志1989年10月于北京創刊,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的一家國家級科技綜合類半月刊。致力于科技產業的推進。院所改革、成果轉化、知識產權、科技創新、風險投資、信息技術、智慧城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已成為《中國科技信息》在不同時期報道的中心,確定了在科技類刊物的權威性。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