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4-17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農業現代化,從一般意義上說,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方法和現代手段管理農業,使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農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摘要:農業現代化,從一般意義上說,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方法和現代手段管理農業,使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農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1 農業科技創新的現實意義
1.1 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不竭資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更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不竭資源,它通過對生產力諸要素的物化,使生產力發生質的變化?萍嫁D化為勞動者的技能,提高了勞動者在農業生產中的能動性;科技物化為勞動資料、創新的生產工具,使勞動手段更加現代化;科技發展使勞動對象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提高了農業勞動對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創新的生產工藝使農業生產工藝流程更先進;科技進步優化了生產要素組合,使農業生產過程的組織形式更加科學合理;科技創新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使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法更加科學化,手段更加現代化。
1.2 農業科技創新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進步,通過農業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術的有效推廣應用,才能實現中國農業的持續發展,最終早日實現中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當前,制約我國農業及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破壞愈演愈烈等。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業發展基本問題,使農業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協調起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關鍵靠技術,靠創新的可持續農業技術才能徹底擺脫農業的“不可持續”局面。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資源,提高資源的產出效率;農業新技術應用,可以拓寬資源的范圍,實現資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緩解現有資源的約束;農業新技術的應用,還為科學控制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開展科技減災提供基本手段。
1.3 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農業現代化包括生產品種的良種化,生產資料的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生產組織的區域化、社會化,生產技術的科學化,生產條件的水利化、園林化,經營管理的企業化、科學化?茖W化、機械化和社會化是現代農業的三個基本特征,其本質是把農業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來武裝農業,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管理農業,目的是創造出一個高產、優質、低耗的農、林、牧、副、漁業生產體系和一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的有較高轉化效率的農業生態系統。因此如果沒有科技創新和科技支持,農業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
2 農業科技創新的基本要求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宣傳科學思想、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正處在由第二步戰略目標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農業與農村現代化建設已開始由長遠目標變成現實任務,實施科教興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必須從事關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和民族興衰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科教興農工作,把提高農民科技、教育水平,增加科技含量作為增強農業素質,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社會、經濟、文化,進而實現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作為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石。把科學技術的研究、推廣、教育緊密結合,明確目標、突出重點,采取切實措施,動員全社會重視、支持和加強科教興農工作,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打基礎。
2.1 積極追蹤,采用現代農業科技
現代生物技術是21世紀先進農業的主導技術,也是支持農業發展的核心領域。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現代生物技術能夠定向地改變生物的某些性狀,大大縮短動植物品種改良的周期,迅速提高新品種培育效率、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以及農業資源的利用率,要突出抓好生物技術的應用,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
現代農業工程技術把材料學技術、制造技術、工程技術、控制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融為一體。借助于農業工程設施,使農業減少甚至擺脫對于自然條件和人類勞動的依賴,要積極推廣使用農業機械,實現農業機械化。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迅速滲透到農業的各個領域,將對整個農業生產、農業經濟、農業科研、農業教育以及農村發展和農村文化生活產生無法估計的積極影響。要突出信息科技在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方面的重要地位,早日實現精確農業。
2.2 組織農業科技攻關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加強品種選育,種子質量標準化,優質苗木工廠化研究開發,建立產業化種植基地。
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建立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大幅度提高農業品轉化率和附加值。
實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科技行動,加強區域性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實現農業科技工程化。
實施綠色食品科技行動,以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為向導,開發各種綠色食品,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帶動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與減災農業科技行動,重點加強生態林、節水農業、重大病蟲害測報防治、避洪避澇和節水抗旱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
實施科技致富示范行動,分區域搞好科技致富,堅持以科技開發為主,增強“造血”功能,促進農村致富奔小康。
2.3 努力推進農科教結合
農科教結合就是以振興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為中心,以開展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為手段,以推廣先進的實用技術為動力,把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合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農村科技和教育事業的整體功能和效益。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加強農科教結合,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3 農業科技創新的實現途徑
3.1 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我國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必須按照黨中央的有關方針,真正做到:
按照“抓大放小、合理布局”的原則,組建農業科研機構,包括建立國家級農業科研中心、地方農業科研分中心。通過“并、轉、建、撤”等不同途徑進行調整、改造和改建,以利于建立機構精干、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科技力量集中的“國家隊”、“地方隊”。
按照“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原則,建立科技人才隊伍。一方面,要緊緊“穩住”一批優秀農業科技人才,使他們安心、專心從事農業科技研究,從課題、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要大膽“放開”,讓一大批農業科技人員進入市場,進行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使農業科研成果早日進入市場大循環。
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讓農業科技人員抓準位置、選準課題,使科技資金得到充分利用、高效利用。
3.2 改革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評價和鑒定制度
要使科技成果能真正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和肯定,必須做到:
建立一套能客觀、公正反映科技成果水平、質量、效益等全部內容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要求既全面,又客觀,同時量化并給予合理的權重,便于操作和比較。
建立評審專家庫,將真正辦事公道、學術水平高的專家納入到專家庫。
采用“背靠背”方式對成果進行評估、鑒定,以促進農業科學研究“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出真成果”。
3.3 加快以農業科技推廣和普及為重點的農業科技進步
改革、創新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和普及工作,要求做到:
“一健全”。盡快健全各地、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網絡體系,做到縣、鄉、村有推廣站,省、市有推廣中心,并配備必要的農業科技人員和相應的儀器、設備、設施及應有的工作條件、推廣經費等。
“二轉變”。一是工作中心轉變,將推廣工作的重心由以“技術”為中心轉變為以“農民”中心,真正將農村推廣工作的重心轉變為“面向農民、面向農業、面向農村”。二是推廣機制轉變,真正實現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轉變為依靠行政手段和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并逐步強化市場機制的功能。
“三結合”?蒲、示范、推廣三者結合,有利于農業技術的推廣。當前,全國很多地方建立的“農業技術示范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就是將農業科研、示范、推廣三者有機結合的較好形勢。
“四到位”。將技術、資金、物資和優惠政策及時送到千家萬戶,送到農民手中,這是農業科技推廣、普及工作得以“生根、開花、結果”的關鍵所在。
3.4 加強農業成果轉化和應用
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市場結合。科研和推廣人員要樹立起強烈的市場意識,研究開發和推廣有市場前景和發展前途的成果,再依據市場反饋信息指導下一步工作,以形成研究、開發、推廣、轉化的良性循環。
加強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結合。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用以物化的技術,適宜個體、集約經營的技術來增強生產能力。
加強產、學、研結合。在科研機構的設置上,通過一系列的立法和機制創新,建立起使國有科研單位的成果通往企業的橋梁。
實行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多層次的科技經營活動,是農業科技直接進入農業與農村經濟,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科技機構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與模式。
3.5 重視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大力提高農民素質。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班,開辦“農民夜校”,辦好“農業廣播學校”,進行電視專題講座、科普講座和“三下鄉”活動,直接把科技送到農民手里。
高度重視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重視農業、重視農業科技人才”的氛圍,增加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采取相關配套的激勵機制和優惠政策。
既要穩住農業科技人才,又要鼓勵人才合理流動。要千方百計地穩定現有農業科技人才,使其安心工作、專心鉆研,也要允許合理的人才流動,盡量使其“各盡所能、各得其所”。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