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省級農業科技計劃管理創新的實踐與思考——以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為例

發布時間:2021-07-26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根據省情、農情有序推進省級農業科技計劃管理創新,既是貫徹落實中央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也是進一步釋放農業科技創新活力的現實需求。文章以 2007 年設立的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為例,分析總結 10 年來該項目在管理創新方面的探索

  摘 要:根據省情、農情有序推進省級農業科技計劃管理創新,既是貫徹落實中央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也是進一步釋放農業科技創新活力的現實需求。文章以 2007 年設立的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為例,分析總結 10 年來該項目在管理創新方面的探索與成效,指出該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對標高質量管理要求提出了優化省自主創新專項的過程管理、完善項目績效評價機制及提升項目穩定支持水平等對策,以推動省自主創新專項進一步實施。

省級農業科技計劃管理創新的實踐與思考——以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為例

  關鍵詞:省級農業科技計劃項目;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管理;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做出了戰略安排,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了新時代。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要解決這些問題,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科技是重要手段。因此,要更加依靠科技創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1] 。

  近年來,為進一步強化科技在區域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江蘇、廣西、湖北、山東等省劃撥專項經費來設立省級層面的科技計劃項目,期望通過長期穩定的投入支持、具有自身特點的科技計劃管理方式,持續轉變農業科技創新方式,不斷釋放創新活力,實現農業科技與經濟的緊密融合[2] ,探索出一條自主投入、自主管理、自主創新、自主發展的區域農業科技創新之路,為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為區域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大的支撐保障。

  因此,分析總結這些省級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的典型做法、成功經驗和實際效果,可以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為全國其他地區進行農業科技創新計劃的設立與管理創新提供重要的經驗借鑒與啟示。文章以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以下簡稱“自主創新專項”)為例,系統總結自主創新專項設立以來,項目主管部門、項目依托單位在自主創新專項管理創新方面的實踐探索和典型經驗,系統分析自主創新專項管理創新所帶來的務實成效,并對標放活機構、放活人才、放活成果等高質量科研管理的要求,分析自主創新專項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亟待改進和優化的地方,并提出相關的改進思路、方案和建議,以期為全國其他省級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的管理創新提供重要參考。

  1 自主創新專項管理創新探索分析

  為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有效提高江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支撐引領江蘇現代農業轉型發展、提檔升級[3] ,江蘇省于 2007 年正式設置自主創新專項,通過列入財政預算、劃撥專項經費給予穩定支持。 10 年來,根據不斷變化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項目主管部門在經費投入、組織管理、科研立項、績效評價等方面做出了諸多探索,很多管理經驗和做法在全國省級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中樹立了標桿,也在放活機構、放活人才、放活成果和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實質進展。

  1.1 資金投入管理 10 年來,自主創新專項的財政經費支持金額從 2007 年的 1 500 萬元逐年增加到每年 1.1 億元,先后累計投入財政資金 9.7 億元,經費資助的領域由最初的高效設施農業逐步調整到大宗農作物、蔬菜園藝、植保、農機裝備、休閑農業等 17 個領域,總立項數為 1 865 項。從資助對象來看,自主創新專項從 2007 年僅依托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進行管理,資助對象也僅限于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相關研究所和專家團隊,調整到向全省涉農科研機構、教學單位全面開放。在投入重點上,2007 年,自主創新專項投入重點主要集中在開展高效設施農業領域的技術攻關,以解決江蘇設施農業產品外來、技術外來的問題,滿足江蘇省迅猛發展的設施農業科技需求。自 2009 年起,自主創新專項開始設立重點和一般項目,形成了“單項技術突破和多項技術集成攻關”同步發展的局面。2010 年,自主創新專項又向基礎性研究領域和示范應用領域延伸,項目類型調整為品種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自由探索性項目,從而實現科技工作的全覆蓋。自 2012 年起,為了貫徹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實施農業“五大工程、十大計劃”,省財政廳吸收國家產業技術體系類項目管理經驗,又在原有項目類型基礎上,增設產業體系類項目[4] ,整合資源,聚力聚焦解決江蘇現代農業急需解決的難題。2015 年,圍繞產業布局,加強科技與產業融合,解決產業問題,自主創新專項主管部門對其結構進行重大調整,設立了重大科技問題、產業鏈、共性關鍵技術與重大產品或裝備創制類項目,整體布局自主創新專項研究領域[5 (] 見表 1)。

  1.2 科研立項管理

  1)圍繞重大需求確定指南。依據江蘇省農委、江蘇省海洋漁業局代表江蘇省政府發布的江蘇“十三五”農業重大科技需求,直接根據重大科技需求確定項目申報指南,避免專家編制指南帶來的“專家偏好”、“單位偏好”以及脫離生產實際等弊端。例如,將需求中提出的“以赤霉病防控為核心技術的小麥區域化高產技術方案”、“稻麥兩熟制周年高產平衡技術方案”等直接作為項目指南,2015~2017 年已立項支持 16 項,平均資助強度在 1 000 萬元左右。

  2)強化企業等技術用戶參與。凝聚項目團隊力量,提高科研水平,加強為產業服務的能力,實現項目負責人由“單兵作戰”向“團隊協作”的轉變,2018 年自主創新專項明確要求重大科技需求類項目(除基礎性、公益性項目外)、產業鏈項目必須與在行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聯合申報,且企業需按不低于省撥經費的 30%落實自籌經費(自籌經費撥付至項目牽頭承擔單位),2018 年自主創新資金共立項 117 項,其中,企業牽頭承擔、參加的項目有 39 項,落實自籌經費 2 192 萬元,開展科教單位和企業的實質性合作,提高企業在項目參與過程中的話語權,加強企業與科教單位的對話。

  3)實行重大項目專職化管理服務。為更好地提高項目質量,打破不同研究室、不同學科、不同單位的項目參加人員的合作壁壘,近年來,專項辦要求重大科技需求類項目、產業鏈項目申報時需明確行政協調人,技術負責人統籌協調項目的管理和技術路線。另外,為把項目負責人從煩瑣的財務報賬、年報工作、日常管理中解放出來,一心一意搞研究,重大項目和產業鏈項目須指定項目秘書和財務助理各 1 名,有效提高了項目負責人的科研效率,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團隊支撐。

  1.3 驗收評價管理 自主創新專項的設立就是圍繞解決產業的實際需求,3 類項目分別以形成整體技術方案,要求其具備列入省級及以上主推技術的條件、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或商業模式,以及新產品、新裝備、新技術為主要考核指標。不再單純地把論文、專利或培養研究生數量等作為項目考核指標,更加關注項目各類產出與項目的相關性和對項目創新性、先進性的支撐度;突出整體技術方案的可行性,要求基于實施全過程,進行投入產出數據收集統計,并開展成果收益分析和經濟可行性分析,從源頭確保項目成果能迅速轉移轉化?傮w來說,自主創新專項在驗收評價管理創新探索方面,一是實現了評價方式由最初的數論文、專利向解決產業實際問題轉變;二是實現了評價主體由同行專家向核心示范基地用戶轉變;三是對于優秀項目及團隊建立持續資助機制,營造項目結束后團隊不散、研究不止的氛圍,以高質量的科研項目推動江蘇創新型省份建設。

  相關期刊推薦:《農業科技管理》(雙月刊)創刊于1982年,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農業科學技術刊物。主要刊登作物育種、耕作栽培、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畜牧獸醫、果樹園藝等專業的科學論著、試驗研究報告、推廣技術、農業科研動態及國外農業考察報告等?d文章科學性和實用性強,取材真實,數據可靠,文字精煉,圖表清晰,計量標準,編排規范。

  2 自主創新專項管理創新的成效分析

  2.1 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促進了農業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 自主創新專項緊密圍繞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需求,針對畜禽養殖業轉型、農產品安全與加工水平低、農業生態環境惡劣等問題,從優質糧食作物、特色多效園藝、綠色高效生產新技術、高效多元種養新模式等方面著手,為高效設施農業發展提供品種支持,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提供技術支撐,為農產品安全生產能力的增強提供技術保障。

  2.2 以科技規律為遵循,提高了項目資金使用效率自主創新專項以遵循科研規律、尊重科技人員的創造為宗旨,變科技管理為服務創新,不斷釋放改革紅利,讓“人財物”充分發揮作用。首先,改變了項目經費的撥款方式,2007~2014 年自主創新專項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統一管理,各項目牽頭承擔單位到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報賬,2015 年以后,項目經費由省財政統一劃撥至各項目牽頭承擔單位,參加單位到牽頭承擔單位報賬。其次,下放項目經費變更權限, 2015 年以后,項目經費調整由各項目牽頭承擔單位根據有關管理辦法進行調整審批,報送專項管理辦公室備案,明顯提高了項目資金使用效率。

  2.3 以成果產出為重點,形成了協同創新組織機制近年來,自主創新專項以江蘇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為載體,根據項目類型,整合全省范圍內的優勢農業科技資源協同攻關,其中,重大科技需求類、產業鏈項目需項目首席專家跨單位、跨學科、跨團隊根據任務要求組建技術、產業經濟以及企業、基層推廣等團隊,各團隊圍繞擬解決的技術瓶頸分配任務統籌開展科研工作。經統計,截至 2018 年已通過驗收的項目,共培育出省級及以上審(鑒)定農作物新品種 415 個,獲得品種權 167 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 1 054 項,軟件著作權 151 項;獲得農獸藥證書 34 個;制定標準 850 項;獲得國家科技獎項 29 項,省部級獎項 89 項;發表 SCI 論文 947 篇。成果累計應用面積超過 1 733.33 萬 hm2 ,新增綜合效益 300 億元以上。

  3 自主創新專項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專項結構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 自主創新專項設立以來,對大宗作物、病蟲害防控、栽培技術等方面投入的科技力量較多,但現代園藝、資源環境、農產品加工、信息技術、設施裝備等科技力量投入較少,結構布局需進一步優化[6] 。 3.2 經費的彈性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根據《國務院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國發〔2018〕25 號)、《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蘇發〔2018〕18 號,以下簡稱“省科技創新 30 條”)的要求,自主創新專項的經費管理仍需進一步在經費調整上給科研人員松綁,提高資金使用的靈活度。

  3.3 穩定支持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 國家及省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后,科研人員爭取國家和省科研項目難度有較大幅度提高,也進一步提高了自主創新專項的立項難度,為了獲得自主創新專項的資助,存在科研人員根據項目申報指南而變換科研主攻方向的現象,這不利于系統開展科技創新、科研積累和成果積淀[7] 。

  4 加強自主創新專項管理創新的對策

  4.1 貫徹落實好“省科技創新 30 條” 根據“省科技創新 30 條”的要求,同時,結合自主創新專項的特點,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專項的管理機制。一是精簡自主創新專項的申報流程,建議將兩輪評審調整為一輪評審;二是減少項目的過程檢查,建議實施周期在 3 年以下的項目以項目牽頭承擔單位自我管理為主,一般不開展過程檢查;三是根據“省科技創新 30 條”的意見,加強自主創新專項的經費管理。

  4.2 進一步創新項目后評價機制 現有項目評價方式重點在項目執行期,項目結束后,不再對單個項目評價。建議進一步創新項目結束后的評價機制,如在項目驗收通過的 3~5 年,組織第三方評估機構,對項目形成的科研成果、技術方案以及解決產業的瓶頸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和再評價,對項目成果進行持續跟蹤[8] 。

  4.3 進一步提升項目的穩定支持水平 建議遴選一批科研創新水平高,尤其是對產業發展貢獻大或支撐產業潛力突出的項目,給予 3~5 年的持續滾動支持,為科研人員營造潛心鉆研科技、安心服務生產的氛圍,使其能夠堅持長期圍繞一個產業發展的技術問題,堅守一個科研方向,連續不斷地做下去[9] ,確保農業科研的長期積累,既有助于孕育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突破性技術,也能確保有一支穩定的隊伍長期跟蹤和攻關農業生產中的重點難點技術,隨時化解農業生產難題,全力支撐農業生產發展[10] 。——論文作者:羅海榮 還紅華 武國峰 吳長付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