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思考

發布時間:2021-06-3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目的]黨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之一。農業是與自然聯系最為緊密的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農業綠色發展不僅是時代發展的使命所需,也有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必須創新舉措,加

  摘要[目的]黨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之一。農業是與自然聯系最為緊密的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農業綠色發展不僅是時代發展的使命所需,也有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必須創新舉措,加以持續推進。[方法]在系統梳理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及農業可持續推進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全面分析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面臨形勢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結果]傳統農業增長模式面臨的資源透支、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質量安全風險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當前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存在5個方面的問題:政府大力推動與農業生產者認知之間的差距、新型應用技術與農民文化素質之間的差距、土地規模效益與當前農戶實際經營規模之間的差距、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要求與農業補貼政策之間有矛盾、短期內生產效益下降風險與農民經濟人本性之間有矛盾。[結論]運用戰略思維,提出了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5條對策建議:樹立農業綠色發展的創新理念、完善農業綠色發展的補貼政策、強化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扶持適度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農業綠色發展的重大工程。

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農業綠色發展問題導向戰略思維

  0引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連續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制度層面,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凸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進一步定位了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與自然聯系最為緊密的生態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之一[2]。農業綠色發展既是時代發展的全局所需,也是農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需要破解關鍵矛盾與問題,創新發展舉措,才能持續加以推進。因此,文章在深刻剖析農業綠色發展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突出形勢與主要問題,提出運用戰略思維解決農業綠色發展的相關舉措與建議,以期為獲得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綠色發展路線方法與相關政策提供基本思路與理論指導。

  1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

  習總書記強調觀大勢、謀全局,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3]。

  從觀大勢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實現永續發展的戰略抉擇,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關系民生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根本大業;從謀全局來看,農業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四化同步”的迫切需要,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抓手。

  1.1農業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農業是地球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是與生態系統接觸最為直接、最為廣泛、最為頻繁的產業部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農業如何發展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非適宜的農業發展活動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形成某種性質和程度的損害或破壞;而因時、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活動則能夠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有效的保護和改善作用[4]。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重視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轉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由過去的高投入、高消耗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轉變,把農業建設成為美麗中國的“生態屏障”,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5]。

  1.2農業綠色發展是實現“四化同步”的迫切需要

  黨的十八大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當前,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我國已經到了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歷史階段[6]。綠色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7],加快建設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推進農業發展綠色化,補齊生態建設和質量安全的短板,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

  1.3農業綠色發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抓手

  近年來,我國消費需求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消費層次由溫飽型向全面小康型轉變,消費品質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消費形態由物質型向服務型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任務和著力點就是要創新供給,滿足需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更多優質農產品,增加綠色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綠色農產品消費需求[8]。

  2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形勢

  馬克思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近幾十年,我國的農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與此同時,傳統農業增長模式面臨的資源透支、環境惡化、生態破壞、質量風險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業綠色發展是解決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約束的關鍵所在,具有強烈的內生需求和強大的內在動力。

  2.1農業資源約束加劇

  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和淡水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基礎地力相對較高的耕地占比不足1/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3。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的問題不斷突出,水資源總量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日益嚴重,不斷制約著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持節約集約高效利用耕地、水等農業資源,能夠有效緩解資源利用強度,提高農業資源投入產出比和利用效率。

  2.2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化肥、農藥過量使用較為普遍,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當季利用率不足40%,普遍低于發達國家50%的水平,資源流失、污染嚴重[9];每667m2平均用藥高出發達國家1倍以上,利用率僅為35%,土壤殘留量高達50%~60%,且不易降解[10]。同時,畜禽糞便全年產生量達38億t,處理利用率僅為60%;年產秸稈近10億t,約2億t未得到有效利用;農膜當季回收率不足2/3,農田“白色污染”嚴重。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持投入減量、綠色替代、種養循環、綜合治理,促進化肥農藥利用率、畜禽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水平、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不斷提高,能夠有效緩解農業面源污染加劇的趨勢。

  2.3農業生態系統退化

  近年來,我國農田、草原、漁業等生態系統退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水土流失面積29.5億hm2,沙化土地17.3億hm2,石漠化面積1.2億hm2,90%的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水域生態惡化,漁業資源不斷減少,四大海區近海漁業資源普遍枯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持開發保護并重,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荒漠化治理、休漁禁漁等,可顯著促進農業生態系統和服務功能加快修復。

  2.4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2016年全國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為97.5%。但是,農獸藥殘留超標和產地環境污染問題在個別地區、品種和時段仍然比較突出,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套體系協同高效運行,在農業生產標準化、綠色化、規;、品牌化方面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高端農產品供給。

  相關知識推薦:農業方面出刊快的期刊推薦

  3農業綠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是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以問題導向為切入點,可以更好地得出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瓶頸與突破點,并進而獲得相應的解決方法。經過詳實地分析后發現,我國當前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正面臨著以下5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3.1政府大力推動與農業生產者認知之間的差距

  各級政府出于農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保護壓力的需要,大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但綠色發展整體上尚處于起步階段,廣大農民對于綠色發展的內涵、要求、目的及技術措施的認知程度還不高,對農業綠色發展新理念和新知識的接受尚需一定的時間。

  3.2新型應用技術與農民文化素質之間的差距

  農業綠色發展技術主要包括化肥投入品減量精準施用、廢棄物循環利用以及其他生物、工程技術等,對農民來說相對新穎,技術含量和應用者素質要求也相對較高,在目前農村勞動力以中老年為主、整體知識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全面深入推廣存在一定困難。

  3.3土地規模效益與當前農戶實際經營規模之間的差距

  有研究者通過模型研究表明,農民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最低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為7.3hm2[11]。要保證農業綠色發展效益不降低,一個必要的手段就是進一步提高經營規模,獲得規模效益。目前,我國農村流轉土地面積僅為35%,流轉出土地的農戶只占30.8%,經營3.3hm2以上的新型主體350萬個,經營總面積為0.23億hm2,平均每個新主體經營6.7hm2[12]。因此,短期內我國農業分散經營的局面尚難以改變。

  3.4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要求與農業補貼政策之間的矛盾

  當前,農業綠色發展不再一味追求更高產量,而是更加注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質量安全;但長期以來農業發展政策目標多集中于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產品產出、保證糧食安全等方面,2016年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印發了《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但目前尚處于探索創新、經驗總結階段,政策的完善還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

  3.5短期內生產效益下降風險與農民經濟人本性之間的矛盾

  經濟學認為,經濟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當前由于農產品的優質優價還不易實現,采用綠色發展技術具有一定的“經濟外部性”,短期內農業生產效益有下降的風險,要使作為“經濟人”的農民主動采用綠色發展技術存在一定難度,前期需要出臺嚴格的法規和完善的利益激勵機制對經濟人行為進行約束。

  4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對策建議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戰略思維的重要性,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戰略思維是研究全局性、關鍵性和前瞻性認識規律的思維方法[13]。農業綠色發展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運用戰略思維創新發展舉措,解決主要問題,才能取得預期效果[14]。因此,為解決當前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從戰略思維的角度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4.1樹立農業綠色發展的創新理念

  (1)樹立農業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兼顧理念。采取更加注重資源節約、注重環境友好、注重生態保育、注重產品質量的農業生產和發展方式,統籌農業生產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修復和提升同步推進、協調發展[15]。

  (2)樹立農業投入品使用與廢棄物循環利用統籌理念。通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以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為方向,統籌農業投入品使用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投入減量化、資源再利用、產品再循環,推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效益提高。

  (3)樹立農業基本功能保持與多功能培育并重理念。在保持農業提供農產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創新和培育農業新興功能,提供旅游、采摘、休閑、品牌、創意、生態、農耕文明等多產融合的理念,發揮經濟、社會、環境、政治、文化等多樣化功能,實現綜合價值。

  4.2完善農業綠色發展的補貼政策

  (1)調整補貼投資方向。落實好《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等政府相關政策,建立農業綠色發展補貼政策體系,將農業投資補貼方向調整為綠色轉型和產出高效并重,逐步向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農業環境污染、推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等方面傾斜。同時,補貼政策既要扶持規;滦娃r業經營主體[16],也要給予傳統小農戶更多關注。

  (2)出臺金融扶持政策。出臺農業綠色發展的信貸支持政策,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業綠色發展傾斜;建立農業綠色發展風險基金,對優質農產品進行市場價格風險托底,保障綠色生產經營者的利益,逐步營造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制定農業綠色發展基金支持政策,引入風險投資基金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3)拓寬融資渠道。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資源利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領域,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支持農業綠色發展。

  4.3強化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

  (1)加強綠色農業技術創新。集中力量在廢棄物循環利用、優良品種、新型肥料、生物農藥、污染綜合修復和互聯網遠程監控等六大領域開展技術攻關[17],編制生態合理、經濟可行、社會接受、簡單高效的綠色農業技術標準,形成技術體系,制修訂綠色生態農產品質量標準,促進綠色農產品生產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2)加強人才培養和農民培訓。發展農業高等教育,培養綠色產業人才,打造一批支撐綠色農業的高等人才隊伍。持續推進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技術培訓,增加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比重,提高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發展綠色農業的水平。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職業農民、小規模農戶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培訓,全面提高廣大農業生產者使用綠色技術的能力。——論文作者:王飛1,石祖梁1※,王久臣1,宋成軍1,2,黨鉀濤3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