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12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食用菌栽培是中國傳統的農業項目之一,目前已發展了相當數量的規;秤镁嘤龑I村鎮,但食用菌產業和鄉村文旅的關聯性不強。通過依托產業基礎,利用鄉村閑散荒地、前庭后院或其他可利用的空間場地,塑造食用菌觀賞園藝景觀氛圍,再現可辨性的鄉村
[摘要]食用菌栽培是中國傳統的農業項目之一,目前已發展了相當數量的規;秤镁嘤龑I村鎮,但食用菌產業和鄉村文旅的關聯性不強。通過依托產業基礎,利用鄉村閑散荒地、前庭后院或其他可利用的空間場地,塑造食用菌觀賞園藝景觀氛圍,再現“可辨性”的鄉村獨特農業景觀,助力文旅發展,延伸產品價值鏈的一系列策略,形成鄉村文旅和農業產業的滲透互哺模式,為特色產業的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模式。
[關鍵詞]觀賞園藝;文旅;品牌;食用菌;形式美
以食用菌產業為主的鄉村,融合文旅協同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必然趨勢。中國數千個食用菌專業種植村鎮和幾百個基地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食用菌產業群,為此眾多學者、研究人員對食用菌及行業展開了持續深入的研究,視點普遍著力于食用菌的育種科學、栽培技術、深加工,流通領域和教學實踐方面。對食用菌價值鏈的延伸和產業融合也不乏諸多探索:吳冠男從文化創意的角度研究食用菌的產品價值和建立食用菌優質品牌的途徑,重點對產品品牌建設進行論述;施并塑、朱蓉則分析園林景觀設計方法在食用菌農業觀光園的運用措施,菌類植物本身的審美價值研究不是重點;陳文福、王萍陳述了食用菌創意景觀提升產品附加值的意義,對幾種菌類個體的景觀觀賞造景方法有深度探究,對菌類的美學特征服務于鄉村文旅大環境的探討未深入;韓敘就鄉村振興背景下食用菌資源旅游產業發展思路和助推鄉村振興方面的意義做了概括,對可具體操作的形式和方法研究沒有觸及,上述研究對食用菌產業助力鄉村文旅發展的探索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目前,食用菌行業單一型的種培模式突出,食用菌產業和文旅產業的關聯性不強,從鄉村發展的宏觀背景下看,食用菌產業助力文旅,實現三產融合是食用菌專業村鎮全面發展的新方向。文章就食用菌類植物的觀賞園藝栽培的方式助力鄉村文旅發展的策略進行論述。
1 食用菌栽培的模式
食用菌是獨特的植物群類,中國是最早發現和人工栽培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芝生于土,土氣和而芝草生”就已明確記載。但食用菌的栽培和其他大類蔬菜不同,它很少直接依賴土地生長,需要竹、木、菌棒等作為栽培基質,這樣就需要精細化的栽培措施才能適應菌類的生長,在農耕社會都是自產自銷的小規模園藝栽培模式,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小農經濟模式下的食用菌園藝栽培已轉變為專業化的規模栽培,如室內栽培、戶外設施栽培、工廠化栽培、林地果園立體套栽等方式,這些都是以充分利用空間或增加產量為目的,旨在通過精細化的水肥管理、科學育種和產品加工、病蟲害防治等措施,使產品產生較高的經濟價值。專業化的規模栽培屬于“蔬菜園藝”中的“專園藝”形式,也是目前各地普遍采用的培育模式。這種栽培模式是追求產量和質量為目的,沒有體現食用菌的觀賞價值。相反,“普園藝”栽培即觀賞園藝栽培模式能兼具較強的食用菌觀賞性和審美性,但由于受產量因素制約,“普園藝”模式不是專業村莊的重點。
2 食用菌觀賞園藝的審美價值
2.1 食用菌觀賞園藝的概念
現代觀賞園藝主要是圍繞花卉、樹木、盆景、根雕、草皮、蔬菜、農作物等進行育種繁殖和培育,具有一定形式美感的園藝科學,可以是純經濟性也可以是純觀賞性,也可兩者結合。本文所指食用菌觀賞園藝不僅僅要具備經濟性和觀賞性,同時還要有體驗價值,側重觀賞性和審美價值體現的栽培方式。即利用一切可以包埋食用菌菌種的材料、物件、場地進行菌類的繁殖和培育,通過一定的設計手法讓菌床、菌棒、菌盆等載體的組織有較強的形式感,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相得益彰,從食用菌的經濟功能延伸到具有審美功能的一種栽培方式。
2.2 食用菌的美學意境
食用菌種類繁多,從子實體形態結構上有傘菌、子囊菌、多孔菌、膠質菌幾大類,中國規;耘嗟挠20余個品種,因其口味鮮美,營養豐富,外形千姿百態,自古深受人們的喜愛,在飲食文化中有“山珍”之美譽,民間有寓意善良、美麗的姑娘為“蘑菇仙子”。南宋楊萬里“落松滿地金釵瘦,遠樹黏天菌子孤”就是對食用菌的由衷贊美。常見的食用菌由菌蓋、菌柄、菌托、菌環組成一個完整個體造型,形態多樣的菌類組合在一起,色彩斑斕、生機勃勃,是明朝史遷“如蓋如芝萬玉立,紫黃百余紅間十”描述的形態美。以木材為基質的香菇、木耳、銀耳、猴頭菇等大型食用菌類,依附枯木生長茂盛,有枯木逢春的壯美感;草菌類從菌棒中破殼而出有生生不息的神奇美;對營養美味的菌類食物人們有八珍玉食般的期待美。食用菌作為一種自然植物所呈現的獨特形態,具備審美客體自然美的清晰性和鮮明性特征,是天成之美。所以,菌類植物個體的獨特審美價值,通過材料、技術和藝術的有機組合,就具備了觀賞園藝栽培的形式美,形式美積累成一定的量就形成了食用菌特色農業景觀。
相關期刊推薦:《農村經濟與科技》雜志是農業綜合類中文科技期刊,創辦于1990年,月刊,是湖北省農科院主管,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與農村經濟與科技雜志社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類農業科技期刊。主要刊登全國范圍的農、林、牧、副、漁業基礎理論、應用研究及農業經濟研究等與農業有關的學術研究論文。
2.3 食用菌觀賞園藝的形式美
食用菌觀賞園藝是指栽培的方式有常規技術性的一面,更要強調藝術性的表現,是生產和觀賞結合的一種形式,正如狄德羅說的:“難得而出色的情狀”。食用菌是栽培的內容,園藝是栽培的形式,形式是內容存在的方式,常規模式的室內栽培、戶外設施栽培、工廠化栽培僅僅是栽培的形式、沒有技術到藝術的轉換或融合,所以不具備可觀賞性的形式美,而食用菌觀賞園藝正是“有意味的形式”積累后的形式美,它賦予人們生動、活潑、生機、精細、健康、神奇的意境美,是受現代人追逐的,食用菌色彩萬紫千紅、形態殊形妙狀、嗅覺清香四溢,觸覺細膩柔軟的特點墊定了形式美的心理基礎。其形式美主要體現在食用菌本身的色、形、味、質結合園藝栽培形式、環境藝術化的統一給人的觀賞效果,觀是觀賞園藝的初級階段,鄉村園藝的觀賞基于鄉村多維空間和原生態環境景觀,體驗是立體的,全方位的,使人們在觀賞的過程中領悟食用菌生長過程的神奇和園藝制作的技術美、勞動美、藝術美,從而感悟到生活的美好,這種特色農業種植栽培的形式美正是開展鄉村文旅活動的稀缺資源,且具有良好的可實施性。
3 助力鄉村文旅的可實施性
早在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了要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開發鄉村休閑旅游、文化體驗等文旅活動。鄉村文旅的核心,是將鄉土文化或農耕文化的創意融合到生產生活方式中,形成具有觀賞價值、體驗價值、教育價值的新型鄉村業態。大量食用菌栽培專業村鎮具備開展以特色農業為底色的文旅活動,但當下普遍的“專園藝”單一栽培模式不適應鄉村文旅業態對鄉村文旅空間的“可辨性”要求。因此,食用菌專業村鎮可依托已有的產業基礎,拓展和培育食用菌觀賞園藝的空間,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體驗價值為文旅服務,食用菌產業是“綠色農業、白色農業”的一種,其獨特性有利于文旅活動的開展,食用菌觀賞園藝營造了鄉村特色農業審美、觀光、體驗、勞作的新空間、既豐富了栽培形式又美化了村莊環境,同時也增添了游客品嘗、購買產品的興趣,以食用菌觀賞園藝為吸引力的文旅鄉村更是改變了大部分鄉村“同質化”文旅面貌的低層次建設做法。綜上,食用菌觀賞園藝助力文旅發展是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但需要相應的措施和策略,方能滿足文旅活動的要求。
4 助力文旅發展的策略
在鄉村觀光旅游的潮流下,以食用菌栽培為主要產業的鄉鎮適合開展以觀賞園藝為依托的文旅活動。那么就需要營造村莊的整體觀賞園藝氛圍,氛圍營造要在已有的規;O施栽培或室內栽培的基礎上,以此為中心區域,在周邊富余的室內外有效空間場地進行,根據場地和位置針對性的設置各種形態的食用菌觀賞園藝栽培。
4.1 營造野趣園藝氛圍
由于農業生產空間的有限性,可利用鄉村的零星彈性空間制造野趣食用菌生長氛圍。如利用通往設施栽培區域的道路兩旁、村道邊、小面積荒地、緩坡、視線較好的喬灌木群落,庭院果木下、圍墻旁、小溪岸、菜園籬笆下等區域適合設計野趣的食用菌生境。布置的方式要點、線、面靈活控制,針對食用菌的不同形態、色彩結合場地的特征藝術設計園藝場景。點狀分布的園藝栽培遵循以小見大的原則,強調“精美”的同時要去設計痕跡,將食用菌自然生長的形態和菌床菌基的人工制造及周邊景觀的襯托完美融合,以有野趣的意境為佳。如路旁一組野花叢中放置幾根生長白色蘑菇的枯木;竹籬笆下設計臥石,周圍生長出鮮艷的小菌菇;庭院陰涼的圍墻下放置一排木樁長出茂盛的木耳;一組廢棄的土壇罐在野草圍簇中生長出幾株大體型的牛肝菌等等園藝造景方法,追求“蒸出蕈花團戢戢,戴穿落葉忽起立,撥開落葉百數十,蠟面黃紫光欲濕,酥莖嬌脆手輕拾”的野生菌落意境,用原生態食用菌生境氛圍提升游客游賞的興趣。帶狀園藝栽培區域的布置以主要村道、通往設施栽培區的道路兩側為主,選擇體型較大的兩到三個菌種進行觀賞園藝栽培,結合運用土床、木基質、器皿等栽培,排除花壇式的規則設計,整體效果要“不經意”的場景,因地制宜設置幾組采用菌棒栽培組成的“花境式”主景,主景宜使用單一的菌種塑造,并要達到一定的體量才能有景觀效果的作用。面狀觀賞園藝栽培以房前屋后,閑置荒廢的公共綠地為基面,土床栽培和菌棒基質、木樁形式均可,但每一個區域不超過兩個品種的菌類,要結合周邊環境,設置一些步道、石凳、果木等服務觀賞體驗。野趣食用菌園藝氛圍的體驗,是食用菌觀賞園藝助力鄉村文旅初級階段,旨在營造鄉村整體的食用菌產業氛圍,提升村莊景觀空間的游賞魅力。鄉村各項文旅活動要圍繞專業化、設施化的食用菌規模栽培為核心去開展。
4.2 利用設施園藝設置文旅體驗項目
生產大棚區或室內栽培點,有完善的栽培設施和技術,是生產核心區,文旅背景下的設施生產融合觀賞、加工、體驗、甚至開展品賞活動是未來拓展食用菌產業鏈的趨勢,即一二三產的有機融合。根據食用菌栽培的特點,可在設施區開辟專門的生產兼食用菌觀賞園藝栽培、采摘體驗,設施化的規模栽培的場景能觸發游客對食用菌生產過程的關注,了解現在城市居民享用的菌類食物來之不易。食用菌觀賞園藝栽培體驗具有勞動性、技術性、藝術性疊加的特點,特別適合青少年和家庭式周末休閑活動,同時結合利用現代網絡影像技術融合到文旅活動中,如體驗者經過現場栽培的勞動體驗,離開后能通過實時影像隨時關注自己栽培的菌類生長情況,使游賞活動有了連續性。并開辟食用菌知識科普場所、休閑和產品售賣點等設施,能有效的提升產品的價值。利用專業化、規;脑O施栽培場所和條件開發文旅項目是助力文旅發展的第二個層次。鄉村文旅的可持續需要強勁的文旅品牌效應,食用菌觀賞園藝具備塑造文旅品牌的潛力。
4.3 將產業品牌向產業文旅品牌轉換
“一村一品”背景下產業村莊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品牌,規模栽培香菇,專業化栽培黃絲菌、培育綜合類草菇,都在一定地理區域內產生了品牌效應,并發展成合作社、公司化經營的趨勢,但能效只是產品本身的品牌效應,和鄉村文旅的關聯性不強。一二三產的融合,是推進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措施。食用菌產業區,以食用菌觀賞園藝為核心價值基礎,食用菌文旅品牌培育為動力,通過菌觀賞園藝的栽培制作、加工、勞作、科普、休閑、品嘗、售賣等一系列文旅體驗項目,把地域文化融合到食用菌觀賞園藝形態中,輔助其它多肉植物、彩葉植物的觀賞園藝,形成濃郁的觀賞園藝大景觀空間環境,通過設計食用菌觀賞園藝的系列主題、活動,有計劃傳播產業品牌,提升文旅消費人群對產業品牌認可度,最終由食用菌產業品牌轉換為食用菌產業文旅品牌,通過一定時期的品牌沉淀實現產業文旅品牌的輸出。這是食用菌觀賞園藝助力文旅發展的最高層次。食用菌觀賞園藝文旅品牌有極強的“可辨性”和顯著的“差異性”,是鄉村獨特的農業品牌資源,能有效促進產業和文旅的互哺發展。
5 產業和文旅的互哺性
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食用菌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大多數專業栽培村鎮、基地、廠家僅僅是通過食用菌栽培實現了產品本身的原始價值,或經過加工提升了產品的經濟價值,和第三產業融合層次較淺,未使產業價值外延。特別是專業鄉鎮,食用菌這類特殊蔬菜的品牌溢價體現的不夠。當前,迎來了鄉村全面發展的機遇,發展產業又是首要任務,食用菌行業同樣可以拓展產業形態,注重創新驅動,利用食用菌獨特的審美性,觀賞園藝栽培模式的形式美,將產業鏈向鄉村文旅深度延伸。在文旅背景下,觀賞園藝形式具雙重性,它能服務于文旅,又能生產出菌類產品,為生活在城市化、工業化時代的城市居民提供體驗農耕鄉村時代的原真美和生態美的文旅產品,食用菌觀賞園藝就是極具“吸引力”的原真美特殊植物景觀資源,可以吸引大量的休閑觀光人群開展文旅體驗,文旅人群食宿、售買、體驗等消費行為又為食用菌產業村鎮增加了收入,為村莊和產業的發展可持續提供了可靠的模式。食用菌產業和文旅產業的互哺發展模式,利于特色農業產業文旅品牌的塑造,是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措施保障。
6 結語
通過食用菌觀賞園藝的審美價值及形態美分析,采取系列措施營造濃厚的觀賞園藝空間氛圍、設計相應的文旅體驗項目,最終形成產業文旅品牌的策略是可行的。為食用菌培育行業向第三產業融合,延伸產品的價值鏈探索了新的途徑,對食用菌培育專業村鎮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食用菌觀賞園藝助力文旅發展離不開藝術性的形式感具體設計,接下來將持續研究,為鄉村文旅建設提供參考思路。——論文作者:鄧寒松,莫武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