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農業環境資源保護的技術經濟學對策探討

發布時間:2021-04-0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農業環境資源保護包括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資源利用兩個方面,保護是基礎,利用是目的,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存。在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貫徹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的基礎上,提出農業環境資源保護的

  摘要:農業環境資源保護包括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資源利用兩個方面,保護是基礎,利用是目的,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存。在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貫徹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的基礎上,提出農業環境資源保護的技術經濟對策:1.將農業環境保護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2.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工作,建立健全農業環境保護考核制度;3.搞好農業資源的綜合考察、規劃與利用工作;;4.努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升區域生態承載能力;5.采用新技術開展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與管理;6.設立自然保護基金。

農業環境資源保護的技術經濟學對策探討

  關鍵詞:農業環境;農業資源;動態監測;技術經濟

  農業環境資源保護,保護是基礎,利用是目的。只有積極地保護和培養自然資源,才能保持自然資源的自我更新能力,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只有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才能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為進一步保護、培育、治理提供物質基礎,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存。

  農業環境保護應堅決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統一考慮。堅定不移地貫徹“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實施環境補償政策與土地復墾政策。同時,通過加強地方立法和采取經濟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使環境污染得到控制。積極治理大氣、土壤、水體污染,逐步減少“三廢”排放量,通過植樹造林、種草、水土保持等措施使自然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轉變,從而更持久、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

  1農業環境資源保護是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要把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提到基本國策的位置,納入地方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按照國務院頒布的環境保護技術政策,認真實施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使社會、經濟、生態三效益有機統一的協調發展。

  農業環境資源保護是各級政府應盡的職責,各級領導要學習自然保護的生態平衡知識,提高領導素質,自覺克服短期行為,把自然保護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職責,列入議事日程,做到計劃上有安排,實施中有檢查,建立目標責任制,考核時有結論。并且多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共同努力,全面落實,形成一個全社會共同行動的自然保護體系。

  2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的考核制度

  正確處理各地區、各部門在自然環境、生產、條件、技術水平、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關系,使開發利用農業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都負有保護資源,節約資源的責任。綜合經濟部門要做好協調與統籌安排工作,開展部門間的配合協作,以達到綜合開發和保護的目的。

  2.1認真貫徹和完善《土地法》,嚴格控制亂占濫用耕地

  工礦業要節約用地,防治對土地資源的破壞。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漁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采用現代農業技術,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

  2.2節流開源,發展節水型灌溉農業

  以灌溉節水為主,結合農田蓄水措施、節水型耕作方法和栽培技術和適水種植的作物布局,推廣應用節水新材料、新制劑及抗旱作物新品種,通過建立節水管理體制來提高缺水地區有限水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益。

  2.3改善環境質量

  新建企業一定要堅持“三同時”,老企業要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結合技術改革、改革工藝、更新設備,積極治理,減少工礦業對大氣、水體和土地的污染。繼續發動全民義務植樹,大力加強防護林和水資源涵養林及平原農田林網的建設,開展城市主體綠化與園林化,以達到控制污染和改善環境的目的。

  2.4逐步完善生態環境評價定量數值指標體系

  雖然林業把森林覆蓋率,樹木生長量和資源利用率作為重要指標;種植業把氣象要素、水利、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等作為前提條件;畜牧業把牧草產量等作為重要指標,工礦業以提高回收率,防止污染等作為重要考核指標,這對判定環境污染,鑒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起了較大作用,但所涉及的范圍還很窄,比較單一,還不夠系統。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急待把健全自然保護計劃指標體系納入研究計劃之列。如能與國土整治,人地系統,區域開發等密切聯系起來,這對生態環境建設事業,自然保護綱要的實施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3搞好農業資源的綜合考察評價,開展自然保護的區域規劃與利用工作

  農業資源考察和勘探工作趕不上經濟建設需要,急需組織有關部門定期進行較深入的察勘土地、水體、氣候、生物等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特點、開發條件,并對當前利用現狀進行動態變化評價。在摸清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明確各地區自然資源組合的優勢和劣勢,從而確定經濟發展方向和制定自然資源的開發計劃,合理利用,有效治理,妥善保護的方案。

  4逐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重點地區開發與重大項目建設必須進行生態影響評價

  隨著工業發展,城鄉污染程度增加,導致大氣污染、河流水體污染、有害固體物污染、噪音污染、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病蟲災害等。因此應重視城鄉環境一體化的生態建設規劃,進行全面統一的城鄉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在農業生態環境上需要建立城郊型生態農業結構,以城市為中心形成自然生態屏障;在臨近山區的工礦企業,可與當地農民共同發展林木、果樹、養殖等生態產業,進行農業生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

  相關期刊推薦:《山西農經》是由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主管,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主辦的融政策性、理論性和知識性于一體的學術期刊。1983年創刊至今,秉承“農經交流陣地,成果發布窗口,學術研究平臺”的辦刊宗旨,始終以新觀點、新方法、新視角為統領,突出指導性、實用性,在業界影響較廣。

  區域環境整治與保護,在區域資源開發,重大經濟建設項目中占有地位。鑒于資源開發強度不斷增大與生態環境破壞并存的復雜性,應重視城鄉一體化生態建設,特別是重點地區與重大項目建設必須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在城市郊區、工礦區要以改善大氣、水體污染狀況為主,興建企業生態工程和氧化塘生態工程,實現污水資源化、無害化,為城市建設提供觀賞水體與大面積養殖水體,促進工農業發展。在農村和丘陵山區可結合環境治理,生態農業工程建設,堅持喬、灌、草結合,提高植物覆蓋率,保護好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建立農林牧漁高效生態工程和小流域開發治理生態工程等。農業系統采用節能高效、低耗生態農業技術,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使用量,通過種植業和養殖業、加工業結構的合理調配,多層次利用自然資源,促進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轉化,以增加土地對人口的承載力。并重視發展綠色食品工程,以適應食物結構改革,促進農業發展。

  5采用新技術開展對全省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的監測與管理工作

  采用新技術加強對農業資源的動態監測與農業生態環境的管理,既起到監督管理作用,又是各級政府開展自然保護工作的重要依據。加強環境保護部門的自身建設,逐步健全機構,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配備必要的監測技術設備,起到以管理促治理;以管理促保護的作用,不斷提高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水平。

  6建立自然保護基金

  從鞏固和發展自然保護事業出發,在國民經濟收入中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生產中,采用定期提取產品一部分價值的方法,來積累自然保護基金,將積累起來的資金作為自然保護的專用資金,主要用于解決自然保護項目的基本建設和日益增長的消耗需要,以及彌補自然災害所引起的失調現象的支出。這一措施是鞏固和發展自然保護特別對農業環境事業的重要條件,同時也反映出整個社會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重視程度。——論文作者:周眉生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