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2-2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土壤因為人類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根基,食用被重金屬和農藥殘留污染的土壤會讓農作物及農作物產品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影響。土壤監測是為了通過對有代表性的土壤樣本進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土壤因為人類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根基,食用被重金屬和農藥殘留污染的土壤會讓農作物及農作物產品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影響。土壤監測是為了通過對有代表性的土壤樣本進行測定,來確定整個土壤的污染程度以及了解土壤的現狀。土壤監測具有一定的難度,必須采取質量控制措施來確保土壤監測的準確性。
關鍵詞:土壤環境污染監測;質量控制;土壤環境質量評價
引言
土壤是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三大自然環境要素之一。然而,土壤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加重,包括水資源和空氣污染,其中,土壤環境的污染被發現的最晚,隨之社會各界對其關注度不斷提高,并對我國的土壤環境污染的監測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統計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土壤環境污染問題不容樂觀,16%的土壤均存在污染物超標問題,其中,輕微度污染占比為11%,剩下5%為輕度、中度及重度污染。污染種類以鉛、鎘、汞等重金屬為主,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次之,污染程度從東北到西南逐漸加重。草地覆蓋的土壤污染程度也有10%以上,因此,用于農耕的土壤環境質量堪憂。污染較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東北老工業基地,而中南和西南地區的污染程度則以重金屬超標為主。目前,我國土壤環境污染監測技術和土壤修復與其他發達國家對比較為薄弱,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也在迅猛發展,建立了一套有針對性的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等,由于受限于不發達的監測技術和設備等,行業發展的需求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在土壤環境污染監測的質量控制方面仍然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1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的分類及特點
土壤環境監測主要分為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及土壤環境污染監測。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指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來對土壤環境質量進行監測,監測數據包括環境質量具體問題、變化趨勢和規律等;土壤環境污染監測指對土壤各類有機污染物、金屬、病原菌、農藥的來源及污染水平進行監測,通過監測得到相應的土地污染程度和變化趨勢相關數據。土壤環境監測技術有以下特點:(1)綜合性,檢測對象包括農用地及非農用地等多種土壤,并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實現綜合應用;(2)連續性,土壤環境監測技術可連續對同一片土壤進行動態監測,為后續治理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持;(3)追蹤性,在監測出一片土壤可能出現的問題后,可開展進一步的追蹤監測并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后續處理。
2我國土壤環境污染現狀
由于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經濟建設的需要,使我國的土地資源更加匱乏,造成糧食供給不足,過去我國是糧食出口國,現在,我國已經變成了糧食進口國。此外,不合理的使用本就匱乏的土地資源,如一部分礦業和重工業企業生產時,不重視環境的保護,使周邊土壤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土地利用現狀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形勢反而更加嚴峻。土壤質量的惡化不僅影響經濟的發展,還使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治理土壤環境的污染工作迫在眉睫。原國土資源部走訪調查時發現,我國部分地區有明顯的土壤污染問題,比如大面積使用污水灌溉土地,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土壤污染處理起來情況復雜、難度大、成本高,有的污染還是不可逆的,污染會影響土地的利用,從而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土壤環境污染最大的難題在于我國有關部門對土壤污染的防治力度小,效果也不明顯,尤其在資金投入方面,由于資金投入不到位導致基層防治力度不足。即使相關部門能夠意識到土壤環境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但若無法解決資金投入問題,那么環境保護這項工作將無法正常進行,達不到預期效果。此外,土壤污染防治針對性不足,無法有效地改善各地土壤環境污染的現狀,尤其是仍有部分地區沒有對土壤防治工作作出明確的要求,導致地方有關部門及對群眾土壤污染的防治不重視。如果生產的農作物受到土壤污染,其所含營養成分發生變化甚至殘留一些有害物質,就會造成食用后影響身體健康的后果,部分產品若是出口到國際市場上,會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產生大的負面影響,遭受更大的經濟損失。
3我國土壤環境污染監測質量控制研究
我國土壤環境污染相關監測技術和設備雖發展較晚,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但是也有大量研究人員對土壤環境污染監測的質量控制問題進行了研究。如果要保證土壤環境污染質量監測數據的精確性和完整性等,就必須采取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質量控制工作貫穿土壤環境污染質量監測的全過程。比如,前期的分析測試、現場的布點采樣,后期的數據評價和綜合報告等,每一個環節都應該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前期的布點采樣必須做到等量、隨機的原則,嚴格按照《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進行布點采樣,以確保后期監測分析的準確性。工作人員需進入現場進行樣品的審查工作,目的是確保樣品的代表性和合理性。在樣品運輸至實驗室的過程和到達實驗室的樣品準備工作中需避免給樣品造成二次污染,采用經過清潔的工具對樣品進行轉移和封裝。實驗室中的質量控制主要由分析質量控制、質量控制圖和土壤標準樣品三部分組成,其中分析質量控制包括了精密度控制和準確度控制,較好的重復性、平行性和再現性代表著精密度較高。
相關期刊推薦:《清洗世界》(曾用刊名:化學清洗),1963年創刊,是見證我國清洗行業發展唯一的專業技術刊物,也是目前唯一跨工業清洗、商用清洗的專業技術應用刊物。設有:試驗研究、使用技術、專論與綜述、新產品開發、專業保潔、經營管理、市場瞭望、職業培訓等欄目。
我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的一些基本思路,主要包含了以下幾點:第一,優化土壤監測制度,若要將土壤環境監測工作落到實處,需要針對監測工作體系和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進,確保其達到科學化、精細化和全面化,進而確保監測工作的順利進行,為后續的土壤環境治理和修復提供準確的數據。第二,改進土壤環境監測技術,從樣品的采集和制備、實驗過程的質量控制和質量監控圖三個方面來提升監測技術。樣品采集和制備階段要遵循等量、隨機的原則,避免二次污染,正確嚴謹的給樣品進行編號,而且需要分別對半揮發性、揮發性以及可萃取的有機物進行分析,避免污染物的交叉感染。對監測人員加強培訓,盡量避免人工誤差的存在,監測保證值須大于95%,確保監測結果的準確性。繪制準確的監控圖也是改進監測技術的重要保證。
土壤環境監測的誤差主要來源于四點:第一,不同位置的土壤組成成分存在差異,若是采樣不合理、不全面和采樣時處理不當等會直接影響采樣數據的準確性,進而影響土壤環境監測的結果;第二,樣品的運輸和保存過程中的不當操作會影響樣品的后期測量結果;第三,制樣過程的不嚴謹造成樣品間的交叉污染;第四,再對樣品進行二次處理和實驗室中的測定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稱量、測量等出現誤差,該類誤差屬于隨機誤差且較小。針對以上幾個問題提出了幾個要求:組織機關要求、人員要求和設備儀器的要求,以確保誤差的最小化。
4結語
總之,雖然土壤的監測過程比較復雜,但是只要在土壤監測的過程中能夠按照每個步驟的質控要求來進行,并且對監測中的難點進行分析和解決,就可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論文作者:魏雪鋼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