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1-0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草原生態保護與農牧民增收是一對矛盾共生體,放牧是農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但過度放牧勢必對草原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只有尋找到適度放牧與草原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點,才能夠形成牧民收入增加和草原生態保護雙贏的局面。本文分析了畜牧業發展過程中
摘要:草原生態保護與農牧民增收是一對矛盾共生體,放牧是農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但過度放牧勢必對草原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只有尋找到適度放牧與草原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點,才能夠形成牧民收入增加和草原生態保護雙贏的局面。本文分析了畜牧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出“為發展而增長”的供給側改革策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草原生態保護;農牧民增收;供給側改革;問題;對策;協調發展
草原生態在我國生態環境系統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推進以及自然氣候的變化,我國草原退化現象非常嚴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過度放牧。
1青海草地圍欄建設
20世紀80年代,青海在全省牧區推廣草地圍欄技術,并于1988年出臺《青海省環扣式鍍鋅鋼絲網圍欄企業標準》,經過多年實踐后,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于2003年發布《青海省草原圍欄建設地方標準》,對圍欄材料質量、規格型號、生產制造、安裝檢驗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硬性規定。同時,在最近實施的重大生態文明工程建設(如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及退牧還草工程)中,充分考慮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需求,制定高規格的草地圍欄建設規劃,并加以嚴格落實。實踐證明,圍欄技術在改善草群結構、減少自然災害、±曽加草群密度、提高可食用草種類與優良牧草占比方面都有著十分明顯的作用。有數據表明,使用圍欄育草技術后,產草量從原來的2.09t/hm2提高到6.67t/hm2,同比增長達219%,植被覆蓋率提高至90.48%,草場利用率和承載能力大幅上升。另外,草地圍欄技術徹底改變了以前“草原無主、放牧無罪”的錯誤思想,推進了草場固定使用權與草場責任承包制的開展,減少因草場歸屬引發的矛盾沖突,牧民收入大幅增加,形成草原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雙贏的良好局面。在草地圍欄項目建設推進時出現一些問題:一是牧民盲目擴大圍欄規模,影響到野生動物遷徙和飲水通道,制約了野生動物繁殖和生長;二是牧民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實施掠奪式放牧,使得圍欄淪落為“大羊圈”;三是圍欄使用年限不足,由于人為或圍欄質量因素,使得圍欄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針對以上問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加強野生動物棲息環境保護。拆除影響野生動物繁殖、遷徙通道的圍欄,并給予拆除圍欄牧民相應補償(如新建圍欄、人工飼草地、畜棚等)。二是合理開發利用草場。制定草場輪牧使用方案,將減畜計劃落實到戶,對未執行相關規定者依法進行經濟處罰;對未能限期完成減畜任務者,取消當年補助獎勵;鼓勵農牧民多途徑增加草料供給,支持舍飼圈養;推進大牧場建設,使天然草場得到科學合理利用。三是強化圍欄后期維護。按照“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將圍欄后期管護責任劃分到戶,與國家相關補助掛鉤,對于已達使用年限的圍欄進行拆除重建[1]。
相關期刊推薦:《現代農業科技》(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于1972年創刊,是經國家科技部批準、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優秀農業技術研究性期刊,每月10日、20日出版。設有:農業基礎科學、農藝學、園藝學、植物護理學、農業科學、農業工程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動物科學等欄目。
2青海農牧區推進畜牧業供給側改革
青海農牧區針對草原畜牧業發展動能不足、經營方式落后、產業結構陳舊、發展持續不夠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關注農牧民增收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探索出“為發展而增長”的供給側改革策略,以內生動力推動生產經營方式變革,走出一條新時代畜牧業發展道路。
2.1青海農牧區在推進畜牧業供給側改革時存在的問題
一是畜牧業基礎薄弱。推行畜牧業供給側改革后,青海農牧區草原生態環境退化程度得到有效緩解,但是自然生態系統依然脆弱,草場沙漠化現象有增加的趨勢,天然草場過度打草現象依然較為嚴重,沙塵暴、旱災、水災和雪災等草原自然災害發生頻繁[2]。二是綜合開發度較低。畜產品加工及其發展水平不高,加工企業呈現小而分散、市場工藝滯后、科技含量不足,在畜產品精深加工與綜合開發利用方面存在問題,使畜產品附加值低下[3]。農牧戶還是以傳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信息化程度不高,風險承擔能力不足。三是品牌特色不突出。青海農牧區奶食文化歷史悠久,在國內外聲名遠播。但是整體實力不高,創新能力有所欠缺,加上假冒品牌過多,嚴重影響到品牌聲譽。
2.2青海農牧區采取的措施
一是推行“減羊增牛”戰略。在牲畜總量減少的原則下,增加肉牛數量,減少對草場生態系統的壓力,持續推進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2]。二是強化科技引領。以生態優先為原則,以牧民增收為目標,轉變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綠色興牧的良好氛圍。強調“綠色草原就是金山銀山”,采取“畜禽草耦合”模式,在提升經濟收入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草場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將生態旅游與養殖產業深度融合,以旅游帶動養殖,以養殖支撐旅游,形成良性循環。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對青海農牧區奶皮子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大力引導奶食品加工企業轉型升級,鼓勵有實力的奶食品加工企業申請使用專用標志使用權,以質量取勝、以特色揚名M。
3結語
總體來說,草原生態保護和農牧民增收之間既有矛盾沖突,又相輔相成,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與農牧民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實施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管理,充分調動農牧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將草原打造成為畜牧業發達、旅游業興旺、農牧民安居樂業的宜居環境,為脫貧攻堅助力、為國家發展加油。——論文作者:秦明東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