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1-11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為使番鴨細小病毒VP3基因在昆蟲細胞中正確表達,根據已發表的該病毒的VP3基因序列設計1對引物。以PCR方法擴增VP3基因;構建轉移載體pFastBac1-VP3,轉化DH10Bac感受態細胞,得到重組BacmidDNA;轉染昆蟲細胞Sf9,獲得重組桿狀病毒rBac-VP3。通過間接免疫
摘要:為使番鴨細小病毒VP3基因在昆蟲細胞中正確表達,根據已發表的該病毒的VP3基因序列設計1對引物。以PCR方法擴增VP3基因;構建轉移載體pFastBac1-VP3,轉化DH10Bac感受態細胞,得到重組BacmidDNA;轉染昆蟲細胞Sf9,獲得重組桿狀病毒rBac-VP3。通過間接免疫熒光、Western-blot試驗、SDS-PAGE分析目的片段在昆蟲細胞中的表達情況。成功構建了轉移載體pFastBac1-VP3,獲得重組桿狀病毒rBac-VP3,VP3基因在桿狀病毒表達系統中成功表達,得到大小約58ku的蛋白。
關鍵詞:番鴨細小病毒;VP3基因;桿狀病毒表達系統;轉染;sf9細胞
番鴨細小病毒病是由番鴨細小病毒(muscovyduckparvovirus,簡稱MDPV)引起的雛番鴨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1],主要感染3周齡以內的雛番鴨,俗稱三周病[2-3]。該病作為一種病毒病,重在預防,目前疫苗接種是最主要的預防方式。我國多在雛番鴨1日齡時進行MDPV弱毒苗免疫,但由于母源抗體的影響,以致弱毒苗不能對番鴨完全保護,國內外常有該病的報道[4]。因此,研究更為有效安全的MDPV疫苗是目前迫切的任務。
桿狀病毒載體表達系統(baculovirusexpressionvectorsystem,簡稱BEVS)是一個以昆蟲桿狀病毒為外源基因載體,以昆蟲和昆蟲細胞為受體的真核表達系統。該表達系統具有安全性高、對外源基因容量大、較好地轉錄后加工修飾等優點[5]。在桿狀病毒表達系統這些優點的基礎上,眾多學者對該系統進一步進行研究改進,最為重要的是Bac-to-Bac系統的構建[6],使桿狀病毒表達系統能更好地適應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的需要。
本研究旨在Bac-to-Bac系統中成功表達番鴨細小病毒的VP3基因,為制備VLPs提供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菌種與血清MDPV尿囊液、MDPV抗鼠多抗、PFastBac1載體、大腸桿菌DH5α、DH10Bac感受態細胞由筆者所在實驗室提供。
1.1.2酶類和主要試劑pfuDNA聚合酶、限制性內切酶NotⅠ、XhoⅠ及T4DNA連接酶購自加拿大Fermentas公司;質粒抽提試劑盒和膠回收試劑盒購自愛思進生物技術(杭州)有限公司;FITC標記的羊抗鼠二抗購自SouthernBiotech公司;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羊抗鼠IgG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牛血清白蛋白(BSA)購自美國Sigma公司。
1.2方法
1.2.1引物設計與合成參考GenBank中已發表的MDPVVP3的基因序列(登錄號:AY510603.1),設計1對用于擴增VP3基因的引物,引物由英濰捷基(上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序列為VP3-FB-F:5'-TATGGATCCATGGCAGAGGGAGGAAGC-3';VP3-FB-R:5'-TAAGAGCTCCAGATTCTGAGTCAAATACC-3'。序列下劃線處分別為上下游引物插入的NotⅠ和XhoⅠ酶切位點。
1.2.2VP3基因的擴增將MDPV尿囊液煮沸5min,-20℃冷凍10min,4℃、12000r/min離心5min,取上清為模板,VP3-FB-F、VP3-FB-R為上下游引物擴增VP3基因。反應體系:模板2μL、dNTP(2.5mmol/L)5μL、10×PCR緩沖液5μL、上下游引物(25mmol/L)各2μL、pfuDNA聚合酶(5U/μL)1μL,加雙蒸水至50μL。PCR反應條件:95℃預變性3min;95℃變性30s,49℃退火30s,72℃延伸2min,35個循環;72℃延伸10min。PCR產物經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1.2.3轉移載體pFastBac1-VP3的構建與鑒定按膠回收試劑盒的說明書回收目的基因,經NotⅠ和BamHⅠ酶切后與經同樣酶切的pFastBac1載體連接,轉化DH5α感受態細胞,涂布于含100μg/mL氨芐青霉素的LB瓊脂平板上,37℃培養過夜。挑取可疑單菌落培養,PCR初步鑒定,將鑒定正確的菌落提取質粒,并以NotⅠ和BamHⅠ雙酶切鑒定。酶切鑒定正確的菌株送至英濰捷基(上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測序,測序正確的命名為轉移載體pFastBac1-VP3。
1.2.4重組BacmidDNA的獲得與鑒定將PFastBac1-VP3重組轉化DH10Bac感受態細胞,涂布于含有50μg/mL卡那霉素、7μg/mL慶大霉素、10μg/mL四環素、100μg/mLX-gal及40μg/mL異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的LB平板上,37℃培養48h后出現藍白斑現象。將疑似的白色單菌落接種到含有50μg/mL卡那霉素、7μg/mL慶大霉素及10μg/mL四環素的10mL抗性LB試管中,37℃、250r/min搖床培養過夜培養,提取重組BacmidDNA。
以M13上下游引物對重組BacmidDNA進行鑒定,反應體系為重組BacmidDNA2.0μL,上下游引物(25mmol/L)各1.0μL,dNTP(2.5mmol/L)2.5μL,10×PCR緩沖液2.5μL,MgCl2(25mmol/L)2.0μL,TaqDNA酶(5U/μL)0.5μL,加雙蒸水至25μL。PCR反應條件:93℃預變性3min;94℃變性45s,49℃退火45s,72℃延伸3min,30個循環;72℃延伸10min。PCR產物經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1.2.5重組桿狀病毒的獲得與擴增將重組BacmidDNA轉染處于對數生長的昆蟲細胞Sf9,27℃培養,待Sf9細胞出現明顯的病變(細胞核變大,細胞變大變圓,從瓶壁脫落),收集上清即為P1代重組病毒。P1代重組桿狀病毒滴度一般比較低,須要用P1代病毒繼續傳代提高滴度。將P1代病毒感染Sf9細胞,48h后收集細胞上清,即P2代重組桿狀病毒。以P2代病毒感染細胞,得到P3代重組桿狀病毒。
1.2.6重組蛋白的鑒定
1.2.6.1SDS-PAGE和Western-blot試驗將P3代病毒感染Sf9細胞,正常Sf9細胞作為空白對照,待被感染細胞出現明顯病變時,收集細胞沉淀。用適量磷酸緩沖鹽溶液(PBS)重懸沉淀,與上樣緩沖液混勻,煮沸10min,進行SDS-PAGE,考馬斯亮藍染色、脫色,分析結果。
SDS-PAGE結束后,電轉印至PVDF膜,5%脫脂奶粉4℃封閉過夜,加入1∶400稀釋的一抗(MDPV多抗),37℃孵育2h,PBS洗滌5遍。加入1∶3000稀釋的HRP標記的羊抗鼠IgG二抗,37℃孵育1.5h,PBS洗滌5遍,而二氨基聯苯胺(DAB)顯色。
1.2.6.2間接免疫熒光試驗將P3代病毒感染Sf9細胞,以正常Sf9細胞作為空白對照,48h后,棄培養基上清,PBS洗滌。以預冷的甲醇固定10min,PBS洗滌后,加入1∶400稀釋的一抗(MDPV多抗),37℃孵育1h。加入1∶500稀釋的FITC標記的羊抗鼠IgG二抗,37℃孵育45min,PBS洗滌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
2結果與分析
2.1VP3基因的克隆
以處理的MDPV尿囊液為模板進行PCR擴增,經0.8%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出現1條約1602bp大小的特異性條帶(圖1),與預期結果相符。
2.2轉移載體pFastBac1-VP3的構建與酶切鑒定
將PCR擴增的VP3基因經瓊脂糖凝膠分離后,切膠回收,用BamHⅠ和NotⅠ雙酶切,與經同樣酶切的pFastBac1質粒連接,獲得轉移載體pFastBac1-VP3。經BamHⅠ和NotⅠ雙酶切得到約1.6kb和4.7kb的2條條帶(圖2),與預期結果相符,且DNA測序結果證明VP3基因克隆正確。
2.3重組BacmidDNA的PCR鑒定
以M13上下游引物對重組BacmidDNA進行PCR鑒定。由圖3可知,重組質粒以M13為上下游引物時,出現大小約3.9kb(2.3kb+1.6kb)的條帶;以VP3-PFB-F、VP3-PFB-R為上下游引物時,出現大小約1.6kb的條帶,與預期結果相符。
2.4重組蛋白的鑒定
2.4.1SDS-PAGE分析以P3代重組桿狀病毒感染Sf9細胞,待細胞出現明顯病變時,收集細胞,進行SDS-PAGE。染色脫色后,觀察結果。由圖4可知,被感染的Sf9細胞在約58ku處出現特異性條帶,空白對照沒有。
2.4.2Western-blot檢測對重組蛋白進行Western-blot檢測。由圖5可知,重組蛋白在約58ku處出現特異性條帶,與預期結果相符。表明在Sf9細胞中表達的重組蛋白能與MDPV多抗發生特異性反應。
2.4.3間接免疫熒光試驗以P3代重組桿狀病毒感染Sf9細胞,待細胞出現明顯病變時,以甲醇固定進行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由圖6可知,P3代病毒感染的細胞出現較強的綠色熒光,而正常細胞中未見熒光。
3討論
番鴨細小病毒最早被報道是在1991年,林世堂等認為是類似小鵝瘟的番鴨病毒病的一種新病毒[1],隨后程由銓等分離到2株病毒,最后確定本病的病原是細小病毒科的一個新成員[7]。番鴨細小病毒的基因組為單鏈線性DNA,全長5136bp,包含2個主要的開放閱讀框(ORF)。左側ORF編碼非結構蛋白(NS);右側ORF編碼病毒的3種結構蛋白(VP1、VP2、VP3)。其中VP3是主要的衣殼蛋白,約占總蛋白的80%,能刺激機體產生抗體[8-9],是誘導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的主要抗原[10]。
桿狀病毒基因組較大,不易通過常規的酶切連接將外源片段插入其中,通常是將外源片段連接到轉移載體上[11],然后轉移載體與桿狀病毒重組,獲得重組桿狀病毒。最初重組桿狀病毒構建時應用的是野生型病毒,該方法重組效率僅0.1%~1.0%[12],費事費力,因此在應用上有一定的難度。隨著桿狀病毒載體和篩選方法的不斷改進,1993年Bac-to-Bac技術問世。Bac-to-Bac技術是根據F因子載體原理,構建一種桿狀病毒穿梭載體[13],該載體既可像普通質粒一樣在大腸桿菌中復制,又能感染昆蟲細胞。該方法可使桿狀病毒的最大重組率高達100%,并且操作簡單,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試驗選擇MDPV主要衣殼蛋白基因VP3,將其克隆至pFastBac1載體上,構建轉移載體pFastBac1-VP3;轉化DH10Bac感受態細胞,藍白斑篩選及PCR鑒定后,獲得重組BacmidDNA。將重組BacmidDNA感染昆蟲細胞,制備重組桿狀病毒rBac-VP3,并通過SDS-PAGE分析、Western-blot、間接免疫熒光試驗檢測重組蛋白的表達。結果證明,VP3基因能在桿狀病毒系統中正確表達,為病毒樣顆粒在昆蟲細胞中的自主裝配提供了有力條件和基礎。
相關期刊論文推薦:《江蘇農業科學》(月刊)創刊于1973年,是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主管并主辦的綜合性農業科技期刊。本刊主要是跟蹤科技前沿,傳播最新農業科研成果、技術和先進生產經驗,側重實用技術,服務于提高農業科研水平,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幫助農民科學致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農業領域具有很好的聲譽和影響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