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研究文獻綜述

發布時間:2019-12-21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是歷史災害及極端干旱事件社會影響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利用歷史文獻等資料,相關學者在旱災氣候變化背景與旱情、旱災社會脆弱性、旱災社會影響及旱災社會響應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從研究階段、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及主要

  摘要: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是歷史災害及極端干旱事件社會影響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利用歷史文獻等資料,相關學者在旱災氣候變化背景與旱情、旱災社會脆弱性、旱災社會影響及旱災社會響應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從研究階段、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及主要結論等方面綜述了相關研究成果。結果表明:現有文獻全面涵蓋不同視角與區域尺度,熱點視角與研究區域反映了旱災社會影響及響應的關鍵環節,以及區域不平衡的重要特征;現有文獻采用史實陳述、綜合分析、定量評價、空間分布及過程分析、對比分析及統計分析等方法,認為在極端干旱事件與社會脆弱性的相互作用下,旱災社會影響被放大、賑災成效受到制約,導致災情極為慘重。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關注相關指標空間分布與過程的集成、插補、重建,旱災社會影響與響應的區域差異與關聯,極端干旱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與反饋機制的定量解釋。

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研究文獻綜述

  關鍵詞: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旱災社會脆弱性;旱災社會影響;旱災社會響應

  作為氣候變化的重要要素,極端干旱事件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可對人類社會產生強烈而廣泛的沖擊,通過與人類社會脆弱性的相互作用,造成嚴重的生產破壞、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甚至社會動蕩的災難性后果,成為影響人類可持續發展最嚴峻的挑戰之一[1-7]。極端干旱事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層次性特征[8-9],而且人類社會脆弱性也隨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區域及時代差異,因此人類社會響應旱災的行為具有多主體、多層次、多途徑的特征,它們之間復雜的耦合過程使極端干旱事件的最終影響,呈現出劇烈而又具有一定時空變異和不確定性的格局。對極端干旱事件社會影響傳遞過程及響應機制的闡釋,是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影響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入認識氣候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機制的關鍵環節之一[1,7,9-10]。受季風氣候影響,中國降水年際變率大、旱災發生頻繁,整個東部地區公元初至2000年發生極端大旱事件209次,其中過去1000年發生持續3年以上且至少覆蓋4個省份的重大連旱事件高達15次[11-13]。嚴重旱災往往使糧食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往往引發大面積饑荒、大規模流民及人口損失,甚至導致經濟財政惡化、觸發社會動亂和朝代更替[14-18]。17世紀以來發生在1637-1643年、1719-1723年、1875-1879年、1927-1930年的重大旱災因其深重的災情及社會影響,分別被稱為“崇禎大旱”、“康雍奇災”、“丁戊奇荒”和“民國十八年大饑饉”[13,16]。

  華北地區是我國歷史旱災發生最頻繁的地區。近500年來我國發生的多次極端干旱事件均給華北地區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其中之一就是1876-1879年大范圍持續干旱事件,史稱“丁戊奇荒”(或“光緒大旱”)[19-21]。此次旱災引起許多學者的廣泛關注,不同的研究者從旱災的氣候變化背景、旱情發展過程、旱災社會影響與響應開展研究[22-33],特別是在氣候變化背景的定量重建、災情及各方賑災響應的史實分析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總結這次典型旱災案例,闡明極端干旱事件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區域差異,以及人類響應的方式、過程及結果,可為中國科學防災減災、合理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提供歷史相似型和經驗借鑒。本文結合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綜述近年來在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進展。

  1數據與方法

  1.1文獻來源

  利用知網、萬方、維普等國內期刊數據庫及超星等圖書數據庫,以“丁戊奇荒”、“光緒大旱”、“華北旱災”、“晚清災荒”等作為關鍵詞,檢索并收集相關文獻。同時根據主題、內容的相關性,對一次文獻的引證文獻及參考文獻進行全面二次檢索與收集。通過上述方式共獲得截止到2017年12月的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研究文獻168篇,其中進展綜述類論文2篇,研究專著5部,學位論文27篇,期刊及會議論文等134篇。

  1.2分類統計

  (1)階段劃分

  根據研究內容,文獻可分為進展綜述、旱災綜合研究、氣候變化背景與旱情等類型(表1)。統計收集到的研究文獻的發表或出版時間,獲得不同年份的文獻總數及各類文獻數量。根據文獻總數及類型構成特征的變化趨勢,并參照主要研究方法的變化特征,劃分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研究的發展階段。結合各階段研究文獻的研究方法與內容,對各階段研究的特征進行簡要分析。

  (2)方法分類

  考慮分析手段、研究結果表達形式、定量程度等要素,對相關研究文獻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分類。在綜合考察主要文獻的基礎上,對各類研究方法的基本過程及對應研究內容進行系統歸納。

  (3)研究視角分類與統計

  基于全球變化以及自然災害研究中脆弱性、糧食安全及災害系統的概念,考慮極端干旱事件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的關鍵要素與過程,通過已有文獻的研究視角及研究區域的分類與統計,對不同研究視角與研究區域的關注度進行評價。

  對各類研究視角涉及主要文獻研究結論進行系統總結概括,在“基于糧食安全的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影響與響應概念模式”[1]的基礎上,試述了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研究框架。

  2結果分析

  2.1研究階段劃分

  研究階段劃分如圖1所示。

  (1)1980-1985年

  這一時期屬于研究的萌芽時期,少數學者開始關注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并進行了旱災綜合研究。就目前可得文獻而言,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最早見于鄧云特的《中國救荒史》,何漢威在其著作《光緒初年(1876-1879)華北的大旱災》中首先對旱災發生的氣候背景、華北地區災情概況、賑災措施及旱災社會影響進行了綜合分析,并統計了旱災社會影響等各方面數據[19]。趙矢元從旱情發展過程、各省受災范圍、饑荒概況、災荒社會成因等方面進行了史實陳述和綜合分析[20]。

  (2)1986-1998年

  這一時期關注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的文獻逐漸增多,共有19篇文獻。整體而言,以旱災綜合研究及旱災社會脆弱性研究為主,分別為6篇、8篇,關注旱災社會響應、旱災氣候變化背景、旱災社會影響的文獻也開始零散出現。旱災綜合研究以李文海的專著《災荒與饑饉1840-1919》、《中國近代10大災荒》,及王金香的《光緒初年北方五省災荒述略》和夏明方的《也談“丁戊奇荒”》最具代表性[26-29]。部分學者從財政體制、鴉片種植、漕運廢棄、倉儲衰敗、戰爭等方面對旱災社會脆弱性進行了探討,夏明方等人對旱災社會響應進行了綜合分析。

  (3)1999-2007年

  這一時期研究文獻快速增加,共有46篇文獻。整體而言,旱災社會脆弱性、旱災社會影響及旱災社會響應的研究數量相對較多,分別為13篇、9篇、15篇。2000年、2003年分別出現旱災社會脆弱性及旱災社會影響研究的熱點,2005-2007年旱災社會響應研究數量快速增加。其中,旱災社會脆弱性研究以其成因的綜合探討、政府財政狀況對旱災的影響為主,旱災社會影響研究則全面關注了受災范圍、災情強度、農業生產、糧食價格、人口損失等各個方面,旱災社會響應則主要以受災地區的綜合響應、政府賑災及民間義賑,江南義賑與教賑的發展概況及其在山東的賑災活動。

  (4)2008-2017年

  這一時期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研究得到學者們更廣泛的關注,共有98篇文獻。整體而言,以旱災社會響應、旱災社會影響研究數量最多,分別為51篇、21篇,其次是旱災綜合研究及旱災社會脆弱性研究分別為13篇、9篇。旱災社會響應受到學者持續關注,涉及災異觀、賑災思想、輿論宣傳等社會災害認知的研究主要出現在2008-2011年,2010年之后官賑研究相對較多,義賑研究基本貫穿整個時段,而教賑研究則散見于個別年份。旱災社會影響研究逐漸深化,全面涵蓋糧食生產、糧價經濟、饑荒、人相食、社會秩序、疫病等伴生災害以及對其他地區的影響等多方面;成果定量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以定量評價、空間分布、過程分析、統計分析等形式表現的研究成果逐漸增多。綜合社會成因、糧食儲備與供給、財政等旱災社會脆弱性因素的研究繼續受到學者關注。旱災綜合研究則持續發展,區域尺度上進一步細化,研究內容更加全面且更偏向于旱災社會響應。氣候變化背景及旱情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相關學者對降雨量時空分布、干旱區演變、旱災發生氣候背景等進行了深入分析。

  2.2研究方法分類

  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研究方法以歷史學的史實陳述、綜合分析為主,但隨著研究發展與學科綜合,其方法呈現出綜合化、定量化、空間化的變化趨勢。涉及的主要方法如下:

  (1)史實陳述

  通過對檔案資料、地方志、報刊、文集、整編歷史資料、現代歷史著作的收集與考證,提取1876-1879年旱災相關信息,不少學者對旱情、旱災社會影響、旱災社會響應等歷史事實進行了還原、陳述[19-24,26-41]。

  (2)綜合分析

  在征引各種史料基礎上,從人類系統、災害系統及糧食安全的全局視角出發,考慮人類各個子系統及其與旱災的內在關聯、糧食安全問題的層次性、社會響應中的系統性反饋與互動,相關學者對旱災的社會脆弱性成因、旱災社會影響的傳遞過程、各主體旱災響應行為及成效進行深入的綜合分析[19,27-30,35-49]。

  (3)定量評價

  在廣泛收集史料中的受災州縣數、成災分數、收成分數、糧價、人口損失,糧食產量、倉儲存糧與財政收支,錢糧籌集與賑濟、災荒報道等各種數據基礎上,相關學者分別對不同區域旱情與災情程度,糧食減產、糧價上漲、饑荒與人口損失等旱災社會影響,生產、經濟系統脆弱性,以及旱災社會響應的規模、范圍、強度等進行了定量評價[19,21-23,37,50-63]。

  (4)空間分布與過程分析

  利用降水量、旱澇等級等重建數據,以及史料中提取的社會脆弱性、旱災社會影響及旱災社會響應相關指標的時空屬性信息,相關學者分別對不同區域氣候變化與旱情災情、糧食收成、糧價的空間分布與發展過程,鴉片種植、饑荒與人口損失、疫病等并發災害、賑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財政收支、賑糧調度的發展過程進行了系統分析[19,21-24,32-33,46,50-54,56-61,63-69]。

  (5)對比分析

  通過不同時段、區域、層面相關指標的對比分析,相關學者深入探討了旱災氣候變化背景,極端干旱對糧食減產的影響,糧價上漲、饑荒與人口損失等災情形成的社會脆弱性因素,旱災與疫病等并發災害的關聯,賑災強度對災情后果的影響等問題[23,37,60-61,64-71]。

  (6)統計分析

  利用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少數學者探討了旱災、收成分數與糧價的關系,極端干旱對糧食收成的影響,旱災與疫病等并發災害的關系[32,67,71]。

  2.3研究視角及主要結論

  華北地區1876-1879年旱災研究以歷史學學者對旱災社會響應、旱災社會影響及其社會經濟成因等方面的研究為主(表1)。

  對研究文獻涉及的主要研究視角、研究區域進行統計(表2)。對于旱災綜合研究類文獻中涉及的多個視角,以及各篇文獻中涉及的多個研究區域,分別計入相應的研究視角及研究區域。

  總體而言,不同視角、不同研究區域的關注度存在顯著差異。生產、經濟、社會子系統脆弱性,饑荒與人口損失、災情概況、糧價與經濟等旱災社會影響,旱災認知及各主體賑災活動等研究視角是研究文獻關注的熱點。全國尺度的氣候變化背景、旱災社會脆弱性、賑災響應等是研究熱點,華北地區的氣候變化背景、生產系統脆弱性及災情概況等也受到了較多關注,山西省各視角的關注度均明顯高于其他省份。

  研究文獻的主要結論如下:

  (1)氣候變化背景與旱情

  旱災發生的氣候變化背景各省都有涉及,但以中國東部及華北地區的研究為主,F有文獻全面關注了華北全區及各省旱情及發展過程,對山西省的關注最多。

  氣候變化中出現的極端干旱是糧食安全危機及旱災災情形成的外部風險源[9]。華北地區屬于氣候變化敏感區,東亞季風減弱等氣候系統變異導致區域降水嚴重偏少,進而使得農業生產所需水資源短缺,形成1876-1879年極端氣象干旱及水文干旱事件[23]。

  1870年代屬于小冰期結束之前的寒冷氣候階段,華北地區處于極端旱澇事件高發時段,干濕序列及降水量重建結果均表明1876-1879年該區發生了近300年來最嚴重的的極端干旱事件[72]。其氣候驅動力是由東太平洋地區海溫異常及強厄爾尼諾事件,由此引發的東亞季風減弱和降水變異是華北地區大旱的直接原因[21-23]。

  華北地區1876-1879年大旱涉及河南、山西、陜西、山東、河北、甘肅、四川、湖北安徽等13個省份。據統計,1876-1878年華北5省發生旱情的州縣數分別達到了222、402、331個,旱情以山西、河南、陜西3省最為嚴重,干旱中心主要位于晉南、晉中、豫西及關中東部[21-23,29]。旱情于1876年開始在山東、河北等省出現,在1877年加強與擴展并覆蓋華北5省大部分地區,1878年主要旱區西移至陜甘川一帶[22]。旱情最為嚴重的1877年,出現春、夏、秋3季連旱,部分區域甚至出現降水較常年偏少70%以上,黃河、汾河、澮河、灤水等出現徑流大幅減少甚至大范圍斷流現象[23,50]。

  (2)旱災社會脆弱性

  生產、經濟及社會子系統脆弱因子是研究文獻關注的熱點內容,如華北地區特別是山西省等鴉片種植及生態惡化,國家層面財政枯竭及倉儲衰敗,山西省與國家層面吏治腐敗和差傜繁重,各省交通條件落后、水利設施廢弛等基礎設施系統脆弱因子也受到了一定關注。

  旱災社會脆弱性是華北地區1876-1879年極端干旱的影響得以放大并傳遞,最終形成嚴重災荒的內在根本因素。同時,社會、人口、經濟及基礎設施子系統的脆弱因子對各主體響應行為的規模、強度、效率、覆蓋面等產生不利影響,制約了旱災社會響應成效。

  期刊推薦:《自然災害學報》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雙月刊)1992年創刊,為災害學學術性刊物。旨在展示我國災害科學的研究成果,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在災害科學方面的結合?歉鞣N自然災害和社會科學在災害科學方面的結合?歉鞣N自然災害和發生機理、災害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及其影響、防災減災系統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論文。讀者對象為災害學研究工作者、防災減災專業技術人員及相關專業大專院校師生。

  農業生產及基礎設施系統脆弱因子降低了糧食生產水平及有效耕作面積、提高了單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鴉片種植、自然生態破壞及農業單產較低是農業生產系統脆弱性的集中體現。華北各省的鴉片種植大量侵占了糧食生產的土地和勞動力,使得糧食減產、民間糧食積蓄不足。清末以來華北地區及西北東部的自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其氣候調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功能急劇降低,增強了糧食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而糧食單產較低與人口過剩的壓力則使得華北地區處于糧食不足狀態,人均糧食占有量突破安全生存閾值。這些因素是旱災時糧食大幅減產,導致大規模饑荒及人口損失的重要原因[10,43-44,51,64-66,73-74]。華北地區水利設施建設與修繕的廢弛,導致灌溉功能失效,干旱氣候條件下為農業生產調配水資源的能力大幅降低,加重了旱災的破壞程度[20,22,10,45]。黃土高原及山脈阻隔的不利地形條件,以及落后的交通運輸體系,使得山西、陜西、河南等內陸省份賑糧運輸效率低下、耗費大量資金,且刺激災區糧價上漲,加重了旱災災情[34,43-44,73]。運河全線南北斷航及漕運功能的喪失也對賑糧運輸效率產生了不利影響[75]。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