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22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為探究生豬養殖區域規模調整問題,按照《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以氮、磷為衡量元素,分析各生豬優勢產區畜禽糞污的土地承載現狀,使用面板回歸討論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影響因素,針對不同土地承載狀況,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結果顯示:4個生
摘要:為探究生豬養殖區域規模調整問題,按照《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以氮、磷為衡量元素,分析各生豬優勢產區畜禽糞污的土地承載現狀,使用面板回歸討論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影響因素,針對不同土地承載狀況,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結果顯示:4個生豬養殖優勢產區存在3種不同土地承載狀況,政府在環境保護與生豬養殖協調發展工作上的努力初見成效,相關環境政策與產業發展逐漸融合,生豬市場價格是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重要引導因素,兩者呈指數相關關系,經濟因素、比較收益和技術條件對生豬養殖區域規模有同向線性影響,生產成本和交通因素對生豬養殖區域規模有反向線性影響,而資源稟賦對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變動影響不大。
建議在畜禽養殖潛力區實施“鼓勵型”政策,在畜禽養殖超載區實施“規制型”政策,在畜禽養殖超載—平衡混合區實施“引導型”政策,以達到環境保護和生豬養殖和諧發展的總目標。關鍵詞: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土地承載力;畜禽養殖污染;面板回歸模型
近年來,我國生豬養殖業規模快速擴張,全國生豬年出欄量從2000年的5.19億頭增加到2015年的7.08億頭,增長了36.56%;生豬養殖規;潭纫泊蠓岣,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年出欄200頭及以上的規;B殖場存欄占比達到62.9%。然而,我國生豬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也增加了糞污排放量,導致連同生豬在內的畜禽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嚴重[1,2]。
根據我國《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畜禽養殖業糞便產生量2.43億t,尿液產生量1.63億t,所排放的COD、總氮和總磷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1.9%、21.7%和37.9%,畜禽糞便產生量已大大超過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數量[3,4]。山東等6省份糞便資源超過1.00億t,北京等6省份農地氮磷負荷超標,約有20個省份超過本省份50%環境容量[5]。盡管畜禽糞便可為土地提供一定的營養,但大量糞污排放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地畜禽環境的承載力[6,7],對能源利用、氣溫變暖和富營養化造成了環境負擔[8,9],對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該問題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幾年一系列以促進畜禽養殖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為目標的政策法規相繼出臺: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拉開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的新篇章;2014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專門針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法規性文件《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據和指導;2015年和2016年我國連續印發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技術指南》,保障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高質有效開展。
2017年,我國《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土地消納糞污能力確定養殖規模,明確環境污染與畜禽養殖規模之間的關系;2017年,我國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提出以肥料化利用為基礎實行“以地定畜”,促進種養業在布局上相協調,精準規劃引導畜牧業發展。
生豬產業是我國畜牧業的主導產業,其規模和產值都處于重要地位,產業特點對整個畜牧業都有參考作用。在生豬養殖區域規模上,大多數學者認為規模并非越大越好,過大的規模會導致養殖成本大量提高、環境污染加重,導致產生規模不經濟[10]。
但目前我國并沒有對生豬養殖區域規模進行統一數值的管制規定,主要是由于各省份社會經濟環境和自然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生豬養殖的影響因素錯綜復雜,各地區必須因地制宜地選擇生豬養殖區域規模[11]。對此,已有研究發現影響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地區因素主要有:①生豬養殖成本。玉米是生豬的主要日糧,成為養殖成本的主要來源。近年來東北地區玉米優勢產區的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呈擴大趨勢[12]。②
環境容納能力。我國的生豬養殖業受資源環境制約逐年加重[13],環境容納能力較強的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的生豬養殖密度較高、規模較大[14,15]。③政府規制。環境規制對地區的生豬生產規模有抑制作用,生豬生產中存在“污染天堂效應”,環境規制嚴格的地區生豬養殖規模較小,環境管制寬松的地區生豬養殖規模較大[16,17]。
總之,生豬養殖區域的規模變化是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糧食增產、政策扶持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結合我國相關政策目標,在考慮生豬養殖區域的畜禽糞污土地環境承載力下,如何結合生豬養殖業本身的特點,“以地定畜”,調整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實現環境保護和生豬養殖業的協調發展成為當前我國生豬養殖業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本文分析了各生豬優勢產區的畜禽糞污土地承載現狀,討論了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影響因素。根據各影響因素與生豬養殖區域規模之間的關系,對處于不同畜禽糞污土地承載狀況下的生豬養殖產區的調整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1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
1.1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的測算方法
為了使研究樣本更具代表性,本文選擇《全國生豬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中生豬優勢產區的19個省份進行分析,其中由于遼寧省的宏觀數據質量欠佳,故予以剔除,余下18個省份的情況。
根據2018年1月我國的《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簡稱《指南》),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的測算是以糞肥氮(或磷)養分供給和植物氮(或磷)養分需求為基礎進行核算。畜禽糞肥養分供給量根據畜禽養殖量、糞污養分產生量等確定,其中畜禽糞肥養分需求量根據土壤肥力、作物類型和產量、糞肥施用比例等確定。
1.2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結果
根據《全國生豬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測算2008—2015年的平均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以氮養分為標準對我國生豬優勢產區中18個省份的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進行測算,樣本期內西南產區的平均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為1.49,大于1,屬于畜禽養殖超載區。
該產區中僅四川的土地承載力為0.96,處于畜禽養殖平衡狀態;廣西、重慶、貴州和云南的土地承載力分別為2.75、1.28、1.15和1.31,都處于畜禽養殖超載狀態,其中廣西畜禽超載嚴重。沿海產區的平均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為1.19,大于1,也屬于畜禽養殖超載區。該產區中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4個省份的氮養分承載力大于1,處于畜禽養殖超載狀態。
中部產區的平均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為0.83,介于0.8和1之間,屬于畜禽養殖平衡區,該產區7個省份中湖北的土地承載力為1.11,處于畜禽養殖超載狀態;河北、河南和湖南3個省份的土地承載力分別為0.90、0.86和0.94,均處于畜禽養殖平衡狀態;安徽、江西和山東3個省份的土地承載力分別為0.70、0.61和0.71,畜禽養殖還有一定環境容量。東北產區的平均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為0.54,小于0.8,屬于畜禽養殖潛力區。
該產區中吉林和黑龍江的氮養分土地承載力分別為0.63和0.44,這說明畜禽養殖還具有較大的環境容量。以磷養分為標準對我國生豬優勢產區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進行測算,發現中部產區的平均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為1.05,大于1,屬于畜禽養殖超載區。該產區中河北、河南和湖北3個省份的土地承載力分別為1.10、1.51和1.66,處于畜禽超載狀態;山東的土地承載力為0.86,處于畜禽平衡狀態;安徽、江西和湖南3個省的土地承載力分別為0.77、0.75和0.72,畜禽養殖還有一定環境容量。
西南產區的平均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為1.11,大于1,屬于畜禽養殖超載區。該產區中廣西、重慶和云南3個省的土地承載力分別為1.07、1.54和1.05,處于畜禽超載狀態;四川和貴州兩個省的土地承載力分別為0.99和0.89,處于畜禽養殖平衡狀態。沿海產區的平均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為0.88,介于0.8和1之間,屬于畜禽平衡區。
該產區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4個省的磷養分承載力介于0.8和1之間,處于畜禽養殖平衡狀態。東北產區的平均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為0.67,小于0.8,屬于畜禽養殖潛力區。該產區兩個省份中黑龍江處于畜禽養殖平衡狀態,土地承載力為0.98;吉林的磷養分土地承載力為0.35,畜禽養殖還有較大環境容量。
綜上所述,從氮養分土地承載力來看,西南產區和沿海產區的畜禽養殖區域規模應適當調減,中部產區的畜禽養殖區域規模已接近環境飽和狀態,但部分養殖省份還有一定環境容量,東北產區的畜禽養殖還有較大的環境容量。從磷養分土地承載力來看,中部產區和西南產區的畜禽總體養殖區域規模應適當調減,其中中部產區的部分省份還有養殖規模擴大的潛力,沿海產區的畜禽養殖區域規模處于平衡狀態,且4個省份無較大差異,東北產區的畜禽養殖區域規模還有較大的潛力。
2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影響因素
2.1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影響因素的理論假說
本文根據農戶行為理論、環境經濟學理論等相關理論,結合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將影響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因素設定為生產成本、市場條件、資源稟賦、經濟因素、交通因素、比較收益、政策因素和技術條件8個因素:
①生產成本。生豬養殖需要資本、人力、土地等成本的投入,總成本投入高低直接影響生豬養殖區域規模決策。生豬養殖投入總成本越高,農戶的養殖負擔越重,農戶越有可能減小生豬養殖個體規模,導致生豬養殖區域規?s減;生豬養殖投入總成本越低,農戶的養殖負擔越輕,農戶越有可能擴大生豬養殖規模,導致生豬養殖區域規模擴大。因此,本文選擇每頭生豬養殖總成本來反映生產成本,并假設生產成本與生豬養殖區域規模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谑袌鰲l件。生豬市場價格具備傳遞生豬養殖信息的功能,大多數生豬養殖戶會依靠上一期生豬市場價格進行當期生豬養殖決策。前期生豬市場價格對生豬養殖區域規模有重要影響作用,前期生豬市場價格較高,農戶判斷生豬養殖有利可圖,便會擴大個體生豬養殖規模,導致生豬養殖區域規模擴大;若前期生豬市場價格較低,農戶就會做出相反決策。因此,本文選擇各地區前1年待宰活豬的平均價格反映市場條件,并假設市場條件與生豬養殖區域規模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圪Y源稟賦。農業產業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受到地區自然資源的極大約束,包括土地、水、氣溫等資源稟賦,生豬養殖也需要適宜的資源稟賦為其提供必要的生長環境和生存條件,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日糧保障。生豬作為耗糧型品種,在養殖過程中受到主要日糧玉米供應的影響。雖然近年來飼料資源的替代性逐漸上升,玉米需求量略有下降,但玉米產量仍能很好地代表各地區間資源稟賦的差距。資源稟賦越豐裕的地區,更有利于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擴大;反之,生豬養殖條件受限,生豬養殖區域規模會被調減。
因此,本文選擇各地區當年玉米產量占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反映資源稟賦給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帶來的影響,并假設該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④經濟因素。生豬養殖的主要最終產物是豬肉,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對豬肉的需求量也逐漸上升,直接促進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擴大。但生豬養殖需要占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在其他比較優勢較強的產業面前競爭力較弱,還會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這與居民對健康、生態、宜居的生活質量追求相悖,兩者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生豬養殖區域的規模擴大造成沖擊,所以經濟發展水平對生豬養殖區域規模會產生不確定的影響。因此,本文選擇各地區人均GDP反映經濟因素給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帶來的影響,但其影響作用方向不確定。
、萁煌ㄒ蛩。當前我國生豬養殖者和消費者分離,生產區和消費區分離,需要便利的交通條件將生豬養殖所需的資金、要素、技術、信息等生產所需要素運輸到生產區的養殖者手中,又需要將生豬相關產品及時運輸到消費區的消費者手中。交通條件越便利,越有利于生豬養殖區域規模擴大,交通條件落后會制約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擴大。因此,本文選擇各地區道路面積密度來反映交通因素給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帶來的影響,交通密度由各地區道路面積與行政面積之比代表,并假設該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⑥比較收益。農戶進行生豬養殖是通過產業的比較收益進行綜合選擇,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會在生豬養殖和其他畜牧品種的養殖之間進行權衡,也會綜合考慮畜牧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經濟收益進行比較,選擇是否從事、縮小或擴大生豬養殖。一般情況下,生豬養殖的比較優勢越大,農戶越傾向從事生豬養殖,且在能力范圍內擴大生豬養殖規模,推動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擴大。
若生豬養殖的比較優勢較小,農戶會慎重選擇從事生豬養殖,難以擴大生豬養殖規模,抑制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擴大;若生豬養殖沒有比較優勢,農戶就會傾向選擇其他產業。因此,本文選擇各地區畜牧業比較優勢來反映比較收益給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帶來的影響,并假設該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⑦政策因素。生豬養殖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大量畜禽糞污、各類臭氣的排放,造成較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僅損害生態資源,還會降低居民的生活質量,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對此,我國各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環境規制政策,包括關停污染超標的養殖場和劃定各類禁養區等。
著名的“污染天堂假說”指出,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產業生產傾向從環境規制較嚴格的地區向環境規制較寬松的地區轉移,導致環境規制較嚴格的地區生產規模減小,而環境規制較寬松的地區生產規模擴大。因此,本文選擇各地區當年頒布地方性環保法規和規章數量來反映環境規制給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帶來的影響,并假設該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嗉夹g條件。隨著生豬需求量的增加,傳統粗放型的生豬養殖方式已無法滿足需求,從生豬養殖過程到生豬屠宰過程,再到豬肉加工等全產業鏈都需要規;、標準化、專業化發展,以提升生豬產業技術效率,保證生豬生產安全。各地區生產技術越高,越有利于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擴大;若生產技術過低,會導致生豬養殖過程效率低下,加工過程安全性差等狀況,制約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擴大。因此,本文選擇各地區能為生豬養殖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的鄉鎮畜牧獸醫站職工人數來反映各地區技術條件給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帶來的影響,并假設該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2.2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
通過上述理論分析,構建理論模型見式(2),其中被解釋變量為生豬養殖區域規模(lnsca),8個解釋變量分別為生產成本(lncos)、市場條件(lnmar)、資源稟賦(lnres)、經濟因素(lneco)、交通因素(lntra)、比較收益(lnpro)、政策因素(lnpol)和技術條件(lntec)。為降低異方差和共線性問題,對數據做取對數處理。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通過“以地定畜”來實現生豬養殖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關鍵在于結合各地畜禽糞污土地的承載力,調節各影響因素,以實現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期望變動。本文對我國生豬養殖主產區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進行了測算,構建面板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各地區生豬養殖區域規模變化的因素。
研究結論顯示:
、傥覈4個生豬養殖優勢產區存在三種不同的土地承載狀況:一是畜禽養殖潛力區,主要為東北產區。該產區氮養分和磷養分還有一定的環境容量。二是畜禽養殖超載區,主要為西南產區。該產區氮養分土地承載和磷養分土地承載皆處于超載狀態。三是畜禽養殖“超載—平衡”混合區,主要為中部產區和沿海產區。其中,中部產區處于磷養分超載,而氮養分平衡的“超載—平衡”混合狀態;沿海產區處于氮養分超載,而磷養分平衡的“超載—平衡”混合狀態。
、谏i養殖區域規模變化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環境政策對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擴大有拉動作用,生豬市場價格是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重要引導因素,經濟因素、比較收益和技術條件對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生產成本和交通因素對生豬養殖區域規模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而資源稟賦對生豬養殖區域規模變動的影響不再明顯。
3.2建議
針對以上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僭谛笄蒺B殖潛力區實施“鼓勵型”政策,鼓勵生豬養殖區域擴大養殖規模,以滿足生豬市場需求。首先要穩定生豬市場價格,拓寬信息傳遞渠道,保障生豬養殖戶能及時接收到有效的市場信息,有利于他們做出積極的生豬養殖決策;其次需要完善生豬養殖保險、技術指導等關聯體系,降低生豬養殖風險;第三要提高交通便利性,方便生豬要素的輸入和生豬產品的輸出,確保生豬市場流通順暢。
、谠谛笄蒺B殖超載區實施“規制型”政策,規制生豬養殖區域規模擴大,利于地區生態環境恢復。從生豬養殖成本入手,適度提高生豬養殖排污標準和排污稅費,調整生豬養殖總成本,促進資本較強的生豬養殖戶擴大生豬養殖規模以降低生豬養殖平均成本,不僅有利于生豬養殖方式向生態化、規;D變,還能適度調節生豬養殖區域規模;同時加大對其他生產過程較為清潔的產業扶持,減弱生豬養殖的產業比較優勢,以引導勞動力從生豬養殖向其他產業轉移。
、墼谛笄蒺B殖“超載—平衡”混合區實施“引導型”政策,引導生豬養殖區域規模的穩定,保持地區種養平衡;旌蠀^畜禽養殖規模已接近飽和狀態,不宜再盲目擴大養殖規模,通過完善生豬市場信息傳遞系統,打破生豬生產區和消費區信息傳遞的壁壘,使生豬養殖戶明確生豬市場需求,引導其從對生豬養殖的“量”轉為對“質”的追求,同時在生豬生產上,提倡規;B殖,建立生豬養殖標準,提升生豬養殖生產效率,促進生豬養殖業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左永彥,彭玨,封永剛.環境約束下規模生豬養殖的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農村經濟,2016,(9)∶37-43.
[2]王德鑫,鄭炎成,李谷成,等.環境規制條件下我國規模化生豬生產效率的測度與分析———兼論生豬養殖的適度規模經營[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5)∶818-825.
[3]陳瑤,王樹進.我國畜禽集約化養殖環境壓力及國外環境治理的啟示[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4,23(6)∶862-868.
[4]胡浩,郭利京.農區畜牧業發展的環境制約及評價———基于江蘇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6)∶36-42.
[5]耿維.中國區域畜禽糞便能源潛力及總量控制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171-179,295.
[6]鄒潔,項朝陽.中國大陸畜牧業環境效率測算及影響因素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6,38(1)∶90-96.
[7]黃季火昆,劉瑩.農村環境污染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來自全國百村的實證分析[J].管理學報,2010,7(11)∶1725-1729.
農村方向刊物推薦:《農村經濟與科技》雜志是農業綜合類中文科技期刊,創辦于1990年,月刊,大16開,內文64頁,是湖北省農科院主管,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與農村經濟與科技雜志社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類農業科技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