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的思維范式與價值取向

發布時間:2019-07-2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以人為本為核心的國土空間規劃聚焦于天道與人性相通之處達成天人合一。作為判斷規劃好與不好的標準,以人為本理念應有具體體現方法和實現方式。因此,本文系統論述了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的思維范式、價值取向以及規劃方法,以期為規劃工作者提供一套實際和

  “以人為本”為核心的國土空間規劃聚焦于天道與人性相通之處達成天人合一。作為判斷規劃好與不好的標準,“以人為本”理念應有具體體現方法和實現方式。因此,本文系統論述了“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的思維范式、價值取向以及規劃方法,以期為規劃工作者提供一套實際和可用的工具。

國土規劃

  國土空間是一國之本。

  國土空間規劃是要將“國土之所予”與“國民之所需”相匹配,即“地”能盡其所用,“用”能盡得其所。“地”是天的事情,“用”是人的考慮。“地”與“用”的匹配就是“天道”與“人性”的匹配。“以人為本”為核心的規劃聚焦于天道與人性相通之處達成天人合一。

  其規劃前提有3個:符合國情、符合邏輯、操作性強。符合國情指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合于生產、生活、生態中,推進新時代綠色發展;符合邏輯指平衡人與生產、人與生活、人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實現自存與共存平衡;操作性強指通過建立上令下達、下情上達的規劃政策、標準及規劃體系,去實現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

  思維范式和價值取向

  規劃一定包括選擇和取舍,關鍵是如何選擇和取舍,其標準是什么?“以人為本”作為判斷好規劃的標準該如何體現?“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的好處。第一,“以人為本”規劃以自存與共存平衡為原則。“自我保存”和“與人共存”是人類憑理性悟出來的“自然之法”,遵從的是“天人合一”。“自我保存”即“保存自身的存在和維持自身的本質”。人的“自我保存”不單是生存,而是生存得像人;“與人共存”也是讓別人生存得像人。

  “自然之法”無關道德,它是客觀絕對的,而且是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應知道的。人可以選擇去遵從或不遵從,制度也可以選擇扭曲或蒙蔽,但“自然之法”的規律不可避免。自存與共存平衡乃是人的天性,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平衡點,但人與人之間應形成共識。第二,“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是幫助人們做合理的事。在人人有共存意識的社會里,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存的空間,即大家好、你也好。在人人都只有自存意識的社會里,每一個人的自存空間都會受到威脅。所以,共存是自存的最佳保證。

  怎樣“與人共存”?如果待人比待己差是對人不公平,如果待人比待己好是對己不公平,兩者都不能持久。待人要如待己,也就是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去思考他的自存所需,即換位思考,這樣才能夠雙方公平,保持長久。所以,自存是共存的最佳標準。某種程度上自存衍生效率,共存衍生公平,以自存共存平衡為原則的規劃便是幫助人們做合理的事去實現公平與效率協同發展。換位思考是自存與共存平衡的開始,也是從“理想”轉為“合理”的途徑。

  自存與共存的平衡引導各方利益從“合理”出發去尋求各自的自存與共存平衡點。如此,關于規劃的糾紛或許會減少,成功解決糾紛的概率也會增加。第三,“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是尊重人的理性和物性的規劃。“以人為本”規劃中的“人”是理性動物,同時也具有物性。

  理性驅使他保持自存與共存的平衡,物性指引他聚焦于具體的物質需要和追求,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生理等各個層面。人以自身的體能、感官、經驗去衡量快慢、大小、高低、遠近、明暗等,人的眼睛視野是上27度、下30度,在這范圍內,一目了然,無須東張西望,有安全感和舒適感。這是“人的尺度”,是具有科學依據的。人的物性決定人要追求空間接觸機會,滿足生活、生產、生態的需求。放在國土空間的維度上就是安全、方便、舒適、美觀。

  國土空間規劃就是通過匹配土地與用途,讓人感到滿足和滿意。“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如何創造出最好的人居環境。“以人為本”的國土空間規劃是以滿足人的理性和物性為指導原則的規劃。它的起點在人(人的正常理性、人的共通物性);終點也在人(人與人之間自存與共存平衡的人居環境)。因此規劃的實踐要考慮“人”與“居”的關系。人是一種“身份”的理念——通過聚居去追求空間接觸機會者。

  “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體”(如家庭、企業、社團等)。如果是個人,他的基本屬性是年齡、性別、生命階段等;他的偶然屬性會是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教育水平等。如果是個體(如企業),它的基本屬性也是年齡(主要是規模大小)、性別(主要是業務類別)、生命階段(主要是發展階段);它的偶然屬性會是資本實力、行業地位等;緦傩詻Q定追求空間接觸的機會;偶然屬性支配追求的能力與方式。

  基本屬性不可變,特定的性別、年齡、生命階段有特定的空間接觸追求,如有小孩的家長一定會為孩子追求好學校。他的收入、教育水平、居住環境不會改變這個追求,這些只是追求的約束和條件,是他的偶然屬性,可以改變。規劃的作用就是改變這些偶然屬性,特別是他的空間條件和約束,去提升他的空間接觸機會。把理性“人”以最小氣力追求最高自存與共存平衡,表現在國土空間規劃上就是人通過聚居去追求空間接觸機會的最優化。

  具體來講:一是“通過聚居”是因為人是理性的群居動物,知道在聚居之中自存與共存會相得益彰,會使他生活得更美好;二是“追求空間接觸機會”是因為空間接觸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當然這包括追求正面空間接觸和避開負面空間接觸);三是“最優化”就是自存與共存的最高平衡。換句話,“以人為本”的國土空間規劃就是以尊重人的尺度,按自存與共存平衡的法則去建設和管理合適的“居”。綜上,“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就是以自存與共存的平衡(滿足人的理性)為原則和以人的尺度(滿足人的物性)為衡量,去創造個人和整體空間接觸的最優化。創造的杠桿是通過國土空間的使用和分配。

  “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的方法“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的方法概述。“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的方法,是以創造最高的社會價值為目標,建構一套程序化的規劃范式,去處理國土空間使用和分配問題。處理的前提是人、事、時、空條件,處理的原則是堅持自存與共存平衡,處理的對象是各相關“利益”,處理的關鍵是識別各相關“利益”的矛盾點。“以人為本”規劃中的“利益”是在推進國家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在各個相關“利益”之間用“以人為本”的原則去主持公道和保障效率,所以規劃的“利益”就是“整體利益”,也可稱“社會貢獻”。

  規劃處理的是“利益”之間的矛盾,不是“主體”之間的矛盾。因此,“以人為本”規劃中必須考慮“利益”之間在自存、共存以及整體共存3種狀態下的矛盾沖突,以整體“利益”和社會貢獻的多寡作為決策的標準。“以人為本”國土空間規劃的方法使用示范。以“耕地是否轉為建設用地”為例,具體闡述“以人為本”規劃方法使用的步驟。

  第一,計算自存。這是一對相關“利益”只考慮自己“利益”時的狀態,涉及兩個變量:自存值、自存比值。假設這對“利益”是建設用地開發利益和耕地保護利益,它們的矛盾聚焦于經濟維度。如果規劃編制者選定以經濟效益去衡量一個方案對社會的貢獻,衡量指標可以選用地價格。開發利益與耕地利益可以分別描述為:體現開發利益的建設用地地價(自存值)、體現耕地利益的耕地補償價(自存值)。“建設用地市價/耕地補償價”等于“自存比值”,衡量在雙方各自為政的狀態下,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對社會帶來的貢獻。比值大于1代表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增加了對社會的貢獻,反之亦然。

  第二,計算共存。這是一對相關“利益”既考慮自己又考慮對方時的狀態,涉及兩個變量:共存系數、共存比值。在該階段,開發“利益”不單是建設用地市值,耕地利益也不單是耕地補償值。雙方互相考慮對方的“合理”權益。開發利益會認同耕地除了生產以外還有維持社會安寧、保障農民生活的貢獻;耕地利益會認同開發需要合理利潤。此時,會出現一個新的“耕地與建設用地對社會貢獻的比例”,也就是當初的“建設用地市價/耕地補償價”應做適度調整去反映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對社會的真正貢獻。

  一般的做法是把建設用地市價與耕地補償價的差值(也就是耕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增值”)重新分配去反映耕地的真正貢獻是高于它的補償價,而建設用地的真正貢獻是低于全部的增值。這不是代表在現實中從開發商手里把建設用地的一部分市價轉到農民手里,而是用規劃概念去衡量建設用地取代耕地后對社會的真正貢獻,借此去決定是否要真正實現這個轉變。這個用來處理重新分配增值的系數叫“共存系數”。“自存比值”經過“共存系數”調整后得出“共存比值”。

  第三,計算整體共存。這是一對相關“利益”在考慮雙方共存之后還考慮整體共存時的狀態,涉及兩個變量:整體“利益”系數、整體“利益”比值。在該階段,規劃不僅考慮經濟效益,還要兼顧社會、生態等其他“利益”維度,或是兼顧全縣、全市甚至全國的整體“利益”,即需要考慮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整體利益”。此時,從經濟效益出發考慮開發利益與耕地利益得出的“共存比值”需要進一步調整,調整的系數叫“整體利益系數”。

  一般是把“共存比值”打個折頭,得出“整體利益比值”。也就是在耕地轉為建設用地中除考慮耕地保護利益和建設用地開發利益在經濟上的貢獻以外,還兼顧了生活、生態與及整個地區的福祉后而得出的整體貢獻。

  第四,使用決策門檻。判斷耕地是否變更為建設用地可使用決策門檻制度,若事先設定門檻值是1,也就是轉為建設用地后對社會的貢獻不能少于耕地對社會的貢獻。因此,當“整體利益比值”大于1時才應允許變更。若是少于1(即低于預定門檻)就應保留耕地。當然,門檻的大小要預先定下(但可以高于1也可以低于1,因地制宜)。

  自存與共存的平衡要按部就班去求取。先是辨別和衡量單方“利益”的自存,然后掌握雙方“利益”的共存,最終建立整體“利益”比值。自存、共存、整體之間是一貫相連的,在制定過程中,可以采用高效率的大數據和大問卷、針對性的專家論證和實地調研、戰略性的政治指導和判斷等方法,事先定下和公布各有關的方程式和系數,以此來整合專業知識和政府治理水平。

  規劃師評職知識:評城鄉規劃中級職稱如何發表論文

  城鄉規劃人員評中級職稱就需要發表論文了,而對于很多作者來說評中級可能是第一次發表論文,沒有相應的經驗,也不知道如何發表論文,為此期刊天空的小編介紹:大家先要看自己單位的職稱要求,有沒有規定發表幾篇論文,有沒有指定的相應期刊,有沒有上交材料的時間,掌握了這些內容,就可以做好充分的準備發表論文。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