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13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城市建設與發展至今,各種化工企業規模擴大,生產活動增多,各類活動的運行都對城市的河道、生態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河道與生態循環的健康和功能被破壞,這對于城市與人類的發展是不利的。水利工程規劃是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在水利規劃
摘要:城市建設與發展至今,各種化工企業規模擴大,生產活動增多,各類活動的運行都對城市的河道、生態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河道與生態循環的健康和功能被破壞,這對于城市與人類的發展是不利的。水利工程規劃是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在水利規劃設計時,需要在生態景觀河道共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以促進城市生態環境與河道生態得到改善。本文對基于生態景觀河道共同發展的水利規劃設計相關內容進行探究。
關鍵詞:水利規劃;生態;景觀;河道;共同發展
近些年,各城市地區不斷的開展建設活動,大量的消耗生態資源,并將很多具有污染性的物質流入河道,導致城市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河道污染。生態景觀河道無法維持健康狀態,這不僅會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健康和生存也會產生問題。因而全面推行生態景觀河道共同發展觀念,進行水利規劃設計是社會及人類長久發展的必要途徑。
1城市生態景觀河道與水利規劃當中的問題
1.1水利工程建設造成的破壞
水利工程是我國資源利用的重點工程,水利工程建設結構對于自然河道生態系統來說,是新增的結構,河道生態系統具有自身的循環和發展規律,水利工程結構的進入使河道生態系統的自然循環圈產生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水利工程中,會在河道的外圍建設大壩,大壩結構使河道的凈化功能被削弱,使城市各種途徑產生的污染元素進入河道后,無法進行自主凈化,導致河道污染問題持續加劇。而大壩將河道內部的環境與外界進行隔離,使河道生態系統只能在內部進行循環流通,生物遷移受阻,泥沙聚集,河道的水流規律也被打亂。
1.2農業生產發展造成的破壞
近些年,我國農業生產規模擴大,對自然生態土壤資源進行開發,農業種植期間為了促進農作物高效的生長,控制病蟲害,會使用大量的化學農藥,這些農藥殘留物質在土地當中,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破壞。農業生產也會在河道岸邊種植同一種類的植物,進行土壤的改良,這樣一來河岸生態系統的植物多樣性就遭受了損壞,河岸生態環境內部的發展和循環就無法正常的進行,很多生物也無法以河岸生態環境作為棲息地。河道生態系統的水文條件下降,水土流失問題逐漸突出。
1.3城市結構建設造成的破壞
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城市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各項建設工作陸續展開,對城市地上、地下、岸邊、河道等結構均因此產生了較大的變動。城市一些與地表結構相連接的地面材料不具備透水性能,導致河道水系統與地下水系統之間無法正常的循環,導致地下水和河道的水位變化差異大,常出現洪峰、缺水、洪澇等災害。
城市的建筑結構當中,高層建筑增加,城市空氣生態系統的循環出現了阻擋物,就會出現城市空氣污染集中現象,污染氣體無法短時間消散。城市為了改善污染情況,進行了城市綠化建設,但是綠化結構建設時沒有綜合分析其與河道生態結構之間的適應性,更多關注的是綠化美觀性,導致綠化結構會為河道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
1.4飲水工程建設水平較低
飲水工程對于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發展都較為重要,對城市與農村社會群眾生活質量優化有關鍵影響。但是各地區飲水工程建設的水平無法保持統一,各地區經濟水平差異較大,在飲水工程建設期間資金、人力、物力等資源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相對發達的區域飲水工程建設的進程較快,而很多經濟水平偏低的地區,飲水工程建設水平較低,工程應用的技術、設備都無法達到現代化水平。再加上我國存在一些地理位置偏僻或者地形復雜的山區,飲水工程建設難度更大。這對于我國水利規劃設計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
2生態景觀河道共同發展的水利規劃設計
2.1水凈化系統的水利規劃設計
2.1.1人工濕地
濕地環境能夠為植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植物更容易存活,生長質量和效率較高。城市發展帶來的變化,使生態景觀河道的自動凈化能力被弱化,人工濕地的規劃設計能夠與城市河道生態系統結合,從而對城市污水進行凈化處理,使河道逐漸恢復凈化能力。人工濕地建設是利用石、砂、土壤、煤渣等材料進行科學的配比混合,構建的濕地結構會形成利于植物生長的環境,在人工濕地當中種植適宜的植物,就能夠實現與河道生態系統相連的效果,并且人工濕地與河道生態系統結合后,凈化能力較強,人工濕地當中的生物膜和植物都具有凈化能力,通過人工濕地的規劃設計,對城市區域水生態循環系統的健康修復作用較大。
因而人工濕地的規劃設計是城市生態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規劃設計期間遵循生態、景觀、河道共同發展的原則。首先,在城市適宜的區域建設人工濕地,特別是水污染嚴重的區域,規劃時要綜合分析周圍生態環境和河道環境各項因素,不能對系統中的生物造成破壞。其次,人工濕地種植的植物品種選擇要注意,選擇成活率高、耐性強的植物品種,保證植物在惡劣的環境當中也能夠頑強存活,這樣才能保證人工濕地的規劃建設,真正發揮凈化作用。最后,要保證人工濕地的經濟價值和景觀價值,保證濕地美觀性,可以將濕地建設成為景觀,或者是娛樂場地。
2.1.2生物浮島
生物浮島是利用自然生態循環規律,利用一定的技術方法,在水生態系統當中種植植物,形成完整的循環鏈,使河道系統的凈化能力增強,并且還能提高河道的美觀性。具體來說,生物浮島是在富氧化的水質上層表面結構種植植物,在水生態系統中加入植物,植物的根部在河道生態環境內部,植物根部以上的結構裸露在水面外,與外界環境形成生態系統。河道內的生物可以吸收植物根部的營養,如食草的魚;根部當中含有的大量微生物也會對水系統內部的污染物質進行生化降解,轉換成氮磷類的營養物質。
植物上部結構也能夠遮擋部分陽光,抑制水系統內藻類物質的生長。植物是河道系統與外界生態系統的連接通道,植物通過自身結構將氧氣傳入水系統,將硫化氫、甲烷等污染氣體從水系統中排除。而植物生長所獲得的果實也可定期收獲,通過不同植物的種類的搭配種植,也可以形成具有美觀性的景觀,實現生態景觀河道共同發展。常見的生物浮島種植植物有美人蕉、水浮蓮、水稻、水芹菜等。
2.1.3花水路
花水路的規劃設計對河道水凈化系統循環增強有較明顯的幫助,但是花水路在水利規劃設計當中應用的廣泛度還比較小,花水路技術還在研究試驗當中,但各項研究試驗效果都得到了良好的結果;ㄋ肥窃诤拥老到y當中建設引流管道,將河水引入管道當中。并在管道上種植植物,與生物浮島的原理相同,植物會對管道內的水進行凈化處理,凈化完成后在通過管道匯入河道當中;ㄋ芳夹g對城市地下水和河道的水量調控有積極作用,并且還能夠凈化水資源。因而花水路在未來生態景觀河道共同發展的水凈化系統規劃當中,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其自身的發展空間也是非常寬廣的。
2.2防汛系統的水利規劃設計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社會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防汛系統設計方面,水閘、路橋、堤堰的設計不僅要具有較高的實用性與質量,還應當具有一定的美觀性。因此在設計防汛系統時,水利工程設計者應當與景觀設計者進行溝通與協調,保證系統能夠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既能保證生態建設的順利展開,也能保證景觀建設的有效性。例如可以在堤壩上設計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浮雕,以增加系統的美觀性。
結束語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生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全面推進生態景觀河道共同發展是重要且必要的。合理的水利規劃設計能夠促進城市和生態之間的和諧相處,在進行河道水利規劃設計時,要以工程技術為根本,將景觀藝術和生態理念融入進來,這樣就能夠拉近工程和人類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一種全新的自然發展觀。
參考文獻
[1]袁曉平.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規劃設計研究[J].吉林水利,2015(1):8-10.
[2]羅云洪.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規劃設計分析[J].冶金叢刊,2017(10).
[3]龔謙,馬燕兒.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規劃設計研究[J].珠江水運,2016(10):14-15.
[4]佚名.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規劃設計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8,278(24):98.
水利工程師評職投稿刊物:《吉林水利》Jilin Water Resources(月刊)1981年創刊,水利建筑刊物。以科技交流為主,兼顧政策宣傳與總結交流水利建設管理等方面的經驗,面向水利基層。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