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全域全要素自然資源現狀數據建設思路

發布時間:2019-06-27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生態文明時代的自然資源統一管理,首先需要解決資源家底不清的問題。開展全域全要素自然資源現狀數據建設,整合資源分類,形成自然資源一張圖一套數,對于推進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等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自然資源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

  生態文明時代的自然資源統一管理,首先需要解決資源家底不清的問題。開展全域全要素自然資源現狀數據建設,整合資源分類,形成自然資源“一張圖”“一套數”,對于推進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等具有重要意義。

資源科學

  我國自然資源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實現了從要素管理到綜合化、系統化管理的轉變,這也對自然資源“統一的底圖、統一的底數”提出了新要求,亟須有一套權威統一的自然資源現狀數據作為支撐。全域全要素自然資源現狀數據的建設需要破除數據共享的制度壁壘,不僅需要實現各類要素數據之間的整合,而且需要實現自然資源數據與人口、經濟等社會空間數據的融合對接,強調自然資源數據的精準性與時效性,搭建信息平臺并以此為基礎,實現政府、經濟、社會多方協同服務,形成統一的信息出口。自然資源管理對數據建設提出新的要求職責由分散到集中,需要一套數據整合技術。

  隨著國土、地礦、海洋、林業與測繪等部門的重組,自然資源部相關職責由分散轉向集中,各類資源調查數據的共享和整合將不存在體制上的障礙。然而長期以來自然資源調查工作分頭組織,調查內容和周期有差異,調查專業性和適用性不同,使得數據整合工作中面臨著很多困境:一是數據標準不統一、地類認定條件有分歧等客觀因素,直接影響數據兼容和共享應用;二是管理部門職責交叉等主觀因素,同一對象的空間邊界不統一或存在重疊,分類體系、指標要素、概念語義等差異仍存在。在自然管理統一管理框架下,須推進各類自然資源信息整合,完成土地、耕地、林業、草地、濕地、海洋等調查數據的標準銜接和格式統一,須研制適用于全要素自然資源數據的整合技術。

  要素由集合到融合,需要一項調查更新機制。自然資源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在于整體性[1]。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彼此有生態的聯系,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觸動其中一個要素,可能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2],從而影響整個自然資源系統的變化。隨著自然資源部相關職責的歸一化,最直接的影響是全域全要素自然資源數據的大集合。須要注意的是,自然資源管理并非各類自然資源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場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的變革[3]。

  要真正實現不同資源要素在同一話語體系下的有機融合,需要對各類基礎和專項調查的工作組織、工作流程、技術規范等進行重構,建立常態化調查體系和更新制度。目前面臨的主要難點在于如何控制統一空間單元體系,如何進行調查單元邊界的銜接和編碼,如何突破自然資源的多尺度、多時相、動態化數據更新技術方法。管理由限制到服務,需要一種信息應用模式。

  自然資源的管理體制更多地是強調“管”,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體系等均定位為負面開發清單,實施嚴格的用途管制;而在“用”上,管理部門一般通過一些財政手段在稅收、財政上給予優惠[4],如簡單地設定資源利用率、容積率等。技術層面對自然資源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空間分析、地物提取等基礎性工作,面向大數據時代的綜合分析、深度學習能力仍較弱,難以支撐多學科、跨領域、公眾化的綜合應用。在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框架下,以系統思維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5],為政府提供決策支撐、為社會提供專業化的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信息,本質上均涉及自然資源服務模式的轉變。

  數據建設的整體思路與框架按照“技術研究—應用服務”的思路,推進自然資源全要素數據整合建庫及動態更新,建立自然資源數據服務機制?傮w框架分為整合平臺搭建、數據整合建庫、數據動態更新以及應用模式研究4個部分。整合平臺搭建。數據建設的工作基礎,按照“三層一庫”(即基礎層、核心層、管理層和現有調查成果庫)的邏輯組織形式,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搭建自然資源現狀數據整合平臺,集成各類調查成果并進行空間及屬性要素判讀,從空間上解析各類調查數據之間的差異性,分析論證開展數據整合的可行性。數據整合建庫。數據建設的第一階段,是以現有數據為對象,研究自然資源數據整合的技術體系及其實施路徑,探索用地分類轉換方法、基于差異沖突檢測的圖斑邊界銜接方法、基于松散耦合要素管理的綜合信息擴展方法,形成自然資源現狀一張圖。數據動態更新。

  數據建設的第二階段,是基于現有數據整合結果,從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的實際需求出發,研究面向全域更新的統一調查工作機制、面向局部增量更新的聯動更新技術,實現對自然資源現狀數據的動態管理。應用模式研究。數據建設的戰略目標,將整合成果統一入庫,并集成政府數據和社會數據,建立縱向貫穿國家、省、市、縣(區)四級、橫向連接各政府部門和公眾的信息服務模式,探索自然資源數據與社會數據的融合應用,為實現自然資源整體保護、創新數據服務體系提供基礎支撐。

  數據差異機理診斷。這是建設自然資源現狀數據的首要內容,為后續的數據整合和統一調查奠定基礎。不同的自然資源專項調查為現狀數據提供了直接來源,針對土地利用調查、森林資源調查、草原資源調查、水資源調查、水利普查、濕地資源調查、地理國情普查等,系統性梳理不同調查在工作組織、技術標準、分類標準、調查成果等方面的差異。

  其中,在空間差異性方面,需要重點分析數據格式、坐標體系、數據來源等內容;在屬性差異性方面,需要重點分析數據標準、數據內容、屬性描述方式等內容。差異分析的目標是基于量化分析的視角,尋求各類要素數據基本信息的“最大公約數”。因此,需要將各類調查按照特征進行歸類,利用相似性概念模型,來衡量不同調查之間的關聯程度,相似度越高,進行數據整合的可行性越大。數據整合技術研發。數據整合是通過規范化和標準化處理,對數據結構和數據語義的統一。

  其核心思路是,形成結構與標準統一、內容完整的自然資源集中式的“數據中心”,對經過“粗加工”的數據進行深層“清洗”,最后裝載到統一的“數據倉庫”,確保自然資源要素空間具有唯一性、屬性具有綜合性。在實施層面,應以各類資源要素數據為主要參照,屬性信息保留相應資源地類信息,空間上則結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蓋等進行綜合,確保數據成果既符合現狀,又符合管理屬性。這就既需要研究“用地分類轉換+圖斑邊界銜接+屬性信息擴展”為一體的數據整合技術體系,確定技術要點并打通關鍵技術環節,針對格式差異、數據標準差異、屬性描述差異等問題制定處理規則;也需要系統梳理各類資源的調查、評價、監測、修復等技術標準和規范,編制統一的數據庫標準及建庫規范,從源頭上實現數據整合。

  動態更新機制研究。建立自然資源現狀數據目錄并實時更新,是實施動態管理的主要內容。動態更新可分為全域更新和局部增量更新,需要制定針對性更新策略。對于全域更新而言,推進現狀數據整合無法完全滿足統一管理的要求,還需要推進草原、森林、濕地、海洋等自然資源要素的實質融合,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的工作模式。

  銜接國家構建“1+X”型自然資源調查體系的要求,研究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的運行機制,明確統一調查的工作目標、關鍵內容、保障機制等。對于增量更新而言,自然資源要素存在地理位置的占有性和空間位置的關聯性,要素之間往往具有較強的鄰接關系,因而自然資源的增量更新具有多尺度性、聯動性等特征。因此,需要研究自然資源的全要素聯動更新機制,明晰數據更新來源及質量控制標準,融合自然資源要素的語義和面向管理的屬性附加,實現自然資源全要素信息的貫通、集成和融合,促進自動化、規;隆梅⻊漳J綐嫿。搭建“平臺+應用”的自然資源數據應用模式。

  信息化是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方向,信息化平臺是高效服務各項制度實施的基礎支撐,需要在操作層面搭建面向全域全要素數據的自然資源管理平臺,擴充和整合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信息資源,形成跨部門、多層級的協同工作機制[6];谛畔⒒脚_,以綜合性和戰略性重大應用、社會公共服務為需求導向,縱向形成統分結合、部省聯動的自然資源應用技術體系,橫向建設自然資源信息共享和服務體系,支持山水林田湖海草全方位、多層次監管,為決策部門和公眾提供廣泛、高質量、強時效性的科學數據和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唐京春,王峰.創建生態文明時代的自然資源管理新格局[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7,30(8):15-18.

  [2]嚴金明,王曉莉,夏方舟.重塑自然資源管理新格局:目標定位,價值導向與戰略選擇[J].中國土地科學,2018,32(4):1-6.

  [3]黃賢金.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新時代,新特征,新趨向[J].資源科學,41(1):1-8.

  [4]李媛媛.財稅政策促進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的若干思考[J].稅務與經濟,2018,220(05):99-105.

  相關刊物推薦:《資源科學》(月刊)創刊于1977年,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刊登資源科學領域具有創新性的論文,報道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相關的學術評論,介紹學科的前沿動態,為建立和發展資源科學理論體系、促進我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資源管理服務。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