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新時期淡水養殖業發展的空間變化探究

發布時間:2019-04-12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內容摘要】新時期淡水養殖業的發展十分迅猛,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淡水養殖業生產國。從20世紀80年代淡水養殖產量占世界的16.38%到現在淡水養殖產量占世界的51.23%,我國淡水養殖實現了量的提高與質的飛躍。在市場需求以及流通條件改善下,科學規劃養殖

  【內容摘要】新時期淡水養殖業的發展十分迅猛,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淡水養殖業生產國。從20世紀80年代淡水養殖產量占世界的16.38%到現在淡水養殖產量占世界的51.23%,我國淡水養殖實現了量的提高與質的飛躍。在市場需求以及流通條件改善下,科學規劃養殖產區的競爭策略,以養殖面積到產量的擴張,改變了品種與品質培育的改善,從早期的青、草、鰱、鳙等品種轉變到現階段多樣化的河蟹、克氏原螯蝦、鰻魚、鱉等種類,推動了我國淡水養殖的品種與質量的雙進步。探究淡水養殖業發展的空間變化,是為了合理利用地區資源及優勢,提高基本空間格局整合規劃,促進空間集聚演化機制的改進,以淡水養殖產業空間密集,形成專業化養殖園區的優化,推動淡水養殖業發展。

  【關鍵詞】淡水養殖業;空間變化;養殖產業發展

江蘇農業科學

  我國淡水養殖的地理集聚特征愈加明顯,地理集聚的演變機制能夠有效促進養殖質量的提升,通過一批專業化程度以及淡水地理的優勢,構建成符合我國地理特征的養殖產業發展?臻g變化中依舊是以南北區域劃分,南部地區以魚蝦類為主,北方則是貝類產量更優,水廠養殖業則是東西特征明顯,各地區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基本空間格局、技術、消費以及政策,進一步推動了淡水養殖的格局發展。

  尤其是在流通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的改變下,淡水養殖的競爭市場愈加激烈,需要從空間趨勢入手實現品質改善與品種優化。本文以淡水養殖業發展空間變化的影響因素入手,采用全局指數探究淡水養殖區的空間相關性,從淡水養殖區域格局以及養殖產業發展存在的各項矛盾,研究如何實現淡水養殖產業的優化發展。

  一、研究方法與資料

  (一)研究方法。

  本文選用淡水養殖勞動力、資金投入以及養殖面積為主,納入各省市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性以及水資源分布情況,以多變量探究淡水養殖業發展空間變化的特征以及空間演變機制。由于淡水養殖勞動力伴隨著城鎮化以及工業化的發展處于動態階段,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收益差距,導致淡水養殖勞動力逐年下降,雖然比起對種植業淡水養殖的收益更高,但由于農業發展不及工業化水平,城市勞動力流向明顯,以淡水養殖勞動力的投入為指標,明顯突出淡水養殖業發展的地區變化;淡水養殖面積的納入是因為淡水養殖面積與養殖量處于同一狀態,兩者相互協調統一、緊密相連,以淡水養殖面積投入分析淡水養殖量,以省域的污染以及周邊省域淡水水體的質量改變,顯著反應淡水養殖產量的波動與改變。

  淡水養殖資金的投入主要是為了探討生產漁船以及養殖技術的推廣,從技術以及養殖載體的變化,通過小規模的“散養”模式與淡水養殖技術產生效率的提升,通過購置漁船資本的投入比較,推廣資金增長對養殖技術以及養殖生產效率的影響,所以淡水養殖效率與淡水養殖業發展與養殖資金投入處于關聯狀態。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主要是從生產因素入手,以經濟因素影響展現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資源分布主要是以地表水資源為主,針對影響機理以及各省份的市場需求、居民消費水平、養殖政策補貼等,綜合性考慮外部因素對淡水養殖產業發展的影響。

  (二)研究數據處理。

  全國與省級是我國水產養殖發展的基本研究層面。根據我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淡水養殖產業主要是三種水產品———魚類、蝦蟹類、貝類,不同的飼養載體對環境的需求不同,我國進行淡水養殖的區域主要包括大陸的31個省(市、區),水產品總量與分品種的水產品產量是本文數據研究的重點,由于北部及西北部地區沒有進行水產養殖,因此最后研究的數據范圍主要是包括山東、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遼寧與湖北、江西、天津,四川、安徽等地,以水產魚類、蝦蟹類與貝類地理集聚現象為研究目的,研究數據的處理是將全部數據采用取對數方式去除量綱,針對個別年份中的異常值或缺失值采用差值替換,以個省市區的養殖業集聚程度占全國養殖量的比值進行表示。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我國淡水養殖業生產布局特征。

  我國淡水養殖生產省份變動十分明顯,淡水養殖主產省份以及產量發生空間變化,尤其是主產區淡水養殖產量除卻廣東、湖南以及浙江集中下降以外,江蘇、江西、山東、福建以及遼寧、天津等主產省份變動不大,各地區的產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湖北與江蘇地區排名上升十分快,在2010年以后省份變動更是涉及到前十名,除福建、遼寧以及天津等主產省份的位次變化不大。

  我國具備優良的水產養殖業發展條件,雖然各地區自然條件存在顯著差異,但全國與省級尺度存在相同的增長趨勢,尤其是山東、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遼寧與湖北這七個產量排名靠前的省份,魚類產量增長比例最大,高達65.1%,貝類則是占據19.21%、蝦蟹類占據15.64%,除卻上海市以外其余省市區的魚蝦以及貝類的最大增長幅度高達100.78%、35.22%和52.05%,依次是云南、天津與山東。

  水廠養殖產量較為突出的是長江中游,不同于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部沿海漁場和北部灣漁場等海水產品,長江中游的淡水產品養殖十分優越,通過江河與湖泊實現了生態養殖,這是地理集聚特征的最直接體現,水資源的分布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淡水養殖業的發展,空間變化以長江中游地區的省份為主,例如江西養殖產區愈加密集。

  (二)各地區的專業程度變化。

  利用地區相對專業化指數分析養殖區域的水平,主要根據專業化指數與專業水平差異的變化,根據指標數與0的對比,以地區專業化程度的平均水平為比較,根據差值的應用探究其專業化程度。我國淡水養殖業是我國漁業發展的主要模式,21世紀以來我國各省市專業化水平都伴隨著農業技術的應用以及養殖模式的改進不斷提高,目前主要是以長江中下游省市為主,其專業化指數都是逐年遞增,其中四川省的專業化水平均顯著高于全國平均發展水平,因此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淡水養殖專業化以及空間密集程度越來越高。

  專業化程度較低的是黃渤海流域與東南沿海流域,顯著突出的為遼寧、山東、浙江、福建等省份,專業化指數從改革開放前到21世紀始終低于0?傮w而言我國東南沿海流域的廣西與廣東,由于行業經濟的發展,其淡水養殖業處于下降趨勢,21世紀之前高于全國其他地區水平,新時期以后則是逐年遞減,近年來由于農旅一體化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其專業化指數與0的差距越來越小,專業化程度逐年上升。就空間格局而言,我國淡水養殖專業化水平在空間演化機制形成后,整體專業化程度提高,但各主產區的專業化水平差異卻逐漸顯著。

  三、結語

  基于現階段我國淡水養殖地區的空間變化而言,四川省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地理集聚特征明顯,長江中下游的淡水養殖十分明顯,四川省專業化水平高于全國其他省市專業化水平的改變,由此可見,新時期淡水養殖業發展的空間變化呈現出由東往南遷移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周磊,陳志峰,徐學榮.我國淡水養殖業發展的空間變化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7,19(2):110~118

  [2]呂超,汪翔,孫國鋒.我國淡水養殖業生產布局的時空特征及變化趨勢[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5):301~305

  農藝師評職投稿刊物:《江蘇農業科學》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月刊)曾用刊名:江蘇農業科技,1973年創刊,是綜合性農業技術類期刊。刊載的文章科學性強,在學術上多有新的見解與發展。欄目有專論、作物栽培與育種、新品種、植物保護、農業產業化、畜牧獸醫、特種種養、農產品貯藏與加工、水產養殖、土壤肥料、信息快遞等。讀者對象為從事科研、農業推廣、農業管理人員和院校師生。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