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內蒙古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評述與可持續利用對策研究

發布時間:2018-09-25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提要:以2015年底自治區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系統分析內蒙古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空間分布規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歸納自治區土地資源的利用特點及過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并針對這些問題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土地利用現狀,利用程度,可持續利

  提要:以2015年底自治區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系統分析內蒙古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空間分布規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歸納自治區土地資源的利用特點及過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并針對這些問題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土地利用現狀,利用程度,可持續利用,對策,內蒙古

  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離不開土地資源,這是大自然所贈予的寶貴財富[1]。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是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核心領域和前沿課題[2,3],也是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土地資源利用結構可以改善利用效率。伴隨我國人口的日益膨脹,環境破壞和資源短缺等問題越發顯著,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怎樣才能既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又能做到可持續使用,這是當下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4,5,6]。

  當前內蒙古自治區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在開發利用上不甚合理。當地政府和居民面對著十分棘手的問題:怎樣才能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下,恰當分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地開發、整治、保護、利用,搭建和諧的人地關系,以追求資源的可持續使用和優化配置,兼顧經濟、社會、生態的發展,更好地實現綜合效益[7,8]。

  1內蒙古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分析

  1.1土地資源數量結構分析

  1.1.1土地資源數量占比分析

  2015年底,內蒙古調查統計了有關土地使用的變更情況,統計顯示,自治區土地總面積115.45萬km2,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2.03%。其中農用地8140.41萬hm2,建設用地161.50萬hm2,未利用地3243.61萬hm2,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70.51%、1.40%和28.09%。

  農用地中,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其他農用地,分別占農用地面積的11.25%、0.07%、26.81%、60.87%、1.00%;建設用地中,村莊用地占46.74%、水利設施用地占4.24%、城鎮用地占28.89%、特殊用地和風景名勝占1.96%、交通運輸用地占13.07%、采礦用地占10.10%;未利用地中,其他草地、鹽堿地、沙地、裸地,分別占未利用地面積的29.32%、2.90%、29.10%、25.96%。2009-2015年,建設用地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由1.26%提高到1.4%,增加了0.14個百分點。建設用地內部城鎮工礦用地占比由30.97%增長到33.99%,農村居民點用地占比由51.01%降低到46.74%。2015年國土資源公報數據顯示,全國建設用地占國土總面積的4.01%,內蒙古的土地建設利用率尚未達到這一平均水平。

表1

  從表1土地利用類型數量結構可以看出,由于歷史、自然條件、民族習俗及國家政策定位(國家北方生態防線建設)等種種原因,內蒙古土地利用結構仍以草地為主,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1.15%,是發展草原畜牧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具有得天獨厚的草地資源優勢。對于自治區GDP而言,畜牧業經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內蒙古的主體經濟,又是一項支柱性的優勢產業。保護草地資源,更是國家北方生態防線建設的必然選擇。

  1.1.2土地資源數量多樣化分析

  如表2所示,內蒙古自治區的土地利用多樣化水平(GM)達0.601,這意味著當地土地利用多樣化水平相對較高[1]。其中,GM高于自治區總體水平的有6個盟市,分別是東部的興安盟和通遼市,中部的烏蘭察布市和西部的烏海市,GM均在0.7以上,主要分布在“呼-包-鄂”核心經濟圈外圍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呼和浩特市和赤峰市GM與自治區平均水平相當,保持在0.6左右,這與其地域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這兩個城市既是自治區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又承接著農牧交錯區的職能,因此,用地類型相對包頭、鄂爾多斯較多樣化。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錫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這6個盟市GM低于自治區平均水平,在0.4-0.6范圍內。

  分析其原因,可概括為兩類,一類是由經濟快速發展而導致的用地類型單一化,用地向著某一類或幾類產出效益較高的用地類型發展,包頭和鄂爾多斯是典型代表;另一類是由地理位置、資源稟賦所決定的土地利用單一化。呼倫貝爾市和錫林郭勒盟豐富的草地資源和地方的產業主導方向決定其GM相對較小,巴彥淖爾市地處河套平原,是自治區的糧食主產區,主導產業以農業為主,因此,土地利用類型也相對單一。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荒漠戈壁面積較大,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滯后,土地利用類型相對單一。

圖1

  1.2耕地資源質量等級分析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東西差異明顯,水資源條件、熱量、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對耕地質量和分布顯示出很強的制約作用。目前,全區耕地自然質量等分為8~15等、利用等分為6~15等、經濟等分為7~15等,等別總體偏低,等別面積差距較大,大部分耕地集中在14~15等,各等別的面積分布比例(圖1和表3)。

表3

  以經濟等別為例,全區高等(7-10等)耕地面積為19.19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11%;中等(11-13等)耕地面積為269.01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9.53%;低等(14-15等)耕地面積為622.71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8.36%。表明自治區耕地總體質量不高,多為中、低產田。高級別的耕地多聚集于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及城郊結合部,以及黃河、西遼河、嫩江及其支流沿岸,占全區十等及十等以上耕地面積的90%以上,是全區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力高,水資源豐富,農田基本建設好的水田、水澆地集中分布區。

  低級別的耕地分布較為廣泛,多聚集于老哈河-教來河中上游丘陵臺地、大興安嶺南邊的山地、準格爾-和林格爾黃土丘陵、陰山南北丘陵臺地、鄂爾多斯高原區,這些地區大多是坡耕地或旱耕地,基本不具備灌溉條件。就地域組合的結構而言,東部區耕地總體質量高于中西部地區,灌溉區高于旱作區;大興安嶺-陰山山脈為界,耕地質量東、南旱作區高于西、北旱作區。河套平原、西遼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土默川平原高等別耕地面積占全區高等別耕地面積的75%以上;城郊結合部高等別耕地面積占全區高等別耕地面積的6.51%;黃河、西遼河、嫩江及其支流沿岸地區高等別耕地面積占全區高等別耕地面積的10.75%。

  1.3土地資源利用類型空間分布

  1.3.1土地利用類型空間分布占比分析

  圖2反映出2015年各地類在全區12個盟市的分布情況。耕地較集中的分布在巴彥淖爾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黃河沿河地區,赤峰市、通遼市的西遼河平原及老哈河、教來河沿河地區,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的嫩江右岸平原區及大興安嶺嶺東、嶺南丘陵區,合計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82.33%。林地呼倫貝爾市分布集中,占全區林地總面積的54.98%,赤峰市、通遼市和興安盟的大興安嶺及赤峰南部山地次生林區,占全區林地總面積的26.34%。草地多聚集于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在全部草地面積中,占68.24%。

圖2

  其他土地阿拉善盟分布較為集中,占全區其他土地總面積的76.53%,主要為沙漠和裸土地。呼包鄂城市群和赤峰、通遼中心城市擴展速度較快,城市用地規模增長明顯,集聚效應顯著,成為自治區人口集聚和經濟快速發展地區。

  1.3.2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分析

  人們的日;顒訒绊懲恋氐睦茫@種影響水平會通過空間格局指數加以體現,若這種干擾影響越大,就會增強土地利用的均勻度與有序度,而優勢度會相應降低。通過公式計算各指數(表4)。由表4可知,內蒙古各盟市土地利用優勢度比較高,3/4的盟市在1以上,其中錫林郭勒盟優勢度在2以上,這是因為該地是我國及內蒙古主要的畜產品基地,具有高質、豐富的天然草場,約有180000km2可以供人使用,在整個內蒙古自治區的高質天然草場中,占據了1/5。

表4

  有序度和優勢度在數據表現上呈相關系數是-1的、明顯的負相關,這意味著優勢度指數會隨著有序度指數的升高而降低;有序度和均勻度在數據表現上相關系數為0.9594,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有序度指數越高,均勻度指數越高,內蒙古各盟市中呼和浩特市、烏海市、通遼市有序度指數均在2以上,表明人類活動對其土地利用的配置影響較大。

  1.4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如表5所示,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5年,土地利用率7年間基本維持在72%左右的水平,僅上升了0.07個百分點;土地農業利用率整體偏高,逐年略有下降,下降0.06個百分點,基本符合全區的自然條件,亦表明地區土地利用的原始性,同時也意味著未來土地開發潛力巨大,另一方面,隨著近幾年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已成為全國重要產糧省區之一、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及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全區土地建設用地率水平整體偏低,呈逐年上升趨勢,2015年為1.40%,低于全國同期水平(2015年4.01%)2.61個百分點。

表5

  近年來內蒙古建設用地增長較快,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逐年加大,土地建設用地率有所提升,但地域遼闊,建設工程量大、工期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等現實問題,建設用地利用率仍處于低位狀態;2015年全區土地墾殖率平均為7.93%,僅上升了0.04個百分點,且地區差異較大,基本反映了內蒙古水土資源匹配條件,特別是水資源條件,土地墾殖率較高的地區為地勢平坦、水熱條件較好的平原區;林地覆蓋率略有下降,下降0.05個百分點;全區人均耕地由2009年的0.37hm2/人下降至2015年的0.36hm2/人。該區域平均每個人可使用的城鄉建設用地和普通建設用地,在六年的時間內幾乎沒有變化,分別是0.05hm2/人和0.06hm2/人。

  2內蒙古土地資源利用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2.1土地數量優勢和人均占有量總體富裕

  內蒙古地域遼闊,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人均占有量大。2015年該區域平均每個人可使用的土地資源面積為4.59hm2,較之全國要高出6.3倍,平均每個人可使用的其他類型的土地資源面積較之全國也是遙遙領先,其中,人均草地資源占有量為1.97hm2/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2.4倍之多;人均耕地面積是0.36hm2,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5倍。

  2.2土地利用宏觀成帶性及農牧林交錯與互補性

  內蒙古土地利用類型在空間分布上突出表現為帶狀分布規律。大興安嶺-陰山山地是自治區農牧林業的自然分界線,該地多發展林業;而該線以南則多為農林牧業,它們彼此交錯分布,該線以北多發展牧業;而在西遼河平原、嫩江右岸平原、河套-土默川平原等地區,由于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因而多開辟為耕地。

  另外,因為不同的地貌在某些局部表現上會呈現較大差異,所以土地利用在分布上往往具有次一級的帶狀特點,呈現顯著的地域性特征,在分布上同當地的土地適宜度、自然環境、人們長久的經濟活動緊密相連。而且,該區域內種植業、林業、牧業在用地區域分布上具有明顯的過渡帶,即農林牧交錯地區。全區農牧林之間具有相互依賴、補充性,即農業可以保證畜牧業穩定發展,林業不僅可以用做各種林副產品的原材料,而且還以其極佳的生態環境為畜牧業和農耕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

  3.1加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

  嚴格管控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確需占用的,必須首先確保補充耕地質量不得低于被占用耕地質量;對于基本農田建設而言,要構建集中投入機制,重視基本農田保護區和糧食主產區的建設,不斷加大老哈河沿岸地區、西遼河平原、河套平原、阿拉善綠洲農耕區、土默川平原、嫩江右岸平原區、黃河沿岸地區等的建設力度,盡快形成示范區。

  3.2促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秉持有保有壓、差別相待、“新增指標保重點,普通工程憑挖潛”的原則,確定不同類型建設用地建設時序以及增量指標的科學配置,優先支持重點城鎮發展用地及工業集聚區用地,重點保障符合產業發展政策和經濟發展需求的重點項目用地,以及關系民生的項目用地,完善新增建設用地年度計劃編制辦法,確保城市和鄉村在用地結構方面趨于合理;根據產業和居民集聚的實際需求,阻止工礦和城鎮用地的非理性延伸,確保其規模恰當,追求居民和土地兩個方面城鎮化的和諧;整合規范農村牧區建設用地,不斷改變“空心村”用地情況,切實落實“一戶一宅”政策,禁止超標準占地建房,妥善處理當前超標準用地的問題。

  3.3統籌區域土地利用,實現差別化土地政策

  通過對社會發展特點和地區資源特征的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此基礎上選擇合理的布局結構和改革方向,強調并帶動當地優勢產業的發展,構建頗具地方特色的城市群、經濟帶、特色農業區、專業生產基地;實施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大力發展基礎項目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更好地帶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

  3.4大力推進土地整治,提高農用地質量

  合理規劃、統籌安排有關土地整理的工作,重點治理利用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以及尚未利用的土地,采取措施逐漸恢復因自然災害或人為建設而遭受破壞的土地,不斷提升其利用率。比如:針對土地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情況進行評估,了解在重點流域、基本農業基地、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利用土地時給自然造成破壞的原因、種類、分布、規模、水平,構建起有關生態環境質量的預警和預報機制,以及有關土地利用自然環境的背景數據庫,在土地利用模式方面不斷探索創新,開發能夠良性循環的新模式。

  通過具體舉措,盡量避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質量下降的情況;針對圍墾與過度開墾區域,要根據規劃穩步開展退耕還草、還林、還湖的活動,在規模較大的江河兩岸或自然環境極其脆弱的區域,要及時退出陡坡耕地;頒布有關土地復墾、整理、利用的支持政策,提供新增耕地指標折抵、異地開發、土地置換、產業化運作等經濟幫助。

  3.5合理保護和利用未利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制定未利用地利用與保護的有效管理手段,探索利用新機制,建規立章,提高其利用與管理水平。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未利用地,積極探索未利用地利用模式,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強未利用地利用與保護,對可利用的要依法批準,集約高效利用,對目前難利用的采取必要工程措施加以保護。

  3.6強化土地政策研究,推進土地科技創新

  增強土地管理支撐能力針對自治區特殊的區情,加大適合自治區的土地政策研究力度,重點在綜合開發沙地裸地等未利用土地資源、露天煤礦用地等作為臨時用地進行管理、制定自治區禁止和限制供地政策、確定適合所屬各旗縣土地等別、土地價格等土地政策研究上有所突破,為自治區快速發展提供土地政策支持,保障必要的用地支撐;加強土地學科體系建設,開展土地科學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構成層次豐富、維度全面的交叉式學科,具體內容涉及應用科學、基礎科學、技術科學等。

  建立系統的土地科學理論體系和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核心的新的知識體系,將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接口,綜合聯系在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個方面的過程,完成跨學科的探索和分析,是未來土地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在集成創新土地規劃、評價技術,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土地資源綜合監管關鍵技術與示范”、“土地資源綜合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建設”等方面研究,在全國典型區域建設若干個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綜合監測、優質耕地持續利用、土地政策試驗應用為一體的國家級土地資源野外監測與持續利用科研基地。

  參考文獻

  [1]李國華.基于灰色多目標的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研究-以南京市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1-6.

  [2]濮勵杰,朱明,翁翎燕,等.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綜述[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19(12):1410-1415.

  [3]寶音,包玉海.內蒙古土地資源及其持續利用[J].地理科學,2000,20(5):478-482.

  [4]金志豐,陳雯,孫偉.基于土地開發適宜性分區的土地空間配置-以宿遷市區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08(9):43-50.

  [5]寶音,包玉海.內蒙古土地資源及其持續利用[J].地理科學,2000,20(5):478-482.

  [6]孫金鑄.內蒙古土地資源合理利用[J].干旱區研究,1993,10(1):15-21.

  [7]劉彥隨.區域土地利用系統優化調控的機理與模式[J].資源科學,1999,21(7):60-65.

  [8]劉耀林,湯青慧.基于理想點法在土地利用結構優化中的應用[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3(6):64-68.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