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1-1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以往的音樂課堂中都是借助鋼琴等樂器來完成音樂教學,而在農村初中課堂中卻會讓學生的興趣十分暗淡,只有在農村初中音樂課堂中引進小器樂,才可以有效改變這種局面。然而引進其中并不是十分順利,在實踐中也凸顯了許多的問題,下面文章針對農村初中音樂課堂
以往的音樂課堂中都是借助鋼琴等樂器來完成音樂教學,而在農村初中課堂中卻會讓學生的興趣十分暗淡,只有在農村初中音樂課堂中引進小器樂,才可以有效改變這種局面。然而引進其中并不是十分順利,在實踐中也凸顯了許多的問題,下面文章針對農村初中音樂課堂出現的問題進行論述,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便實現提升農村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音樂課堂,小器樂,農村
傳統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往往以鋼琴等大型器樂來輔助音樂教學,可這種模式卻不被很多學生接受。但若在農村初中音樂課堂中引入小器樂卻可以改變這種局面,如引入口琴、豎琴等,能使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欣賞音樂,讓學生真正走進音樂殿堂。
一、農村初中小器樂進音樂課堂存在的問題
1.“喧賓奪主”導致教學目標出現偏差。
在音樂課堂上,很多老師都開始嘗試引入小器樂來輔助教學,可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老師一廂情愿地以為借助小器樂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力、理解力,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孰不知學生對引入課堂的小器樂特別感興趣,整堂課都在擺弄小器樂,而不是重點關注音樂學習。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不能通過小器樂學習到應該掌握的相關音樂知識,只是對小器樂的演奏有了一知半解,只能導致教學效果與預期目標背道而馳。
2.“本末倒置”導致課堂形態發生扭曲。
初中音樂課堂引入小器樂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為音樂學習服務的。而在實際操作中,卻顯得本末倒置,一些教師把音樂課上成了器樂教學課,總在反復強調如何演奏這些小器樂,而全然忘卻了引入小器樂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音樂學習,主次關系沒有分清。起初學生因為出于好奇還能表現出濃郁的興趣,時間一長,這種音樂學習方式就不再吸引學生眼球。這種以教學小器樂如何演奏的課堂形式,終究無法靈活多變,導致教學內容的單一和教學效果變得不盡人意。
3.不切實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缺失。
由于農村初中教育條件的限制,致使學生對一些小器樂的認知和掌握程度遠遠不夠,導致老師在利用小器樂輔助音樂教學時,學生不能真正地投入到音樂中去,對于小器樂演奏出來的音樂也沒有相應的感受能力,對于小器樂中表現的情境也無法理解,更不可能產生共鳴,進而使得整個課堂略顯呆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至始至終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始終感受不到音樂的無窮魅力,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失去原有的學習熱情,取而代之的就是厭煩。究其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條件的限制,學生對于小器樂沒有一個完整的認知,使得他們在音樂學習中感到困難和乏味,進而逐漸喪失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二、農村初中小器樂進音樂課堂的實施對策
小器樂是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重要補充,對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小器樂進音樂課堂的作用遠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那么,小器樂引入音樂課堂究竟該如何進行呢?
1.恰如其分地運用小器樂來提升音樂課堂實效。
初中音樂教學中,小器樂不是教學重點,它只是輔助音樂學習的工具。教師應該依據音樂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來合理安排小器樂的亮相,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真實地感知、理解、領悟音樂,否則容易產生顧此失彼的現象,從而導致學生沒有學習到相關音樂知識。當然,教師也要充分利用學生資源,有些學生從小就學過一些小器樂,可以在課堂上安排恰當的時機讓他們進行展示,進而讓學生們更真切地感受音樂情境。
例如,筆者曾經執教七年級音樂上冊《桑塔露琪亞》一課時,為了學生能更好地認識三拍子的節奏特點,課中每人分發了響板,老師示范操作后先讓學生根據音樂自打拍子,然后清唱并用響板來打出符合這首歌曲的節奏,進而讓學生領悟到三拍子的強弱規律。這樣一件小器樂,操作簡單易學,不會過分占用學習時間,也不會過分引發學生對此的好奇心理,又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領會音樂中三拍子的節奏規律,化抽象為具體,進而幫助學生去體會作品的深沉情感,大大提升了音樂學習的效率。
2.媒體展示小器樂演奏來提升音樂課堂實效。
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中,音樂教師往往通過彈奏鋼琴來讓學生感知音樂,以至于音樂老師無法真切地觀察到全體學生的整個學習狀態,甚至有的學生混在其中濫竽充數也不可見。再者,初中音樂課主要以歌唱、欣賞課課型為主,學生對于有些小器樂的認知和熟悉程度不夠,容易導致音樂教師把音樂課上成器樂教學課,那樣就導致了學生只知器樂認知而忽視本課音樂知識的學習。而有時硬生生地直接把小器樂搬到課堂上以備輔助教學時,又因學生的好奇好玩心理造成教學目標無法完成。
因此,借助媒體來展示小器樂的演奏是音樂教學的不二選擇,可以避免那些不利因素,能夠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去了解小器樂的演奏方法,更能夠通過媒體的展示讓學生達成音樂上的共鳴,繼而更好地把握教學的重難點。例如,筆者執教七年級音樂下冊《紅河谷》一課時,就用多媒體播放豎笛如何吹奏《紅河谷》曲子,學生通過播放的視頻清楚地了解到了相關的豎笛器樂知識,也通過豎笛吹奏的曲譜讓學生感受到歌曲穩健而富有動感的節奏,柔美寬廣的旋律,讓人不禁浮想聯翩。這樣的一堂課,學生興致頗濃,都凝神傾聽,不再像以往嘻哈不斷,大大提升了音樂課堂效率。
總之,由于農村初中這一地域性特點,小器樂進課堂免不了存在些許問題,但通過不斷的實踐,我們相信肯定可以想出對策,彌補不足,切實讓音樂課變得高效。
[參考文獻]
[1]張寶壽.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04).
[2]沈惟.農村初中音樂教學中器樂進課堂的實效性探索[J].通俗歌曲,2014(07).
推薦期刊:民族音樂雜志音樂論文發表郵箱
《民族音樂》(雙月刊)創刊于1975年,由云南省文化館主辦。是全國唯一民族音樂專業期刊,讀者遍布27個國家及地區,融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大眾性、世界性為一體,突出民族音樂主題,打造世界民族音樂品牌。雜志版式設計活潑大方,圖文并茂,全彩色精美印刷,突出民族特色,并隨刊贈送少數民族原生音樂實地采錄VCD/CD光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