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中國科技期刊改革刻不容緩!

發布時間:2013-03-2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科技論文的產能在2009年以機構作者為第一作者發表的國際論文已達10.88萬篇,也成為世界第二大論文產出國。中國的經濟總量已達1339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科技論文的產能在2009年以機構作者為第一作者發表的國際論文已達10.88萬篇,也成為世界第二大論文產出國。中國的經濟總量已達1339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是,繁華的背后,中國科技期刊卻未出現相應的好勢頭,未能取得與經濟、科技齊頭并進的國際影響力。雖然如此但是仍然有不少工作在科研一線的研究人員在“深挖”中國科技期刊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他們均表示。其若“苦練內功”,仍不失一搏之機。

  苦練內功值得一搏

  很多人都了解,中國科技期刊不僅是缺乏好論文,而且正在被外國出版集團逐步“吞噬”。

  “科技期刊不僅僅是科學論文發表的陣地,而且是一個產業。”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福說。

  杜平武在作了相關研究后表示,中國的很多科技期刊都變成外國出版社的產品了。他發現,許多中國刊物“就像大名鼎鼎的中華牙膏一樣,聽起來是幾十年的中國品牌,殊不知早就是聯合利華的產品了”。

  他以自己所在的化學領域為例,《中國化學》屬于Wiley出版公司;《物理化學學報》、《分析化學》和《催化學報》屬于Elsevier出版公司;而《武漢大學學報》居然變成了Springer 公司的產品。

  杜平武認為,對于科學而言,科學期刊就像報紙、網絡等媒體,具有科學的話語權。中國的科研現狀,有可能會慢慢讓中國在科學上失去本來就沒有多少的話語權。

  對此,杜平武提出了一些建議。首先,中國科技期刊一定要提高服務質量,尤其是期刊的網絡建設必須跟上。

  “研究者每每想找文獻,國內期刊的網站首頁常常是與科學不相關的內容。很多期刊都沒有在線的pdf、txt或html文件,5年之內的都沒有,更別說10年前或20年前的文章了。而日本的Chemistry letters 從1972年到現在的文獻全部在線可查。中國科技期刊的文章全部都交給數據庫,自己的網站反而幾乎沒有在線文獻可查。”杜平武直言,“這無異于自殺。”

  他希望,中國科技期刊不要設置版面費。因為版面費可能滋生腐敗,導致好文章外流。同時,科技期刊還要學會推銷自己。

  陳金暉表示,研究人員有按自己意愿選擇文章發表在哪里的權利,不能簡單地用行政命令來限制;要通過改革中國期刊現狀,練好內功,吸引來自全球的高水平文章。

  他表示,可按專業對中國科技期刊進行重組和改革,改變“各立山頭”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高科技期刊的專業審稿和發表速度、期刊的文章承載量和發行水平。為了提高中國期刊的世界影響力,可以考慮將所有期刊電子版在網上公開,并在10年內提供免費下載和引用。中國期刊界并可利用這10年時間形成類似于Nature、Science、ACS、Wiley等規模的期刊出版集團。

  高福認為,目前正值中國出版系統改革之時,在科技期刊出版方面,可適當引入私人資本。“國際上著名的出版集團,大多由私人開辦,只要把好政策關,一般不會出問題。盡管中國科技期刊現狀令人擔憂,但中國并不缺乏有能力辦好自己刊物的人。在當前形勢下,只要在開放的環境下讓國人一展身手,中國的科技出版業一定會走出自己的路。”

  期刊影響力決定主動權

  “研究人員發表文章的第一目的,是想告訴同行或懂行的人‘我做了什么’,希望他們了解自己的工作。”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位在讀研究生說。

  對國內研究人員所撰寫的論文大多流向國外期刊,她給出了幾點自己的考慮。第一,如果把文章發表在國內刊物,將會因語言的局限使關注度降低。國內刊物基本都是中文的,讀者多為中國人,而發表在英文刊物上,讀者面顯然廣得多。

  第二,一些科研單位為了提高知名度或影響力,出臺了鼓勵科研人員把論文發表在國際刊物上的政策,且刊物的影響因子愈高,獲得的獎勵或認同愈高。在利益驅動下,研究人員不得不把論文投向國外高影響因子的刊物。在這方面,科研單位的政策在導向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在多數研究人員和學術同行眼里,期刊的影響因子就是“真金白銀”,這決定了中國科技論文投稿的流向。

  美國華裔學者陳金暉在科學網發表的博文也進行了類似的闡述和研究。他認為,研究人員發表論文“看重的是SCI是否收錄,影響因子(IF)以及引用次數的多少”。

  他對美國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收錄的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進行了一番整理和比較后發現: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步伐嚴重滯后于我國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速度。10年來,中國絕大多數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一直小于1。其中,他眼中的中國最好期刊——Cell Research,2008年度的影響因子為4.535,按影響因子排序,在全球只排到第498位。雖然影響因子只是反映期刊文章被引用的情況,但這個數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科技期刊的先進性和重要性。

  但清華大學教授李亞棟并不認同科研人員將論文投向國外期刊受“利益驅動”之說。

  他說,就收入而言,目前中國大部分科研機構對論文作者給予的獎勵起到的激勵意義不大。“近10年來,隨著國家科技經費的提高,研究人員收入的增加,部分研究機構在政策上所給予的獎勵額度對改善科研人員的生活質量并不能發揮實質性作用。”

  此外,審稿人因素也是期刊影響力的關鍵。中科院地質與地球所研究員潘永信分析說:“如果是一個新興學科,研究者的論文是否能夠在國內找到合適的審稿人都是問題,而放眼國際學術平臺,則不必擔心這一問題。畢竟中國的科技發展整體水平仍滯后于發達國家。如我們課題組開展的生物地磁學研究,在國內幾乎沒有同類工作,誰能評審我們工作的水平高低呢?所以,我們不得不將論文投向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刊物。”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學者杜平武在他的博客中作了這樣的介紹,他所在的課題組,每周都會對世界上70多個科技期刊當周的化學類文獻進行總結,關注期刊上相同領域科學家的工作和研究新方向。但在這70多種期刊中,來自中國的期刊數為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說:“期刊的影響力即影響因子取決于期刊上的文章,而非期刊自身。好文章才會讓讀者在看過后留下深刻印象和記憶。經過長期積累,某刊物‘好’或‘不好’的印象就在讀者心中約定俗成了。由此,研究人員的高質量論文自然會投向他們心目中的高水平期刊。”

  陳金暉認為,中國科技期刊之所以處于如此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源于同質化競爭。國內名稱相似的刊物不少,但質量高的不多。各科研機構由于歷史原因,多數“自立山頭”,互相爭資源,導致科技期刊的低水平重復。另一方面,期刊管理專業性人才缺失,無法對期刊的發展要求做出及時調整,不能適應國際社會的發展速度,也不能及時普及網絡和參與知識產權的競爭。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