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9-04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下面是兩篇農業工程技術類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與恢復技術,我國小種群野生植物面臨著滅絕,所以珍惜度極其高,需要優先實施保護措施。第二篇論文介紹了植物保護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對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分析
下面是兩篇農業工程技術類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與恢復技術,我國小種群野生植物面臨著滅絕,所以珍惜度極其高,需要優先實施保護措施。第二篇論文介紹了植物保護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對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保護措施。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與恢復技術》
摘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與瀕臨滅絕的野生植物都是需要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雖然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生存數量與瀕臨滅絕的野生植物相近,但由于物種其珍稀度相對更高,并且通過適當保護以及恢復技術可以增加物種數量,因此,會優先施行保護措施,以保證物種得到保存。
關鍵詞: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恢復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日益變化,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許多的物種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更有許多典型極小物種野生植物已經迅速消失,由于對生存環境依賴較高,因此,長期的環境遭到破壞,整體數量開始減少,且存活率非常低。
1典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
雖然目前在生物科技反面存在著諸多的保護技術,然而典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瀕危度很高,且采用保護方式不易過于繁雜,會降低植物的繁衍能力,因此,針對典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都采取近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的方式。
1.1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典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方式,因此,人們勘測其生存環境后,取樣并分析土壤特性,將它們從原來的生存環境下遷移到一些土壤相對較為良好的地帶進行重新栽培和繁殖[1]。因為遷地保護的緣故人們可以在動物園以及生態園中看到許多從未見過多的植物,然而這種保護方式對這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適應性有很高的要求,同時由于地理差異,這類野生植物對于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等方面的依賴也較高,若采取遷地保護的方式,極有可能因為適應性問題導致植物在栽培和繁殖的過程中出現問題。
1.2近地保護
由于遷地保護方式針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適應性較強,又因為當前生物科技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受到的制約條件較多。想要提升這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栽培和繁殖的成功率達到90%以上,遷地保護的方式并非完全受用。近地保護只能針對適應能力相對較高,對地理差異、氣候溫暖要求不高的植物。而對某些極小種群且又對生存環境有較高要求的野生植物,遷地保護的方式就并不適用。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對于生存環境要求很高,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些野生植物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他們的數量開始逐步減少,另外,由于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繁殖能力方面存在問題,且繁殖能力較弱,加之賴以生存的環境被破壞,就導致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數量逐步減少。
2典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恢復技術
2.1近地保護恢復技術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屬于極其稀有物種,這類物種資源珍惜度非常高,因此,針對這類野生植物的物種資源恢復非常重要,通過調查并總結結論其生存的環境的地質、氣象等生態環境,通過人工的方式干涉其生存環境,幫助改善生存環境,幫助恢復已被損壞的土壤,以助于通過植物自身進行恢復,從而恢復其自身的繁殖能力,并設立相應的自然保護地帶,防止被再次破壞[2]。
2.2人工恢復種群技術
目前的生物科技領域對于物種種群的恢復大多是采用人工干涉的方式進行,通過進行基因解剖,了解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種族基因情況,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來進行基因的二次開發,并根據基因情況采取人造基因的方式來幫助進行繁殖,以最大程度實現種群的技術。
2.3擴充繁殖恢復技術
根據現有的野生植物的種群基因,可以制定相應的擴充繁殖,以保障此類典型極小種群植物的擴充繁殖,以便更好地保存植物物種。在進行擴充繁殖時,可根據此類野生植物的特性,可以開展扦插嫁接等措施擴充繁殖這類野生植物,并在研究和進行擴充繁殖的過程中,及時保留幼苗,保證物種資源得以保留,避免出現滅絕的情況。另外,除了保留幼苗,同時也需要及時地擴充繁殖幼苗,能夠讓當前物種資源快速地增加相應數量,針對其原有生活環境進行實時監督,并加以人工改善,一旦物種資源發生了變化生存環境得到改善后,可將這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重新遷回固有的生活環境中,并開設相應的大面積保護區,避免因為人為方式侵襲[3]。
3結語
綜上所述,拯救并保護典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是當下時代最應該重視的話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科學研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由于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瀕危度比瀕臨滅絕的動物還要高,因此,要加大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力度,運用科學的手段有效地保護物種。
參考文獻
1臧潤國,董鳴,李俊清等.典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與恢復技術研究[J].生態學報,2016(22)
2楊文忠,向振勇,張珊珊,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概念及其對我國野生植物保護的影響[J].生物多樣性,2015(3)
3許再富,郭輝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近地保護[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4(4)
作者:艾偉 單位:深圳市仙湖植物園管理處
《植物保護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摘要:植物保護是農業技術的一項基本措施,是對自然界中的有害生物所采取的一種有效的農業管理工作。由于人類從事的各項社會活動,所需能源主要由植物供給,植物對農業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诖,對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提出實施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植物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由于農業種植中農藥和化肥的大量施用,對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如何保護植物生態體系的健康發展,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儼然成為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加強植物保護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近年來,由于農產品中農藥的殘留所造成的安全事件日益增多,已被人們廣泛關注。要想實現農業可持續性發展,解決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是當下的主要任務,也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可使國力增強,同時對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具有非凡的重要意義。因此,采取有效合理措施對植物進行保護,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確保農產品達到無污染、綠色標準,真正做到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互聯系
(一)植物保護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當前的現代化建設中,由于植物保護工作力度加大,完善了病蟲害防治體系,強化了病蟲監測保障工作,很大程度上減少與降低了農業生產過程中化學藥劑的使用量。同時也有效地開發了綠色無污染農產品,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從而有效緩解了我國農業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因此,做好植物保護已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農業可持續發展可促進與實現對植物資源的保護
在目前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可持續發展一定要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從而在農業生產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礎上,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向前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更應注重食物安全生產,同時有效利用與保護農業生產的資源、生態及農民群眾的生活環境,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生活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還應對先進的生產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實施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措施
(一)強化植物保護意識,加大宣傳力度
要想落實相關措施,就要強化相關從業人員及農民的植物保護意識,并加大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力度,力爭做到全社會對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達成共識,從而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在具體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地根據地區、季節與作物的不同及生長情況等,有針對性地制定出較合理的植物保護保障體系,并完善相關管理機制,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采取更加適宜的植物保護措施,提高農作物的抵抗能力與自我調節能力。
(二)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藥劑,加快新型農藥與新技術的研發及應用
要想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使用各種化學農藥時,要對其化學特性、防治對象的生物學特性及危害規律等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所以,進行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就要合理使用化學藥劑,并加快與重視對新型農藥的研制,以及對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切實保護生態環境,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在實際工作中,要對新劑型、新防治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做好適用性、安全性評估。
(三)建設與推廣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經濟學及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與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聯系,這是獲更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促進生態良性循環與有利于資源環境保護(包含植物保護)的一種農業生態體系,其在實踐中已彰顯出合理性與科學性,所以對生態農業要大力建設與推廣。
(四)提倡生物防治
人們對害蟲防治的方法無外乎兩種方式: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化學防治雖可以快速徹底,但對自然生態平衡會造成較大破壞。相反,采取生物防治,以配合其他相關防治措施,既可改變以往定期施藥的狀況,可減少農藥施用次數,同時還可降低農業成本及增加農民收入,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
四、結語
植保工作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病蟲發生后,應在一定范圍內適時進行全面防治。各級植保部門要以多種有效方式積極開展社會化服務。同時,要注重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切實提高植物保護工作的整體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進一步保障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孫立軍 單位:黑龍江省肇源縣肇源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推薦閱讀:《江西農業經濟》是一本專業理論刊物。創刊時間是1983年,主要研究農業經濟領域的理論問題,促進江西農業經濟的發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