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1-22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為改進、完善對中國現代降水長期變化規律的理解,利用 2300 個國家級氣象站網觀測資料,更新分析了全
摘要:為改進、完善對中國現代降水長期變化規律的理解,利用 2300 個國家級氣象站網觀測資料,更新分析了全
國 1956—2013 年基本降水指標的趨勢變化特征。主要結果:①全國平均年和季節降水量、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未表 現出顯著趨勢變化,但秋、冬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別表現出較明顯的下降和上升;②年和夏季降水減少主要發 生在東北中南部、華北、華中和西南地區,而東南沿海、長江下游、青藏高原和西北等地區年降水增加較明顯;
③降水趨勢變化的空間結構相對穩定,北方降水減少范圍有由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向東北和西南擴散趨向,東北 北部和長江中下游的降水增加范圍變小,總體看東部降水減少和增加的區域均在萎縮,“南澇北旱”現象趨向緩解;
④全國年平均暴雨量、日數呈現出較顯著的增加,但暴雨強度沒有明顯變化,暴雨量和日數增加主要發生在珠江 和東南諸河流域,而海河和西南諸河流域暴雨量、日數和強度呈較明顯減少趨勢;⑤東部季風區 1 日、連續 3 日
和連續 5 日最大降水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1 日最大降水量增加最明顯,連續 5 日最大降水量增加最弱,極端強降 水事件持續時間呈現出短歷時性傾向。
關鍵詞:環境工程論文,強降水,時空變異;氣候變化,中國降水
大氣降水是表征陸地氣候干濕程度的重要變量,也是地表和地下水資源量時空變異性的主要 控制因子,在陸地水循環、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的形成、演化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5]。因此, 在中國大陸區域水循環、水資源、水災害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中,大氣降水的時空變異性得 到了充分關注[6-11]。
在氣候變化對中國水循環和水資源影響研究方面,最近 20 年特別近 10 余年,已開展了很多 研究,獲得了若干新的認識。例如,觀測研究發現,近半個世紀全國平均年降水量呈現出比較明 顯的年代和多年代尺度波動[12-16],降水日數特別是小雨發生頻數顯著減少[17-20],強降水事件發生 頻數在多數地區出現一定程度增加[21-26];盡管全國降水總體上看趨勢變化不明顯,但空間差異顯 著,東北中南部、華北、華中和西南地區降水減少,而東南沿海、長江下游以及青藏高原、西北 地區降水增加[27-31];全國多數區域冬季和春季降水量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增加,中東部大范圍地區 秋季降水量則顯著減少[25,29-33];從更長觀測記錄和代用資料序列研究看,大部分地區最近幾十年的 降水年代以上尺度變化似乎仍處于正常波動范圍之內[34-36],但西部個別區域表現出一定程度異常 [34,37-39];對于年代到多年代降水波動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和海洋-大氣的耦合模態變異以及東亞 季風系統變異有關[40-42];而對部分地區降水長期趨勢變化的原因,有研究認為可能與全球氣候變 暖有一定聯系[43-44],但總體上看目前還沒有共識性結論。
上述研究結論具有重要理論和實際意義,不僅有助于對中國和東亞區域氣候變化規律和機理
基金項目: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經費資助項目(GYHY201206012)
作者簡介:任國玉(1958-),男,遼寧沈陽人,研究員,主要從事氣候變化方面研究。E-mail:guoyoo@cma.gov.cn
了解,而且為全國和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國家和地區氣候變化適應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 學依據。
但是,早先的研究仍有若干不足。就現代降水變化的觀測研究來看,這些包括:①針對近幾 十年的分析,觀測資料分布密度還較稀疏,資料空間覆蓋度和代表性尚需提高;②對降水長期變 化趨勢及其空間分布型的時間演進規律分析不足;③用于研究的降水觀測資料系統偏差未做評價 和訂正。
本文采用更新到 2013 年的中國大陸地區 2300 多個地面觀測站的日降水資料,對全國和主要 流域近現代降水長期變化的時空特點,進行綜合分析,特別是加強了對近幾十年降水變化趨勢及 其空間分布型隨時間演進規律的分析。本文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將有助于更新、加深對中國現代大氣降水變化規律的認識。
1. 資料、分區和方法
1.1 資料
采用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國高密度降水資料。這套資料來自經過多重質量 控制和初步均一化處理,但尚未進行雨量計“低捕獲”影響誤差訂正。由于站點分布在 1955 年以前
比較稀疏,同時為了與第二次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使用的起訖時間一致,研究時段定為 1956—2013 年。降水的空間變異性很高,站點分布不穩定可能會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45]。因此,對站點資 料的長度和完整性作如下規定:研究時段的資料長度≥30 年,且氣候參考期(1981—2010 年)內 至少有 25 年有效記錄。最終選用 2325 個站相對完整觀測資料序列用于統計分析。全國十大流域
的劃分采用第二次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推薦的方案。近 60 年氣象站點分布情況以及十大流域界線 和名稱見文獻[46]。
按照地面氣候資料統計整編方法,降水日數是指 24 h 內累計降水量達到或超過 0.1mm 的天數; 小雨、中雨和大雨日數分別是指 24 h 內累計降水量在 0.1~10.0mm、10.0~25.0mm 和 25.0~50.0mm 的天數;暴雨日數是指 24 h 內累計降水量達到或超過 50.0mm 的天數。各級別降水量是指本級降水日中降水量的累計值,而降水強度則為本級降水量累計值與降水日數的比值。
1.2 方法
除降水量外,還使用了降水量距平、距平百分率和標準化距平等指標。降水量距平是相對整 個分析時期(1956—2013 年)平均值的差值;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是降水量距平與平均降水量的百 分比值;降水量標準化距平則是降水量距平與序列標準差的比值。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標準化距 平值均為相對指標,與絕對指標同時使用有助于全面了解大尺度降水變化的時空規律性。
為避免站點分布不均和觀測資料缺失對大尺度平均降水變化分析造成的影響,采用網格化和 面積加權平均方法[47]計算全國近 60 年各類降水指標的平均序列。即取 2º×2º 的經緯度網格,逐年 計算單站降水指標的算術平均值作為網格值,然后使用面積加權方法計算所有網格的平均值,得到區域平均序列。無資料網格不參與計算。1 日、連續 3 日和連續 5 日最大降水量全國平均序列的 計算也是先統計各站點和網格值,再求全國平均。十大流域的平均序列,利用站點值直接算術平 均獲得。
為描述長期變化特征,分別對長序列逐年降水指標值進行 9 年滑動平均處理和線性趨勢擬合。
此外,計算分析了 40 年滑動趨勢時間序列,以及具有同一起始年、不同終止年的降水量線性趨勢 特定等值線空間分布范圍,以表現相當于不同研究階段所揭示出的降水線性變化趨勢差異。采用 Mann-Kendall 方法[48]檢驗單站和區域平均降水指標序列線性趨勢的顯著性。
采用氣象季節劃分方法,即 12 月至翌年 2 月為冬季,3—5 月為春季,6—8 月為夏季,9—11 月為秋季。
2. 降水長期變化
1956—2013 年,中國年降水量變化趨勢呈現較明顯的由東南向西北演進的 3 個地帶(圖 1(a)、 圖 1(b)):東南沿海地區年降水量變化穩定或增加,增加速率一般為 0~5%/10a,鄱陽湖流域 以及從長江三角洲到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的沿岸地帶增加較明顯;從東北西南部,經華北平原和黃 土高原、四川盆地到云貴高原,年降水量減少,減少速率一般為-1%~-5%/10a,減少最明顯的區 域包括科爾沁沙地、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貴高原東部;呼倫貝爾高原、西北地區 和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增加,增加速率一般達 2%~10%/10a,其中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天 山和準格爾盆地相對增加趨勢最明顯。同截止到 2004 年的分析結果比較[12,49],青藏高原和西北干 燥區的降水量增加范圍、程度改變不大,但西南地區和黃土高原西部的降水量減少趨勢變得更為 突出,并同原來華北和東北的變干區連成明顯的“干化”帶,北方降水減少區向西擴展,南方則 向東擴展,擠壓了原來長江中下游和東南地區的降水增加區域范圍,導致沿海岸區出現較明顯的雨量相對增加帶。
Fig. 1 Linear trends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mainland China over 1956—2013
從各大流域平均來看(表 1),并參照先前分析結果[12,49],1956—2013 年北方各大河流域年 降水量仍維持著減少趨勢,海河流域下降趨勢明顯,但所有下降趨勢統計上均不再顯著;長江流 域年降水量已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西南諸河流域的減少很顯著,通過了 0.01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西北諸河流域降水量的增加變得也很顯著。所有流域平均的降水日數均呈十分顯著減少趨勢。除東北和華北的松花江流域、遼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外,所有其他大河流域平均的日降水強度均呈明 顯增加趨勢。
表 1 1956—2013 年中國十大流域降水量、降水日數和降水強度線性趨勢
Table 1 Linear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number of precipitation days an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ver 1956—2013 for the ten large river basins of mainland China
流域降雨量(mm/10a)降雨日數(d/10a)降雨強度(mm/d/10a)
松花江-3.53-2.03**0.04
遼河-7.82-2.70**0.12
海河 -14.51 -2.94** 0.09
黃河-7.36-2.72**0.10**
淮河-9.47-5.28**0.31**
長江-3.02-5.85**0.25**
東南諸河19.06-6.86**0.45**
珠江6.82-5.13**0.33**
西南諸河
西北諸河-30.46**
6.27**-11.85**
0.840.23**
0.07**
全國 -0.39 -3.17** 0.17**
注:* 表示通過 0.05 顯著性水平檢驗;** 表示通過 0.01 顯著性水平檢驗。
由于中國降水量空間差異很大,采用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或降水量標準化距平指標描 述全國總體降水變化趨勢,均存在一定缺陷,前者不適當地夸大了東部降水豐沛區域降水量變化的貢獻,而后者則不適當地夸大了西部干燥地區降水量趨勢變化的影響。但是,無論采用哪種指 標,1956 年以來中國大陸地區平均降水量變化趨勢均不很明顯,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標準化距平值序列表明了微弱上升趨勢,而降水量值則表現出很弱的下降趨勢(圖 2(a)—圖 2(c))。全 國平均降水日數存在十分顯著的下降趨勢,下降速率達到 3.2d/10a(圖 2(e));由于降水日數的顯著下降,全國平均日降水強度出現非常顯著上升趨勢(圖 2(d)),整個時段上升速率達到 0.17mm/(d·10a)。
粗實線為 9 年滑動平均值;虛線為線性趨勢
圖 2 1956—2013 年中國降水逐年值和線性趨勢
Fig. 2 Changes in annual total precipitation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1956—2013
中國地區降水日數顯著下降現象已有很多報道[17,19,23]。先前的研究[17-18,50]表明,中國降水日數 明顯減少,以及由此造成的日降水強度普遍增加,主要是由小雨頻率劇烈下降造成的,中雨以上級別降水頻率和強度長期變化總體上看并不明顯。因此,這里給出的所有級別降水平均日降水強 度顯著上升現象,還需要慎重對待。
為了解不同時段各降水要素變化趨勢的差異,計算分析了 1956—2013 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 距平百分率、標準化距平、降水日數和降水強度的 40 年滑動趨勢變化(圖 3)。年降水量的上升趨 勢主要發生在整個時段的早中期。2002 年以前,全國年降水量的 40 年線性趨勢值逐年增長,此后 明顯回落,至 2007 年開始出現負值,但最近 2 個 40 年趨勢又有所回升。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
標準化距平滑動趨勢始終為正值,說明在任何 40 年內全國平均降水相對指標都呈現增加趨勢,但
增加的速率在 2002 年之前較大,2007 年之后減緩,最近 2 年又出現明顯回升。全國平均降水日數 最明顯的下降發生在 2008 年之前,此后趨勢值有所回升,但仍維持較強負趨勢(圖 3(e));全國平均日降水強度的趨勢始終為正值,但 20 世紀末以來上升趨勢呈現一定程度減弱。
圖 3 1956—2013 年中國降水相關指標 40 年滑動趨勢
Fig.3 Curves of 40-year moving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mainland China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1956—2013
以自 1956 年到任何年的不定時長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趨勢看,亦可了解降水量增加或減少趨
勢的主要階段性和區域性特點。圖 4、圖 5 分別表示 1956 年至不同截止年份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趨勢特征等值線(-2.5%/10a 和+2.5%/10a)包裹范圍變化情況。截止 20 世紀 90 年代,“干化”區
域集中在北方的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其他地區僅有零星分布;至 1999 年,主要“干化”區開始
出現向東北和西南拉伸趨勢,與原四川盆地的零星分布區連接起來;截止 2004 年,主要“干化” 區進一步向東北延伸,同時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有由集中連片向分散分布的演化趨勢,1956—1999 年在西南方向的連片分布帶也出現間斷;截止 2009 年,“干化”范圍進一步向東北方向擴張,東
北南部出現明顯“干化”區;截止到 2013 年,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干化”區強烈萎縮,僅殘 留局部較強負降水趨勢“干島”,東北南部的“干化”現象也得到明顯緩解,僅西南地區氣候變干 范圍有向云貴高原東部伸展的傾向(圖 4)。
Fig. 4 Changes in areas surrounded by specific isolines (-2.5%/10a) of linear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percentage anomalies in mainland China
從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趨勢+2.5%/10a 等值線包裹范圍的變化看,隨著截止年推移,包括西北 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地區“濕化”區域總體上比較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由分散向集中連片分布的傾向,表明西部“濕化”過程基本穩定,或略有加強;但是,東北北部和長江中下游的“濕化” 區域面積卻經歷了由大到小,以致目前幾近消失的過程,說明這兩個地區氣候有由偏濕向正;蚱煞较蜓莼内厔荨?梢钥闯,東部地區降水較明顯增加的區域出現在 2004 年之前,此后主要 由于長江流域、西南地區和東北北部地區降水減少,東部整體上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現增加的區域范圍也不斷萎縮(圖 5)。
Fig. 5 Changes in areas surrounded by specific isolines (+2.5%/10a) of linear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percentage anomalies in mainland China
1961—2013 年,四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變化的區域性分異現象相當突出(圖 6)。春季,兩 個增加區域和一個減少區域分布特征鮮明。一個增加區域是西北地區、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中西部,相對增加速率很大,一般達到 5%/10a 以上;另一個是東北全部、內蒙古中東部和華北平原, 增加速率多在 2%~10%/10a;減少區域從阿拉善高原向東南呈扇狀分布,包括黃土高原大部、秦嶺
—淮河一帶及其以南的長江流域和江南大部分地區,減少速率一般為-1%~-5%/10a,但華南沿海地 區一般略有增加,海南島和珠江三角洲的增加令人矚目。全國平均春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沒有明顯變化,年代際波動也很弱,呈微弱上升趨勢(圖 7)。
圖 6 1961—2013 年中國四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線性趨勢分布(單位:%/10a)
Fig. 6 Linear trends of seasonal precipitation percentage anomalie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夏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變化趨勢也呈現“兩增一減”區域分異特征,但增加區域一個在西北地 區、青藏高原西北和東北北部的內陸非季風地帶,增加速率在 2%~10%/10a,另一個在秦嶺—淮河 及其以南的長江中下游、珠江中下游和東南諸河流域,增加速率為 1%~5%/10a,其中沿岸地帶的 增加較突出,一些地點達到 5%~10%/10a;減少區域出現在從東北西南部經內蒙古中部、華北大部、 黃土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到云貴高原的寬闊地帶,同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減少地帶分布大體一致, 環渤海的京津唐地區減少速率最明顯,可達-5%/10a(圖 6)。全國平均夏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沒 有表現出任何明顯的趨勢性變化,但 20 世紀 90 年代的相對多雨特征比較明顯,1998 年是整個分 析時期降水最多的一年(圖 7)。
秋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變化呈現獨特的“一增一減”型分布,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增加,除華北北部和海南島等局部地區以外,東部大范圍夏季風影響區域降水減少,黃土高原西部、長江中 下游、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東部等秋雨偏多區域減少速率可達-5%~-10%/10a。華北北部十分獨特, 表現出較明顯的秋季降水增加,而且和該區夏季降水減少形成對照(圖 6)。全國平均秋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反映出較明顯的下降趨勢,減少主要發生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后,最后幾年有所 回升(圖 7)。
冬季,除環渤海的東北南部和華北平原,以及云貴高原等部分地區外,全國大部分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表現出增加趨勢,其中東北中北部、西北大部、青藏高原北部和長江下游等地區增加速 率達到 5%~10%/10a。東北南部和華北平原冬季降水量減少較明顯,中心區域達到-5%~-10%/10a, 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呈現增加的總體情景下顯得很特殊(圖 6)。全國平均冬季降水量距平百 分率呈現一定程度的上升趨勢,增加主要出現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后(圖 7)。
可見,1956 年以來全國不同地區季節性降水變化展示了不同的組合特征。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以及東北北部和海南島,四季降水均呈較明顯上升趨勢,為全年變濕型區域;東北中北部春、 冬季降水增加,夏、秋季減少,為冬春變濕、夏秋變干型區域;華北平原和東北南部,一般春、秋季降水增加,夏、冬季減少,成為春秋變濕、冬夏變干型區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大部到云 貴高原中東部,冬季降水增加或變化不大,春、夏、秋季減少,為冬季變濕、春夏秋變干型區域; 中國其他廣大地區,包括淮河流域、長江中下游流域、珠江中下游流域和東南諸河流域,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春季和秋季減少,屬于冬夏變濕、春秋變干區域。
粗實線是 9 年滑動平均值;虛線代表線性趨勢
圖 7 1956—2013 年中國四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逐年值和線性趨勢
Fig. 7 Changes in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precipitation percentage anomalie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值得注意的是,近地面風速已成為影響中國降水觀測準確性的主要因子[51-52]。大量觀測分析 證實,過去幾十年中國近地面平均風速已經顯著減弱[12,53]。氣象站周邊地區近地面風速變弱,很 可能已致使雨量計捕獲率上升,在降水觀測資料中產生一定的系統偏差[54-55]。由于風速對捕獲率 的影響在冬季降雪和夏季陣性降水情況下更為明顯,中國冬季大范圍降水量增加以及夏季暴雨增
加現象可能包含資料系統偏差的影響,需要今后進一步研究證實。
3. 極端強降水變化
暴雨主要出現在季風區域的夏半年,其非季風區僅偶爾發生。單站趨勢計算作如下規定:如 果標準氣候期內未出現過暴雨,則該測站不參與暴雨變化趨勢計算。從 1956—2013 年暴雨降水量 長期變化趨勢看,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大多數站點表現出較顯著的上升,其中長江中下游流 域上升更加明顯(圖 8);北方大部分特別是黃土高原東部和華北平原,以及四川盆地西部和云貴 高原東部,多數站點暴雨量顯著下降。東北地區暴雨量變化不明顯,北部呈增加站點較多,而中 南部呈減少的站點比例略高。
(a)暴雨降水量(b)暴雨日數(c)暴雨強度
Fig. 8 Linear trends of accumulated amount, days and intensity of annual rainstorm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從全國范圍看,暴雨量呈增加的站點數是 732 個,占全部站點數比例為 62.5%,其中通過顯 著性檢驗的站點數占全部站點數比例為 4.1 %;減少的站點數為 439 個,占全部站點數比例為
37.5 %,其中通過顯著性檢驗的站點數占全部站點數比例為 1.9 %(表 2)。暴雨日數和暴雨強度 呈顯著增加的站點數量及比例有所下降,而呈顯著減少的站點數量及比例有所抬升。暴雨日數呈增加的站點數為 708 個,占全部站點數比例為 60.7%,其中通過顯著性檢驗的站點數占全部站點數 比例為 3.3%;減少的站點數為 459 個,占全部站點數比例為 39.3%,其中通過顯著性檢驗的站點 數占全部站點數比例為 2.2%(表 2)。
表 2 全國暴雨降水量呈增加(顯著增加)和減少(顯著減少)的站點數量及其相對比例
趨勢
站數暴雨量
比例/%
站數暴雨日數
比例/%
站數暴雨強度
比例/%
增加732 62.5708 60.7673 57.6
減少439 37.5459 39.3496 42.4
顯著增加48 4.139 3.344 3.8
顯著減少22 1.926 2.219 1.6
Table 2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increasing trends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and decreasing trends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s) of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annual rainstorms and their percentages
注:顯著增加(減少)是指通過了 0.05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對十大流域平均暴雨變化的分析發現,不同流域之間年暴雨量、暴雨日數和強度的變化有非 常大的差異。東南諸河和珠江流域年暴雨日數和強度均呈較明顯的上升趨勢,導致暴雨量的顯著增加,線性趨勢均超過 13mm/10a;長江流域暴雨強度的上升迅速,接近 0.9mm/(d·10a),暴雨 量也有較明顯增加;西南諸河和海河流域暴雨強度和暴雨日數均有下降,年暴雨量則出現明顯的減少趨勢(表 3)。
注:* 表示通過 0.05 顯著性水平檢驗;** 表示通過 0.01 顯著性水平檢驗。
1956—2013 年,全國平均年暴雨量呈現較顯著增加趨勢,通過了 0.05 顯著性水平檢驗(圖 9, 表 3),增加速率為 3.18mm/10a。1980 年之前年暴雨量變化不大,此后到 20 世紀 90 年代快速增 加,2000 年以來暴雨量略有減少(圖 9)。全國平均年暴雨日數的變化趨勢和年代特征同年暴雨 量十分接近,總體也呈現顯著增加,增加速率達 0.03d/10a,通過了 0.05 顯著性水平檢驗。年暴雨強度盡管也表現出一定增加趨勢,但總體變化趨勢不顯著,增加速率為 0.11mm/(d·10a)(圖 9, 表 3)。
Fig. 9 Changes in country-averaged accumulated amount , number of days and intensity of annual rainstorm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1956—2013 年,中國 1 日、連續 3 日和連續 5 日最大降水量的變化也展示了較大的區域差異 性(圖 10)。增加較明顯的站點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區,而減少較明顯的站點則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東北南部和西南地區,連續 3 日、連續 5 日最大降水量顯著減少的臺站和范圍 有不斷增加傾向,特別是從華北平原經四川盆地到云貴高原一帶,增加更為普遍。從全國范圍看, 1 日、連續 3 日、連續 5 日最大降水量呈增加的站點數分別為 743 個、682 個和 645 個,占全部站 點數比例分別為 59.2%、54.4%和 51.5%,其中通過顯著性檢驗的站點數占全部站點數比例分別為 5.1 %、4.2%和 3.7%;減少的站點數分別為 512 個、571 個和 608 個,占全部站點數比例分別為 40.8 %、
45.6%和 48.5%,其中通過顯著性檢驗的站點數占全部站點數比例分別為 1.2 %、2.5%和 2.8%(表
4)。
因此,近幾十年中國東部季風區極端強降水事件持續時間呈現出短歷時性傾向,極端強降水事件頻率趨于增加的站點數比例隨著持續天數增加而下降;這也說明,中國部分臺站強降水事件
頻率以及降水量增加可能主要是短歷時(1 日)極端強降水事件增多造成的,另一些臺站強降水事 件頻率以及降水量下降可能和連續多日極端強降水事件頻率相對減少有關。
(a)1 日最大降水量(b)連續 3 日最大降水量(c)連續 5 日最大降水量
圖 10 1956—2013 年中國年年 1 日、連續 3 日和連續 5 日最大降水量線性趨勢空間分布(單位:mm/10a)
Fig. 10 Linear trends of maximum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one day , continuous three days and continuous five day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表 4 1956—2013 年全國 1 日、連續 3 日和連續 5 日最大降水量呈增加(顯著增加)和減少(顯著減少)的站點數量及其相對比例
Table 4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increasing trends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and decreasing trends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s) of maximum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one day, continuous three days and continuous five days, and their percentage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1 日 連續 3 日 連續 5 日
站數 比例(%) 站數 比例(%) 站數 比例(%)
增加 743 59.2 682 54.4 645 51.5
減少 512 40.8 571 45.6 608 48.5
顯著增加 64 5.1 53 4.2 46 3.7
顯著減少 15 1.2 31 2.5 35 2.8
注:顯著增加(減少)是指通過了 0.05 顯著性水平檢驗。
全國平均 1 日、連續 3 日和連續 5 日最大降水量都呈現出一定程度增加趨勢,但 1 日最大降 水量增加趨勢相對略明顯(圖 11)。由于較大的年際波動,所有增加趨勢均未通過 0.05 顯著性檢 驗。3 個指標的增加主要發生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以后,從 1980 年到 1998 年持續近 20 年呈現不 斷上升趨勢,1999 年到 2004 年曾有短暫回落,此后再度上升。
推薦閱讀:《北京園林》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