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0-0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農業信息化論文發表了農業信息化在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加快農業生產效率要充分利用農業信息化,論文以河南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為例,探討了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的現狀,并總結了信息化對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
這篇農業信息化論文發表了農業信息化在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加快農業生產效率要充分利用農業信息化,論文以河南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為例,探討了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的現狀,并總結了信息化對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
摘要:農業信息化程度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河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是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重要示范區。同時作為新進的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依靠發展農業信息化,是河南省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通過分析“十二五”期間河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闡述了信息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總結可借鑒的經驗模式,以期為河南農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有針對性的提出促進河南省農業信息化的對策建議:搭建涉農數據共享云平臺,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構建中原農業科技信息港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高效農業信息服務;建立農村農業信息化應用與示范,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論文,河南省,農業信息化,現代農業,作用
引言
信息化在農業中的應用表明[23],信息化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沒有農業的信息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不僅是發達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總結,也是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24]。河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是國家糧食生產的核心區,農業生產直接影響國家農業安全,因此加快發展河南農業現代化勢在必行。2009年科技部、中組部、工信部聯合啟動了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建設。2012年2月,科技部、中組部、工信部批復河南等五省市開展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25]。筆者從總結河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分析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發展的作用,有針對性的提出促進河南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對策建議。通過信息化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有效的提高了農業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節省了勞動力,減少了農資消耗,增加了農業效益。因此,加速發展農業信息化,大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對實現河南省農業現代化展具有重要意義[26]。
1河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1.1農業信息資源開發現狀
為解決農業信息采集面窄的問題,“十二五”期間,為了推動農村信息化示范省的建設,河南省各涉農部門、科研院所,通過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集成各地市的農業供求信息、農產品交易、農產品價格行情等農業資訊,整合20多個涉農數據庫,實現信息資源高效利用與服務[27],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可靠的農業信息,避免了農民因虛假信息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1.2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現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信業務受到嚴重的沖擊,互聯網用戶逐年遞增(如圖1)。據統計,至2012年河南省18個省轄市和142個縣級部門已建成162個農業信息網站,除此之外,全省有2971個行政村實現了網通,有272個行政村建立了自己的網站[28],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基本遍布省、市、縣、鄉。同時建設由“一網一心三系統”構成的中原農業科技信息港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一網”即一站式涉農網站群,“一心”即“惠農呼叫中心”,“三系統”即“遠程培訓與服務系統”、“農業產業虛擬社區”和IPTV系統。依托手機信息、數字廣播電視、語音電話、網絡電視、電子期刊,利用電腦、農村信息機、手機、電話、廣播、電視等終端,形成覆蓋面廣、快速便捷的農村信息服務通道,實現在相關標準、規范支持下的高效農業信息服務,提高農業信息應用和農民受益度。為農業信息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3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現狀
河南省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研究人員在作物模型、農業物聯網和農業遙感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為河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物模型研究通過模擬作物生長的過程及作物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反應,結合不同的智慧農業決策需求,構建作物管理決策技術體系,如建立夏玉米氮肥調控模型,實現氮肥施用量的實時、實地化管理。借著建立河南省農業信息化示范省的契機,河南省農業物聯網產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全省建立物聯網示范基地30余個,均通過相關的傳感設備,實現了農田種植及規;B殖的環境數據的實時采集和智能化管理。另外,研究人員通過高光譜遙感監測技術與無人機相結合,實現了大田作物的生長和環境的精準監測,并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完成了河南省農業災害動態監測。
2信息化對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
2.1有助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農業信息化成為新的生產力要素[29-31]。通過農業信息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的自動化,傳統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并且主要依靠人工勞作,生產技術落后,生產效率低下[32]。而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有效提高了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10]。用信息技術對作物播種、施肥、灌溉等生產各要素進行智能化管理,有效的節省了勞動力,減少生產資料的消耗,進一步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33-35]。
2.2有助于促進農業科技傳播
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38]的快速發展改變了陳舊的信息傳播方式和手段,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信息網絡便捷快速的將農業生產新技術、新產品和農業新政策信息傳遞給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36],加快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通過構建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搭建農技推廣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培訓資訊、專家咨詢專線和農業科技知識,有助于顯著提高農民的農業知識水平,培養新型農民,并通過其示范帶頭作用,進一步的推廣普及農業科技知識,解決農業生產問題,提高農業生產和管理效率[37]。
2.3有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農業信息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39],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途徑[40]。通過農村信息化的發展,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和產品供求信息,使農民及時掌握市場變化,消費動態,及時調整農業生產方向,避免了盲目性生產,有利于引導農民科技致富和發展產業化經營[41]。同時通過信息網絡傳播,農民能及時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和農業技術知識,有效的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知識和生產技術水平,拓寬農民的眼界,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41-43]。另外,信息的網絡化傳播,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和知識文化水平,推動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促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3河南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河南省農業網絡體系基本覆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各個方面,但各類信息之間缺乏有效的鏈接,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鏈。而且,對于個體農戶來說,家用電腦成本較高,農民的經濟壓力較大[25]。另外河南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和兒童,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家用電腦的利用率不高,另外農村的網絡成本較高,農民無承擔。
3.2農業信息資源開發不足
農業信息資源是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技術資源的信息化。關于農業生產、產品銷售和市場流通等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信息來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過期信息充斥信息市場,而農民因自身局限性缺乏識別這些信息真假的能力,易給農業生產帶來損失;農業數據庫建設的數量繁多,但缺乏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且多數是各職能部門自用型數據庫,各部門間存在明顯的制衡現象,農業信息資源無法實現共享,造成信息資源重復建設[44],缺乏大型實用數據庫,數據質量不高,信息滯后,預測性信息較少,實用性差。
3.3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不健全
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就是為從事農業經濟的個人或企業提供與農業有關的資料和消息[45]。河南省農業信息服務站點分布不均,城鄉差距明顯,且各部門的網絡信息資源分散,無法實現共享,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46],信息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47],信息服務模式單一,缺乏政府的宏觀指導與必要引導,且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不完善,其所需配套條件和市場機制尚未形成,生產信息和銷售信息不對稱,造成農產品滯銷,農民經濟損失嚴重。
4河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趨勢與對策
4.1搭建涉農數據共享云平臺,夯實農村農業信息服務基礎
針對涉農信息資源多元、異構、多態和分散的特點,通過信息資源共享,實現信息資源高效利用與服務。采用統一標準,將分散于各部門的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建立適合河南省實際的農村農業科技信息共享標準體系和信息資源加工規范,提高涉農信息資源共享程度;建立河南省農業信息服務云平臺[48]。采用云存儲技術,將河南省農村農業各類信息存儲在“公共云”和“私有云”,按照設置分配的權限對各類資源存儲和共享,同時建立基于APP的農業技術推廣系統,為農民搭建一個便捷,雙向互動的服務平臺[49]。
4.2建設農村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農村農業信息服務的全覆蓋
按照“技術支撐上移,應用服務下延”的方式,以創新農業信息服務功能為突破口,建設由“一網一心三系統”構成的中原農業科技信息港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一網”即一站式涉農網站群,“一心”即“惠農呼叫中心”,“三系統”即“遠程培訓與服務系統”、“農業產業虛擬社區”和IPTV系統。依托手機信息、數字廣播電視、語音電話、網絡電視、電子期刊,利用電腦、農村信息機、手機、電話、廣播、電視等終端,形成覆蓋面廣、快速便捷的農村信息服務通道,實現在相關標準、規范支持下的高效農業信息服務,提高農業信息應用和農民受益度。
4.3建立農村農業信息化應用與示范,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根據河南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和產業特點,將農業信息技術滲透到農業生產中去[50],分別對豫東、豫南、豫西南、豫北和豫北等5大示范區進行布局和建設。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本原則,根據河南省農業優勢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生態經濟社會條件,重點開展“農村信息化與城鎮化示范區建設”、“農村電子商務應用示范”、“糧食核心區精準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物聯網技術在農村與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示范基地建設”和科技信息服務示范工程等,充分發揮其輻射帶頭作用,探索信息與現代農業融合的新模式。
作者:張杰 臧賀藏 馮曉 胡峰 周萌 鄭國清 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 農作物種植監測與預警河南省工程實驗室 河南省智慧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推薦期刊:《福建農業科技》是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省農學會主辦,多家農業行政部門、農口協會、農業科研機構和涉農企業聯合協辦。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