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2-23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如何來加強對農業科技的新建設管理發展,對于現在退耕還林中的新建設工程有什么新的發展呢?本文是一篇農業論文。多方面籌措資金,科學配比造樹樹種,優化樹種結構。對造林樹種不適合的土地,結合退耕地條件和周邊情況,在復核規;l展的前提下及時進行調整,使
如何來加強對農業科技的新建設管理發展,對于現在退耕還林中的新建設工程有什么新的發展呢?本文是一篇農業論文。多方面籌措資金,科學配比造樹樹種,優化樹種結構。對造林樹種不適合的土地,結合退耕地條件和周邊情況,在復核規;l展的前提下及時進行調整,使土地效益最大限度地發揮[4]。設立退耕林專項資金,正確引導,鼓勵退耕戶合理地進行林草、林果、林藥、林菌的科學種植,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立體經濟,切實增加退耕戶收益。
摘要:退耕還林工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引進和利用最新科技成果,通過對經濟林的扶持發展,促進企業對產品深加工,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此外,要著力扶持優秀企業,帶動各示范縣、鄉。培養一批科技創新企業和科技示范戶,通過科技示范推動退耕還林工程實施。
關鍵詞:退耕還林,農業科技,農業論文范例
1江城縣概況
1.1社會經濟概況
江城縣是以哈尼族和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轄5鄉2鎮48個村委會2個社區淵居委會冤527個自然村。全縣總面積3544.38km2,人口達到12.4萬人,擁有農業人口10.16萬人,非農業人口2.24萬人,分別占總人口81.9%和18.1%。境內居住著哈尼、彝、傣、瑤、拉祜等24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1.3%。2012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0.0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6201元,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達155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14.3元。
農業論文:《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本刊是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理論為指導,貫徹科學發展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主要反映本校的兩個文明建設,刊發學術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導教學實踐,交流科教學術信息,促進科教學術的繁榮發展。
1.2森林資源概況
2013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共264449.5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24743.9hm2,占85.0豫曰未成林造林地面積2514.7hm2,占1.0豫曰灌木林地面積19894.9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7.6豫曰無立木林地面積5047.7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0%曰宜林地面積11155.3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4.3豫曰其他林地淵疏林地、苗圃地冤面積1093.0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0.1%。林業用地面積按林地使用權劃分為院國有面積25849.70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9.8%曰集體面積216737.3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2.0%曰個人面積21502.7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1%曰其他面積359.8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0.1%。森林覆蓋率為68.0%,其中,有林地覆蓋率65.5%,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覆蓋率為2.5%,林木綠化率為71.5%。
2退耕還林系統工程建設的概況
截至2014年年初,全縣退耕還林工程面積達到14600.0hm2,其中完成荒山造林11133.33hm2,封山育林2000hm2,退耕地造林1466.67hm2曰鞏固退耕還林建設成果1726.67hm2,其中有生態林2899hm2,經濟林123hm2,薪炭林140hm2。工程覆蓋全縣的7個鄉、鎮,50個行政村的320個村民小組,惠及退耕戶920戶,15812人。目前,國家累計向江城縣投入退耕還林補助資金6728.92萬元,其中兌現退耕地還林補助資金5127.65萬元,兌現荒山造林補助資金910萬元,兌現封山育林補助資金210萬元,兌現鞏固退耕還林政策資金481.27萬元。
3退耕還林系統工程建設的成效
3.1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通過退耕還林系統工程的進一步加深,江城縣陡坡耕地呈下滑趨勢,這使得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新增造林地面積累計達到14600.0hm2,保存率達到95豫,森林覆蓋率由退耕還林前的63.66%提高到目前的68.0%。目前,新增造林地中大部分樹木已成林,全縣思茅松及西南樺的總面積接近4826hm2,平均胸徑為14~16cm。
3.2水土保持效果顯著
由于過去盲目追求經濟利益,過度采伐林木,過度放牧,造成環境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全縣水土流失面積35000hm2,年流失量28萬t,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全縣25毅以上陡坡耕地均營造喬木樹種,森林覆蓋率提高,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狀況,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大幅度下降,局部生態狀況得到明顯的改善。
3.3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后,國家補助金額3900元/hm2,且生態林發放時間為8年,經濟林發放時間為5年。截至目前,國家累計補助退耕還林資金共為6728.92萬元,人均4255元。退耕農戶從工程實施中得到實惠,增加了收入,加快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此外,退耕還林系統工程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新的機遇,為多樣化的經營活動提供保障[2-3]。
3.4經濟效益初見成效江城縣退耕還林實施工程中,所選擇的主要樹種為思茅松、西南樺、杉木、核桃、澳洲堅果、咖啡、茶葉等,其中部分樹種已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如江城縣康平鄉大過嶺茶廠,2005年個人承包10hm2退耕地還林種植茶葉,目前通過鞏固退耕還林項目帶動,茶廠種植規模達133.3hm2,解決就業農戶達180多戶,240多人,茶廠產值600多萬元。在其帶動下,康平鄉中平村、瑤家山村,六家社、大過嶺、太平寨、三家村、王那碑、狗滾塘6個村民小組近300多農戶發展茶葉種植逾133.3hm2,農戶茶葉收入近2.25萬元/hm2,達到了退耕不減收的目的。
4退耕還林中出現的問題
4.1總體布局不合理
退耕還林主要是對陡坡地的耕作方式進行科學化的管理,從而解決或者減少水土流失的問題,與此同時增加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為此,退耕還林工程在實施時,需要有所側重。對于水土流失嚴重、位置偏遠以及耕種陡坡地和低收入家庭應作為側重點。但由于江城縣99.6豫以上的土地面積是山區,且大部分農村貧困人口居住在山區,退耕還林實施過程中,更注重經濟效益,使得該退的沒有退下來。
4.2相應的制度和設施不完善,林權證普及率較低
退耕還林相應的制度和設施不完善,全縣經濟基礎薄弱,財政困難,資金不能有效到位,由地方負責的設施資金保障有限,使得工作難度大,難以保障退耕還林成果。加之全縣新增退耕還林林地發放林權證率只占全縣退耕還林總面積的30%,發證率低,難以保障退耕農戶切身利益。
4.3營林科技措施投入不足,農戶缺乏科技支撐
退耕戶后期的撫育管護意識缺失、造林質量較低都嚴重地影響了退耕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江城縣600hm2的核桃、澳洲堅果等為主的經濟林為例,大多數農戶認為,此類的果樹對土壤、肥料、灌溉要求并不是很嚴格,更有國家補貼,造成農戶認為不用去管護。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和經營,管護措施不到位,經濟林長期缺水、缺肥,病蟲害嚴重,造成不掛果或者掛果少,實際經濟林的經濟效益與預期效益差異較大,影響退耕戶的經濟收入。一旦國家終止補助,情況將復雜化,嚴重的將會造成部分退耕戶毀林復耕。
5解決對策
5.1全面制定退耕還林計劃,全方位配合,分步驟推進
在制定計劃前,應該總結前一時期的經驗和問題,加以分析,結合成功的案例,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要求,科學編制計劃。對工程所涉及的經費、補助等一系列資金細致化并列入預算。由于地方財政困難,農戶較為貧困,將工程列入國家預算,統籌解決。
5.2對后續發展加大投入力度,落實林權證發放
給予積極參加退耕還林的企業政府性補助和低息貸款,促進企業參與到該項工程當中來。對全縣未發放林權證的退耕農戶的林地依法給予確權發證,確實保障其合法權益。農戶通過林權抵押貸款獲取林業生產資金,實現對林業生產的長期投資,獲取收益。
針對退耕還林農戶對科技的需求及缺乏現狀,有針對性地對退耕戶進行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要求有相關經驗的專業人員,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并開展林業科學技術方面的培訓。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