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農作物秸稈新管理應用方案

發布時間:2016-01-21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224次

摘 要: 對于農作物秸稈新管理方案有哪些呢,要如何來促進現在農業新科技發展技巧呢?本文是一篇農業論文。目前,全省每年食用菌生產面積4.6萬m2,消化秸稈量約占總量的2%;秸稈育苗基料、花木基料、草坪基料產業也在快速發展�;匣秒m然總量很小,但秸稈效益很高,如

  對于農作物秸稈新管理方案有哪些呢,要如何來促進現在農業新科技發展技巧呢?本文是一篇農業論文。目前,全省每年食用菌生產面積4.6萬m2,消化秸稈量約占總量的2%;秸稈育苗基料、花木基料、草坪基料產業也在快速發展�;匣秒m然總量很小,但秸稈效益很高,如肥東縣食用菌生產企業秸稈收購價達500~600元/t,成為農民增收的好路子。

  摘要:安徽省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基地,農作物的秸稈資源非常豐富,作為主要的農業副產品,其可用作飼料、燃料、工業原料、生物基料等。但受消費觀念及生活方式的影響,多年來,一部分農作物秸稈被棄置或者露天焚燒,使“資源”變成“污染源”,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加強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農林科技,農業論文

  1 安徽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

  2012年安徽全省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762.33萬hm2,秸稈總量為4 443萬t,其中主要農作物秸稈利用量2 594萬t,占總量的58.4%。具體利用情況見表1。

  1.1 肥料化利用

  作為秸稈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秸稈還田可以優化農田生態環境,改善土地物理形狀,提高土壤養分水平,從而促進作物增產。全省秸稈還田量約為1 066萬t,占秸稈總量的24%�?晒┻€田的秸稈主要是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秸稈等,還田的形式有機械粉碎還田、人工拋撒還田等,其中機械粉碎還田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區,以小麥、玉米秸稈為主,2012年全省機械粉碎還田面積達到了104.67萬hm2,占機收農作物面積的21.4%,消化秸稈量為628萬t;秸稈人工覆蓋還田和堆肥,主要在合肥以南的地區,以水稻和油菜秸稈為主。

  農業論文推薦:《安徽農業科學》,《安徽農業科學》是由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2007年由半月刊改為旬刊。主要刊登全國范圍的農、林、牧、副、漁業基礎理論、應用研究及農業經濟研究、農史研究等與農業有關的學術研究論文,追蹤報道各學科的最新實用的農業科技成果。

農作物秸稈新管理應用方案

  1.2 飼料化利用

  飼料化利用以玉米、大豆、花生等秸稈為主,作青貯飼料,約占秸稈總量的6%。近年來,安徽養牛業發展放緩,特別是一家一戶養牛量大幅下降,致使秸稈飼料化利用率大幅度下滑。

  1.3 能源化利用

  一是生物質發電。2012年全省通過發電消化利用農作物秸稈量為178萬t,占秸稈總量的4%。目前安徽省已經建成并運轉的生物質電廠8座,累計裝機規模21萬kW,發電量11億kW·h。另外有6座生物質電廠在建。從經營情況來看,各生物質電廠普遍存在虧損問題,主要是除國家補貼政策未及時到位外,秸稈收集、運輸、貯存問題導致成本上升,進一步吞噬了發電收益。二是工業和民用燃料利用。2012年全省工業鍋爐燃料和民用燃料共消化秸稈量約728萬t,占秸稈總量的16.4%。其中,工業鍋爐燃料消化秸稈量16萬t,農民炊事用燃料消化秸稈量712萬t。從秸稈壓塊看,由于加工用地、用電及投入等原因,安徽省秸稈壓塊企業較少,規模不大,推廣不快。根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現有較大型固化成型企業6個,小型固化站22個,年加工秸稈16萬t左右。從秸稈制沼氣來看,與江蘇、河北、江西等省秸稈制沼氣消化秸稈量都達到了30%以上相比,安徽省的發展則明顯滯后。

  1.4 原料化利用

  2012年全省造紙、板材等工業利用消化秸稈量266萬t,占秸稈總量的6%。其中,秸稈造紙是安徽省傳統的消化秸稈項目,由于污染問題得不到解決,目前已基本停產;秸稈人造板、秸稈木塑、秸稈纖維等高附加值產品生產,目前在國內尚處于落后水平;阜陽等地已有企業利用秸稈生產活性炭,但未量產,消化量非常有限。

  1.5 基料化利用

  總體上看,安徽省2012年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率為58.4%,比全國低12.6個百分點(2012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為71%),比山東、河北省分別低14.2、21.6個百分點,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差距較大,潛力也很大。

  2 安徽省農作物

  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

  2.1 秸稈焚燒丟棄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盡管近年來全省各地連續下發文件,嚴令禁止焚燒農作物秸稈,但在廣大農村地區農作物秸稈焚燒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地市仍相當普遍,秸稈丟棄現象也不同程度存在。據測算,未被利用的秸稈占秸稈總量的41.6%,其中就地焚燒的約占未被利用秸稈的60%(其中:麥秸占就地焚燒秸稈的76%以上)。秸稈焚燒與丟棄,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破壞生態平衡,影響土壤肥力,還占用大量土地,阻礙交通,影響農村環境衛生。

  2.2 產業化帶動力不強

  一是秸稈利用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目前,秸稈綜合利用投資較大,獲利較少,導致秸稈綜合利用企業數量少、規模小,龍頭型、骨干型企業很少。二是農民收集秸稈的經濟性較差。根據調查,農民準備收集利用麥秸,需將麥茬高度留在10 cm以下,則機收時需多付農機手225元/hm2,收集秸稈的工價為750元/hm2,秸稈收入1 200元/hm2,則收益僅為225元/hm2,農民收集秸稈缺乏積極性。三是社會投資秸稈開發利用的積極性不高,企業收購秸稈成本為350元/t,實際銷售價格是400元/t,獲利有限,且項目融資難,制約了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的發展。四是秸稈綜合利用的一些新型技術尚不成熟,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等在農村推廣存在一定障礙。

  2.3 秸稈收集、運輸、儲存比較難

  農作物秸稈的品種多樣,具有生產時間的季節性和生產區域的分散性,導致運輸成本高,儲存難度大;收獲的季節性強,夏收時從收割小麥到播種玉米或水稻,一般只有20 d左右的時間;秸稈收集時由于各種設備的不配套,造成其收集貯運的難度較大,成本較高,成為秸稈產業化發展的瓶頸。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现有选题 早选早安排

咨询心仪选题

我们的服务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