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1-13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目前林業建設中的新改革管理模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加強對林業經濟建設的新發展呢?不前林業制度的建設方案有哪些呢?文章選自: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本刊刊登森林資源管理、林業分類經營、森林經營設計、資源與環境監測,測樹制
在目前林業建設中的新改革管理模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加強對林業經濟建設的新發展呢?不前林業制度的建設方案有哪些呢?文章選自:《中南林業調查規劃》,《中南林業調查規劃》本刊刊登森林資源管理、林業分類經營、森林經營設計、資源與環境監測,測樹制表、專業調查、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規劃、林業遙感和計算機在林業調查規劃中的應用及國內外林業調查規劃科技與動態等方面的論文。
摘要: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是高效生態體系林業工程。它是在充分利用和改造環境建立人工森林群落的基礎上,發揮整個林業體系的最佳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是由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生物群體組成的功能完善、生物學穩定、生態經濟高效的綠色人工生態系統的綜合體。它是根據生態經濟規律,運用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共生和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合系統工程的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而建立起來的人工森林生態系統的子系統。它在人工生態體系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并具有連接各種生產事業和啟動整體生態、經濟功能的重要作用。通過合理配置和組裝,以及立體分布,生物種群占有不同空間,利用不同層次的光能和地力,呈現“三維”結構。
關鍵詞:林業經濟,林業建設,論文投稿
1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意義
1.1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由之路
人類認識事物,要從自然界的本來面目來認識它。而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于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與掌握,按其自然規律挖掘其潛力,使其發揮最佳效益。在林業的發展過程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林業工程不單單是植樹栽果的問題,而是一項綜合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如何建設林業工程,怎樣長期、穩定、持續地發揮林業工程的效能,一直是林業工作者探討和研究的問題。隨著林業及其他科學的發展,人們對林業的認識更加深人,更加明確了林業的主要目的和任務。這就是保證資源的永續利用,維持生態平衡;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優勢,以滿足經濟社會對林業的多種需要。由于林業的目的和任務的要求,現代化的林業不是盲目生產、粗放經營,而是以恢復和調整生態環境、促進良性循環為目的,使林業資源越來越多、越來越好、持續發展、永續利用,以保證持續、穩定地滿足社會對林業的多種需要。隨著人們對林業生產持續發展重要性認識的逐漸深刻,林業生產經營方式也有所改變。經過十年的工程造林實踐,擺脫了傳統的零打碎敲的造林方式。規模大、質量好,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兼顧、長短結合,已成為造林工程的顯著特點。生態經濟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商品意識的提高,促使人們把林業和生態經濟結合在一起,發展了新型的林業工程模式—生態經濟林業工程。
林業是大農業的綠色屏障及組成部分。農業的“兩高一優”(高產、高效、優質)必然導致林業的現代化。在實踐中,人們嘗到了單一經營、陡坡開荒的苦頭,也從良好的區域性人工生態系統工程中受到啟迪,樹立了綜合治理、“三效”(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發展生態經濟林業的思想。生態經濟工程已由單純生態利用,發展到多功能、多效益綜合開發利用。人們從就綠化搞造林的思想束縛下解脫出來,認識到建設生態經濟林業工程不僅要從生態效益出發,而且要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持續發展、永續利用。通過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效益轉化,使人們真正認識到,林業資源自身是一大物質財富。它不單純是綠和美的象征,也是具有豐富物質基礎的經濟產業。
1.2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是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把市場經濟的思想注入林業工程建設,增強了林業建設的活力。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劇了林業自然資源的破壞,引起生態平衡失調。由于沒有正確處理好治理與開發的關系,有些林業工程的林業資源商品轉換率低下,導致資源退化,不能保持林業生產持續、穩定的發展。其間很少有人思考林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多級利用,把利用和保護結合起來。而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則既要大力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又要積極保護治理資源,使區域性人工生態系統協調發展。在能量轉換和物質多級、多層次循環的基礎上,發揮最佳經濟效益,從而引導農民把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林副產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交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使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成為當地的一大支柱產業。市場競爭,促使人們開始思考林產品的名、特、稀、優和集約經營,調動了農民建設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積極性。
1.3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具有自我完善滾動發展的內部運行機制
生態經濟林業工程貫穿了整個體系綜合治理、合理開發的思想。其原則是長短結合、立體種植。在種植模式上克服了單一經營的思想,貫徹了喬、灌、草、經濟作物相結合的方針。在工程建設中,注意林種結構的調整,發展見效快、收益高的經濟林。這就為林業工程的自我完善、滾動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林副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利用,使工程建設者短期內即可受益,依靠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建設本身,為經營林業工程提供資金,增強自我積累和造血功能。隨著造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圍山轉”為主的綜合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在丘陵山區普遍展開。在造林整地當年,可種植豆類、薯類及藥材等經濟作物。開發者當年即可獲益,從而誘發了農民群眾開發荒山,建設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他們看到自身的山場、荒灘等自然資源就是經濟資源。通過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建設,進一步激發了農民轉化、利用自然資源的欲望,并使之主動尋求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良好途徑。
2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內涵
在物質循環上,充分發揮復合生態系統的“內循環”效益,強化物流和能流,增加人工生態系統物流、能流產出,和對物能的多層次利用,以節省附加能量和資源投入量,生產盡可能多的林副產品,取得最佳經濟效益。通過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林副產品實行多層次深加工,使林業工程轉化為具有豐富物質基礎的產業工程。通過實行無廢物和無污染生產,創造一個優美的人工森林生物生態系統,從而實現系統的良性循環。從生態方面看,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在空間上是多層次的立體結構,在時空上進行了合理的喬、灌、草結合,林糧、林藥、林草間作套種,體現了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組裝模式。這樣組裝起來的林業人工生態系統,能更有效地提高光能和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充分挖掘林地的生產潛力。由于多元配置,使之比單一經營的林業工程能更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由于增加了動植物種類,使地表、林冠層以及系統附近的農田、水利設施等多種工程免遭水沖沙壓、減少病蟲害蔓延滋生,有利于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從經濟方面看,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收益高、見效快、投資回收期短。可以起到以短養長,以果養林,以林副產品的多層次綜合加工促資源開發,以多種經營促資源轉化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人力、物力、財力和肥力的利用率,達到低投入、高產出和高效益的經營目的。從社會方面看,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是集治理開發和加工利用于一體的人工生態系統。林業資源的治理開發和加工利用,促進了貯藏、加工業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價值,從而產生向種植業以外的領域轉移勞動力的欲望。這無疑促進了貿工商型林業的發展。從經濟再生產方面看,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是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的有機統一體。經濟再生產的開展,依賴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以及按照客觀規律進行持續、穩定的再生產,必然促進經濟再生產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由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使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經濟的發展又為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和林業資源的再生產奠定了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
這就為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自我完善、滾動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和物質保障。從而實現了林業資源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目的,真正使林業生產持續發展、良性循環。
建立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必須按照不同的地貌類型和立地條件,本著綜合治理、因害設防、適地適樹的原則,配置林種,選擇樹種、品種和良好的生態群落類型,做到林農、林牧結合,立體種植,林果林糧兼顧,長短結合。盧龍縣的青龍(灤)河、引青干渠兩岸和121座小型水庫流域范圍內及圍山轉綜合治理等大型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就充分體現了上述特點。它們的林種配置、樹種選擇如下:青龍(灤)河、引青渠兩岸綜合防護林工程:林種為護岸林和水土保持經濟林。樹種為山海關楊、刺槐、臭椿、蘋果(富士)、梨、桃、櫻桃、李,灌木為條桑、紫穗槐、祀柳,飼草為沙打旺、紅豆草、首蓓。
121座小型水庫綠化防護林工程:林種為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經濟林。樹種為油松、側柏、柞棟、刺槐、板栗、棗、杏、蘋果,灌木為沙棘。
圍山轉綜合治理防護林工程:林種為水土保持林及經濟林。樹種為山杏、花椒、蘋果、梨、桃、杏、板栗、李等。
通過上述配置,使之形成網、帶、點、片相結合的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充女發揮其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多種功能。不僅使工程區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生態群落體系,而且使青龍(灤)河、引青干渠及121座水庫免遭淤積,提高了水源質量,保護了工程區內的水利設施。由于水源質量的提高、水利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盧龍縣實現了水利化。同時,促進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水庫、干渠、網箱等多種形式的水產養殖,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工程范圍內近1.3萬hmZ農田成為高產穩產田。三大生態群落體系年產果品2000萬kg,擁有活立木蓄積50萬m3,產值超億元。由于實行了林糧、林草、林藥等間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林業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利用林蔭空地,大力發展食用菌等,發展了立體林業。
3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建設途徑
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對其施工、經營管理必須科學合理,要樹立體系林業、綜合治理的思想。搞好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建設的途徑是:
3.1運用先進理論和技術指導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建設
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是以生物學和生態學理論為基礎的多學科相結合運用于實踐的產物。因此必須運用生態學、經濟學、生物統計學、林學以及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來建立全面科學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利用多學科相結合的全新的技術理論,科學地指導生態經濟林業工程。也就是說,在生物學和生態經濟學的指導下,將系統工程、環境科學,以及生物統計、生物物理等多種科學的理論相結合,以區域的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條件為背景,按組建人工生態系統的目的要求、結構性質,以及光能利用、物能流動的特點,著眼于整個系統的“三效”統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全新的理論和技術,進行調查、分析、決策、規劃、設計、實施、管理、調整、更新,提出組合優化、結構合理穩定、功能效益顯著,以及人工系統與環境的物流、能流和財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方案,為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建設提供理論和方法依據。
3.2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迅速發展
生態經濟林業工程是以合理利用林業資源及其他生物資源為基礎,運用生物學、經濟學、生態學等多種科學手段,建立起來的生態系統。因此,必須調整當地的產業結構。從本地的資源優勢出發,根據其自身優勢特點,選擇相應的生態經濟林業工程類型,做到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最佳經濟效益。在產業調整中,要做到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相結合,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相結合,“三效”統一和綜合治理相結合。
3.3以林為主,立體種植
發展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林業資源。總的原則要以治理國土、保護水源、改善生態、美化環境、脫貧致富為出發點。必須克服單一經營的思想。盧龍縣的121座小水庫綠化工程,就體現了以林為主、立體種植的特點。建立起以水源涵養林為主體,與經濟林、飼料林、薪炭林相結合的喬、灌、草兼顧的多層次防護林體系。同時,利用林蔭空地,發展食用菌等經濟作物,逐步形成了以林為主的立體人工生態體系群落。
3.4開展多種經營,多層次利用林副產品
隨著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發展,林、副產品將會大大增加,山區的資源優勢也進一步發揮出來。要使其轉化為商品優勢,并最終變為經濟優勢,單靠產品的直接轉化是遠遠不夠的。要使人們真正認識到林業工程是一項具有相當潛力的產業經濟工程。必須多層次加工利用林副產品,發展多種經營,使林副產品大幅度增值。通過養殖業及加工業,使林副產品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將種植業和養殖業配置在同一結構中,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實現物質循環的自我調節,提高經濟效益。
3.5多學科、各部門協同作戰
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建設,已沖破了單一的林業經營模式,涉及到多學科、各部門。因此,各學科、各部門必須協同作戰、密切配合。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同時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首先,要搞好宣傳教育,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經濟林業觀念,認清當前林業發展的形勢和問題,看到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提高廣大干部群眾搞好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自覺性。其次,各行各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形成合力,為生態經濟林業工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3.6依靠科技,提高建設質量
要提高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建設質量,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大力推廣先進的造林技術和科學合理配置模式。應用先進技術,改良、引進多種多樣的生物種類和品種,以適應當地環境,發揮最佳效益。同時,也要運用先進技術方法改造環境,以適應某些生物的生長?傊,要通過合理科學的安排,使生態經濟林業工程的無效輸出逐步減少,有效輸出逐步增加,能量轉化量和物質利用率逐步提高,使其成為穩定、高效、功能齊全的人工生態系統。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