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0-13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正確認識有哪些水生蔬菜,同時有關水生蔬菜的種植管理新技巧有哪些,怎樣來加強對這方面的管理應用呢?同時有關這類的管理新發展有哪些呢?本文選自:《長江蔬菜》,《長江蔬菜》志為蔬菜科技類期刊,辦刊宗旨為促進科研指導生產、服務城市、富裕農村;編輯方針
正確認識有哪些水生蔬菜,同時有關水生蔬菜的種植管理新技巧有哪些,怎樣來加強對這方面的管理應用呢?同時有關這類的管理新發展有哪些呢?本文選自:《長江蔬菜》,《長江蔬菜》志為蔬菜科技類期刊,辦刊宗旨為“促進科研指導生產、服務城市、富裕農村”;編輯方針為“以普及為主,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已形成“栽培技術、新優品種、植物保護、觀察試驗、選種育種、分析與預測”等十多個優勢欄目。本刊發行量始終居同類期刊之首,被農業部譽為“全國蔬菜類期刊中辦的較為成功的一本雜志”。本刊形成的“內容豐富、深入淺出、科學實用、信息準確量大”的刊為特色。
摘要:水生蔬菜是指在淡水中生長的、其產品可供作蔬菜食用的維管束植物。我國水生蔬菜包括蓮藕、茭白、慈姑、水芹、菱角、荸薺、芡實、蒲菜、莼菜、豆瓣菜、水芋和水蕹菜,共計12種,多利用低洼水田和淺水湖蕩、河灣、池塘等淡水水面栽培,也可實施圩田灌水栽培;其主要產地在水、熱、光等資源比較豐富的黃河以南地區廣泛分布,其品種資源之多,產品之豐富,都在世界上居于首位。
關鍵詞:水生蔬菜,蔬菜種植,農業技術論文
1單季茭“一茬雙收”栽培技術
單季茭收雙茬是指在原單季茭產區的茭白品種基礎上,經栽培、肥水調控,使原單季茭采收期大幅提前,為能栽培二茬再生茭創造了條件,由“一年一茬”改為“一年二茬”的栽培技術。從2004年開始,該栽培技術由浙江省縉云縣首先進行試驗、示范,獲得成功后,逐漸在平原、海拔500m以下低山單季茭區推廣應用,使其茭白產量、效益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優勢:一是品質好,單季茭收二茬品種以“美人茭”、“金茭1號”為主,茭肉白、細嫩、大小適中,不易返青,深受消費者喜歡;二是產量高,單季茭改收二茬栽培,頭茬茭產量與原單季茭栽培產量相當,增收第二茬茭,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三是錯開采收期,采收錯開茭白主產區集中上市期,有利于穩定市場,提高效益,單季茭改收二茬栽培,頭茬茭采收旺期在6月中下旬,此時雙季茭主產區夏茭旺收期已過,而高山單季茭白尚未投產,第二茬茭采收旺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高山單季茭白已收獲結束,而雙季茭主產區秋茭尚未到旺收期。其核心技術:一是栽植時間,由原單季茭栽培的年前10~11月份栽插或當年4月份移栽,改為年前8月底~9月份先進行扦插寄秧,10~11月上旬再移栽,使年前有一定的生長量;二是施肥管理,由原單季茭栽培的4月上中旬,當苗高20cm時開始施肥,5月下旬結束,改為2月份開始施肥,4月下旬施肥結束;三是割禾,頭茬茭采收結束后,立即割禾,以促進二茬再生茭苗生長發育。
2雙季茭“三改兩優化”栽培技術浙江黃巖蔬菜
辦公室以當地主栽的夏茭為主的雙季茭品種黃巖茭白為基礎,經過多年的試驗摸索,總結了一套夏茭產量超45t/hm2的成功經驗。其夏茭產量構成為:栽植3.3萬叢/hm2,有效苗數為39萬~42萬株/hm2,單叢有效成茭數為14莢,平均單莢重100g。選擇孕茭適溫較低的以夏茭產量為主的早熟雙季茭品種,如黃巖雙季茭白、浙茭911等,開展茭白“三改兩優化”栽培,即一改露地栽培為棚膜覆蓋栽培,傳統茭白都是露地栽培,該技術把旱地蔬菜的棚栽方式移到水田中,在冬季搭建大、中、小棚,對茭白進行設施栽培,以提高產量和品質,提早上市;二改灌深水護茭為培土護茭,一般茭白生產中在孕茭期對茭田進行灌深水,以降低土溫,保持茭白的白嫩,在孕茭期對茭白也進行培土,以此來代替灌深水,獲得了更好的效果;三改茭莢定植為帶茭苗定植,一般茭白生產以老茭墩或游茭作種,也有以茭莢作種,黃巖茭農改變這種傳統留種方式,以茭莢連同其產生的2~3個分蘗苗一起作種苗移栽,同時優化施肥技術,實行配方施肥,提倡有機肥,增施鉀肥,以進一步提高產量和品質;優化病蟲綜合防治措施,突出以防為主,在冬季割枯株清園后先噴藥消滅越冬蟲口,在開春后未發病前又預防性噴藥1~2次,從而大大減少和推遲病蟲為害,在夏茭采收期基本不噴藥,茭白田全面采用頻振式殺蟲燈進行物理防治,以達到無公害要求。該技術實現了以下優勢:一是培土護茭技術優勢。因土壤阻光性比水好,培土能有效阻隔陽光對茭莢的照射,使茭殼色淡、茭肉白凈細嫩,外觀商品性明顯優于深水護茭的茭白,而且茭肉不易返青,保色期延長1倍以上。較高的水溫使茭白膨大期縮短,加速茭白老化,影響產量。土壤的熱容量比水大,升溫慢,因此培土能使茭白孕茭部位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溫度環境,溫差較小,溫度也比田水低,從而使茭白不易老化,且孕茭期相對延長,產量提高。二是棚膜覆蓋的優勢。棚膜覆蓋栽培,能使夏茭提前上市。調查顯示,利用小弓棚在1月中下旬進行農膜覆蓋,比露地栽培的茭白提前15~20d上市;利用大棚進行農膜覆蓋的旺收期又比小弓棚提早15d左右。農膜覆蓋時間提前到12月中下旬,上市時間又相應地提早10~15d。上市期的提早,錯開了夏茭旺銷季節,效益明顯提高。因露地栽培的茭白孕茭期氣溫已較高,孕茭膨大時間短,采收期集中,一般只有20~25d。而棚膜覆蓋栽培茭白孕茭期間溫度低,茭肉生長緩慢,單茭重增加,品質也好,采收期長達50d,前期采收后田間生長密度越來越稀,中后期茭白因通風透光條件好,茭莢比較粗大,產量較高。一般棚膜覆蓋栽培的茭白產量比露地茭白增產30%以上。三是帶茭苗定植的優勢。茭白采用無性繁殖,種性極易退化,每年必須進行選種和提純復壯才能防止種性退化。采用的帶茭小苗留種,即用茭莢連同分蘗出的2~3個分蘗苗作種,雖然繁殖系數較低,但可有效地保證品種純度;采用帶茭苗定植后,成活率提高20%~30%,幾乎達100%;采用帶茭苗留種,把種苗直接留在原茭田中,待其產生2~3個分蘗后直接移植到新茭田中,省卻了其他主要茭白產區選留種需配置的良種田或寄秧田,也省卻了二次再移植,省工省力。
3蓮藕“五改”早熟栽培技術
浙江省義烏市農業部門和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以東河早藕品種,運用設施栽培技術,5月初即可上市,早期產量比對照增產85%~93%,到荷葉枯熟期采收,產量增加25%~43%;春藕上市期提前15~20d,市場平均價格15~20元/kg,產值15萬元/hm2以上。其主要技術是:一改中、晚熟品種為早熟品種,經多年試驗研究,在浙中地區,田藕雙季栽培要獲得成功,第2季夏藕必須在7月20日前定植,也就是說第1季春藕必須在7月20日前采挖結束。顯然,遲熟品種達不到這一要求,而中熟品種生產季節過于緊張,也達不到要求,因此只有生育期在70~80d的早熟、特早熟品種適宜雙季栽培模式。田藕雙季栽培宜選用東河早藕、鄂蓮1號、飄花藕等入泥淺、易采挖的早熟、優質、抗病、高產的蓮藕品種。二改遲栽、深栽為早栽、淺栽,老式栽培模式,蓮藕要過了清明節后移栽。金華地區春季回溫較早、雨熱同步、光溫互補,蓮藕萌芽早,清明節后,種藕的頂芽已經伸長,此時移栽不但易碰斷芽頭,而且不利于蓮藕早發早熟。浙中地區設施栽培移栽時間提早到2月底至3月上旬,栽植時多選用平栽法,種藕入泥10~20cm,以利早發。三改整藕作種為主藕、子藕分株作種,整藕作種時,由于主藕與子藕藕體相連,主藕頂端優勢明顯,使整藕的主藕、子藕的頂芽生長不平衡,導致其田間生長不一致,因而整藕作種沒有分株作種產量高。四改重施追肥為重施基肥,早熟春藕,生育期短,僅80d左右即可采收青荷藕。因此,應重點施足施好基肥,基肥約占總施肥量的70%,多施腐熟有機肥。五改露地栽培為保護地栽培,蓮藕為喜溫作物,實行棚膜覆蓋栽培,早熟作用十分明顯,其中大棚春藕上市期提早到5月上旬。保護地栽培方式,小拱棚、中棚、大棚均可。
4子蓮“早鮮多”栽培技術
合應用各項技術,增收15000元/hm2元以上,經濟效益94500元/hm2。鮮食子蓮新品種推廣后,由于生產資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大幅下降,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其主要技術:一是改每年挖種繁種為老蓮田勻株減苗,不采挖種藕,不重新翻耕種植,而在春季第1~4張立葉抽生期,保留1~3個飽滿芽,清理多余蓮鞭及芽葉,獲得高產增收。二是改粗放灌溉為夏季高溫流水降溫灌溉,夏季氣溫高,鮮食蓮子容易老,適采期短,不能及時采就會影響鮮食口感,通過流水灌溉,可保持鮮食蓮子的嫩度。三是改不打葉為摘除老葉、病葉。及時摘除老葉、病葉有利于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蟲為害。在采摘鮮蓮時,同時將伴生的老片摘除,可促進下一朵花的生長,提高產量。9月上中旬氣溫降到25℃左右時,停止摘除老葉,并要保養老葉,促進地下莖膨大充實。
5菱角“帶果移栽”長季栽培技術
浙江省已經成功使用大棚栽培菱角,在12月中旬育苗,5月上市,比傳統的種植方式提早3個月左右。其主要技術:一是大棚育苗,提早播種,集中育苗,有利于控制環境條件,培育壯苗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長了菱角的生長期從而獲得高產。二是帶果移栽,在大棚生長至初次開花坐果時,將菱角帶嫩果整株移栽至露地,此時露天氣溫已經回暖,菱角移栽后生長空間更大,馬上進入開花結果的旺盛期。三是合理疏盤,及時摘除分蘗產生的小菱盤,防治養分分散流失,促進大菱盤持續開花坐果,同時起到通風透光的作用。四是流水控溫,在夏季高溫時,通過流水灌溉降溫,可防治菱角果實的老化,提高單個果實的重量和品質。五是嫩菱采摘,在結果旺盛期,及時、分批的采收嫩菱,以果皮未硬化、果柄與果未明顯分離為采摘標準,防治菱角老熟后脫落。
SCISSCIAHCI